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建设的目标,有美好蓝图的情景描绘,有辉煌成就的炒作,但是也有冷嘲热讽。无论如何,近年来,智慧城市确实热了。有媒体报道,我国154个城市将投资1.5万亿建设智慧城市,但真正能体现其内涵的样本,目前一个也没有看到。这无疑给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设泼了一瓢冷水。反思智慧城市尚无清晰内涵的原因,是还没有来自顶层设计的统一标准。
近日,住建部发布消息将编写首部国家标准以助推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将是我国第一个指导与评价智慧城市的国家标准,也将第一次对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管理等进行规范,建立我国统一、科学合理的智慧城市模型和建设管理指标,为各地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程度、水平和效益评估提供统一依据,为有需求的地方扩展和建立各自的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基础,也将为我国主管部门从整体上综合分析各城市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统一维度。透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这项标准来的如同一场及时雨。这无疑给尚无明确建设智慧城市方向感的城市指明了方向。
我国首个智慧城市国家标准即将出台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ic卡应用服务中心作为该国标的主编单位。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单位的《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第3部分:建设管理》启动征集参编单位工作,面向行业内公开征集标准参编单位,智慧城市、智慧社区以及相关产品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生产及应用等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均可参与标准编制。
针对智慧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有相关专家提出,“智慧城市现在有一个重技术轻城市的误区。把智慧城市当作政绩和申请项目资金的工程,点缀城市发展的花瓶,而真正落到实处怎么样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怎么样提高效率?怎么样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准这方面研究的比较少。”专家的质疑与解析是目前我国大多数智慧城市建设的通病。
很多城市在对智慧城市理解尚不深入的情况下各行其是,在顶层设计上子系统相互之间关系的标准没有,建设的发展路径也不明确,导致可能变成新一轮的盲目投资、低效的投资。《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的出台,或将改变各地盲目投资,低效建设的顽疾。
智慧城市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智慧城市建设虽然出现了一些缺陷与问题,但智慧城市建设的目前也取得不可小觑的成果,将为人们生活带了便利与智慧。
建设智慧城市的初衷是政府希望利用物联网技术为市民带来更方便和舒适的生活。一个城市的居民生活是否舒适,主要由基础设施的覆盖度、交通的便利程度、犯罪率的高低以及城市环境的清洁程度等方面来决定。这些方面,也正是智慧城市需要重点建设及覆盖的地方,下面举几个例子。
在基础设施方面,许多城市里已经大范围地建设并覆盖了免费wifi及3g、4g热点,像武汉的一些公交线路及大学校园里,都有中国移动建设的4g热点,火车站、光谷广场等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也覆盖有“iwuhan”wifi热点,很大程度上地缓解了人流密集场合的网络使用问题。
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共享方面,宁波企业信用管理系统已经实现与18个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交换,涵盖全市53万家在册经济主体、信息量达到4100余万条。另外,宁波正加快推进政务云计算中心建设,立足于从顶层设计上进一步解决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打造全市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共享、服务的总枢纽。
在医疗卫生领域,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给市民看病就医带来更多便利。如在挂号环节,市民在家中就可以通过电话、互联网预约全市34家三级医院的专家门诊,减少了市民提早到医院挂号、排队等候的烦恼。在就诊环节,目前上海市部分医院陆续推出“一站式付费”服务,市民可以先看病后付费。
我国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其实大有所为,虽然智慧城市实际建设远没有概念中炒作的火热,但随着智慧城市国家标准的出台,智慧城市必将沿着明确、稳健的方向发展。
原标题 [智慧城市国家标准出台顶层设计引领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