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加快生态发展全面建设幸福美丽
来源:南方日报 更新时间:2014-02-28
  作为全省自然生态保护最为完好的县份,连山森林覆盖率长期保持在80%以上;作为全国唯一的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山民族风情浓郁,魅力独特。近年来,连山依托自身生态和文化优势,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有机米、有机茶、春桔等产品畅销市场,旅游业也越来越兴旺,群众收入大幅增长,经济社会向好发展。
  分析形势展望未来,连山面临着更好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加大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的战略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和《广东省生态保护补偿办法》;清远市也更加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均有利于连山的发展。此外,二广高速连山段将于今年底通车,连山将正式拥有高速公路,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夯实了加快发展的基础。
  东风欲来满眼春。连山县委书记温国伟、县长冯红云表示,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攻坚之年,连山将结合自身实际,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同时,立足生态发展区定位,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发展,全面加快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民族和谐、宜居宜游幸福美丽连山建设。
  ●文/图(除署名外):南方日报记者 陶前根 特约通讯员 李先觉
  生态产业引领经济发展
  2013年,连山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促进经济增长,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5.9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830元和7680元,分别增长13%和15.3%。
  特色生态农业加快发展。2013年,连山大力培育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实施“三品”工程建设,有机稻、有机茶、有机油茶、大肉姜、春桔等特色生态农业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有机稻种植达到3.5万亩,“连山有机稻”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连山大米”顺利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技术审查。全年申报省市农业科技项目12项,全县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5家,认证有机产品7个,无公害产品11个。
  工业经济稳中有增。近年来连山立足生态发展区主体功能定位,大力培育发展资源型工业。2013年,连山引进重大项目4个,其中超亿元2个,已动工建设2个,合同投资7.4亿元,到位资金8100万元。小水电站实现技术更新改造,提高效益,全年小水电发电量达到4.62亿千瓦时,增长8.9%。
  生态旅游迈出新步伐。去年连山大力推进景区、景观改造建设,对大旭山景区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鹰扬关景区配套设施,建成县城茅田界观光驿站。旅游招商取得新突破,小三江温泉旅游度假区前期工作顺利推进。2013年连山接待游客27.32万人次,增长11.52%。
  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了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对广东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动员部署,市委六届六次全会对清远全面深化改革也作了安排部署。连山县委书记温国伟表示,深化改革是解除制约、释放发展活力的最有效途径,连山将结合自身实际,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改革部署,立足区域发展实际,切实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
  首先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程序,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加强许可审批效能监管。加快推进网上办事大厅进驻事项的梳理工作,实现县镇两级改革同步进行、无缝对接。不断完善电子政务系统,切实提高行政效率。
  其次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财政改革,加强财政监督,促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新综合试点工作,以农民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基础,创新产权抵押融资贷款担保方式。全面推进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深化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规范科学的公共资源交易体系。
  第三是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开展完善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工作。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教育、文化、医药卫生等社会事业各项改革,逐步实现城乡资源配置和服务均等化。
  推进生态文明夯实基础
  森林覆盖率长期保持在80%以上,独冠南粤的生态优势也是连山发展的最大优势。坚持生态文明、不忘生态建设的理念,早已根植在连山人的心里。连山县长冯红云表示,2013年,连山全面推进了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全年共造林4.2万亩,建设景观林5000多亩,连山生态公益林面积增加到68.52万亩,并成功竞得2013年到2017年广东省生态公益林激励性补助资金2227万元。
  展望未来,连山将继续严格落实国家和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保护好连山的青山绿水,增强生态屏障功能。并按照城镇与生态工业集聚区、生态农业与村镇发展区、生态保育区的要求,因地制宜发展镇域特色生态产业,进一步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加快专项规划与县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接。
