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领导体系升格网络强国进程将极大提速
来源:人民邮电报 更新时间:2014-03-10

 
  3月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拉开了2014年全国“两会”的大幕。当日,人民网理论频道发出了一篇长达7000余字的重磅文章,著名公共管理专家、信息化专家汪玉凯撰文解读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由来及影响。

  由于此文题目敏感,又是在全国“两会”背景下发表,加之作者身份特殊,立即引起信息化相关各界人士,尤其是部分代表、委员的高度关注。
  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正式成立,由习近平任组长,李克强、刘云山任副组长。这被海外广泛报道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由总书记直接担任组长、由总理担任第一副组长的第三个跨党政军的重要机构。会上,习近平做了重要讲话,并审议通过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工作规则》、《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细则》、《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2014年重点工作》。
  然而,海外一些媒体对此消息颇多误读,甚至认为有进一步收紧网络、遏制言论自由的可能。那么,中央为什么要成立这样一个高规格的领导小组,这个小组的历史渊源以及与以前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是什么关系,汪玉凯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信息化领导方式的演变等出发,着眼于加强网络安全、加快信息化发展对于最高级别的国家利益的重要性进行分析解读。
  汪玉凯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同时也是我国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研究等多个国家级课题的负责人。据悉,在此课题基础上形成了上报国家相关方面的政策建议稿。
  我国网络安全与信息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汪玉凯称,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与之前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整体格局有着重大变化:首先,新组建的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是党中央层面上设置的一个高层领导和议事协调机构。其次,出任组长的已经不是过去最高政府首脑总理,而是党的总书记,这将大大提高该小组总全局的整体规划能力和高层协调能力。再次,这个小组不单是信息化领导小组,而是把网络安全放在更突出的位置。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国家的网络安全上升到一个十分紧迫问题的情况下,突出网络安全并将其与国家信息化整体战略一并考虑,无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出的“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已经十分明确地说明了为什么要在中央层面设立一个与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国家安全委员会并驾齐驱的,都由党的总书记担任组长、总理担任第一副组长的深刻用意,就是因为这三个方面都关系到国家战略的全局,必须在组织架构上进行统筹协调,整体谋划,防止由于战略失误导致颠覆性错误的发生。
  谈到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未来职责,汪玉凯认为,这个机构的设立,虽然有引导网络舆论等方面的考量在里面,但其核心则在于要加快中国建设网络强国的历史进程,提高中国全局信息化的水平。正像习近平所指出的那样,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要发挥集中统一领导作用,统筹协调各个领域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问题,制定实施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宏观规划和重大政策,不断增强安全保障能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
  信息化管理升格是关乎国家未来的战略选择
  2009年以来,汪玉凯先后承担了《大部委制实施后国家信息化推进体制机制研究》、《国家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研究》等重大课题,这些课题中均有多位国家信息化专家委的领导、专家参与其中。 课题完成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给国家的政策建议稿。
  建议稿共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集中分析和论述了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第二部分对我国信息化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提出了完善我国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的具体建议。
  建议稿认为,信息化是当今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西方发达国家早前纷纷制定了国家层面的信息化战略规划,建立了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亲自挂帅的国家信息化推进委员会或相关机构,目前多数都形成了信息化管理的常态机制,建立了决策、协调、管理和执行“四位一体”的管理体系,迅速占据了信息化发展的制高点,形成了新的国家比较优势。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主要发达国家都抢先布局,把发展信息化作为重振经济的重要战略举措,力求推动信息化向高端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汪玉凯认为,一些信息化发展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有两点值得我们关注:一是确立了信息化发展的国家战略,二是建立了适应发展又相对稳定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强化信息化的领导力。
  然而,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化差距较大,特别在宽带建设和新技术应用创新方面明显落后。根据国际电信联盟发布的“信息通讯技术发展指数(IDI)”中,我国 2008年的信息化水平在国际排名中位于第79位,相比2007年下降了6位。2008年以后下降的趋势还在持续。在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发布的“电子政务发展指数(EGDI)”排名中,我国最好的成绩是2005年,达到第57名,到2008年下降到65名,2012年再下降到78名。
  建议稿认为,当前我国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中主要存在四个突出问题:一是管理机构缺乏权威,难以统揽全局。二是协调机制不力,统筹推进困难。三是部门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严重。四是条块矛盾突出,综合效能低下。据分析,目前我国信息化管理体制是由工信部进行统筹规划,其他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衔接。但是,工信部难以统筹经济社会、国计民生各领域的政务发展需求,难以统揽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高检、高法等单位和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工作,难以与发改、科技、公安、财政、保密、密码等相关职能部门就具体政策的制定进行协调,更难以统筹地方信息化发展。地方层面,一般省级信息化也有十多个不同类型的部门在分头管理,甚至分布在党委、人大等部门,出现了上情难以下达、横向难以有效协调的局面,地方反映强烈。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目前的网络设备的利用率只有5%~10%,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另外,我国政府部门的专网建设过多,也造成了网络资源的浪费,形成一系列“孤岛”和“烟囱”。
  为此,建议稿中提出了完善我国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的两大具体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职责,提升国家层面信息化的领导力。二是组建国家信息化办公室,作为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常设办事机构。
  应该说,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正式成立,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个重要论断——“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已经远远超出了原建议稿中的框架与高度。新一届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设置了最高规格的领导架构,无疑将更加有力地发挥对信息化的全局领导作用。汪玉凯认为,伴随着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成立,我国的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往存在的一些明显弊端有可能被克服。这个新框架,不仅预示我国新的信息化战略和网络强国战略会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而且也预示中国在打一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翻身仗方面,也将迎来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