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或许是解决农村信息化难题的唯一选择
来源:赛迪网 更新时间:2014-02-17

 尽管各级政府以及社会组织每年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推动农村信息化发展,但是对于69万个村的9亿农民来说,几乎没有产生实际效果。虽然信息高速公路进入到了每个村,但是没有信息流动的高速公路目前也只能成为景观工程。
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众多问题里,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信息贫乏。信息决定了人脑思维所形成的逻辑图象,而逻辑图象决定了人的行为模式。

赵文银 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委员
一、为什么会有小农意识
百度百科上对小农意识的定义是,为满足个人温饱,在一小块地上自耕自作,无约束、无协作、无交换而长期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心理素质上表现为求稳、怕变、盲目和狂热,从而形成很大的保守性,本能的排斥变革,缺乏主动进取精神;在价值观念上,自然经济使得人们形成以自足、患得患失、平均主义为特点的观念体系;在思维方式上,自然经济的规模狭小导致人们的活动范围狭窄和认识水平低下,从而决定了人们的思想方式的经验性、直观性和不系统性。
小农意识也是一种文化,是由人群所处的自然环境决定的。比如草原上的人,心是放开的,性情豪放,因为生存的自然空间是辽阔开放的;而长期在岛上生活的人,心是封闭的,性格谨慎,因为生存的自然空间是压缩的。
作为人群的最小单位,农村分散在不同的区域,同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机会很少。生存带来的恐惧使他们选择没有风险的生活模式。这种选择安全生存的模式也是所有动物的天性。
工业化让一部分人变成了有优越感的城市人,但是恐惧的天性依然存在。在一个危险的环境里,如果只能使用人的原始本能,那么农村人的生存能力比城市人强很多。
恐惧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产生人祸的原动力。古人为了减少恐惧,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发明了很多科技工具。一个规模较大人群如果生存的自然环境恶劣,为了消除恐惧,就会发送战争掠夺他人的财富或者抢占更好的生存空间。而对于人数很少的村落来说,小农意识是获得安全感的最好方式。
二、农村发展面临知识需求和知识成本的矛盾
对于人来说,存在是第一行为准则。一个很有财富的人或者是一个位高权重的人,当生存出现危机时,第一选择是放弃所有身外之物,保留生命的存在。
尽管在人类起源问题上存在很大的争论,但是无论是“猿变成人”或者是“神创造人”,都不能否认一个基本的事实,人脑有思维功能,人脑思维所形成的逻辑图象决定了人的行为模式。而思维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获得的有效信息的数量,有效信息是指符合科学标准的信息。
农村的本分职能是创造人们生存所需要的消费类基础物质财富。人类的生存发展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需要多种类型的物质财富来维持系统的运行。由于地球自然资源分布不均匀,因此要求人类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创造不同类型的物质财富,然后通过商业交易来满足人们的需要。这些数量不多的人群聚集区域就是农村。
一个农村的长久发展必须依靠现代农业生产,以工业、房地产或者矿产为经济来源的农村已经不是真正的农村了,如果其本质属性仍然属于农村的话,那么追求短期的利益将带来长远的祸患。比如采矿带来了短期利益,但是当矿产资源枯竭后,留下的就是祸患了。
1、中国农村的现状
据统计,中国行政村总数大约69万个,自然村大约有187万个,农民人数大约为9亿。而由于丧失了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力,几乎每天都有自然村在消失。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1月底,全国依法登记的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农民合作社达到95.07万家,实有成员达7221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7.8%;联合社有5600多家,联合会有2554家。农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26%左右,全国农村承包50亩土地以上的大户达到287万家,家庭农场的平均面积达到200亩左右。
第二次农村普查数据显示,中国有20016万个以种植粮食为生的家庭生产单位(大约是美国的90倍)。也就是说中国18亿亩耕地和9亿农村人口中间的绝大多数,至少是70%以上,都要靠种植经济效益低下的粮食来过活。
我国2.6亿农户中,60%至80%属于自给生存型,而平常人们所吃的商品粮依靠的是20%至40%的经营主体。
