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12月26日报道,12月底,北京市“市长信箱”网上办公系统正式开通,这标志着北京市信访工作进入电子政务新阶段。据报道,目前“市长信箱”每天有3万余人次点击。
应当说,这是一件好事。“市长信箱”可以为各级领导了解社情民意、科学民主决策提供支持,为加强监督管理提供依据。可是,欣慰之余,笔者却觉得,“每天有3万余人次点击”并不能代表实际的效果,“市长信箱”不能只看“点击率”。
稍有网络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个所谓的每天3万的点击率并不能显示究竟有多少人真正仔细地浏览了网页,更不能显示究竟有多少人真正进行了实质性的操作,它只不过是一个达到心理安慰的虚数罢了,也许仅仅只是“打开网页”而已。退一步说,就算真的有3万人认真浏览过网页,进行过操作,这里边又有多少“息息相关”的人呢?又有多少是政府部门的官员呢?如果只是老百姓自作多情,政府官员从来不“临幸”,也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笔者因为专业的关系,对网络知识还是粗通一些的。笔者觉得,想要实现这些内容的真实性和公开性,是很容易办到的。可以依靠相互独立的数据库,分设不同的登录界面,政府官员和百姓有各自的登录入口,就可以区分哪些人次是百姓登录,哪些人次是政府官员登录。除此以外,当然还有其他方法。
可是,就算能分清官员是否登录了该系统,也还远远不够。网页“浏览”的可怕在于,当事人可能只是一目十行,甚至连眼睛都没有完全睁开,更谈不上浏览后是否真的关注。谁又能保证所有的民意都被官员看到、都被受理了呢?从这个意义上说,比“点击率”更重要的,应该是迅速通知的“受理率”,应该是快速解决问题的“回复率”,应该是用该系统反映过问题的群众的“满意率”。
这些,都需要用制度来保障。只有这样,才能让“市长信箱”网上办公系统不只是一“点”而已,而是真正的“点击、打开”。只有这样,才可以让“点”连成“线”,让“线”使得政府与百姓心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