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漯河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来源:漯河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2005年12月21日中国共产党漯河市第四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一五”时期,是漯河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时期。绘制好“十一五”发展蓝图,凝聚全市上下的意志为之奋斗,关乎我市“三大目标”的顺利实现。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十次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新的形势和漯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顺应时代要求和全市人民意愿的发展目标、指导原则和总体部署。


    一、建市以来最好的发展阶段和新的历史起点
    “十五”时期,是漯河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时期。五年来,面对宏观形势带来的各种新变化,面对历史上少有的严重洪涝灾害和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及各种复杂矛盾等诸多考验,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全市人民团结进取,务实创新,扎实工作,提前完成“十五”计划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及各项建设事业都取得显著成效。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连年保持两位数的增幅并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食品加工主导产业特色日益明显。改革开放形成新局面,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开放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富有成效,广大党员干部思想作风更加求真,工作作风更加务实。总体上看,“十五”时期是我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乡面貌明显改观、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一个时期。漯河的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来我市考察调研时指出:漯河近年来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处在建市以来最好的发展阶段;漯河取得的成绩非常令人振奋;漯河是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城市。


    “十一五”时期,漯河进入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新阶段。当前,国际环境总体稳定,为我们实现大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央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我国经济已由高速扩张期转向稳定快速增长期,尤其是中央全面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我省大力推进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这为我们争取多方面的支持,促进经济互利合作和加快发展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从漯河自身看,经过近20年特别是“十五”时期的发展,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实现大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已经具备。伴随一大批投资上亿元、几十亿元的工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商贸市场建设项目的开工建成,投资拉动的累积效应将陆续显现;我市成功实施第二次区划调整,对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乃至漯河的长远发展,都将产生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漯河已成为中原地区铁路、高速公路“双十字”交通枢纽和通信、气象、体育、医疗卫生等区域性中心,实现大发展的支撑保障条件更加坚实;尤为重要的是,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解放、干事创业,各级领导班子团结进取、奋发有为,全市上下呈现出风正、气顺、干劲足、创新争一流的良好局面,成为漯河实现大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可靠保证。与此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也面临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一些影响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等困难和问题。全市上下必须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正确把握并牢牢抓住各种新机遇,趋利避害,顺势而为,努力在“十五”良好的发展基础上,推动漯河“十一五”发展再上一个大台阶,为实现我市“三大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十一五”发展的总体要求、指导原则和奋斗目标
    “十一五”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外向带动、城乡一体化和科教兴漯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实现“三大目标”,致力建设更加充满生机、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充满希望的新漯河。


    根据以上总体要求,我市“十一五”发展要把握“一个灵魂”,瞄准“三大目标”,明确“三个发展定位”,坚持“六项原则”。
       ——把握“一个灵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漯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瞄准“三大目标”:“十一五”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都要围绕“在中原城市群中加快经济隆起,建设开放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在中原地区率先实现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提前5年实现全面小康”来确定。


    ——明确“三个发展定位”:把建设全国最具竞争力的中国食品名城、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具有较高品位的生态宜居滨河城市作为我市“十一五”的发展定位。


