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说:思想有多远,脚步就能走多远。
伴着新军事变革的铮铮擂鼓,我军信息化建设已跋涉二十余载。站在今天,回眸昨天,硕果累累,我们为之欣喜;眺望明天,前路迢迢,我们为之忧思。追赶,需争分夺秒。走弯路,则会错失良机。如今,强军目标已矗立眼前,下一步,我们究竟该如何深化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信息化是“建”出来的,也是“用”出来的。作为我军信息化建设的先行者,南京军区又一次以改革精神主动作为,按战斗力标准将信息化建设和运用有机结合,统筹推进,“以用促建、建用互动、滚动发展”,让信息化在实战化运用中落地生根,在常态化运用中纵深发展,在标准化运用中体系融合。他们的这一创新实践,为当前部队深化推进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实战化运用剔除信息“虚花”
●信息化“和平综合征”,是用信息化的“皮”包形式主义的“馅”
熊熊烈焰近在咫尺,四周树枝被烧得“噼啪”作响。野战方舱内,汗流浃背的工程师实时监控着“装备保障感知系统”在“战火”中的运行状态……
这,是前不久科研人员根据基层官兵反映的问题对“装备保障感知系统”进行实战“淬火”改进的一幕。
其实,早在1年多前,“装备保障感知系统”就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并推广使用。
他们为什么还要在这“功成名就”的成果上花费这番力气呢?
项目负责人、高工刘茹给出了答案:“信息化建设成效标准,不是上级表扬、参观者鼓掌,而是‘能战’。着眼实战对信息化成果深度加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不单是刘茹的个人灼见,更是南京军区党委的清醒认识——在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中,“战”是发展动力,只有“战”才能引领方向。
过去,有的单位为给上级留下深刻印象,把信息化当“招牌菜”来做;有的单位用信息化装点门面,电脑买了、系统建了,但重表轻本,甚少考虑作战;有的单位抓建设热衷于贴信息化标签,热衷于活动式牵引、运动式发展,迎检评奖完后成果便“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上述种种信息化建设的“和平综合征”,其实就是用信息化的“皮”,包形式主义的“馅”。
建为看,是“花瓶”;建为战,才是“利剑”。近年来,南京军区坚持用实战化标尺来检验信息化建设成效,推进信息化建设深入发展——
针对信息系统“作战运用还不深、实战功能还不强”等问题,他们完善实战需求论证机制,对各单位申报信息化建设项目“多堂会审”挤干“水分”;建立科研成果先运用后报奖的创新机制,增强信息化成果的“使命任务针对性、战场环境适应性”,向以用为主、为战服务转变。
针对信息化成果检验机制不完善的“瓶颈”,他们突出强化信息化成果“三用”:即在战备值班中常态用、应急处突中强制用、演习训练中检验用;他们把信息系统实战化运用能力作为干部考核重要指标,突出“三练”:即依托信息系统练指挥、突出信息共享练协同、着眼信息火力一体练战法……
战火淬剑,剑锋更寒。“三维实境仿真战术训练系统”等一批实战管用的成果被推广,同时,一批中看不中用的信息化“虚果”被淘汰。
常态化运用为系统“瘦身”
●信息系统是军人手中的“枪”,平时“擦”亮战时才能好用
仲春,某防空旅“信息场日”,“首席信息官”陆洪杰检查指挥信息系统运行。
一串串数据显示着每个应用软件的使用频率;一条条曲线记录着信息系统“健康状况”。这位“首席信息官”的责任就是对应用软件整合增删,确保信息系统“畅通无阻”,高效运行。
通过实际运用,去年陆洪杰和战友已淘汰不适用软件10多个。对此,他意味深长地说:“信息系统就是军人手中的‘枪’,平时‘擦’亮战时才能好用。”
一个“擦”字,揭示着信息化建设朴实而深刻的道理——
不会用、不想用、用不好,是因为不常用;日日用,月月用,才能用出高效益,用出新境界。
人们说,“好的软件不仅是设计者设计出来的,更是用户用出来的”。信息系统亦是如此,通过“真用”,才知道哪里好用哪里不好用,才能对信息系统优化增效。
这是一段U字型发展曲线:几年前“基层通用信息系统”落户军营,“大、全、乱”的功能短板使它从“宝贝疙瘩”变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干部基础信息军务、政工、后勤多头管理,信息冗杂甚至“撞车”;功能重复叠加的软件竟达几十种之多……
在上级机关指导下,他们以“用”促建,对各业务模块进行“瘦身”改进,如今基层官兵反映系统变得方便实用、快捷高效。
走过一段弯路,得出一条启示:信息化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交钥匙”工程——新成果犹如新鞋,只有穿了才知道合不合脚。
“推进信息化,用是硬道理,要积极用、强制用,形成自觉、形成习惯,形成文化。”南京军区领导说:“只有像‘过日子’一样使用,信息化才能成为战斗力的‘倍增器’。”
记者在某通信团欣喜看到,“指纹点名系统”代替了口哨,瞬间完成对数百公里之外官兵的身份信息认证;连队信息终端上,基层官兵可进行“网上挂号”,与医生预约看病时间……
在这里,信息化成果的运用已从训练管理延伸到官兵生活细节保障,信息化已成为方便化、高效化的“同义词”。
以用促建,建用互动,滚动发展。2014年这个春天,东南大地座座军营,涌动着“信息施训、信息促管、信息育人、信息管装、信息联保”全新景观——
网络训练中心里,常态部署一体化指挥平台等信息系统,实现首长机关网上战术作业和学习考核;数字化政工系统,打造“不关门的政治课堂”;装备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装备器材管理精确快捷;后勤营房部门安装物联网终端……
标准化运用打造联合“军规”
●信息化建设不能一拥而上“大呼隆”,需要“对表意识”
键盘有节奏地跳动,目光在飞快扫描。4月10日,南京军区软件测评中心,某通信系统软件检测正在进行中。
从软件代码分析,到系统兼容性检测,再到人机界面交互测试……主任李立峰和他的同事常年承担着这项“筛沙子”般细致、繁琐而艰巨的工作。
军区任何单位研制的软件,都要在中心经过几十个项目检测,合格后才能下发部队官兵使用。
李立峰感慨回忆:数年前,他陪同军区领导下基层,发现许多部队在用的软件五花八门,种类繁杂、标准不一……
软件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石”,没有一块块标准化的基石,信息化大厦怎么能牢固?同类系统不通用,不同系统难兼容,信息化如此“烟囱林立”,怎么能联起来?