  同时,注重生态、民生、景观相统一,统筹推进生态景观林带、森林碳汇、森林进城围城、乡村绿化美化四大生态工程建设,开展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进一步扩大生态公益林覆盖范围,既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又保障农民的收益。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断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此外,连山还将进一步加强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围绕能源、交通、水利、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科学谋划储备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重点项目,积蓄经济发展后劲。
  全面促进绿色经济发展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加大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的战略部署,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和《广东省生态保护补偿办法》等,作为民族地区和生态发展区的连山,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温国伟表示,今后连山将继续立足生态发展区定位,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发展,全面促进绿色经济发展,走出一条生态发展区的绿色振兴之路。
  依托资源做大生态工业。抓好绿色能源发展,加快县风力发电的立项审批。加快小水电站升级改造,充分挖掘小水电潜能。继续完善电网建设,加大对广西、湖南周边地区电力的吸纳量。着力培育壮大绿色食品加工、旅游产品加工、林产化工和有色金属加工等特色资源型工业。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创造良好的投资营商环境。
  围绕“三化”做强生态农业。以产业化兴农,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形式,不断优化产业发展模式,调优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以规模化兴农,建设一批与加工企业相配套、带动面大的特色农产品基地,进一步扩大有机稻、茶叶、蔬菜、南药以及特色养殖等主导产品的生产规模。以品牌化兴农,着力创新品种、创优品质、创响品牌,加大特色农业品牌宣传推介力度,综合利用农业信息资源,畅通营销渠道。
  彰显特色做旺旅游产业。突出“生态连山、壮瑶风情、三省边城”特色,促进特色旅游发展。加快小三江温泉旅游度假区建设,优化鹰扬关景区、茅田界观光驿站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尝试市场化运作,举办好“七月香”壮家戏水节等特色旅游节庆活动,引导农家乐规范发展。促进旅游与农业、商贸零售业、现代服务业相融合,全面加快旅游经济发展。
  ■亮点扫描
  创建三大品牌 推进民生事业
  清远首个“国家卫生县城”花落连山,成功创建为“广东省教育强县”,“广东省文明县城”创建工作通过综合测评……近年来,连山以创建三大品牌为契机,大力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等民生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县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
  走进连山,脚下延伸的是一条条干净整洁的街道,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窗明墙亮的楼宇,以前脏乱差的农贸市场如今也已修葺一新,肉蔬瓜果干货摆放得井井有条,产生的垃圾被迅速收进旁边的垃圾篓中……日前,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县城被全国爱卫会授予“国家卫生县城”荣誉称号,成为清远市第一个国家级卫生县城。
  据介绍,近年来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根据生态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在巩固提升省卫生县城工作成果的基础上,2010年4月在清远市率先提出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的工作目标。三年来,连山先后投入创卫资金2.79亿元,用于县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使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日趋完善,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城乡居民满意率显著提升,整体卫生水平达到了《国家卫生乡镇(县城)标准》的要求,群众对卫生状况的满意率达95.6%。
  在搞好环境卫生的同时,连山还突出抓好城市规划建设,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投资100万元,建成并投入使用日处理垃圾量50吨的首座垃圾压缩中转站。投资2143万元建成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日处理生活污水8773吨。
  获授“省教育强县”称号
  2013年12月30日,连山被授予“广东省教育强县”称号,这标志着连山的教育经过多年的“创强”已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民族地区学生也可享受更高水平的教育。
  自2010年4月创建省教育强县活动启动以来,截至2013年10月全县共投入约1.8亿元用于教育创强和城乡教育均等化发展,而2012年连山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却只有1.13亿元,可见连山对教育事业的重视。近年来,连山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工作目标,明确提出“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的指导思想,把改善办学条件、办好教育、培养人才作为惠及全县人民的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近三年来,连山民族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县7个镇,其中有5个创建成为广东省教育强镇,另外2个镇教育创强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县形成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数字看发展
  2013年,连山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5.9亿元。工业总产值17.37亿元,农业总产值9.2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8.83亿元。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830元和7680元,分别增长13%和15.3%,连续两年保持了较快增长。
  投入4000多万元,基本完成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小型灌区、机电排灌站、水毁修复工程等农田水利项目年度建设任务,改善农田灌溉面积3.1万亩,1万多农户受益。
  全年申报省市农业科技项目12项,全县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5家,认证有机产品7个,无公害产品11个,各类专业合作社122个。
  全年引进重大项目4个,其中超亿元2个,已动工建设2个,合同投资7.4亿元,到位资金8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