    ——坚持“六项原则”:一是必须加快经济提速增效。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始终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不断实现经济总量新扩张。二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优质高效发展、可持续发展。三是必须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技术创新,全面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使创新成为大发展的动力源泉。四是必须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坚持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联动、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子,加快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五是必须加快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千方百计为群众谋福祉,使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六是必须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以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以开放集聚各种资源,使漯河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是:全市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高于全国、全省和中原城市群平均增长水平,各项效益指标在全省比较靠前,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非农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85%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以上;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严格控制;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以上,利用省外资金年均增长25%以上,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5%以上;城镇化率4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城镇居民人均精神文化生活消费年均增长13%以上;全面实现村村通油路,乡镇全部建有客运站,60%以上的村通城乡班车,30%以上的村用上安全的自来水;就业率不断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有50万以上农村劳动力转入非农产业或劳务输出;城镇失业、养老、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达到90%以上,农村全面推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70%以上;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万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260人以上、中等以上专业技术人员90人以上;完善农村三级保健网络和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体系,村级卫生室覆盖率达到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出生婴儿性别比基本正常;社会治安秩序良好,安全生产形势平稳,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三、坚持工业强市,加快工业化进程
    工业牵动漯河经济发展全局。要坚持工业强市,按照“发展壮大优势产业、积极开发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思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技术创新,注重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不断增强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着力培育重点骨干企业群体。坚持抓大育大,深入实施“重点工业500亿上台阶工程”和“重点工业超千亿跨越计划”,使重点工业企业年销售收入2006年达到500亿元,2010年力争达到1000亿元,培育出年销售收入超500亿元的企业1家、超100亿元的企业3家、超50亿元的企业4家和一批超10亿元的企业。在重点工业企业的带动下,全市工业销售收入“十一五”末达到1500亿元。


    进一步做大做好做强做新食品加工主导产业。以创建全国有影响的无公害食品基地市为载体,推动食品加工业特色优势向强势转变。制定完善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大力支持双汇、南街、澳的利、汇通、中旺、旺旺等重点食品企业实施规模扩张、技术创新和开拓市场,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加快培育跨国跨区域发展的大型食品企业集团。鼓励全社会积极选上和引进食品加工项目,发展一些小而精的特色食品加工群区。充分发挥中国食品名城品牌效应,吸引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投资漯河。发挥我市作为全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市、全国推进食品安全保证体系建设试点市的作用,加快建成国家粮油及肉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省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和认证体系,确保农产品和食品安全,力争成为全国无公害食品基地示范市、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市。引导食品加工企业开发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坚持办好“中原食品节”,创造条件办成“中国食品节”,逐步办成“国际食品博览会”,提高漯河食品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致力打响“漯河制造”食品品牌。全市食品工业年销售收入“十一五”末突破1000亿元。


    积极开发新兴优势产业。搞好盐化工总体开发建设规划,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科学布局开发建设项目,配套发展相关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尽快形成产业集群区,使盐化工成为漯河的新兴优势产业。同时,注重培育发展造纸、纺织、钛化工、煤化工、医药化工等重点产业,改造提升制革制鞋、机械制造、建材等传统产业。按照规模化、群体化和集约化经营的要求,着力培育一批食品工业园区、造纸工业园区、盐化工工业园区、钛化工工业园区等特色产业园区,把漯河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盐化工工业基地和中西部地区重要的造纸工业基地。


    推进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技术创新。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广泛开展产学研结合,建立多种形式的研发机构,着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推动“九漯合作”,搞好与中科大和江南大学的技术合作,努力提高引进消化、吸收转化先进技术的能力。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生物化工、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注重发展信息产业。建立健全政策措施,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深入实施名牌战略,精心培育一批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知名品牌。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健全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保障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鼓励非公有制企业投资基础设施、社会公共事业等领域,激励其兴办各类生产性项目。以我市成为全国中小企业创业服务重点支持城市和全省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试点市为契机,健全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发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的作用并完善担保资金补偿机制,逐步健全商会和各种行业协会,帮助企业解决好融资难、征地难、上项目难、技术改造难等问题。筛选30家有发展潜力的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实施重点扶持,促其发展壮大。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步伐
    提前5年实现全面小康,重点、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争取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市,着力通过规划先行、试点示范,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增收。把加快农业现代化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采取多种扶持措施,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深入实施“双汇产业化工程”,引导龙头企业在农村建基地、连农户,并探索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现代农业特别是种养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培育一批优质粮生产基地、高效养殖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制定对规模养殖业实行免费防疫或补贴防疫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集中扶持发展畜牧养殖业。实施“百区千场万户”计划,全市新培育养殖小区100个、规模养殖场1000个、养殖专业户1万个,带动“十一五”末生猪出栏超过800万头、牛出栏20万头、家禽出栏3000万只,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