现实的忧思,让南京军区组建起软件测评中心,推进基层部队军用软件建设的系统化、通用化、标准化。
组建软件测评中心,只是近年来南京军区狠抓信息系统标准化运用战略工程中的一项创新举措。
调研中,南京军区党委发现:各种指挥信息系统运用规范很少,远远满足不了部队实际运用的需要;大部分现有规范也仅限于简单的操作使用,对指挥信息系统的成体系、成规模运用缺少标准规范,无法满足实战运用特别是联合作战运用的需要。
对症下药,南京军区科学制定了《指挥信息系统组织运用标准》。据悉,该标准历经30多次实践攻关、6次修改完善、18次评审,梳理各部队作战指挥、辅助决策、政治工作、后装保障、国防动员及非战争军事行动等各类指挥信息系统,整合各类信息系统关键节点,通过自上而下的整体设计、由下而上的逐级集成,统一技术体制,统一信息系统基础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体系训练规章制度,实现战役、战术指挥信息系统纵向贯通,各军兵种横向连接,信息系统与武器平台高度融合。
“信息化建设不能一拥而上‘大呼隆’,各部队需要‘对表意识’。”南京军区党委日前专门出台了《关于加速推进信息化建设全面发展的决定》,为下一步信息化建设发展统一“行军路线图”。
越是信息化,越要标准化。目前,他们加强了多方联合论证审核机制,从源头上防止信息化建设“村村点火”;正在升级通用信息系统,形成通用版本后将向军区部队推广;即将展开数据规范化建设试点……
记者走进军区自动化站,一张建设蓝图呈现眼前。不久后,一座崭新的“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将在这里拔地而起——为全区部队提供气象水文、电磁频谱、情报态势、战场环境等20多种类型的标准化信息服务。(记者 朱 达 特约记者 王余根 胡春雷 本版图片均为王冠军摄)
用明天战争牵引今天准备
■考持维
习主席强调,要着力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推动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不断提升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信息化是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核心,是世界各国军队竞相追逐、战略博弈的焦点。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时不我待,必须用明天战争牵引今天准备,用强军目标统领信息化建设,加速推动信息化向纵深挺进、向实战运用。
用现代战争制胜机理牵引。打赢现代战争的前提在于夺取和保持信息优势,根基在于依托网络化信息系统,实现各作战力量、要素和单元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体系联动。未来战场,一门信息技术的运用可能成为制胜的绝招,迅速改变军事力量对比。要真正用现代战争制胜机理为牵引,建成能够融入联合作战体系、实用管用好用的信息系统,从熟悉装备入手、从学用技术切入、从运用系统突破,提高各级指挥员运用信息系统组织指挥和打仗能力。
在谋求信息优势上见实效。未来战场,信息的优势是最大的优势。这就要从夺势控权入手,学会运用信息系统施计用谋,配合主战行动;从战法创新入手,依托信息系统,研究如何让信息主导、体系破击等新型作战理念进入演训,如何选准死穴、精确打击,如何把新型作战力量融入作战体系;从技术运用入手,抓好能够破解作战重难点问题、对作战起决定性关键性作用的信息技术运用,专攻精练,练就克敌制胜绝招。
在改革创新中加速推进。贯彻体系建设的思想,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推进信息化建设由以建为主向建用训管全面拓展,体系作战能力由战术层次向战役层次拓展,走开“信息备战、信息施训、信息促管、信息育人、信息联保”的方法路子,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善用信息领域的创新推动强军实践,看远一点、想前一步、谋深一层,把创新的思路办法转化为具体行动,在破解难题、纵深发展上拿出真招实策。(作者系南京军区司令部信息化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