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服务类政府采购规模达8.8亿元,约占政府采购总额的20%。 ”把过去紧攥在手中的权力交给社会组织,2013年,“政府购买服务”的精彩步伐,拓印出安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一个闪光亮点。
深化改革难,政府向自身“开刀”更难!
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优化再造流程、精简政府机构、掀起“效能风暴”……安徽政府自身建设的每一个足迹,都在朝着同一个目标逼近——逐渐厘清角色定位,政府管住、管好该管的事,全力为市场和社会做好服务。
改革再出发。2014年,在重要领域、在关键环节,我省“服务型政府”建设将激流勇进!
精简审批事项自我削权,推行“负面清单”非禁即入。办一家企业,跑十几个部门、盖几十个公章,严重束缚发展活力——
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
数说:2013年1月6日,省政府宣布,取消、调整387项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省级审批事项从707项减少到320项;2014年1月8日,省级行政审批事项再减41项。
3年前,连锁零售巨头大润发公司首次进入安徽县级城市,决定在广德县设立超市,拟定当年12月初正式开业,以抢夺“两节”销售旺季。
难题接踵而至。申领营业执照涉及工商、环保、卫生、药监等14个部门的行政许可事项,由于是台资企业,不少事项须从县、市到省,层层审批,大费周章。最终,投资方不得不变通,以旗下另一家中资企业分公司名义注册。
比大润发更早,比大润发遭遇更差,一件件令企业烦恼、让群众埋怨的事,倒逼着政府自身改革加快步伐。
自2000年至2011年,10余年间,安徽先后分10批取消、调整和下放大批行政审批事项。
改变让群众高兴,但改革不会一蹴而就,问题不会一夜消失。审批事项仍然过多、已取消或调整的项目未完全落实,问题仍在,困扰仍在。
大规模削减审批权,无疑将触动部门利益。 “有审批权的处室,原来为批文登门的人排队,审批项目一减,来的人立刻就少了。 ”省物价局驻政务服务中心窗口首席代表赵华坦言。
推脱塞责、不愿放权,须出重拳。 2012年下半年,安徽启动十余年来范围最广、审查最严、力度最大的一次省级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将原有审批事项减少一半以上。
“过去很多事项审批权在省里,但省级主管部门对地方情况并不了解,无法通过审批实现监管,反而徒增门槛。 ”广德县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孙新欣喜的是,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在广德实行,大润发遇到的不少省级审批事项,都下放到了县里。
审批事项边减边增、明减暗增,是多年来伴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痼疾。创新方法,我省首次引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政法专家等组成专家组,对保留、清理项目进行审核。
2013年1月6日,省政府宣布,省直45家单位原实施的707项行政审批项目,取消、调整387项,仅保留320项,省级审批事项“减半”。
2014年1月8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决定,继续精简和调整审批项目,省级行政审批事项再减少41项。
“过去办个KTV,要把省市县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跑遍。现在省去不少麻烦。 ”一家合资娱乐企业负责人深有感触。此次清理,省文化厅将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娱乐场所设立和变更审批,下放到地级市文化主管部门。
清理接受监督,权责必须公开。在将省级行政审批事项压缩过半的同时,通过新闻发布会、省政府网站等平台,详细公布所有保留、取消、调整事项。
改革再出发。凡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能自主决定,市场竞争机制能有效调节,行业组织或中介机构能自律管理的事项,政府一律退出。
2014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积极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社会活力的“加法”。
新年伊始,合肥市政府透露,今年起将积极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这种‘非禁即入’管理思维,就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方向。 ”省政务服务中心业务一处副处长康殿华说,政府“转身”的重要目标就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负面清单”之外的事项,均由市场主体依法自行决定。