    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对农民教育培训并建立长效机制,着力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致富本领,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大力发展各类非农产业和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完善信息服务网络,在发达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基地,积极发展“订单培训”,提高外出务工的组织化、规范化程度。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地转移。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保障体系。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搞好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巩固和扩大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探索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完善以各类服务实体、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资体系,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逐步免除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实施有线电视、宽带网络“村村通”工程,建立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下乡”长效机制,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全面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加强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沼气工程、饮水安全工程,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和秸秆还田等工作。深入开展“生态村、文明村、全面小康村”创建活动,促进农村改变面貌。


    五、建设开放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漯河第二次区划调整,为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更大空间。要以区划调整为契机,坚持走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相结合、以内涵发展为主的路子,深入实施以拉大城镇框架、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为主要内容的重点工程,把漯河建设成为开放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在中原地区率先实现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


    大力推进城镇化。突出市区优先发展,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和“新区出形象、沿河出特色、旧城换新貌”的要求,着力抓好源汇区西扩、郾城区西北扩、高新区东南扩和召陵新城区、淞江新区、开源新区等重点区域建设;加快推进沙澧河市区段综合开发,高标准建设融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生态于一体的沿河景观带,全面凸显漯河滨河城市特色;加大沿街综合整治和老城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力度,并注重与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发展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做到改造一处老城、建设一片新城、兴起一座商城、服务一方群众。实施以路桥建设、场馆建设、管网建设、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为主的重点工程,健全完善城市功能。抓好县城、卫星城和重点镇建设。临颍、舞阳两个县城要加快繁荣产业,完善功能,集聚人口,不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要围绕核心城区建设,精心培育一批服务城市发展的特色卫星城。继续实行以奖代补,激励小城镇竞相发展。树立经营城镇理念,以市场化手段筹措建设资金,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资城镇建设。创新城镇管理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双创”工作,依法、科学、从严、有序管理城镇,努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生态园林建设。坚持市、县、镇融合与发展,逐步形成以市区为龙头、县城为两翼、小城镇星罗棋布、功能优势互补、城乡协调发展、具有漯河特色的城镇体系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以近郊城乡接合部城市化改造为突破口,实行区域开发、滚动推进,加快市区城乡一体化,带动全市城乡一体化。实施市区到召陵新城区、107国道市区段、市区到临颍县城(107国道段)、市区到舞阳县城(漯舞路段)的亮化工程,推进沿线综合开发和产业布局,逐步实现漯舞一体化、漯颍一体化。健全完善城乡公路网络,全力打造市区与县城、与重点镇之间以高速公路或高等级公路相连接的半小时交通圈。高质量完成公路建设“村村通”工程。加强电信网、互联网、有线电视网等信息网络建设,推进“三网融合”。继续实施“森林进城、森林围城”计划和农村林网建设,加快老城区、城市入市口、过境道路和重要桥涵的绿化美化,搞好城市防护林、沿河绿化带、城乡绿色通道建设,使市区、县城、小城镇之间逐步用绿化带、林果带、观光农业带相连接,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把漯河建设成为园林式、花园式生态宜居城市,力争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和“国际人居环境范例奖”。


    促进县(区)域经济大发展。坚持以产业为支撑,以产业兴带动城镇兴。各县区要按照主业突出、优势互补、各展所长的要求,整合区域内产业、资源和基础设施优势,发挥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县(区)域经济,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形成相互促进、竞相发展的局面。健全落实支持县(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强县区统筹发展的能力。开展争创强县区、强乡镇活动,激励各县区、各乡镇加快发展。


