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化,一道数据重庆的风景
来源:中国信息报 更新时间:2014-05-13

记者 魏琳

      “更加全面地公开统计制度方法和统计生产过程,更加及时地诠释统计数据,让重庆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内容更多、时效性更强、获取更便捷、使用更方便的统计信息……”在很多场合,只要谈到统计服务,蓝庆华都会这样表达出他的心愿。
      身为重庆市统计局局长的蓝庆华,睿智而内敛。近年来,重庆市统计局不断创新新媒介数据发布手段,打造了以统计数据库为依托、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统计网络服务平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统计服务的高度融合,将信息技术的触角深入到了统计工作的一个个核心领域。
一个托起统计服务的数据平台
      就国家统计“四大工程”而言,重庆市统计局和其他统计机构一样,都早已尝到了甜头。在转变统计生产方式、拓展“四大工程”的同时,重庆统计大生产、大宣传、大执法、大服务这“四大格局”也已浮出水面。
      素来低调的蓝庆华是统计系统为数不多的博士局长,一谈起数据“大生产”平台,他立刻就兴奋了起来,因为这其中饱含着他太多的辛劳与付出。
      蓝庆华说,通过“大生产”平台第一阶段项目的建设,重庆统计信息化能力和应用水平的拓展都具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硬件、网络和安全建设已经达到国内统计行业领先水平。今年的信息化建设重心,将放在“大生产”和“大服务”之间的桥梁建设,建立微观数据库,做好数据集中之后的管理工作,建立一个为重庆“五大功能区域”建设提供数据服务的技术平台,这也是全局统计工作的重中之重。
      始建于去年初的数据“大生产”平台,是重庆信息化建设颇为抢眼的项目。“我们这个平台,采用云计算技术,按照顶层设计、统一兼容、分步实施、持续推进的原则设计,由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和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并分两个阶段建设,可支撑全市统计数据生产、管理和服务全流程一体化、自动化模式。”蓝庆华清晰、准确地表述了这些专业术语,显然,他对信息化工作颇为熟悉。“我们构建数据‘大生产’平台的目的,就是要实现重庆统计数据生产现代化,将现代化服务型统计推向纵深发展。”蓝庆华补充道。
      目前,重庆市统计局“大生产”平台第一阶段的建设已全部实施完成,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云资源池、统计专网扩建和“数据重庆”移动客户端信息发布平台这四个项目应运而生。
      更让蓝庆华感到欣慰的是,今年,重庆市统计局将逐步实现面向部门、区县统计机构收集数据的统计联网直报;2014年内,重庆所有企业将全部实现联网直报统计数据。
一个能装在领导兜儿里的数据库
      近年来,重庆市统计局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统计服务方面作了不少有益的尝试,通过消化、吸收国家统计局开发的“数据中国”移动数据服务平台,创新地接连推出了“数据重庆”、“数据区县”、“数据五大功能区”等移动数据服务平台,受到了重庆各级政府领导和公众的青睐。
      去年9月,重庆重新划分了城乡区域功能,以利在更高水平上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全市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和整体功能的最大化。在前不久举行的“2014年一季度重庆市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重庆市统计局首次发布的“五大功能区域”相关数据引起了当地媒体的格外关注,局新闻发言人张富民更是被记者穷追不舍,“五大功能区域”统计服务平台也因此而首次进入了媒体的视线。“在这个平台中,‘基础库’管理所有入库数据,涵盖综合统计台账数据、企业一套表系统对接数据、部门统计数据和兄弟省市等数据库数据,并可将指定数据同步到‘工作库’中;‘综合工作库’可为各级政府领导提供定制化数据产品和实现年鉴编辑等工作的自动化,也可将其指定的数据同步到‘发布库’中;‘发布库’则主要服务于社会公众,满足社会对统计信息的需要。”对于“五大功能区域”统计服务平台的科学、便捷和人性化的设计,主管信息化工作的副局长张富民如数家珍。
      “给你看个好玩儿的!”说着,张富民随手打开了迷你iPad,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道数据重庆的风景”——这是重庆市统计局去年底启动的“数据重庆”移动客户端信息发布项目。不到一个月,他们就开发了苹果手机版、iPad版、安卓手机版三个版本移动客户端,通过折线图、表格直观展示重庆直辖以来历年经济社会发展数据,涵盖核算、物价、工业、房地产等17个专业270多项指标,包含月度、季度、年度数据,颠覆了传统的数据展示模式,为重庆市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提供了便捷的移动数据查询功能和统计资讯服务,是名副其实的“掌上重庆”。
      张富民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这些平台和“数据中国”一道,形成了精致的“重庆数据”系列产品,已悄然装进了各级政府领导的兜儿里,成为其实时获取统计数据的口袋式“图书馆”和“小微数据库”。这是重庆市统计局践行构建现代化服务型统计的具体行动,也是为推动“三个全部”工作所作出的有益探索。
一幅未来统计信息化的美好画卷
      2012年8月,原国家统计局数管中心副主任张富民调任重庆市统计局副局长。熟悉张富民的人都说,作为全国统计系统的一位资深IT专家,谈及统计信息化,他可以不重复地说上三天三夜!这大抵缘于他对统计工作深厚的情感和对统计信息化深度的思考。
      去年底,国家统计局首次与中国联通、百度、阿里巴巴、58同城等十几家数据运营商签订了战略协议,大踏步推进大数据在政府统计中的应用。几天前,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了我国限额以上网络零售商零售额,第二季度还将发布限额以下单位网络零售额,开始利用大数据挖掘收集网络零售数据。谈到大数据,张富民若有所思地说:“国家统计局在大数据应用上高瞻远瞩,步子迈得很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张富民认为,现有统计微观大数据的应用更值得关注。要以微观数据库的建设为抓手,推动统一的统计数据标准的建设,实现数据在专业层面上的大集中,使统计原始微观数据经过必要的授权,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享,以更高的效率,生成更好、更多的统计产品。
      “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深刻地改变着经济社会面貌的今天,统计信息化已经进入了生产关系领域,成为影响未来统计事业发展的一种制度性、结构性的力量。”侃侃而谈的张富民一直以来对统计信息化都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他认为,统计信息化将实现数据的大集中,不仅是在国家统计层面实现横向的、跨专业的集中,而且也将实现在省、市、县、乡镇跨统计层级的集中。届时,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将是一套表、一套数据,数据虽多但不再纷纭,人们或许将能够像使用证券交易系统那样,实时看到统计数据的生产过程,同步感知中国经济深沉的律动。不仅如此,统计信息化还会实现数据生产体系的大集中。未来,全国也许不必再设立省级联网直报中心,不再通过同步技术将数据从各省的服务器摆渡到国家数据中心,而是将现有的全国13个联网直报省级节点,无缝地整合成一个无地域界限的统一的直报节点,形成一张数据大网,而它将实现全国性全覆盖。“南北东西皆为统”,数据将按照自身的属性,自动流到它该去的地方,使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和高效利用成为可能。
      统计信息化的未来值得期盼,美丽的明天召唤着中国统计不断地再出发。别样的风景就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