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13年度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情况暨《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结果
按照《国土资源部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关于开展<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暨2013年度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情况评估的通知》(国土资信办发〔2013〕9号)部署安排,部信息办采取各地自查为主、实地调研为辅的方式,对“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政务办公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三大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重点工作任务进行定量评估,较全面地掌握了2013年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进展情况,摸清了《规划》目标完成情况。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2013年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主要进展
(一)部“一张图”和“三大平台”进一步完善拓展和深化应用。
1.全国“一张图”核心数据库不断充实。全国“一张图”数据管理平台得到进一步完善,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全国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全国矿产地、全国1:50万地质图、全国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等数据纳入“一张图”。完成2012年度矿产资源储量、第二批31片整装勘查区和煤田国家规划区等数据整合和入库,基本完成采矿用地、闲置地块等数据上图入库。
2.继续完善和深化应用部综合监管平台。新上线土地利用动态巡查、土地储备监管、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低丘缓坡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监管、矿山储量监测数据管理、矿产资源储量网上登记备案管理、矿产资源基础统计数据网上报送等7个系统,完善矿业权年检报备、矿业权统一配号等系统,土地监管向乡镇一级延伸,矿产资源监管向开发利用全过程延伸。开放监管平台接口,为23个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供17类相关综合监管数据。部综合监管平台获得2013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
3.政务办公平台进一步完善。中办和国家发改委部署的宗地统一代码电子文件管理项目通过验收,构建起国家级地籍数据库框架,实现宗地统一代码电子文件“统一归档、统一监管、统一查询与服务”等功能。部OA进一步扩展完善。油气审批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全国土地登记动态监管查询系统成功运行,通过试点示范实现了土地登记信息的部、省、市、县四级互联互通。
4.对外服务不断深化。全球地质矿产信息系统上线运行,全年采集信息超过12000条。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在全国部署和应用。继续在全国105个重点城市向商业银行提供土地信息查询服务。
5.信息化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全国国土资源主干网带宽升级到4M。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安全工作的通知》,开展了等级保护工作,强化国土资源网络、信息系统及重要数据安全。
(二)各地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是全国省级“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进一步拓展,应用进一步深化,市、县级 “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开始启动。二是网上办公和网上审批业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行政办公和行政审批业务网上运行继续向乡镇国土所延伸。三是继续深化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创新在线服务,拓展信息共享范围,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四是国土资源业务网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信息安全工作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基础不断夯实。
二、《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目前,《规划》实施总体顺利,信息化在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服务保障作用。
一是国土资源信息基本实现实时采集和动态更新,促进了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建立了网络化动态信息采集渠道,将信息监测网络覆盖到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用地、用矿单位,每年汇集200多万条信息,全面、动态准确掌握全国国土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状况,为国土资源形势分析和研判提供了重要支撑,促进了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和精细化。
二是四级联动的网上管理运行体系基本形成,促进了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部和大多数省、市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实现网上运行,并持续向县、乡级延伸,构建了政务大厅统一受理、电子报件、接办分离、联网审查、集体会审、限时办结、结果公开的格式化、程序化、标准化、透明化审批模式,不断简化手续、优化程序,实现审批提速和简政放权,使权力变为程序,审批成为服务,促进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
