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兼论旅游信息化
来源:中国旅游报 更新时间:2014-05-14

 
  

  没有信息化就没现代化,没有信息化旅游就很难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如果说旅游是朝阳产业,那么信息化就是这轮朝阳中最绚丽、最温暖、最有力量的霞光。全行业都要从信息化与现代化、信息化与旅游业两大战略目标的内在关系来认识、定位旅游信息化工作,加快推进旅游信息化。

  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宣告成立,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讲话中明确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论断,深刻揭示出信息化与现代化的紧密内在联系,对于我们推进旅游信息化和实现旅游业两大战略目标,特别是将旅游业培育成为现代服务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现代化的内涵和目标任务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从一般意义上理解,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是指国家、民族从古代、近代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20世纪中期,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独立以后提出了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其主要内涵和目标任务是以国家工业化为主导、发展先进科学技术和教育文化等,兼有市场化、社会化。我国政府首次提出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是在1964年底至1965年初召开的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在此次会议的有关报道中称“周总理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等。十年后的1975年1月,周总理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进入20世纪后期和本世纪,人类有关现代化的认识和实践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一些已经实现工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发达国家和民族提出了现代化的新目标、新战略和新任务,现代化的范围扩展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特别是明确提出了文化、思维、社会和人的现代化。换言之,现代化的内涵从以生产、经济、国防、科技等物质生产领域,扩展到非物质领域和作为主体的人自身。这些发展变化,使得现代化的内涵和目标任务与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化更为一致了。可见,世界和我国在20世纪中期陆续提出的现代化,内涵和目标任务是在发展变化的。

  即使是从以当代科学技术来武装重点产业和部门来看,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在不同阶段的内容、成果不同,现代化的内容和任务也是不断变化的。例如20世纪中期很多新独立国家的现代化,主要是发展现代工厂化流水线生产制作的大工业以及相关的交通运输等基础配套,即往往是与国家工业化含义、内容、任务相同;我国同期所提出和确立的就是“一化三改造”(努力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来提出的“四个现代化”主要是指用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和技术来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毛泽东“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工业的自动化和成套装配水平(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洋跃进”是典型代表)、国防的武器装备水平和科学技术的研究实验设备、条件、方法等水平。而进入20世纪末和本世纪以来,很多国家都随着生物技术、材料科学、空间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对现代化所要推广应用的科学技术内容、任务做出重大补充和调整。例如,农业现代化就从机械化向现代生物技术(育种和病虫害防治)、太空育种、精准种植和排灌施肥等多方面扩展;工业现代化则从高度重视提高加工制作设备技术水平深入到材料如高分子、纳米和3D打印,同时运用信息技术进一步大幅度提高自动化、标准化水平和产品及其设计生产的精度;国防则从武器装备扩展到如何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和网络作战、太空作战等;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内容、途径、手段也大为不同,例如广泛运用计算机建模、设计、计算,进行大型科技攻关的协同组织等。

  总之,人类现代化尽管提出和实际进程仅约百年,但其内涵和目标任务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现代化都会是不同的。

  二、信息化是当代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正在面临的现代化

  有人将以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与对人类发展产生重大而深入广泛影响的种植业革命、工业革命,并称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但与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等不同的是,信息化对地球人类的影响是普遍、深入、深远和广泛的,这一方面更不是此前的农业文明所可比拟的。

  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中,各个国家、民族的步伐是很不一致的,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条件适应性。就农业文明看,甚至到了今天人类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还有一些民族仍然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文明状态,其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方式和技术与农业文明刚兴起的时候没有多大变化。从全世界看,有科学技术水平非常高的现代农业,有几千年前就出现一直到今天仍大量存在的采用传统的比较成熟的种植和养殖技术、完备设施、实用工具设备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大量靠传统技术精耕细作乃至仍然主要靠天吃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现代化大农场和工厂化生产的设施农业在很多国家、地区并存,以机械化、化学化、生物化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并没有全面根本取代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方式。可见,农业文明中,不同国家、民族、人民都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做出选择,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的主流趋势下,一直有很多的例外存在。

