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算大赛中实现破茧成蝶的蜕变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4-02-24

 

 

不久前,2014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大赛(以下简称ASC 14)进入到初赛阶段,来自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等五大洲总计七十九所大学展开了角逐。在中国,除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之外,似乎还没有一项赛事能吸引如此规模的全球高校予以这样程度的关注。

ASC 14缘何受宠?在无法对报名和预报名队伍进行采访的情况下,我们采访了ASC 14的前身——2012年首届中国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和2013年亚洲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以下简称ASC 13)的一些队员,试图从既往参与者的视角,对ASC 14受追捧的原因做一个解读。

杨帆,第一个接受采访的对象。因为远在大洋彼岸,只能通过邮件交流。在杨帆回复的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一种无比坚韧的自信。这位正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的女孩,从小的梦想就是当科学家,一直没变过。没想过赚大钱、当大官,因为杨帆觉得科学家有改变世界的力量,也能够很大程度地体现出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

“也许当一名女科学家的挑战会更大,但挑战自我才让人生充满了乐趣。”杨帆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对未来的憧憬和自信。

在杨帆发过来的个人履历上,标注了很多超算领域的奖项,包括2011西雅图SC11学生超算竞赛总分、性能第二名,2012全国大学生超算竞赛亚军以及2012汉堡ISC12学生超算竞赛最高性能奖。然而,很难想象的是,这位绝对算得上超算“青年精英”的在读博士生,在第一次参加超算竞赛前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超算“小白”,对超级计算机的了解只限于很多机器连在一起、可以运行大规模计算这种基本知识。通过参加比赛,杨帆才深入了解了超级计算机的体系结构、网络架构、系统环境和并行计算的模式,并且亲身体验了集群的搭建和配置、并行程序的编写和优化等,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比赛带给杨帆的不止是寻找到兴趣这么简单,在比赛中获得的经验是更有价值的财富,让她很快的融入到天河1AGraph500优化、天河二号的维护调试工作中,并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获得了学校为数不多的出国留学资格,接到了芝加哥大学、澳洲国立大学、爱丁堡大学等5所知名大学的录取通知。杨帆回忆说:“比赛经历对我申请学校有很大帮助,Andrew当初面试我的时候,我们在超算竞赛的经历上聊了很久。” Andrew Chien 是杨帆现在的导师,是Intel的前任技术部副总裁。

因为拥有参赛经历而在申请学校上获得帮助的不止是杨帆,杨帆昔日的队友陈任之也有相似的经历。这位曾在天河二号项目中负责机器调试的大男孩,现在已经是英国伯明翰大学的一名博士生,他认为参加比赛对申请学校有非常大的影响。“相比起其他的竞赛,超算竞赛在外国导师心中有更大的影响力”,陈任之很兴奋的提到,在申请时很多老师听说是超算竞赛的成员,都非常乐意接受,并对他在超算中的工作很感兴趣。

虽然经历相似,但是陈任之的梦想却不是做一个科学家。他说,当时报考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最大梦想就是能参与中国第一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研制,可惜中国第一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 1A在他硕士时就研发成功了,“我并没有在其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对于这个小小的遗憾,陈任之表示会寻找一个更高的梦想来弥补,“虽然目前还没有想得很具体,但是应该会是让中国超算更快更强、应用更广泛、更能惠及社会。”

与陈任之听起来有些遥远、宏大的梦想不同,徐世真的梦想听上去要更加的具体,那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开发出一套海洋模式的异构平台,为我国海洋学家的研究提供帮助,推进我国海洋领域的研究更进一步。徐世真正在攻读清华大学的计算机博士学位,在参加完首届中国大学生超算竞赛后,以免试资格被清华录取,在清华高性能计算所从事海洋模式POM的系统开发。

在徐世真眼中,参加超算大赛是人生中一次非常难忘的经历,“我一直跟我的学弟、学妹介绍,参加超算大赛特别值!”他认为超级计算机因为受硬件设备、场地等种种因素所限,在学习中很难接触,超算大赛会让参赛的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网络到应用优化建立整体的认识。“优秀飞行员的培养需要大量的飞行训练,飞行时间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超算也有同样的需求。”

另外一位中山大学的参赛队员何鸿恺则认为参加比赛“端正了对超算的认知”。当时刚刚大三的何鸿恺已经加入到广东省计算科学重点实验室,参与矩阵乘法、傅立叶变换等并行计算基础研究。在参加完比赛后,何鸿恺的想法产生了很大的转变,“超算需要底层的理论研究,但只有用到了实际问题上才能有更大的价值,超算应该是服务于实际应用的一个工具。”

在对超算新的认知下,何鸿恺对自己的未来也有了更清晰的想法,“继续去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但不再是计算机专业,而是会选择计算机和管理类、社科类结合的交叉学科。”他觉得中国虽然“有很多机器、有很多的理论,但这些东西却没办法结合起来作用到一个现实的问题上”,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计算能力的供给和计算能力的需求结合起来。

也许跟自己的经历有关,香港中文大学参赛队员Jimmy Sinn的梦想很实切,他希望通过自己学到的知识帮助每个需要帮助的人,至今仍坐在轮椅上的Jimmy Sinn比常人更能理解“雪中送炭”的道理。去年ASC大赛也是他生平第一次离开香港。“当时的愿望很简单,没想那么多,就是觉得自己不能一直留在香港,也需要到香港以外的地方开拓自己的眼光。” Jimmy Sinn微笑着说,“还好大赛组委会很细心,我也没受到多少困扰。”在比赛中,Jimmy Sinn坦言自己学到很多,这些经验不仅对他现在攻读的硕士学位弥足珍贵,相信日后如果自己从事IT行业,也会对工作产生受益。

事实上,当年参加超算大赛的队员们,除了被世界级名校录取外,也不乏进入微软、谷歌工作的工程师以及在全球著名实验室工作的“准”研究员,目前在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苏州分院从事Bing(必应)本地搜索相关产品研发工作的叶炜就是其中的一员。

叶炜曾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参加过ASC 13,他在谈及参赛感想显得有些拘谨,认为超算大赛增进了对HPC领域知识的了解和计算机硬件相关的经验,也增长了并行编程和算法优化方面的知识。

谈到未来,叶炜表示虽然曾经想成为计算机科学家,当时参加大赛以及实习的经历,让他觉得真正的技术与革新都是在工程领域,所以改变志向去当工程师了。现在叶炜的梦想是:开发出改善每一个人生活的产品。

在某种程度上,ASC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已经成为打造“超级”科学家的孵化器。“超算人才属于稀缺资源,我们希望通过大赛这种形式让更多的年轻人有一个施展梦想的舞台,从大赛中走出更多的未来科学家。”ASC14竞赛组委会委员、浪潮集团高性能计算总经理刘军表示,“超算人才兴盛了,我们才能更好的运用超级计算机这个科技的大脑来实现对更多未知科学领域的探索,让更多的人类梦想早日成为现实。” 

超算大赛的这种理念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专家、学者和高校的赞同和参与。超算TOP500发起者之一、美国工程院院士、超级计算机基准测试、数值分析、线性代数解算器和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先驱Dongarra, Jack已经表示将担任ASC14大赛的主席。新加坡A*star计算资源中心的高级主任Michalewicz ,Marek也对ASC举办的超算赛事予以了很高的评价:“超算发展需要大量受到良好教育的工程师、科学家,所以基本的普及教育十分重要。这个超算大赛在这个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