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钱花哪了?政府都在做什么?政府部门“三公”经费公开总是公众最关注的话题之一。今年,上海推进三级政府“三公”经费全面公开。
一些数字或许可看出上海财政信息公开的脚步:2011年,64家市级预算部门公开部门预算,61家公开“三公”经费预算;2012年,公开预算和“三公”经费的部门增至94家和90家;去年,增至96家和93家。
2004年5月,上海在全国省级政府中率先实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十年来,从文件“上墙”让老百姓看得到,到新媒体互动、邀请百姓参与决策,从政府规章、办事流程公开,到“晒账单”、及时公开食品安全等动态信息,以及探索大数据运用,政府“公开透明”的步伐越迈越大,也越来越坚定。
“公开”晒出政府底气
信息公开,“法无禁止即可”。当这条原则通过政府规章确立后,不公开反倒成了“例外”。
“刚开始,更多的是把‘锁在抽屉里’的政府文件公布出来,让市民能看到。”市政府有关工作人员表示,随着信息公开范围和程度一步步拓展,财政信息公开尤其是上海率先“晒”财政专项支出,政府运作越来越“透明”。
透明本身就是监督。上海一开始就从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三公”部门入手,以点带面,推进规划、财政预决算、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采购、重大建设项目等信息公开。2008年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布后,上海重修《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重点针对公共资金使用、公共权力运行、公共资源配置、公共政策制订、公共服务供给等,公开内容不断深化。截至去年底,上海累计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16.2万条,全文电子化率97.2%,累计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12.6万件,近六成公开或部分公开。去年新增主动公开信息19.1万条,同比上升9.4%。同时,向社会各界提供服务类信息110万余条。
“在上海办事,规范、放心。”不少居民和企业主都有此体会。他们或许并不清楚这些信息是怎么从无到有、十年间一步步规范起来的,但遇事查政务网站找依据,办事问热线询流程,已成为一种习惯。不仅如此,政府部门对信息公开的认识也不断深化,自觉将信息公开嵌入政府运作过程。近年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房屋征收补偿标准等重大政策出台前,通过网上征集评议、举行听证会等形式向社会征求意见、开展各类协商,已成为一种常态。
上海政法学院经济法学院副教授肖卫兵说,信息公开是政府与社会共治的一种制度性安排。从结果公开到前置公开,引导市民参与决策过程,这是政府的一大进步。市民只有在充分知情、理解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参与和监督。
公开透明让难事变易。黄浦区第一房屋征收事务所经理张国睴深切感受到公开的“好处”。露香园路旧改征收时,恰逢本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实施细则出台,征收事务所按照新规将征收标准、方案“晒”在墙上,所有居民资料及安置补偿结果全部录入信息系统并完全锁定,征收补偿协议由系统自动生成,所有信息通过公示系统完全公开。张国睴说,“所有信息向居民公开,大家可以相互监督。看到这些,原来有疑虑的居民才心服口服。”
“公开”渠道不断拓展
市民顾晓清至今记得,2004年5月上海信息公开制度正式实施后,社区受理点的盛况。当时,他要查房屋租赁管理条例,特意跑到社区受理点,那里摆着3台电脑,志愿者帮他打开网页找到了所需信息。彼时,"中国上海"门户网站改版上线,增加了信息公开板块,并以"网上办事"板块提供指南、办事和查询等服务。当时有教授需申请市科委重大项目,眼看截止时间将到,幸而赶上同步改版的科委网站开通,连夜下载表格,一个通宵完成申请,遂感慨"终于有了24小时不关门的政府"。
如今,顾晓清每天在手机上接收"上海发布"的信息,全方位了解政府信息,遇到不了解的就打市民热线"12345"咨询。"前些时候公布最低工资上涨,我就打了热线咨询退休工资涨不涨。"
2012年一份关于"提高地方政府运作透明度、增强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的中德国际合作研究指出,上海已成为全国行政透明度较高的区域之一,但对照国际范围内透明政府建设仍有不足,其中包括信息公开形式偏专业化、公开时间落后以及公开信息类型偏重静态信息,及时性动态信息公布不足等。
政务微博、微信平台的建设,正是对这种动态信息公布的得力补充和对专业化的通俗解读。在"网来网去"中改变以往单向传递的状态,增强与市民互动,把握主动权。2012年8月初台风"海葵"袭来,"上海发布"等全市各大政务微博统一将头像改为相应预警图标,发布各类预警提示、天气预报及交通信息。据统计,去年"上海发布"政务微博发布信息逾万条,粉丝量约950万,"上海发布"影响力指标位于全国第一。新增设的微信发布平台,粉丝量超过16万,阅读次数750万。目前各区县、各委办局政务微博犹如雨后春笋,各类发布颇为活跃。
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则是另一重要公开渠道。最近一次发布会上,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海波回应记者提问时发布了自贸区将加快制订土地二次开发规划的消息,引起经济界关注。事实上,上海建立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已有多年。从2003年市政府举行第一场新闻发布会至今,已经举办1000多场。"新闻发言人不仅正面回应社会关切,而且越来越多的委办局负责人登台亮相,解疑释惑,与中外记者直接沟通,回应了媒体关注。"一位长期参加市政府新闻发布会的媒体记者说。
“公开”对表社会需求
去年,市政府通过各种途径公布了"美素奶粉"、"掺假羊肉"、"川楝理气片"等10多起食品药品事件的处理进展情况。不少人注意到,政府信息的披露,多了老百姓当下迫切想获知的许多权威信息。比如,环境质量、安全生产、食品药品、住房保障等。
信息公开需贴近社会需求。一位传播学专家表示,政府提供的信息应当是百姓关心但暂时不知道的重要信息,而不是以前所认为的"我们应该告诉大家的信息"。这也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大努力方向:扩大民生与公共服务类信息公开,让群众看得懂、用得上。
基于此,上海在2012年主动公开空气质量监测信息,成为全国首批监测和公布PM2.5的城市,当年全市设置10个PM2.5监测点,6月起每小时发布监测数据,11月开始试点发布空气质量指数AQI,去年9月起发布空气质量预报,近期进一步发布实时空气质量指数。"先看看空气质量指数,再决定要不要锻炼,是每天的必修课。"习惯晨跑的市民王先生尽管对治理空气污染进度表达了不满,不过对这个指数发布还是点了"赞"。
水质也是市民担心的问题。去年,市水务局在全国自来水行业率先推出APP软件"阿拉自来水",提供水质、水量信息查询。今年,进一步要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公共供水企业公开水质监测检测信息。市食药监则每两月发布食品安全检查结果、每季发布药品监督抽验质量公告,并通过电子阅报栏推送"上海放心吃"便民信息。
各类便民服务不断推出,但政府亦不能全包。"政府掌握了大量数据,但政府本身要运用这些数据服务市民,既无暇也不专业。"市经信委工作人员表示,下一步上海政府信息公开将探索"大数据"惠民之道,推动政府公共信息资源的编目、共享、开放和开发利用。
据介绍,数据开放,上海已经作了有效探索,上海数据服务网(www.datashanghai.gov.cn)已上线运行,将在下一阶段全面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市科委也发布了推进大数据研究与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将在医疗卫生、食品安全、智慧交通等领域探索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