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信息化建设杂志 更新时间:2014-05-08
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农业和农村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用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农业和农村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用信息手段推广农业技术、提供市场信息服务,用信息服务让农民共享城市文明、缩小城乡差距,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惠及到农业,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过上了“数字生活”。本文在对嘉兴市农业信息化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初步形成
组织体系逐步完善。嘉兴市在市、县(市、区)设置了农业信息化工作机构,在乡镇、村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站,农村信息化建设组织体系基本建成。同时,初步形成以市、县、镇三级农技人员为主,部分市场信息员为辅的农业信息员队伍,并不定期地对信息员进行电脑网络知识和信息采编等业务培训。
信息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嘉兴市基本建成了以农业信息网为主,其他涉农部门网站为补充,内联乡镇农技部门、外联因特网的农业信息广域网。其中,农业信息网直接连通镇、村两级农业信息服务站、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各类主体。全市已建立村级子网1012个、企业网576个、农家乐网站37个,建成省万村联网工程新农村示范网站19个。全市注册农民信箱22.92万户,已开通19.92万户,开通率87%,收录农业主体16482个。2012年,市级农业信息网站累计发布动态信息484条、县市动态信息2059条。
信息服务手段不断推陈出新。近年来,嘉兴市不断运用现代技术,创新信息服务手段,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层次服务对象的信息需求。例如,强化以农技110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和信息咨询电话服务,基本形成以县(市)为中心、乡镇为骨干的农技110服务网络。又比如,开通 “农信通”,以手机短信的形式把农业信息发送给农民,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农村信息化效益逐步显现。2012年,嘉兴市通过农民信箱发布买卖信息21721条,促成农产品买卖成交意向金额1800多万元。同时,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装备上的研发与应用,如南湖区大桥镇的绿江葡萄专业合作社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实现了智能化灌溉施肥、温度湿度自动调节和土壤水分含量的实时检测。
发展路上面临四个不足
从调查来看,嘉兴市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还存在四个不足:
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利用信息能力不足。据不完全统计,嘉兴市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小学以下约占45%,初、高中约占50%,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高,严重制约了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应用信息需求不足。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要依托生产的规模化。但在嘉兴市,目前农业生产规模偏小,专业化、标准化、机械化程度不高,很难激发农业对信息化的内在动力,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信息技术的需求明显不足。
信息网络建设滞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目前,嘉兴市无论是政府还是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都不足,科研、推广、应用等投入自然也较少。信息应用的最基层缺少高效的收集、处理、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施,尤其是缺乏大型实用的数据库,严重影响信息网络建设进度。
网络管理人才缺乏,资源开发与整合力度不足。由于嘉兴市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有效、明确的政府宏观指导与发展引导,一些乡镇普遍存在重建设、轻开发、弱管理的现象,部分信息资源在开发建成后处于闲置状态,各类资源缺少统筹整合。同时,对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的不够重视和培训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农业信息化人才的缺乏,农业信息专业库的建设、更新速度缓慢。
持续推进要在五方面下苦功
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促进农业科技与生产相结合、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现实途径,未来,嘉兴市应着重在以下五方面下苦功。
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强化软、硬件设施建设,解决“数字鸿沟”矛盾,提升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重点要以农业信息网为龙头,加强网络资源整合,打造协同合作、上下联动的农业门户网站体系。同时,抓好“百万农民信箱工程”,扩展农民信箱注册和使用,加快构建以农民为主体的“网络社会”。
建立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农技110技术咨询电话、96316农业执法投诉热线、农信通12582农技服务、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农机化信息服务、农产品安全追溯信息服务、动物及其产品流通监管、森林防火热线、渔政执法热线、农民信箱“每日一助”服务等各类信息资源,市、县(市、区)统一共建“12316”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形成“一个口子”开展服务的信息系统网。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服务、流通、市场监管等信息服务体系。
加快农业信息的延伸覆盖。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向基层延伸,逐步建立覆盖全市,延伸到乡镇、村、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等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同时,加快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开发与应用,建立集信息采集、精准作业、现代管理、灾害预警于一体的信息技术。要进一步完善农业电视栏目、农技110、手机“农信通”等功能,创新信息服务方式、探索服务途径、拓展服务范围,努力扩大农业信息服务覆盖面。
强化农业信息队伍建设。要加强对农业信息人员的培训,采取集中授训、以会代训等方式,努力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同时,要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的信息服务人员和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的培训,使他们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通过多方努力,逐步建成一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情民生的农业信息化工作队伍。
推进农业信息服务的多元化和社会化。在培育农业信息服务主体上,除政府涉农部门外,还要鼓励涉农科研部门、教学与培训部门等更多的主体参与农业信息服务,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调节的多元化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在开展农业信息服务上,要引导和扶持社会力量进入农业信息服务领域,推动信息服务的专业化和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