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建设的“青岛模式”
来源:中国智慧城市 更新时间:2014-02-13


在我国电子政务领域,青岛市的建设工作起步最早,一直走在全国同行的前例,并且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有名的“青岛模式”。

可贵的领先一步

早在1996年2月18日,青岛市第七届市委第六十六次常委会议作出了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决定:成立市委市政府计算机中心,统一建设全市宏观决策和办公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并且启动了“金宏工程”这一跨世纪工程,为青岛全市机关的电子政务建设拉开了序幕。

谈及青岛市政府对信息化建设为何如此地先知先觉和高度重视,青岛市电子政务和信息资源管理办公室张理敬副主任向记者介绍,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曾经长期从事国家电子技术推广应用管理工作、时任青岛市委领导俞正声的高瞻远瞩。当年的这一决定,使得青岛市的电子政务建设工作不但在全国范围内起步早,而且从一开始就站在了一个统一、有序的高起点上,从而为其后的健康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青岛模式”的形成

进入21世纪,青岛市电子政务的建设工作持续加速,屡上台阶。2002年3月12日,青岛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青岛市电子政务工程2002—2005年规划纲要》,提出全面推进政府上网,大力发展网上应用,逐步形成网络环境下的“一体化政府”,为社会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电子政务发展目标。这一目标体现了电子政务的两大主题:一是建设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的一体化政府,二是为公众提供全面整合的一站式服务。

2009年2月3日,青岛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快推行电子政务优化政务环境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电子政务在政务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机关的决策、执行、监管、服务职能以及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重大问题,广泛采用信息网络技术,进一步畅通民主渠道、深化政务公开、强化行政监督、规范行政行为、完善决策服务、优化政务流程、推进信息共享、整合政府服务,努力建设电子政务应用最好、机关效能最高、政务环境最优的城市。

经过多年的实践,青岛市的电子政务建设形成了低成本、大规模、集约化资源配置的“青岛模式”,其背后得益于以下“四统一分”的管理体制,即:

统一机构:青岛市电政信息办统一负责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核心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和全市机关电子政务管理、统筹、协调、推进和技术支持,避免多头管理、重复建设。

统一规划:两办先后印发三个“电子政务五年规划纲要”。每年制定数个具体项目建设和应用推进计划,由两办发布实施。

统一网络:部门原则上不得单独建设纵向网络和跨部门网络,上下级之间和部门之间的互连互通,一律通过全市统一的网络平台实现 。

统一软件:通用应用软件由青岛市电政信息办统一开发集中部署,为部门虚拟应用。专用应用软件基于集中统一的共享平台开发、部署和运行。

分级推进:各区市、各部门负责本级系统建设和应用推进。

张理敬副主任向记者介绍到,目前的青岛市电子政务云公共服务平台已经建成包括了存储、计算、网络、基础数据、基础软件、安全等6个基础平台,基础办公、内容管理、互动服务、办事服务、多媒体协作、流程管理、移动服务、信息资源管理等8个应用平台,以及云计算、容灾备份、技术培训、信息交换共享、技术研发、认证授权等6个功能中心,形成了完备的青岛电子政务云公共服务平台整体配套技术体系(简称“686”技术体系)。

目前,青岛市电子政务云公共服务平台已经形成市、区、街道三级大统一的系统,提供着基础设施、平台、数据、应用等多模式、多层次的共享服务。

通过ASS或SaaS模式,该平台提供了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网上执法、网上办事服务、网上意见征集、网上调查等完整流程,涉及内部信息编审、信息共享、电子监察、决策信息服务、督查、考核、舆情管理、项目督查管理、电子邮件、社区管理、视频会议、学习交流、政府信箱、网上访谈、政府信息公开、政协提案管理、人大建议议案管理等丰富的应用软件云服务。

通过PSS或PaaS模式,该平台提供了民政信息化、政务热线办理、卫生信息化、旅游信息化、人口计生管理、食品药品监管、大企业直通车等范围,涉及数字档案馆、应急管理、食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网络监管、政府公共工程管理、代表委员联系与服务、信访管理、红十字会、产业集群管理、市长联系企业平台、招商引资投资促进项目管理、文化市场监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公共资源交易管理、粮库监控、亿元新开工程项目管理、新型农村社区管理、财力投资重大项目监管、建设工程信息公开诚信体系等平台云服务。

通过DSS或DaaS模式,该平台为法人数据库、人口数据库、政府数据开放平台、数据比对校准系统、数据标准管理系统、政务信息采集平台、信息共享目录系统、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系统、中介组织信用数据库、涉企信息库、批文证照库、执法数据库、财源信息库、统计信息库、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等提供了数据云服务。

通过ISS或IaaS模式,该平台为社会保障、网上车管所、重点车辆及驾驶人监管系统、政府采购、汛情发布系统、数字化城管、卫星云图接受系统、防洪工程视频监控、人事考试网、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干部网络学院、人力资源e网、肉菜流通追溯、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等提供了基础设施云服务。

“青岛模式”的成功经验

从改革需求出发求发展

翻阅青岛市电子政务文件汇编,青岛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加快推行电子政务,优化政务环境的意见》中提出:紧紧围绕决策、执行、监管、服务职能以及保障人民群众知情、参与、表达、监督权利等重大问题,广泛采用信息技术,畅通民主渠道、深化政务公开、强化行政监督、规范行政行为、完善决策服务、优化政务流程、推进信息共享、整合政府服务,努力建设电子政务应用最好、机关效能最高、政务环境最优的城市。
善于从行政管理改革创新的需求出发谋求发展,是青岛市电子政务健康发展的起点。

