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要精耕细作
来源:人民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大约三年前,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就业市场找一份现代化企业的工作,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而现在,那些要求越来越少,许多企业甚至不再要求。今年夏秋之际,在纽约举行的一次信息技术研讨会发布的一组统计数据说,2005年第一季度,美国企业劳力市场给予没有信息技术证书的人员的工资待遇增加了2.8%,而给予有证书的人员的待遇只增加了0.6%;就过去一年而论,没有信息证书的人员的工资待遇增加了3.6%,而有证书的人员的待遇增加了2.9%。没有信息技术专业知识证书的劳力明显地更受社会和企业的欢迎。分析家说,发生这个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信息化层层深入到了“精细化”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粗放阶段或起始阶段,例如一般数据库建立和电子商务门户网站作业;第二阶段:系统化阶段,例如ERP(企业资源计划)和CRM(客户关系管理)等装备的实施;第三阶段:精细化阶段,例如MES(制造执行系统)普及落实,深入到“按需供给、精 耕细作”的所有环节操作。

  这样一来,员工用户仅需要安全操作等知识、而不必具备了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后才能享用信息化的成果。正如西方俗话所说:戴表的人只需要看看表就能知道时间,而不必当个瑞士钟表匠才能使用钟表,正如开车的消费者不必是机械动力工程师一样。

  所谓MES执行系统的“按需供给、精耕细作”,就是企业能通过信息化设备及手段、按照每个具体客户的每份定单合同来准确及时地做好计划安排和调度所有环节的产销活动,使企业的产销过程有机地合成一个整体,同时,每个具体产销步骤的管理详细内容都可随时集中到企业决策层和调度层,以保证企业能以最好的质量、最低的成本和最短的时间来完成定单合同。

  工艺性强、流程自动化程度要求高和客户多种多样的钢铁企业和石化企业,集中体现了企业信息化要“按需供给、精耕细作”的重要意义。例如,科研机构需要某种特殊材料,其性能复杂而数量不大;同时,汽车厂商可能需要性能比较单一而数量很大的材料。要保质保量和按时为截然不同要求的客户都做到服务到家,企业就必须在材料进出、炉次焦次、冷热处理、压轧成型和质量监测等等每个环节、每一分钟和每个员工的具体操作方面,都做出整个企业的计划安排和灵活机动而又及时准确的调度,而且,这些环节象许多互相咬合的齿轮一样,一个齿轮是否正常运转、整个企业都能获得反馈和做出反应。这样的信息化装备特别需要“精耕细作”,而所谓“网络新概念”、一般数据库建立和电子商务门户网站、甚至ERP(企业资源计划)等装备,都难以胜任或难以满足要求。

  MES执行系统的普及落实,是企业信息化的具体深入和必不可少的务实阶段。正由于它是非常具体深入的“精耕细作”的信息化,所以,一旦实现,员工用户就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到本专业操作方面,而不必在非本专业的信息技术方面支付更多消耗。正如一些分析家所说,信息化专业人员在“后台”把该做的和能做的都做到家了,因此,在“前台”的员工就可以从容不迫地使用信息化设备和更高效地完成各项作业了。

  2000年前后,美国、德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的主要企业开始普及落实MES执行系统。这对信息技术、特别是对软件产业的专业化、模块集成和标准化数据共享等方面,提出了相当高的质量要求和灵活性要求。经过数年企业信息化MES的普及落实发展,美国、德国和英国又在全球市场取得了软件产业和数据管理的领先地位。

  近些年来,在中国企业界,钢铁企业和石化企业率先开始了普及落实MES执行系统。前不久,在一次企业信息化会议上,中国钢铁工业信息统计部主任、中国企业信息化业内知名专家漆永新先生报告说,中国钢铁企业中,有23家企业已经上线落实MES执行系统,它们的钢产量占全国总数的34.2%;正在开发有10家;两项合计,占全国钢产量的50%以上。那些实现了MES执行系统的企业,其信息化精细程度很接近甚至几乎相当于美国、德国和英国的同行企业。这个发展,使相当数量的大型钢铁企业在节约资源能源、工艺质量、成本效益、经营管理和产能合理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实效,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企业仅仅是“世界加工厂”的地位、转而开始走上了“科研设计领先”的制造业发展道路,信息化带动制造业现代化的国策落实已经初见成效。

