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平时建设与战时需求的分离
以战时需求牵引平时建设,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关注点,它要求平时建的就是战时用的。一般来说,由平时到战时有一个转换过程,二者具有一定的分离性。而在信息化条件下,平时与战时界限模糊,诸如信息获取、网络攻防、系统瘫痪等,既可以是战时行动,也可以是平时行为。这一特点,决定了军队平时的信息化建设,必须着眼战时需求,坚持平战一体。如果对这一突出特点缺乏深刻的认识,就可能增大平时建设与战时需求的分离性,甚至出现“两张皮”的现象,使平时的系统难以用于战时,战时的系统又缺乏平时基础。
以战时需求牵引信息化建设,应着重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统一认识,着眼于我军所处的时代特征、军队转型的客观要求、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最终目标,充分认识到以战时需求牵引平时建设是时代的呼唤、发展的趋向、使命的要求,自觉地在建战一致上下功夫,为赢得未来信息化作战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大胆创新,对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方方面面进行科学论证,用信息化理念而不是用机械化理念筹划军队发展,确立符合未来信息化作战要求的建设思路和方法,使需求牵引的原则真正落到实处。
数据集成是综合集成的“核心工程”
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传感器、网络、系统、计算机和武器装备等,都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载体,都是为了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服务的。抓信息系统建设如果不抓综合集成,信息化就成了一个空壳,即使系统实现了互联互通,也不能互操作,离开了综合集成,硬件再先进、功能再强大,也无法发挥使用效益。
综合集成是现阶段我军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提高我军在未来信息化作战中的体系对抗能力,依赖于提高综合集成的水平。目前,人们对综合集成的实质缺乏准确把握,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只强调系统融合而忽视抓数据集成。事实上,数据集成是综合集成的“核心工程”,它看起来是个数据问题,但它却关系到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取舍,决定诸多信息系统能不能实现信息共享。只有从数据集成入手,进而实现系统的综合集成,信息化建设才能提高速度,少走弯路。
抓数据集成必须走科学化、高效益之路,即根据军事需求,依据战时标准,抓好数据采集和数据整合,建成大规模数据中心和分布式数据库,扭转目前存在的软件匮乏而硬件重复建设这种不科学的现状。信息化建设主管机构要针对各级在综合集成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加强科学指导,理清思路,以数据集成为突破口,以此推动综合集成所要求的互联互通互操作目标的实现。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采取有效措施,突破部门利益的束缚,突破管理体制的制约,突破军兵种的局限,消除目前存在的信息“孤岛”和系统“烟囱”。
在“预实践”中反馈建设质量
搭建系统专业化的训练平台,通过高水平的训练来检验信息化建设成果,是提高信息化建设质量的必由之路。尤其是以信息系统为依托,对诸军兵种、各作战单元和作战要素进行联合训练,更有利于建设与训练的紧密衔接。
与以往协同性训练相比,联合训练的目标是生成信息化联合作战能力,主体对象是由陆、海、空、天、电各作战单元和情报通信、指挥控制、综合保障等作战要素组成的作战体系,技术依托是资源互享和互联互通互操作的信息系统,基本方法是在作战单元内部集成训练、作战要素系统集成训练基础上,实现作战体系综合集成的训练。可见,其难度和复杂程度是以往所无法比拟的。这就要求把握训练规律,合理划分训练阶段,分步骤推进训练进程,由简单到复杂,由小联合到大联合,切忌贪多求快,好大喜功,脱离现阶段部队训练和武器装备的实际。在科学推进联合训练的进程中,尤应注意合理使用训练资源,力求节约高效,以最小的投入产生最大的训练效益。
