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农村信息化
来源:世界银行网 更新时间:2014-03-12

2014年3月11日, 北京 - 近年来,中国的中央和省市自治区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农村信息化举措,目的是缩小城乡信息化差距。世界银行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期联合举办了研讨会,推介其中一些举措,并探讨如何推广具有可持续性的成功模式。100多名来自中央和省市自治区政府的信息化主管部门、研究机构和企业的代表出席了研讨会。在研讨会上发布的国家信息中心的报告介绍了中央、地方、企业和农民的21个农村信息化案例。

这些案例包括:

在地理条件不利于使用传统有线技术的情况下,湖南省利用无线技术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电视、语音和上网三合一服务。
2000年启动的北京市农村管理信息化项目在北京市、区、县、镇和村级政府部门搭建网络平台,政府工作人员使用人数达到近7000人,籍此支持农村政府经营管理和决策。
2010年建立的遂昌县网店协会为遂昌县1000个网店交流经验和最佳做法提供了便利。该协会通过努力获得了政府对电子商务的支持并与淘宝网达成协议为遂昌农副产品开辟了新的流通渠道。
中国首个中药电子商务平台于2012年建立,注册用户28万、企业2400个、贸易商9000个。该平台有员工400多人,在全国设有分支机构300个,其目的是通过种植户与批发商联网保持中草药的价格稳定。
研讨会的结论是,成功的干预措施具有一些共同要素,包括了解农村居民的需求并开发满足其需求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展望未来,城镇化和推进信息化技术仍面临一些挑战,要求农村信息化模式对此做出相应的调整。

此次研讨会是对世界银行主持的跨年度研究项目的总结。该项目的目的是增进对农村基层信息化普及率和使用率的了解并根据国内外最佳实践为决策者提供方向性建议。研究内容包括农村信息化普及率和使用率调查、公共图书馆及其在提供电脑和上网服务及培训方面所起作用的调查,以及对如何利用信息化帮助改善日益增多的老龄人口福祉的分析。

农村信息化需求调查覆盖贵州、吉林和山东三省200多个村3000多户居民,其中四分之一的村拥有自己的公共上网设施。图书馆现状调查显示,在这三个省,超过一半的村拥有图书馆或者阅览室,其中近三分之一可以上网。但是,接受调查的村民中只有5%多一点的人说他们在过去一年去过图书馆。《中国的老龄人口、信息化与图书馆》研究发现,中国老龄人口的上网率只有6%。

农村信息化面临的一个 关键障碍是农村居民缺乏信息化技能,同时也缺少获得信息化知识的适当途径。国际经验显示,有些国家成功地利用公共图书馆培训信息化技能和提供上网服务。农村居民一旦掌握了这些技能,就可以获得市场信息、进行网上销售和寻找就业机会、提供网上公共服务和获得医疗保健和教育信息,从而改善生活生计。

该项目的其他调研活动还包括对电信中心、农业短信平台与电子商务、农村地区建立信息化工作平台的可行性等三项农村信息化干预措施的影响评价。各项研究的主要成果发表在最近出版的世界银行报告《中国农村信息化:三省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