  这个发展趋势,标志着中国企业信息化正在由“粗放”阶段向“精细”阶段过渡,也标志着中国国产软件产业面临着自主创新的新挑战和新机遇,那些认为国产软件没有多大出路的看法是缺乏充分根据的。例如,仅MES执行系统所要求的“专业化”和“模块集成”,就需要软件服务厂商对本国的“国情”、客户的“厂情”、甚至对“车间情”和“班组情”都要有非常透彻的了解,而做到这一点是外国软件厂商难以跟国产软件厂商相比的,将外国软件包实行“汉化”或“本地化”的照搬照用的做法则更是几乎无用武之地。换句话说,企业信息化的“精耕细作”迫使国产软件产业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这不正是国产软件产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吗?同时,这个发展趋势也说明,企业信息化的“精耕细作”不但能大大促进五中全会所提出的由“粗放消耗型”向“精细节约型”的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而且,也是这个战略转变的物质基础。信息化工作要“精耕细作”的重要意义是非常明显的,而钢铁石化企业为此提供了表率作用和许多有益的务实经验。

  中国企业信息化向“精细”阶段过渡的发展,也暴露了“大图景”或“社会信息化”的许多问题。例如,MES执行系统要求“跟合同走”,即“按需供给”和把满足客户的需求放在企业经营管理的首位,这就必须有标准化的数据共享。可是,许多国家标准还未能满足“精细”需要,甚至有些标准还没有充分建立。举例说,同一个具体材料产品,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只有“粗放”内容而不够“精细”,结果,在企业之间和企业与社会之间做数据处理的时候,仅“接口”环节就经常发生问题,需要相当程度的人工劳动做弥补,降低了信息化本应具有的良好效益。与此同时,有些机构总是乐意挑选那些可以在短期内为本部门带来收益的标准建设工作,而对那些长期的、不一定给本部门而是给全国所有企业和社会带来效益的标准建设工作,则过问极少;在有些地方,国家标准化的公共服务性质正在蜕化变质、成了为部门利益服务的工具。

  再比如,就社会而言,许多人对信息化的认识还处在“概念股上市”、一般数据库建立和电子商务门户网站的“粗放”阶段;不少机构和企业的管理思想还处在封闭操作的水平、一搞信息化就自觉不自觉地走上了“割地为牢”和“各自为政”的道路;有些机构的一把手甚至把信息化看作“纯技术”补充,没有把它作为本机构如何从“粗放”发展模式向“精细”发展模式转变的战略措施看待。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中国的人口多和企业多,信息技术产品市场可能显得很热闹,然而,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却象是“一盘散沙”,信息化的效益无法充分发挥出来。这给企业信息化的深化发展造成了很大制约。例如,MES执行系统要对合同过程实行全线即时跟踪和及时反馈,需要企业和客户之间实现无阻碍的网络互动沟通,而这样的沟通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社会网络实现的。在社会信息化“粗放”和“一盘散沙”的状态下,企业和客户之间就难以做到无阻碍的网络互动沟通,对合同过程的全线即时跟踪和及时反馈就难以实现。无疑,这就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反过来,企业信息化不到家也影响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深入发展。这是一个“负面互动”的不利局面。

  可以说,中国的信息化事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关口:政府部门、各行各业和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工作,如何学习借鉴钢铁石化企业信息化的务实经验、从“粗放”转向“精细”发展阶段?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通过这个关口,那么,中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信息化实力差距将进一步扩大,逐年下滑的国家竞争力就可能进一步下滑。如果能及时有效地通过关口,那么,中国就有很大希望在不长的时间里大大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信息化实力差距,而且,还能为扭转国家竞争力持续下滑的局面作出贡献。由“粗放消耗型”转向“精细节约型”社会发展、自主创新地发展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不但已经形成国策,而且,也作为重大项目列入了“十一五”规划。国家战略决策的定向定位是求真务实和非常清晰的,就看具体执行的政府各部门和各行各业的负责人、特别是一把手负责人,能不能确实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由“粗放”转向“精细”发展阶段的信息化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