网上有专家总结了农村的基本情况。一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劳动力中有四分之一外出打工,人数接近1.2亿元,他们是一支边缘化的群体,基本权利与合法化权益无从保障。二是失地农民持续增加。在现有农民补偿安置制度下,失地农民的权益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三是小规模、分散性的农户经营面临新的风险。家庭联产承包后,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的农民,面临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就业风险等诸多压力,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四是农村社会进入老龄化时期。农村居民老龄化群体比重迅速增加,农村老无所养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五是农村教育、卫生等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设施严重不足。
2、为什么农村人和城市人的知识差距越来越大
维基百科对知识的描述是,知识是对某个主题确信的认识,并且这些认识拥有潜在的能力为特定目的而使用。意指透过经验或联想,而能够熟悉进而了解某件事情;这种事实或状态就称为知识,其包括认识或了解某种科学、艺术或技巧。此外,亦指透过研究、调查、观察或经验而获得的一整套知识或一系列资讯。认知事物的能力是哲学中充满争议的中心议题之一,并且拥有它自己的分支—知识论。从更加实用的层次来看,知识通常被某些人的群体所共享,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操作和管理。
Purser & Pasmore认为要精确地定义知识是非常困难的。例如:何谓知识?如何获取知识?何者是有效的知识?这些问题是非常难回答的,但若无法回答知识是什么,将难以设计能产生更多知识及有效利用知识的组织。
尽管知识的确切定义仍然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有着极大兴趣的争论话题,但是对于不依靠研究“知识”而获得生存财富的人们来说,更关心的是如何获得自己所需要的 知识。
人们对物质和意识的辩论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事实上,意识是一种技术效果,这种技术效果由大脑的组织结构决定,而不是由构成大脑的细胞决定。如同生命也是一种技术效果,生命的呈现形态是由生物体的组织结构决定的,而不是其构成的部件决定。当然,对于人这样的高级生物来说,其构成的部件本身也是生命体。
知识的形成过程是这样的:
(1)获得知识。知识以信息的形式传递给大脑,然后通过规则分解成信息碎片,存储到相应的脑细胞里,并且建立信息碎片的连接通道。
(2)记忆知识。每一个存储信息的脑细胞,有上千甚至上万条通道连接其它的脑细胞,这种不确定的连接路线将呈现出不同的逻辑图象。所以确定优先连接的通道是很有意义的。这种强制性的优先选择就是记忆。可见,记忆的形成来自对某“知识”的强化学习。
(3)呈现知识。意识本质上是大脑细胞里存储的信息连接后所呈现的逻辑图象。由于组织连接结构的差异,呈现的知识并不是复制原始获得的信息。这种差异的外在表现就是人们之间的水平差异,也就出现了人们通常所说的专家学者和普通人。而专家学者也因此获得了优越感。
物理世界里存在的一切都是符合科学规则的,也是可以量化的,可以用数学逻辑来描述的。造成农村人和城市人知识水平差异的原因如下:
(1)农村信息贫乏,不能给大脑提供提高知识水平的原始信息。
(2)缺少高水平老师的引导,不能正确的创建信息碎片并建立合理的连接通道。
(3)没有消费知识的机会。意识本身也是一个生命系统,需要不断地吸收信息和消费信息,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和优化。
3、为什么各级政府和社会团体的大量投资没有提高农村素质
提高农村素质是指69万个村的素质,是指通过培训,让村民掌握一种可以通过劳动和智慧改变农村生活环境的能力,而不是针对城市用工单位的短期要求,培训农民的劳动技能,有选择的把农村主要劳动力变成城市“农民工”。
尽管政府和社会团体每年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对农民的培训,但是这种培训并没有缩短城乡之间的知识差距。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培训目的有问题,主要训练农民离开农村的技能,而不是推动农村发展的知识;二是提供培训的企业目的有问题,考虑的是如何赚钱,而不是提高农民的素质;三是培训方法有问题,这种方法只能培训很少的农民,而不是针对9亿农民的培训。
企业培训农民的目的是如何通过培训来创造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不关心农民是否真正学到了需要的知识。当然作为政绩或者面子或者炒作的需要,人们可以认为在各方的努力下,通过培训,已经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并且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对于弱势的农民来说,要运用自己的智慧想办法获得真正的学习机会,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要把精力放在质疑培训的效果上,而是要想办法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
4、错位的财富观让农民越来越贫穷
享乐主义的风气使人们的财富观发生了错位,人们开始思考不付出劳动就能发财的方法。淳朴的农民开始迷恋城市的生活,在利益的诱惑下离开家乡,成为城市的“农民工”。
