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为政府划治国新时代
来源:工控中国网 更新时间:2014-04-22

 4月14日,中央纪委网站“曝光台”再次通报220个各地违反八项规定的典型案例。和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中央纪委发布曝光案例的频率,由过去的一月一报,变成了一周一报。媒体运用大数据技术,从地域、领域、级别、年龄等方面,提取了一些腐败特征,并且制作了“中国反四风地图”。

统计显示,在上班时间由于打麻将、打牌而被通报的违纪案例中,全国排在前3位的是贵州、湖北、四川3省,3省的总和占到全国总数的67.7%。而“工作日午间饮酒”被处分的案例,最多的是山东和河南两省。其中,仅“涉酒”一项,就占山东全省被通报案例的近1/10。

这份“反四风地图”,对于反腐实践很有启发意义。反腐败要反更要防,而不同地区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在一些违纪问题上的倾向性也有所不同。如果根据“反四风地图”体现出来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就可能带来更加积极的效果。比如说,在酒风比较盛的地区,不防把控制工作日饮酒作为一项重点,以防止在这一问题上持续违纪。

不仅这一点,“反四风地图”的其他内容,也很有针对性和启示性。根据统计,官员被通报处分的违纪行为,大约可以分为4大类:涉及公款的违纪、公车违纪、涉及党员干部工作纪律的违纪、涉及日常工作纪律的违纪。统计还发现,“公款违纪成为全国被通报案例最多的违纪类型”。不难发现,这对应着社会一直关注的三公支出问题。这也提醒我们,必须把公款违纪放在更突出的位置,拿出更大的决心和勇气,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办法,切实把三公支出控制住。

大数据的意义,不仅在经济领域,对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包括反腐败都有积极价值。这份“反四风地图”,其实就是运用大数据分析的结果。这份“反四风地图”是媒体制作的,媒体根据有限的资源,就能够取得大数据研究的成果。如果由相关部门出面,进行更全面、更权威的大数据研究,岂不是能够取得更大成果。

大数据助力政府监管医院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委联合发出《关于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有关问题的通知》,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旨在通过发挥市场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办医,扩大医疗服务供给,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这一举措是中国医改突破供不应求和以药养医困局的勇敢尝试,主要有利于三方面的医改工作:

首先,有助于政府干预手段的与时俱进。要发挥好市场看不见的手的有效作用,离不开政府看得见的手。医疗市场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不对称,因此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政府的管理职责不是变小了,而是更大了,它要求政府更好发挥作用,探索适应开放市场管理的创新手段,做到放而不乱。

幸运的是,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政府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创新可以充分利用这次发展契机,全面推进国标化的全程个人健康与医疗信息系统,让政府的管理职能转变到收集、统计、分析,并实时公布各机构的医疗费用、就诊时间、医疗质量等关键信息,赋予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选择条件和能力,让市场力量助推医疗机构的良性竞争,使优胜劣汰机制真正发挥作用。

其次,有助于社会办医的健康和规范发展。鼓励社会办医是国家医改的重要方针,旨在全面提高医疗供应能力,更好满足群众的多元需求。与公立医院不同,社会办医的投资与服务责权具有明确的市场自主属性,因此客观上要求与之相适应、激励灵活的资源配置原则,从制度上明确安排基于市场供需的服务价格机制,有助于逐步形成良性、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最后,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服务价格,也有助于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众所周知,当下中国公立医院改革实施的若干“内增活力”措施奏效有限,条件之一正是缺乏可供参照和选择的外部市场。比如要真正科学、客观地提高公立医院医生的收入水平,有了更完善的外部市场价格体系为参照,决策部门就更有章可循。

针对大数据建设的成绩,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指出,应充分认识大数据技术在深化政府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和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要坚持应用导向,实现重点突破,强化顶层设计,同时鼓励“摸着石头过河”的积极实践;要打破部门隔阂,破解制度障碍,挖掘存量资源,加强数据收集、管理、应用等环节的综合协调;要勇于创新,注重安全,解决好大数据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法律、伦理、监管等问题;要引导企业参与,正确处理政府推进应用与市场开发维护的关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要培养一批真正懂得大数据的学科交叉型人才,走出一条可复制的大数据技术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