  工业文明也大抵如此。十八世纪初叶蒸汽机被发明出来后,甚至更早几百年航海技术产生和发展以来,人类的手工业逐步发展成为机器大工业,人类逐步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但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工业化,在时间和程度上差距极大,因此形成了今天工业化国家(所谓发达国家)、新型工业化国家(正在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或称新经济体)、非工业化国家(欠发达国家)并存的局面,前者是指世界上第一批进入和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其后是在19世纪以后到20世纪才开始进入和逐步实现工业化的,很多至今还处在工业化进程中,后者是那些仍然没有实现工业化甚至还没有进入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国家。这种情况说明,各个国家和民族在工业文明进程中也是根据条件、机遇来选择和决策的。

  信息革命或如业内所称的信息文明则完全不同。农业革命、农业文明和工业革命、工业文明主要都是在生产技术领域的,是通过生产技术变革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社会、文化等方面,而信息技术从一开始就不仅直接涉及人类生产,而且直接深入到人类生活和社会各方面,并由此深入到人类自身的思想意识、文化观念。以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产生、发展、应用为主要内容的信息革命,更是宽领域、广覆盖、深渗透、强推进的。以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一是据有关方面统计发布,2013年底,中国网民超过6亿,其中80%通过手机上网,而我国的手机用户12亿,几与总人口数相当。二是《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明确的目标是:“到2015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初步建成,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每秒20兆比特(Mb-ps),部分城市达到100Mbps,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4Mbps,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5%。”三是大家日常所见到的景象,互联网已经连接到全国城乡的每一个角落,不用手机等移动通讯和不上网的人越来越少见,使用手机上网的人迅速增加,信息化和信息消费的城乡差别迅速缩小。可见,信息革命、信息文明在短短20多年特别是最近10多年间,已经对地球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所有方面产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只有速度快慢、程度深浅、强度强弱的差别,不会因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个人收入和生活水平、所处国家和民族及区域位置等不同而出现影响不到和覆盖不到的现象。

  信息文明、信息革命对人类的巨大、深入、广泛影响,从其对目前我国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的解决和城乡格局面貌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也可以说明。今天的中国人,正在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城市高房价和教育质量、医疗服务而郁闷、忧心,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各个国家的城市化都是与工业化一起实现的,因为工业的工厂化生产需要集中进行,集中生产决定了人们必须集中居住,服务于生产和生活的各种经济社会活动也就逐步以城市为主,由此产生了城乡分离、城乡差别乃至城乡对立。以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为主的信息革命,首先是通过人工智能实现了工业生产的自动化并不断提高其水平,逐步减少了手工操作,决定了工厂化生产所需要集中的劳动力和所要集聚的人口大为减少;其次是互联网、多媒体等通信技术发展和应用,让绝大部分服务产业和管理工作实现了无纸化传输——越来越多的会议和集体会商都无需将人员集中起来而可以通过视频、网络进行,机关和各种组织机构因无纸化办公而无须每个工作日都集中到一起,推广、营销和展览通过网络开展效果更好,视频远程教学最终有可能使得老师、学生都不用离开家而集中到学校去,文艺演出、电影则早已大多被广播、电视和网络文艺节目所取代,博物馆、展览馆也正在实现数字化、网络化,买东西可以网购,医疗卫生服务也将部分被网络远程医疗诊断所取代,等等。信息革命对城市各行各业所产生的影响,最终将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在选择生活居住场所时,主要考虑的不是成年人上班、未成年人上学是否方便即离工作单位和学校的距离远近,而是环境和生活质量,因此,城市之外的乡村因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节奏舒缓而成为大部分人重点考虑的区域,仍然需要集中进行的生产服务活动的数量与工业化时代比将大为减少。随着人口居住不断分散到城市之外的地区,网络之下的很多服务也会随之分散。这样可能产生的结果是:第一,大中城市集中和集聚的人口量逐步减少,而中小城镇和乡村所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服务的人口逐步增加,城乡人口密度差距逐步缩小;第二,大中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将随人口和生产服务、客货运输量的减少而逐步缓解直至最终消除;第三,大中城市环境状况因人口、产业分散转移和交通运输数量减少而逐步好转;第四,城市房地产价格因为居住和生产需求逐步减少而得到有效控制,大城市房地产价格畸高的问题逐步缓解直至消除;第五,医疗、教育、交通、市政、文化等因随人口迁移而逐步向大中城市之外转移;第六,城乡均等化最终实现,城乡差别、城乡对立最终消除,城市乡村化、乡村城市化全面实现,世界面貌由城乡布局结构变化也发生根本变化。

  (作者单位: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