三是初步构建网上监管运行体系,基本实现国土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全程、全覆盖动态监管。部和多数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建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实现年度全国覆盖,将通过遥感监测、12336国土资源违法举报电话等途径获取的违法线索信息,与土地和矿产资源管理信息整合集成、图上比对、关联印证,形成了内业与外业互动,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常态化国土资源执法和土地督察新模式,监管触角延伸到土地转用、征收、出让、开发利用、抵押融资等各个环节和全国四级矿业权审批发证、勘查与开发,实现了全程监管和动态跟踪。
四是初步形成网上服务运行体系,促进了国土资源部门服务型政府建设。依托国土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了以国土资源门户网站为载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深化政务公开、在线服务和信息共享,积极为社会公众监督政府、接受服务、表达诉求创造条件。通过在线或离线方式面向相关部门、单位及社会公众提供遥感影像、土地登记、地质资料等数据共享服务,发挥了国土资源信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公益性作用。
《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如下:
(一)初步建成“一张图”及核心数据库。
1.部基本完成“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建设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基本建成以覆盖全国的遥感影像为本底的“一张图”核心数据库体系,整合集成了基础地理、基础地质、土地利用现状、新一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全国各级开发区、矿产资源规划、矿产资源储量、矿业权实地核查等基础数据,以及建设用地审批、土地供应、矿业权、矿业权设置方案等管理数据,支撑部政务办公平台、综合监管平台及各类业务应用系统运行。基本形成“一张图”与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等相关专项联动的数据动态更新机制。
2.省级“一张图”接近全覆盖。全国29个省(区、市)初步建立了覆盖本辖区的“一张图”。北京等23个省(区、市)基本建成了较为完整的“一张图”数据库架构,初步形成规划、调查评价、监测、管理与国土资源数据库建设和更新同步的机制,构建了覆盖全域全流程的土地、矿产和地质环境等主要业务的核心数据库和统一的管理平台,实现了各类数据的统一管理及与审批系统的对接,为行政审批、监测监管、辅助决策、综合事务等各项业务提供全面、精准的数据支撑。吉林将17大类58个数据库和部反馈的各类备案数据都纳入本地“一张图”数据管理系统。云南“一张图”核心数据库与厅电子政务系统平台带图审批和压盖分析等日常办公系统对接,并应用于综合监管平台、耕地保护系统和执法监察系统。安徽利用全省30米分辨率的三维影像数据,实现“一张图”数据二维、三维立体展示。青海、西藏、新疆兵团“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建设工作相对滞后,距离《规划》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3.市、县级“一张图”及核心数据库建设开始启动。广西、贵州、吉林等3个省(区)采取省厅统一部署的方式,全面带动基层“一张图”建设与应用。山西、辽宁、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启动市级“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建设,初步实现为行政审批、综合管理等应用系统提供数据支持和服务。
(二)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的综合监管体系。
1.部建成覆盖土地和矿产资源管理、开发利用全过程的综合监管平台,并实现常态化应用和持续完善拓展。以“一张图”为基础,建成部综合监管平台,在全国四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用地、用矿单位部署了30个网络化信息监测系统和综合统计网上直报系统,信息采集覆盖17大类421子类8000余项指标,涵盖四级土地、矿产资源管理和开发16个环节的信息,每年实时汇总约200万条动态信息,信息监测覆盖到土地规划计划、预审、审批、征收、供应、评估、市场交易、利用、登记发证、土地整治、占补平衡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土地管理和开发利用环节,以及全国四级矿业权登记发证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目前,部综合监管平台的应用覆盖全国四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相关事业单位和9个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用户超过7万人,在卫片执法检查、耕地占补平衡、增减挂钩、矿业权整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系统应用已成为日常监测、业务审批、综合统计、形势分析、问题预警、调控决策的依据。
2.全国25个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建立覆盖本辖区的综合监管平台并开展初步应用。北京、天津、上海、广西等地等地综合监管平台已基本上实现常态化应用,融入到土地和矿产资源开发全程监管业务中。各地不断探索创新应用模式,北京建立“局长桌面”决策系统,动态掌握全市保障房供地等4大类19小类的关键指标数据,综合分析和预判各种可能影响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的苗头性问题,成为局领导离不开的参谋助手。河南加强数据分析、挖掘和展示,重点关注建设用地审批、供应等重要监测指标的走势和去向,以月报、季报、年报、公报的形式加以整理和发布,为宏观调控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持;内蒙建成覆盖三级全辖区的综合监管平台,初步实现资源状况动态监测与预警、信息比对核查、信息综合分析研究功能。浙江等14个省(区、市)初步建立综合监管平台, 应用于土地批后监管、卫片执法检查等专项工作。福建等3个省建成覆盖土地管理全业务的综合监管平台。陕西等4个省初步建立综合监管平台原型,部分业务开始上线运行。天津等地探索建立了基本农田、矿山违法用地行为易发区视频监控网,现场景象及时、清晰地传送到指挥监控中心,执法部门可远程发现违法违规占地。江苏、山东、湖北、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7个省(区)尚未开展综合监管平台建设。