流程再造缩减审批环节,阳光运行遏制暗箱操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仅仅是自我削减权力,还要规范权力运行——
审批事项由多部门分散办理集中到政务服务中心 “一站式”办理
数说:省政务服务中心开展审批流程再造,省级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时限缩短47%,审批事项即办率达90%以上、按时办结率达100%。
一个小小的办证照相业务,协商4年才被“请进”政务服务中心。
2001年,滁州市政务服务中心成立时,车管所在政务服务中心大厅设立窗口,但办事流程中的照相环节仍留在原单位,群众办证还要从政务中心跑到车管所原单位照相,很不方便,引起群众不满。为了这项小业务,服务中心与车管所多次协商,历经4年,才把这项业务迁入服务中心大厅。
为什么这么难?滁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朱智青直言,“因为进大厅后照相收费要下调。 ”
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
建立政务服务中心这项改革,一直在触及权力、触及利益中突破阻力,艰难行走。
2000年5月,芜湖市成立全省第一家政务服务中心,将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到服务中心办理。这也是全国地级市中最早的一批政务服务中心。
当年,许敬梅怀揣着打工挣来的十多万块钱,从江西来到“江城”创业,开办客享来牛排馆。
“在其他地方要一二个月才能办下来,芜湖政务服务中心只用几天就帮我办好了所有手续。我人生地不熟,完全没想到办事这么方便。”顺利踏出第一步,许敬梅对在芜湖发展信心大增。如今,客享来已从当年的小门店,发展成芜湖知名的西餐馆。
地方自发点燃的创新之火,自下而上推动着省级层面的改革。 2001年12月7日,安徽省政务服务中心正式运行,这是全国第三家省级政务服务中心。当年,全省16个市和一半以上的县成立服务中心。
改革从来不会一帆风顺。
无论省级还是市、县政务服务中心,成立之初大都遇到过相同尴尬:一些部门设在中心的窗口并无审批权限,受理申请材料后,还带回原部门,交业务处室审批。更隐蔽的做法是把“含金量”高的项目留在机关,一般项目甚至常年少人问津的项目放到中心。
“窗口就像收发室、挂号室,只挂号,不看病。 ”曾有省领导严词批评这种怪象。本来希望打造“一站式”服务,结果被群众戏称为“多一站式”服务。
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需要对行政审批运行机制做“伤筋动骨”的变革,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由此推开:部门行政审批权向一个内设机构集中、该机构向政务服务中心集中,人员和事项进驻中心到位、向窗口授权到位。
2008年7月,广德县实施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县直部门,全部设立行政服务科并整建制进入服务中心办理审批事项,部门负责人不再签字审批。由于窗口有了拍板权,当年9月,广德县政务服务中心现场即办件数量由40项增加到73项,全部办件平均时限由法定的21.25个工作日缩短到9.91个工作日。当年底,服务中心在全县政风行风评议中由第四名上升到第一名,并将“头把交椅”保持至今。
在省级,2008年,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从住建厅、林业厅、地税局等5部门首先试点,其后陆续扩大范围。目前,36个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省政府部门全部完成改革。
2013年,省级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时限缩短47%,即办率达90%以上,按时办结率达到100%。
“即便在以速度著称的万达集团所有城市综合体项目中,这个项目也堪称样板,这得益于芜湖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芜湖万达开发设计部经理徐发友说。 2011年初,万达集团到芜湖投资,仅用46天办完从规划设计到施工许可的各项手续,项目从拿地到开业,前后不过8个多月,在过去至少需要一年多时间。
“服务中心大幅提升办事效率,关键在于集中办理、一站审批,规范流程、公开透明。 ”广德县政务服务中心主任王斌说。
改革再出发。网上审批等新技术的引入,让审批服务更加快速方便。
西飞国际是国内特大型航空工业企业,为波音公司生产飞机尾翼。产品从西安出发,途经数省出海。尾翼运输前要办理超限运输许可证,有的省需挨个市县办证,或到省会办理,快则十几天,慢则一个月。在安徽,任一市县路政管理部门或高速入口处,均可就近申请,申请材料网上传输到省有关部门,远程审批、异地打印,安徽全境的超限许可证几个小时便可办好。
“我省将加快以统一电子政务平台为载体的信息化建设,实施政务服务业务系统与电子监察三级联动,建设各级网上办事大厅,推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网络互联互通、业务协同、电子监察。 ”省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军充满信心地说,将来,到服务大厅办事的人越来越少,轻点鼠标在网上办理审批事项的人会越来越多,网络化将大大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步伐。