    六、深入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努力形成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新局面
    改革开放是漯河更快更好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环境,持续掀起投资高峰,不断为漯河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狠抓招商引资和出口创汇。抓住中央全面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沿海产业转移步伐加快等机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取得一批招商引资新成果。完善招商引资政策措施,健全激励机制,改进方式方法,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成功率。发挥企业招商主体和各类载体作用,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实施战略性引进,瞄准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利用我市的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名优品牌搞招商,对现有企业实施嫁接改造和以存量换增量,注重招商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争取引进一批上级政策性支持项目和资金,并确保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积极开展区域合作,特别是加强与中原城市群其他城市的协作,加快融入泛珠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有针对性地组织经贸洽谈和经济技术合作交流活动。鼓励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支持双汇集团跨国跨地区发展,力争进入世界同行业前三强,成为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积极培育更多的出口创汇企业,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发挥豫南陆路口岸作用,提高对外贸易便利程度。


    持续推进项目建设。顺应漯河大发展需要,市、县区每年要引进和规划实施一批重大生产性建设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不断增强发展后劲。搞好项目库建设,筛选、论证、储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导向、符合外商投资需要、符合上级支持政策、符合银行贷款要求的好项目。健全投资激励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竞相投入,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深化各项改革。搞好企业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具备条件的重点企业争取上市。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分开,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发展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分类搞好事业单位改革。深化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投资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财税、金融、粮食、供销等领域的改革。


    下工夫优化发展环境。按照在中部地区“最优最好”的环境优化目标,实行标本兼治,对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开展集中治理;健全完善优化环境的长效机制,全面落实优化环境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项目建设环境属地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定期开展民主评议活动,强化社会监督,形成共创良好发展环境的局面。


    七、繁荣发展服务业,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促进服务业大发展,是优化经济结构、增强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的必然要求。要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交通优势、产业特色优势和传统商业优势,把漯河建设成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规划发展优势第三产业。按照“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发展大贸易”的要求,科学编制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整合市场资源,培育繁荣各类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特别是辐射力强的专业批发市场。发挥食品特色产业优势,吸引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来我市设立分销中心,培育发展大型食品批发市场。充分利用我市的交通枢纽地位,抓住国家和省实施铁路快速客运专线、漯阜铁路扩建改造、京珠高速公路拓宽和沙河复航等重点工程建设的契机,争取始发列车,规划布局和建设客运站、货运站及大型货场、仓储等基础设施,集聚过境人口,促进商贸流通。


    大力发展和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突破各种体制性障碍,打破行业垄断、区域和所有制等界限,促进传统服务业大发展。加快建设新天地商业步行街区、中汇广场、新城财富广场、温州国际商贸城、盛世家居广场、中华名吃休闲一条街等重点市场,改造光明路市场等专业批发市场,并探索创新经营管理模式,采取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市场,走融购物、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商贸发展新路子,促进市场可持续繁荣,构建市区核心商业圈。支持县城、重点镇培育专业特色市场和农贸市场,繁荣城乡流通。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


    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适应漯河对外开放特别是会展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发展现代住宿餐饮业,尽快建成一批高品位的星级饭店。注重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外知名的大型零售企业。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着力发展商业保险、金融服务、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新兴第三产业,特别是发展教育培训、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发挥双汇集团专业物流中心和信息化网络平台的载体作用,带动全市食品企业采取现代营销模式,使更多的食品抢占国内外大市场。


    八、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全面繁荣社会事业
    先进文化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综合实力的深层次支撑。要大力发展以许慎文化为代表的漯河特色文化,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精心培育以许慎文化为代表的特色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漯河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许慎文化,推动许慎文化“研究出大成果、产业有大发展、旅游创新品牌”。本着“科学规划、整体设计、分步开发”的原则,规划建设一批以许慎文化为主题的重点工程,坚持办好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创造条件逐步办成“汉字文化节”,努力培育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兴产业,使漯河加快成为国际性许慎文化研究中心、许学文献资料中心和汉字文化圣地旅游中心。同时,积极开发利用其他历史文化资源,培育发展以许慎文化为主题,贾湖文化、三国文化、小商桥文化相连接,城市景观游、特色企业游、农业观光游与古迹文化游相融合的漯河特色文化旅游品牌。鼓励社会投资兴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广播电视、文化娱乐、新闻出版、广告信息等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推动文化精品生产,培育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促进文化健康发展。