3.部分基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启动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广西、吉林、湖南采取省级统一部署、市级辅助建设的方式,推动市级综合监管平台建设与应用。四川、广东、辽宁等地启动市级综合监管平台建设。
(三)基本实现四级国土资源主要管理业务的网上运行。
1.部实现行政办公和所有审批事项的网上运行。在统一的政务办公平台上,建立和运行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和行政审批系统,公文运转全流程实现无纸化,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实现网上运行,各项业务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
2.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行政办公和行政审批等主要管理业务实现全流程网上运行。除西藏外,全国3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办公自动化系统均已上线运行,其中北京等27个省(区、市)实现非涉密事项无纸化办公。辽宁等9个省(区、市)实现行政审批系统与电子监察系统的对接和数据共享。北京等3个省(区、市)实现了移动办公,江苏等4个省(区、市)实现了电子签章,河南等3个省(区、市)实现短信提醒功能。绝大多数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实现本级建设用地预审、建设用地审批、矿业权审批等主要行政审批业务联动审批,除涉密事项外,做到了“不上网的事情不办、不上网的申请不批”。
3.半数省(区、市)实现三级联网审批。北京等16个省(区、市)已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审批。贵州等6个省(区、市)主要业务已延伸至乡镇国土所。云南等4个省(区)与部分市、县实现联网审批。山西等4个省(区)已实现省与部分市、县三级主要行政审批业务网上运行和远程报件。新疆兵团与师的部分业务实现网上运行和远程报件。已实行联网审批的地方实现建设用地预审、建设用地审批、矿业权审批等重要行政审批系统网上办理远程报件、会审会签等,提高了行政效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构建了以国土资源门户网站为载体的公共服务体系。
1.部门户网站成为政务公开主渠道和新闻宣传主阵地。近三年来部门户网站共发布国土资源信息191.2万余条,制作专题专栏44个,开展网上直播87次,举办在线访谈62次,“部长信箱”处理各类邮件17949封,报道部重要会议、重大活动331次。土地和矿业权市场网共发布信息172余万条,网站日均点击数达到700多万。2011、2012、2013年连续三年获得最具影响力政府网站奖和中国政府网站领先奖两项大奖。
2.全国国土资源政务信息网上公开接近全覆盖。目前,全国所有省级和市级、89%的县级实现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其中26个省(区、市)实现县级以上全覆盖。社会关注度高的重要政务信息公开的广度、深度和更新频率均有明显进步,在线服务水平、公众参与功能和效果显著提升。
3.26个省(区、市)开展了土地或矿业权网上交易系统建设。宁夏、北京、天津、江西、湖南、辽宁等6个省(区、市)实现了全辖区土地和矿业权网上交易,建立了透明的交易程序、公平规范的交易环境、快捷便利的查询系统、丰富详实的交易信息,使每一宗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全过程“看得见、摸得着、管得住”。
4.一批重要国土资源信息向相关行业和全社会共享。各地利用部配发的地质资料目录查询系统有效推进地质资料的社会化共享服务,形成了完善的地质资料集群化服务体系,为地质找矿、抗震救灾、抗旱找水、国家和行业重大项目规划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北京与41个委办局实现数据共享交换。福建在“数字福建”的共享平台上提供土地和地质资料等信息服务。一些地方还利用网络或离线方式为其他行业部门或社会提供多种形式的公益性信息服务,增强了国土资源部门的公信力。
(五)建立了信息化基础设施保障体系。
1.国土资源业务网接近全覆盖。除青海、西藏外,30个省(区、市)覆盖全部市级,新疆兵团覆盖到师级。29个省(区、市)覆盖全部县级,北京等19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地延伸到乡镇国土所,湖南等8个省(区、市)已实现省、市、县、乡四级全覆盖。网络互联覆盖面的扩大有力地支撑了视频会议、电子数据远程报送和联网审批。北京等23个省(区、市)完成省、市、县三级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山西等6个省(区、市)视频会议系统连通全部市级单位。
2.各地均开展了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天津等16个省(区、市)完成了非涉密重要信息系统定级备案和整改。除西藏、青海外,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采用双机热备方式开展了重要业务系统和数据的在线实时备份。上海在浦东建立了应用级灾备机房,实现数据的同步镜像。北京等8个省(区、市)建立了异地备份中心,实现重要基础数据异地实时存放,保障了数据安全。重庆在国土资源部数据中心实现数据备份,辽宁等3个省(区)在部重庆数据备份中心备份数据。目前,还有19个省(区、市)尚未实施重要数据异地备份。三年来部本级和各地国土资源部门没有出现重大安全事故。
三、主要差距和存在问题
(一)基层国土资源部门管理业务信息化程度较低。《规划》明确在“十二五”末,部和省、市级、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所有业务,半数乡镇国土所主要业务实现网上运行和网络化电子数据交换。目前相当一部分市县和乡镇的信息化建设还停留在使用本省(区、市)延伸部署的行政审批系统进行联网审批或远程报件,本级行政办公及行政审批等主要业务信息化程度还不高,信息化建设现状相对于《规划》目标任务进度安排有所滞后。
(二)“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应用广度和深度不够。很多地方“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还没有融入日常管理业务工作中,还处于“展示”数据和系统成果的阶段。数据深度挖掘普遍不够,尤其是支撑形势研判和决策的应用比较少。应用范围有待于拓展,调查、评价和监测等专项工作与政务信息化成果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等信息化成果在国土资源系统内部,以及相关部门和行业之间的共享不够充分和深入。