机构改革打破 “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怪圈,政府购买服务推动“养人”向“办事”转变。“服务型政府”应是“有限政府”——
机构“瘦身”促进政府“健体”
数说:全省市级政府工作部门总数精简3%,105个县 (区)政府工作部门精简9%,市级部门内设机构精简5%,部门领导职数精简2%;10年实施三轮乡镇机构改革,精简乡镇党政机构9800个,精简行政编制6500名,精简乡镇事业单位1.2万个,精简事业编制4.34万人,妥善安置分流人员近5万人。
1986年,22岁的杨世宏到马鞍山市编办工作,第一个任务就是撰写1983年以来政府机构改革总结。 “30多年来,平均每隔五六年就要开展一次政府机构改革,至今我们已开展6次规模较大的改革。 ”现任马鞍山市编办副主任的杨世宏,有幸成为近30年来我省政府机构改革的参与者、见证者。
“一开始主要做‘减法’,就是精简机构、压缩编制,其难度可想而知。 ”1987年,马鞍山市为了给企业放权,撤销了轻工业局、机械工业局,但是问题接踵而来。
“当时国家和省里都有这两个机构,你市里撤销了,上下联系不畅通,项目、资金都争取不到。 ”于是,这两个机构不久又恢复设置,直到2002年才最终撤销。 “这就有了‘下动上不动,谁改谁被动’的说法。 ”杨世宏说。
虽有“精简—膨胀”的循环,但反复幅度小于改革幅度,政府机构编制和人员数量得到较大幅度精简。这些年,马鞍山市政府机构数由高峰期46个减为32个。 1983年,马鞍山市人口不足100万,市和区机关人员共2545名;如今,全市人口已达223万,市区机关人员减少到1809人。
马鞍山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全省的缩影。
“职能交叉重叠、工作推诿扯皮曾是某些政府部门的常见病,以水为例,水源地不管供水,供水的不管排水,排水的不管治污,治污的不管回用,‘九龙治水’导致一水难治。 ”铜陵市编办主任王效良说,2008年,铜陵市将原来分散在各部门的水利、防洪、供水、节水、排水管理等职能集中起来,组建水务局,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管理效能大幅提升。
2009年5月18日,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挂牌成立,标志着省直部门“大部门制”改革迈出历史性第一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等陆续成立。
2010年底,我省新一轮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全省17个市的政府工作部门总数精简3%,105个县(区)政府工作部门精简9%,市级部门内设机构精简5%,部门领导职数精简2%,市县政府机构有效“瘦身”。
2013年7月31日,新组建的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成立。今年,省以下工商、质监行政体制和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将完成。
精兵简政,难在基层,乡镇尤甚。
2000年至2010年,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和新农村建设,我省先后实施三轮乡镇机构改革,在全国领先。10年间,全省共清理清退乡镇自聘人员11.3万人,精简乡镇党政机构9800个,精简行政编制6500名,精简乡镇事业单位1.2万个,精简事业编制4.34万人,妥善安置分流人员近5万人。
政府机构精简了,机关人员减少了,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传统做法是增加事业编制,这往往陷入‘花钱养人’的困境。 ”铜陵市编办主任王效良说,“打破‘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怪圈,政府就要管好该管的,不该管的交给市场和社会,有所为、有所不为。 ”
改革再出发。政府购买服务撬动了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巨石。
2012年初,铜陵市在全省第一个“吃螃蟹”,开展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试点。两个试点项目福利机构护理员持证上岗培训、社区居民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开展下来,结果比较理想。
2013年,铜陵市扩大试点范围,共确立实施19项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涉及15个部门和单位,项目资金近500万元。“既降低了行政成本,又提高了公共服务质量。 ”铜陵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杨宏斌尝到了甜头。
统计显示,2013年,全省政府购买服务扩面增量,省级服务类政府采购规模达8.8亿元,约占政府采购总额的20%。