为检验训练的效果,必须采用统一的训练评估标准和考评机制,将作战系统整体投入模拟战场环境中,在模拟战场上检验参训部队的战场侦察能力、指挥控制能力、快速机动能力、电子对抗能力以及战场防护能力,使平时的建设项目在近似实战的“预实践”环境中暴露问题,寻找对策,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每项指标达到预期效果。
机制创新必须与要素建设同步
目前,信息化建设整体效益不高的现象值得注意。例如,在项目建设上急于上马,不申报立项就建设,建成后不经评估就使用,旧的“烟囱”没推平,新的“烟囱”又竖起来;在网络管理上关卡过多,信息流动不畅;在信息安全管理上看似多家共管,但保密设备却独家垄断……这些问题的产生,症结在于机制的改革滞后于要素的建设,而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改革在机械化条件下形成的运行机制,一方面保证信息化建设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保证我军现行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保障方式与工作方式适应军队信息化。否则,信息化成果在现行机制下无法充分运行,即使有了现在的诸如办公自动化的项目,还是会出现原地踏步甚至反弹的现象,原因就在于没有同步建立配套的工作方式、规章制度等机制。
机制创新首先应建立集中统管的信息化建设领导机制。目前,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机构和咨询机构层级过高,而基层“缺腿”,出现了脱节现象;而有些单位又突破编制,让一些临时性机构担负起长期性建设的任务,这显然无法达到信息化建设的长远效果。只有加强集中统管,形成长效机制,才能解决上述两方面的矛盾。其次,要建立有利于信息化建设成果转化机制。对信息化建设成果既可以由主抓单位推广,又可以由上级主管机构申报,经效益考察和专家论证后,组织在所属部队、所属系统以及全军推广,以此突破条条块块的限制,实现一家成果大家共享,防止重复建设和分散建设。再次要建立有利于信息快速流动机制。改变目前信息网络管理方式局限于单纯的行政管理的现状,把行政管理与技术创新相结合起来,解决节点多、接口窄的问题。同时,调整管理、保障模式,发挥信息流对物质流、能量流的优化配置作用。
科学认识机械化建设的新内涵
目前,我军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寄希望于短期内完全采用新手段、新平台是不现实的。此外,我军在发展,外军也在发展,先进手段和先进技术都是相对的,即使在今天看来是十分先进的高技术,到了明天就可能变成了低技术,相反,而有些今天看似是低技术,昨天却还是高技术。我军的军情和信息化水平的现状,决定了我军必须走多手段并用、高中低结合之路,不应只追求“高精尖”,而忽视了实在管用的中低技术。任何一种高技术,其先进性中也隐藏着脆弱性,盲目寄希望于某一种或几种高技术是有风险的。这并不是否定发展高技术手段,而是说要多手段发展,避免在信息化建设中过于追求单一,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坚持多手段并重,必须科学认识机械化建设的新内涵。我们讲信息化,不是把机械化与信息化分割开来、对立起来,我们现在要抓的机械化不是工业时代的机械化,而是信息时代的机械化,机械化的许多技术和手段依然有效。现阶段,我们发展机械化正是为了更快更好地过渡到信息化。
不可否认,我军现有的武器装备大部分都是机械化战争时代的产物,其结构、性能、射程、航程等远不适应信息化作战的需要,对其进行信息化改造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这种改造,应以挖掘现有武器装备的信息效能为重点,以提高武器装备整体作战能力为目的,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改造思路,安排好改造的先后顺序,克服分散抓分散改、不重体系重单件、只讲改造不讲效益的现象,如过多地注重单车、单炮及单一性能的革新改造,而忽视了情报侦察系统、信息传输系统、指挥控制系统和火力打击平台的综合集成。
对传统武器装备的信息化改造,必须注重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特别是着眼“网络中心战”,运用先进的网络思想和栅格技术,加强作战网络和作战体系建设,逐步由机械化的“物理平台”向信息化的“网络平台”发展。在这个基础上,优先发展能够入网、通过指挥控制系统能聚合成巨大整体威力的武器装备;同时还要发展后续手段,一旦高技术装备被毁、难以恢复时,即可启用后续手段,确保将胜利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