    全面繁荣各项社会事业。本着“群众急需、多数人受益,为漯河发展积蓄后劲”的原则,每年规划新建一批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对社会事业实行投资倾斜政策,各级财政对社会事业的投入随着经济发展要逐年增加。探索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加强科技和科普工作,健全科技投入机制,促进科技引进、开发、示范和推广应用,力争成为全国科技先进市。推进素质教育,巩固提高“普九”成果,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老年教育,建立终身教育体系。鼓励发展民办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在全省率先健全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支持漯河职院创建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加强漯河医专配套项目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漯河职院、漯河医专创造条件争取实现“专升本”,市技工学校建成高级技工学校。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控制及救治能力。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卫生事业。认真研究并尽快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积极发展竞技体育和群众性体育。探索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史志档案等各项社会事业。搞好防洪、消防、人防、气象等设施建设。


    九、推动和谐漯河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建设和谐美好的新漯河,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着眼长远、整体推进,立足当前、重点突破,扎实向和谐漯河迈进。
    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广开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教育引导人们转变择业观念,促进自主就业和创业发展。探索建立市场导向、城乡统筹的就业机制,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搭建就业平台。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鼓励各类经济组织扩大就业岗位和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加强劳动执法监察,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健全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把更多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职工纳入社保范围,建立统一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保险费征缴率和保障能力。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工伤、基本医疗、生育保险制度并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保障标准。探索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保机制,全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维护好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贫困户、残疾人等群体的利益。帮助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居民住房难和农村特困家庭就医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妥善安置农村“五保户”等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建立统一的社会救助体系,积极发展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设立专门救助基金,逐步实行社会救助的经常化、制度化。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探索建立社会管理新体制,特别是发挥好基层组织、行业组织、中介组织在社会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作用,形成对全社会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搞好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企业等基层和谐建设,增强社会和谐基础。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健全落实维护信访稳定的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和各项工作机制,及时化解各种不安定因素。坚持开展争创“三无”乡镇活动,努力把各种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建打防控相结合的体系,争创全省、全国综治先进市,促进平安漯河建设。完善社会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严格保护耕地,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广泛开展争创节约型单位、建设节约型社会活动。抓好环保工作,争创全国环保模范市。加强生态建设,保护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加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抓好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理论武装工作。大力弘扬解放思想、创新争先精神。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抓好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坚持办好文明学校和月评“十佳市民”,广泛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为主题的群众性创建活动。加快社会信用建设,打造诚信漯河。加强新闻宣传工作,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关心支持驻漯部队建设,做好“双拥”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建立健全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做好新时期的统战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会等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的作用。全面落实各项基层民主管理制度。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加快法治城市建设。


    十、全面提高执政理政水平,为实现“十一五”奋斗目标提供坚强保证
    实现“十一五”发展蓝图,关键在党,关键在各级干部。各级党委要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在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营造良好环境上狠下工夫。各级干部要围绕漯河大发展,不断提高“五种能力”,特别是科学决策的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依法按政策办事的能力。要潜心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切实做到各项决策科学、可靠、可行。充分借鉴先进性教育试点经验,坚持不懈地抓好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断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深入实施贫困党员脱困致富示范行动,使全市贫困党员尽快脱困致富并带领群众致富。高标准建设基层党组织,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巩固执政基础等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增强各级领导班子的团结和活力。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做好人才工作,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老干部工作。完善干部激励机制,促使各级干部求真务实、创新争先。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认真贯彻中央《实施纲要》、省《具体意见》和我市《实施办法》,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突出抓好廉政教育和制度建设等各项重点,促进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不断好转。


    全市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求真务实、创新争先,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为胜利完成“十一五”发展任务,加快实现“三大目标”,建设更加充满生机、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充满希望的新漯河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