改革再出发。今年初,我省出台《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决定在部分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先行试点,加快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政府购买服务进程,到2020年,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
“效能风暴”力除机关积弊,严格问责根治衙门作风。只有让人民群众成为机关效能的评判者、监督者,效能建设才能获得持久动力——
整治“庸懒散慢”赢得“勤政高效”
数说:去年,我省政府行政效率在31个省级地方政府中排名11位,中部地区排名第一。 8年累计取消、停收和免收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256项,降低收费标准39项,累计减免收费106亿元。
中盐安徽红四方资本运营部部长邹斌一直觉得,是合肥市的行政效能“救”了企业1.4亿元的投资。
“当时,在一个月内完成所有增资及工商变更工作,还要另外成立一家公司。 ”邹斌说,按常理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眼瞅着投资合同可能泡汤,邹斌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捧着300多页材料找到工商窗口。没想到,3个小时就拿到了营业执照。
时光倒推10年,人们戏称机关办事,“群众跑来跑去、领导批来批去、部门转来转去、开会议来议去,最后还是问题哪来哪去。 ”
2006年春天,冰雪初融,草长莺飞。省委、省政府率先“自我革命”,在省直机关全面掀起“效能风暴”,力除机关积弊。 “破冰之举”迅速遍及全省,各级行政服务“换挡提速”。
2007年3月,我省实施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暂行办法,首次将机关推诿扯皮列入责任追究范围,整治庸懒散慢、中梗阻塞,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
自上而下开展“效能革命”,全力消除“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现象,回应了人民期待,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一次性告知制、AB岗制……一项项“破题之举”,如今已成为全省各级行政机构的常态工作机制。
“民情日记”“驻村夜访”“结对共建”……各地探索建立常态化联系服务群众机制,促进了作风大转变,提振了干部精气神。
行政收费负担的轻重,是衡量地方行政服务水平的一把标尺。
“在企业开办中,政府没有收取我们任何费用。 ”坐落在江南产业集中区的安徽绿创精密电子科技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从成立之初,集中区就全面推行“零收费”政策。
省物价、财政部门把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收费标准,作为效能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集中整顿清理涉企收费,降低企业经营负担。八年来,共取消、停收和免收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256项,降低收费标准39项,累计减免企业和群众收费106亿元。省物价局数据显示,我省为涉企收费项目全国较少省份之一,收费标准低于周边省份。
机制建设,是效能建设持续的重要保证。
着眼增强机关效能,吸引群众参与,各地普遍组织建立“百名科长群众评”、明查暗访等机制,强化倒逼问责,促进干部转作风、提效能。
去年7月,颍上县红星镇农科村居民吴某,到县国土局办理土地相关手续。没想到跑了多趟不但没有结果,还被干部索要“吃请”。一名参加宴请的干部,因醉酒导致意外死亡,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
“这是一起典型的吃拿卡要案例。 ”颍上县纪委、阜阳市国土资源局作出严肃处理。
“省级政府行政效率,安徽中部第一。 ”持续开展的“效能革命”,打造出的“发展环境品牌”效应日益显现。去年,我省政府行政效率在31个省级地方政府中排名11位,在中部地区中排名第一,行政效率排位逐年提升。
“目前,效能建设正向纵深推进。”省直工委书记、省直效能办主任张国富推动并见证着几年来的效能建设。
“由初始时集中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抓作风效率、大幅度简政放权,向履行核心职能、全面规范权力运行等转变。 ”张国富说,效能建设正迈向“深水区”。
改革再出发。全省各级政府将严格政府绩效管理,完善考核督查机制,持续推进效能建设,不断提升行政效率,努力使我省成为全国办事效率最高、行政成本最低、投资环境最优、人民群众更满意的省份之一。(汪国梁、吴林红、黄永礼、曹显钰)
原标题:安徽服务型政府建设破冰之旅:政府改革正在"换挡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