人群的聚集和分布是以自然资源的分布为基础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人群的劳动,使人类在整体上可以获得多样性的生存物质。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聚集的人群就多。但是工业革命以及自由市场经济破坏了这个规律,科技给人们提供了快速聚集个人财富的机会,于是就出现了繁华的城市。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平台,平台的大小决定了成就的大小。艺人的平台是演艺圈,每年有各种大奖活动或者电视节目;研究经济的人有自己的圈子,比如一些经济论坛或者年度人物大奖;数学爱好者有自己的圈子。而农民的平台是农村,这个平台是最大的,也是最有发展潜力的,也是最容易获得成功并成为名人的地方。
离开农村进城务工的农民,如同一个国际知名演员开始研究数学,其竞争能力必定会越来越小。
一部好的电视剧可以让默默无闻的演员成为名人,这是因为电视台和网络提供了信息传播能力,也就是说,信息的到达率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人们低估农村价值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任何一个平台让人们了解69万个农村。
对于单一的农村来说,其拥有的资源价值是有限的,但是当大量的农村连接起来后,其价值就变得非常巨大。如同蚂蚁群体,单个的蚂蚁行为没有价值,但是大量蚂蚁的行为就有价值了。在IT领域出现的“大数据热”现象,就是研究如何从大量数据里找到价值。
5、农村需要符合村情的农民培训模式
只有符合69万个村的村情的培训模式,才能真正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治大国如烹小鲜,每一个村的村情不同,如同烹饪小盘的食物,技法和调料各不相同。
(1)针对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培训的切入点。一个人只有当他需要解决问题时,学习的效率才会体现出来。当前政府或者社会团体提供的培训大多数属于政绩工程或者面子工程,并不是为了解决农民实际问题而提供的。
(2)激发农民发家致富的欲望,不断设计需要农民解决的问题,引导农民通过培训快速提高素质,达到致富的目的。小农意识让农民一方面谨慎胆小,安于现状,另一方面又盲目狂热,渴望过城市人的生活。所以如果能够在政府的指导监管下,利用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设计一个合适的科学方法激活农民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梦,就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农民学习的激情。
(3)传递式的点对点或者村里的小规模自我培训是符合农村现状的最佳培训模式。中国目前有69万个行政村,180多万自然村,大多数分布在偏远的区域,如果按照传统的模式,是不可能完成如此庞大的培训计划的,而且培训的成本也是无法承受的。
(4)相信农民的学习能力。社会上普遍的想法是农民素质低,学习能力差。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是由于不了解人脑的构造而主观想象出来的。人脑把从外界获得的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则处理后存储在大量的脑细胞里,并形成连接这些信息片段的逻辑通道。人们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的差异在于反射出来的图象的逻辑结构,然而逻辑结构的形成并不在于人脑的差异,而是由学习时所提供的学习方法决定的。所以从物理角度讲,农民和专家的学习能力是一样的,差别在于专家本身已经有了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农民则需要别人告诉他这个学习方法。
三、易县用云计算推动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的启发
云计算的出现为分散的农村整合资源提供了机遇。具有层次结构管理信息的核心技术可以把69万个分散的农村信息资源连接起来,在村、乡镇、区县、地区、省、全国层面上分别形成按照行业类型划分的信息资源库,为“三位一体(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的农村发展模式提供有效的组织管理方法。
1、云计算的定义
云计算属于社会学概念,并不是单纯的技术名词,不同的人由于观察角度不同,给出的定义也不相同。
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委员赵文银认为,云计算是以应用为目的,通过互联网将大量必要的硬件和软件按照一定的组织形式连接起来,并随应用需求的变化动态调整组织形式所创建的一个内耗最小、功效最大的虚拟资源服务集合。
易县云计算微创业联盟秘书长王永旺则认为,云计算是一种可以使社会最大化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并减少重复性投入、建设的一种新型网络技术模式。
2、易县是如何创建县、乡、村三级497个信息化服务平台的
易县,古称易州,因易水得名。位于河北省中西部,保定市西北部。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全国首批14个千年古县之一。历史文化名城,革命老区,国家级、省级贫困县。总面积为2534平方公里,总人口55万。
2013年4月,在返乡创业农民王永旺、靳卫霞等人的倡议下,近百人的农村青年怀着“展现家乡之美、创造发展之机”、“拓建农村信息化平台、信息脱贫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愿景,自发组织成立易县云计算微创业联盟,开始着手拓建易县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探索用信息化推动“三位一体”的农村发展模式。