(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有待于加强。各地对信息安全的认识普遍有待于提高。有的地方缺乏安全防范措施和管理制度,对网站、系统和重要数据,特别是涉密系统,还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手段,与国家在信息网络安全方面越来越高的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地方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偏低,无法充分开展数据共享。
上述差距反映出目前在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推进中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信息化工作统筹有待进一步加强。突出表现在对数据和应用的统筹力度不够。个别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尚未建成“一张图”,已建成“一张图”的一些地方,核心数据库还不完整,还存在重要数据分散保管现象。对于部统一下发的网络化信息报备系统,地方业务主管部门和技术支撑单位之间没有做好相互协调配合,系统没有在本级数据中心统一部署和运行维护,而是由各业务主管单位各自填报数据,成为数据不一致的重要原因。部下发的系统也需进一步统筹。
二是部分地方信息化建设经费保障不足。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不够,信息化建设与维护经费没有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没有持续的资金渠道,“等米下锅”的现实造成信息化建设不连贯,信息化工作呈现出“打补丁”的状态。
三是基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信息化管理方式和推进思路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针对基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和机构普遍匮乏的现状,还需要从管理方式、统筹措施、技术等层面寻找破解的思路和途径,以大幅度提高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业务信息化覆盖面。
四、“十二五”后两年工作重点
总体思路:按照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围绕“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的总体要求,针对当前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面临的问题,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兴起的契机,加强信息化工作统筹,完善信息化顶层设计,加快构建覆盖全国的“国土云”,以此为基础建设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加快推进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为重点的国土资源数据共享服务,深化应用和持续拓展“一张图”、“三大平台”,加强信息化与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发展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信息化对严格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维护群众权益、深化改革等国土资源重点工作的保障服务能力,推动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再上新台阶。
(一)完善信息化顶层设计, 构建覆盖全国的“国土云”,开展“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认真学习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和信息化建设的决策、部署,在全国“一张图”和“三大平台”基础上,积极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理念,完善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总体框架,加快构建覆盖全国的“国土云”,并以此为基础初步明确“十三五”国土资源信息化发展方向。
(二)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工作统筹。落实信息化工作的统一领导制度,从规划、覆盖全国的总体方案、工作计划、年度项目等源头上和根本上抓好管控。
(三)加快推进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建设。按照部关于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的相关要求,整体规划和推进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建设,积极推进信息共享和查询服务。
(四)深化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为重点的数据共享服务。构建完善的国土资源网上服务体系,面向国土资源系统、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信息服务。
(五)加强“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与应用。加快“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进度,尽快实现覆盖资源管理全域、全业务、全流程监测监管。进一步深入挖掘和跟进需求,完善功能,加强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逐步实现信息化与日常管理决策深度融合。
(六)大幅度提高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业务信息化覆盖面。借助新技术、新理念,创新系统建设和部署模式,尽快补齐基层信息化短板,实现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业务信息化全覆盖。
(七)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建设,以实施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为抓手,构建从上到下、从点到面的国土资源信息安全防护监管监测体系。加强重要国土资源数据的异地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