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近年来国内建设情况,现有的应急系统可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一是“联动中心”模式,二是“指挥大厅”模式,三是“应用软件”模式。与前两种模式相比,“应用软件”模式通常将关注点集中在某一个特定的领域,针对特定的灾种而设计开发。
以上三种模式各有利弊,联动中心模式的民众参与度最高,处理的问题种类也比较广泛,指挥调度及时,它的缺点是,发现问题的主动性不强,难以对现场情况有直观的了解;指挥大厅模式更具有直观性,同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也更加主动,但这种模式往往耗资最贵,缺点是只能覆盖有摄像头的地区,大量人工方式监控难免出现疏漏;专项应用模式侧重于数据的分析挖掘和辅助决策,最大的优势在于成本低廉,但它的缺点是应用单一,作用有限。
上述三种模式如今已开始呈现出相互融合的态势。随着形形色色的应急系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在提高政府应急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在频频爆发的各种公共突发事件面前,现有的系统还是常有力不从心之感。2004年某沿海省份台风袭来,关键时刻花巨资建好的视频指挥系统竟然因为信道传输问题而无法使用,最终不得不求助于传统的电话方式。
目前的建设,也似乎正陷入一个误区——仿佛应急系统就是“装摄像头、安大屏幕、搞应急联动”,难道这些就是应急系统的全部?人们不禁反思——应急系统,我们还能做什么?
其实,正像现实中的公共突发事件不断呈现出“专业化”、“多样化”、“复杂化”趋势一样,应急系统同样是一个应势而变、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技术瞬息万变的特性决定了这一点,应对突发事件的客观需要也要求它不得不“变”,至少可以从“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三个方向上进行拓展:
第一,研发新技术。应急系统是高科技的结晶,技术领域的发展前途无量。关键技术的突破有可能对应急管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应急模型”就是其中之一。
第二,借鉴新方法。企业管理中的方法常被政府借鉴,如“全面质量管理”、“流程再造”等方法运用到政府,直接促成了“新公共管理”的诞生;而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很多先进方法同样值得借鉴。
现在在很多大型生产企业中常采用的“管控一体化”、MES等方法在政府应急管理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例如安全生产,目前我国对煤矿安全的生产监控大都由人进行,或只是安装了几个现场摄像头,缺乏像瓦斯浓度、风机速度、水位情况等量化的技术指标。采用“管控一体化”方法则完全可以把这些信息实时采集出来,传送到信息中心的数据库中。信息中心的应用软件,可以对当前的煤矿安全作出实时评估,一旦预测出井下可能会出现异常情况,马上会发出报警指令。出了事故,只要传输信道不受损坏,井下的信息还能传送上来,便于地面的指挥营救。
第三,尝试新思路。2005年,北京市东城区“城市网格化管理”的推出,让人眼前一亮。针对积重沉疴的城区管理问题,东城区创造性地引入了“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城市部件管理法”以及“城管通”工具,使城市管理变得前所未有地精确和方便,也使“应急管理”真正做到了深入基层、深入社区。在这一案例中,不仅有新技术、新方法的采用,更有体制上和管理理念上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