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年春节虽然少了点烟花爆竹,但是互联网金融却异常的火爆。早前有消息说,腾讯的“微信红包”在春节期间大行其道,微信“理财通”甚至达到了一天超亿元的进账。尽管腾讯新闻发言人对“理财通”的巨额交易予以否认,可互联网金融正在异军突起的现象却是不争的事实。
时下,“余额宝”、“现金宝”、“活期宝”、“百度百发”等已经成为最吸引眼球的理财产品,较早出现的“余额宝”在今年年初募资规模已经突破2500亿元,用户数超过4900万户。对于这股来势汹汹的互联网金融大潮,有媒体甚至联想到了当年数码相机取代胶片相机的案例,对于传统银行柜台业务存在的必要性也提出了质疑。
实际上,在这股互联网金融冲击波的背后,是消费信息化、货币虚拟化和银行网络化的大趋势。
消费信息化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个是中国人基于互联网的消费习惯逐渐养成,以阿里巴巴、淘宝等为代表的网络购物在整个消费领域中所占比重快速提升。去年“双十一”购物节,支付宝交易额从零时累计突破10亿元仅用了不到7分钟,全天天猫和淘宝总成交额超过350亿元,是美国“网购星期一”121亿交易额的近三倍。二是中国信息类消费也在大踏步前进。中国在去年首发第四代移动通讯运营商牌照,标志着正式迈入了“4G”时代。而此前,中国早已成为第一大互联网和移动通讯市场,网民数更是已经累计达到了6亿之巨,并且还在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增长。如此庞大的信息消费群体,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再次展示了科技创新摧枯拉朽的力量。
货币虚拟化在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从“比特币”在去年的一次价格波动,就可以看出中国在货币虚拟化这一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上所占有的举足轻重位置。去年年初,在中国投资客的大量入场参与下,互联网虚拟货币“比特币”从不到1美元的报价一路疯涨,甚至一度摸高到1200多美元。而12月初,包括央行在内的中国金融监管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比特币交易的限制性举措,造成比特币一度崩盘式的下挫。
据非官方的统计数据,比特币人民币交易量占其全部交易量的峰值达到78%,而在比特币大幅贬值后,这一数值则骤降至33%。虽然虚拟货币发源于美国,但是离开了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全球货币虚拟化显然会缺乏强劲的动力源泉,这也从一个特例反映了中国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巨大潜力。
还要看到的是,互联网金融巨大的冲击,其源头实际上在于这次遭遇冲击的银行自身。互联网金融的发迹,与银行推进自身的网络化运营模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银行的网络化为今天的互联网金融培育了大家利用互联网来从事金融业务的习惯。而包括淘宝在内的电商之所以发展壮大,与银行开放网络化结算模式密切相关。所以,如果说银行柜台行业必然要落败于互联网金融的话,那也是银行业自己种下的孽因,而这显然也是行业演化更替的一条铁律。
消费信息化、货币虚拟化和银行网络化,作为科技创新引领下的大势所趋,必然会带来互联网金融的全面繁荣与传统银行业的衰落。这种由科技创新所带来的业态更迭,也就是熊彼特所说的“创造性毁灭”。
当然,科技创新在重塑金融业态、除旧布新的同时,无法消除金融业的本质特征。跟传统银行业一样,互联网金融同样具有高收益所掩盖下的高风险的特有性质。有数据显示,在互联网金融高利率与高便捷等因素的催动下,我国信托产品规模目前已经超过10万亿元,而到期兑付规模也已经达到1.3万亿元。与此同时,信托违约事件也开始增多,去年就发生了近14起。
因此,在欢呼互联网金融大行其道的同时,对这种新的金融模式的监管以及相应的警示性教育,同样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的投资对象大多是中小投资者,其风险爆发的危害程度也有可能是空前的。如果这些还不能引起监管层和投资者的警醒,任由信托理财等金融规模无序扩大,必将进一步累积金融风险,重蹈发达国家金融危机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