指尖问政源自网络问政,是网络问政的新形态。现如今,网络问政已经颇具地位,不但有中央和地方高官频密在线,亦有官方媒体设
“指尖”问政源自网络问政,是网络问政的新形态。现如今,网络问政已经颇具地位,不但有中央和地方高官频密“在线”,亦有官方媒体设立“直通中南海”、“向地方领导留言”等网络民意通道。那么,在中央和地方高官的眼中,互联网对政府执政到底有什么作用?如何对待网络问政?本刊收集了近几年来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与大家共享。
胡锦涛: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做事情、做决策,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2008年6月20日与网友在线聊天时,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强 卫:面对日益增多的网民留言,推动网络问政常态化已是大势所趋。一是领导上网要经常化,领导干部除了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外,还要养成上网这一“第五习惯”;二是解决问题要常态化,领导干部既要“上网访民意”,更要善于“下网解民忧”;三是回复网民制度化。(2010年8月9日做客人民网时,现任青海省委书记)
汪 洋:网络问政首先应该是平等地问、虚心地接受,不计态度、不问来历。第二是要负责地答,问什么问题都要真心地问,答都是要负责地答,不搞形式、不走过场。第三是认真地办、系统地理,不能只是问,问了之后还是要办的,还得从网民的意见中梳理出带有倾向性的、规律性的东西去完善制度、法规、工作措施。(2011年7月4日与网友在线交流时,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罗 强:“网络问政”实际上已经发展成“网络理政”。从“网络问政”到“网络理政”,虽仅是一字之变,但背后传导的是对网民态度的转变。“网络问政”的关键是“问”,是网民“发招”,各级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是在被动地“接招”,具有被动性。而“网络理政”的关键词是“理”,是各级领导干部主动“发球”,主动了解社情民意,主动释疑解惑,积极解决合理诉求。它透射出我们执政理念、工作作风和服务观念的转变。(2012年11月12日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现任中共四川省绵阳市委书记)
娄勤俭:在地方政府网络问政过程中要善待网民意见。网络作为一种有效的沟通平台已是历史的必然。必须去关注它,必须把这个平台用好。政府要把网民提出的问题作为建议,先责成各个部门进行研究,然后看这些建议的合理性,网民的建议有时可以给政府带来“诱导式的启示”。(2013年3月7日在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时,现任陕西省省长)
杨 军:网络问政不是被动接招,不是应付了事,而是主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执政常态。我们建立市、区县、乡镇三级干部网上公告制度,这就相当于把干部装到一个玻璃房子里。通过制度约束和教育引导,使党员干部自觉做到网上与百姓交心,网下为百姓服务,网上网下“双线”互动,使网络问政真正发挥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用。(2013年8月29日在《人民日报》发文时,现任中共山东省日照市委书记)
于 勇:网络问政是社会进步的客观产物,也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网络舆论已逐渐成为政府倾听民声的重要渠道,网络问政则成为做好群众工作的一种新形式、新趋势。作为领导干部,要主动上网,主动和网民交朋友,积极解决网民提出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2013年9月13日接受人民网专访时,现任中共安徽省阜阳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