农民关心的是适合农村实际需要的、可以管理和展示信息的平台,用最小的成本解决他们在创业中遇到的问题,不希望在购买服务器、购买软件系统上花钱,也不希望采用IBM、微软式的所谓“专业”培训,而是针对农民的现状,围绕解决具体问题进行个性化培训,既简单明了,又能快速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为此,易县云计算微创业联盟选择和中国云计算技术与产业联盟、中国卫星应用产业联盟成员单位北京乾坤化物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合作,为易县建立县、乡镇、村三级信息化服务平台。
目前共创建县级信息化服务平台1个,乡镇级27个,村级469个,每个平台又包含了行业网站平台,网站总数达到了23500多个。100多个村已经开始运营,由该村的信息管理员收集、整理、编辑、发布信息。运行的网站有区域门户(http://yixian.em258.com),三农门户(http://sn.yixian.em258.com),旅游网,商城网,以及一些特色网站,比如易县砚台网,收藏网等。
3、没有政府的扶持,易县云计算微创业团队如何培训农民信息员
培训农村信息员是推动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最大难题。传统的由专业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是不可能解决69万个村的信息员的培训任务的。主要难点在于:
(1)信息员分散的不同的农村,如果要组织在一起进行集体培训,差旅费、食宿费很大,政府没有能力承担如此庞大的费用,农民也不可能自己承担费用来参加这种培训。
(2)专业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内容是针对有一定基础知识的信息员,属于提高班。而早期的农村信息员处于扫盲阶段,需要针对所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个性化的培训。
由于没有政府的支持,易县微创业团队需要探索没有培训经费的高效培训方法。为此,王爱军、宋鹏程、王俊峰等总结出了符合农村特点的易县培训模式。
(1)分层次的培训,由县级团队成员培训乡镇级团队成员,然后由乡镇级团队成员培训村级信息员。
(2)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个性化培训。比如如何打开电脑,如何打开网站,当他们学会浏览网站的时候,就教他们如何搜索关键词,并让他们在网上查找“网站、浏览器、信息”等基本名词并理解它们。在信息员入门后,就开始学习发布信息,并且在自己负责的网站上展示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同样要求信息员掌握一些新的名词。第三步就是培训信息员如何自己采编原创信息,采用从简单到复杂的流程,刚开始的时候是一幅图一个标题,然后是给图片加说明。
(3)挖掘信息的市场价值,探索适合云计算特征的新型电子商务模式。采用团购团销形式,通过各村的信息服务合作社收集需求和销售信息,然后在县级信息平台上进行统计。比如粉条产品,各村之间的价格差距很大,最便宜的6 块,最贵的15块,质量基本上一样。又比如猪,散户或者规模小的养猪户没有定价权,卖得便宜,以前由于缺少信息,农民的钱被中间商赚去了,现在通过村里的信息平台,把各村的猪统计起来,然后由县级微创业团队养猪虚拟组织统一销售。又比如化肥,当达到一定数量时,就有了谈判权,每亩至少可以节省80元,西留召一个村就是两千多亩,可以节省16万元,如果四百多个村都有了信息合作社,就可以节省几千万。
4、易县农村信息化模式的启发
以往各地县级农村信息化都是由政府牵头,给政策、出资金,自上而下的开展。由于是行政单位组织人员进行,请专业公司实施,农民的关注度和参与积极性都不高。
易县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的构建是由农民自发组成易县云计算微创业联盟,发动亲朋好友,通过各种关系建立起队伍,自下而上地进行,相互间亲和力强,工作热情高。工作态度与领导安排干和自己要干,有很大差别。
不同点还有,参与易县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的构建人员的相关费用,大部分是各自负责,产生的效益与自己有关,所以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责任心也会更强。
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在于实现农村梦,而要实现农村梦,首先就要想办法让农民返乡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劳动力。对于没有劳动力的农村,实现农村梦只能是空话。
但是对于信息贫乏,没有生产资金,没有科技知识,没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农村来说,让农民工主动返乡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先创造可以吸引农民回乡工作的客观条件。易县云计算微创业联盟目前所做的信息互连互通的农村信息化平台就是在创造吸引农民工返乡的条件。但是这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民间市场行为如果想真正发挥作用,就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