青岛市电子政务和信息资源管理办公室围绕市委精神,确立了引领IT应用、推动政务创新、促成一体化政府、推动一站式服务的使命。

在市委、市政府办公厅统一领导下,形成了以电子政务部门、监察部门、法制部门合作推进的青岛政务创新“铁三角”。

适度超前,整体配套的技术体系

据张理敬副主任介绍,为了保持集中统一的体制和模式,必须做到两个适度超前:适度超前规划建设核心技术体系,以便及时满足部门业务系统建设需求;适度超前规划建设共性应用系统,以便顺利推广应用。

“所谓超前,不是脱离应用需求的盲目投资,而是在超前预测应用需求的前提下,超前建设并引导部门应用,防止分散建设,从而实现集约发展。”张理敬说。

循序渐进 深化整合

目前,青岛市已经和正在利用全市统一的政务云公共服务平台实施的电子政务项目有110多个,若按单位分别统计,应用系统总数已经超过2000个,有4万多公务员使用着统一的网络平台进行着工作。该统一平台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统一共性应用软件,整合基础应用,实现了办公、审批、执法、社区、视频会议、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网上办事等。

第二阶段:统一平台,整合部门专业应用,实现了行政监察、财源监控、医药卫生、民政、应急、安全生产监管、食品安全监管、文化执法、专项资金监管、重大项目监管、旅游、招商、督查考核等。

第三阶段:统建中央数据库,整合信息资源,实现自然人、法人、空间地理、统计、审批执法、社会信用、档案、公文法规等。

以资金作保障与约束

青岛市始终坚持对电子政务实行统筹整合原则。2008年初,时任青岛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书坚主持召开信息化统筹整合专题会议,确定建设全市电子政务共享平台,并提出 “三不”原则,即“没有特殊需要,各部门不再单独建设电子政务基础平台,不再建设机房,不再设立信息中心,逐步将全市机关的电子政务系统整合到统一平台上”。据此,青岛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于2008年底印发《青岛市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规定所有财政投资的信息化项目,都要经过青岛市电政信息办等部门审核把关,否则不予立项。在资金上为电子政务的大集中做出了保障与约束。

信息与业务部门的关系

“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意识、一种方法”的原则,即以“入世”精神积极进取,发挥优势,开拓创新,建功立业;以“出世”态度,清心寡欲,甘当配角,不与部门争功、争利;以服务意识,树立“以服务求作为,以作为求地位”的工作理念,心甘情愿、有求必应地提供服务,以此赢得信任和支持;以“先主后辅”的工作方法,出主意,建系统,找主角,交出去,退二线,保服务。

张理敬副主任介绍,电子政务是技术创新推动管理创新的复杂过程,成功的关键是:作为配角的技术部门主动为作为主角的业务部门服务。因业务部门不熟悉技术,往往难以提出电子政务应用思路,这就需要技术部门主动出主意,开发演示应用原型甚至产品,让业务部门产生应用愿望。这时技术部门就可以把应用推进的任务交给业务部门,自己退居二线,回到配角位置,提供服务保障。

青岛市电子政务和信息资源管理办还总结了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的十大原则:以政务为中心而不是以技术为中心;以应用为中心而不是以建设为中心;以服务对象为中心而不是以服务提供者为中心;以公众为中心而不是以政府为中心;以流程为中心而不是以部门为中心;必须坚持集中统一、整合共享;核心技术体系和共性应用系统建设必须适度超前;技术系统够用就好但必须整体配套;必须建立有效的投资保障和约束双重机制;适度安全,审慎处理安全保密与应用的关系。

“青岛模式”的效益

大幅度降低成本

据介绍,2001年以来,青岛市用于电子政务核心技术体系(包括网络)的建设投资约为1.2 亿元,但由于核心技术体系以集约化模式为众多部门提供共享服务,已节省一次性建设投资4亿多元。核心技术体系每年的运行维护费(含网络线路租用费)为500万元,但每年为部门节省运行维护费约3000万元。使电子政务的“资金黑洞”基本被堵住。

节省人力资源,降低安全风险

在分散建设模式下,各部门都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或配备专职人员建设和维护各自的信息化系统。但受人员编制限制,部门的IT人员配备一般较少,很难对信息系统进行专业的运行维护。在“青岛模式”下,部门一般不需要成立专门的信息技术机构,减少大量人员配备。而且均能享受到青岛市电政信息办提供的专业服务和24小时×365天的可靠运行保障,不仅节省了各部门的人力资源,而且避免了部门因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带来的信息系统管理运行中的安全风险。

方便共享协同,深刻影响政务创新

“青岛模式”最重要的效果是实现了应用的速度快、范围广、规模大,对政务模式创新影响深刻。特别是由于使用统一的网络和软件平台,非常有利于实现信息资源集中管理和跨层级、跨部门的大规模业务协同和联合服务,显著降低信息共享和流程互通的障碍,有效遏制“信息孤岛”和“业务割据”带来的管理风险,为实现网络环境下的“一体化政府”和“一站式服务”创造了条件。青岛市在电子政务方面的实践中总结出的低成本、大规模的集约化电子政务发展模式,为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样本,也为智慧青岛的建设建立起了一套强大的“神经系统”,期待青岛电子政务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