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农民日报 更新时间:2014-05-23
记者 余向东 通讯员 许勤荣 陈丽桔
一个有着宽阔胸襟的人,必定怀有“穷时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操;一个具有远大抱负者,必然会将自我融入群体、融入时代,与时俱进开拓出新的境界。
未当村书记之前,他热心于公益事业,累计捐资超过2000万元。2004年当上村党支部书记后,他引领乡亲们走上致富路,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打造成全国闻名的信息村,为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他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农业网站十大领军人物——福建省南安市兰田村党委书记潘春来,一个将科技信息的春天带到田间地头的传奇人物。中央电视台纪念建党90周年《红旗飘飘》专题,曾以《信息书记潘春来》为题报道过他的事迹。
三掏腰包:一片赤诚暖民心
十年前,秋风初起时,46岁的潘春来受党组织委派,回家乡兰田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之前,他在一家台资企业当总经理,年收入200多万元,是人们眼中的成功企业家。
当时的兰田村,是一个烫手山芋。有能耐的不愿干,没能耐的干不了,多年选不出让群众信服的带头人。村里找不出一项有实力的支柱产业,年集体收入仅为2.9万元,村债却多达40多万元;3000多乡亲们大多住着破旧的瓦房,垃圾围村,到处臭气熏天;一到夜晚,狭窄的村路漆黑一片;经常有村民上访,村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十分紧张。
第一次到村委会开会,迎接潘春来的,不是掌声与笑脸,而是令人心寒的冷漠。与会人员都是他熟悉的父老乡亲们,可是没人跟他打招呼,没人叫他喝茶,甚至连让他坐的凳子都没有……大家都把他当陌生过客对待。有窃窃私语传入他耳内:“这个人生意做够了,现在又想来挣村民们的钱了。”他听了,摇头苦笑着。
十八九岁揣着5块钱的路费,开始背井离乡闯世界的经历,二十几年风风雨雨的人生历练,造就了潘春来越挫越勇、认定目标往前冲的执著个性。他很清楚乡亲们那长期冷着的心,必须用加倍的真心才能捂暖。
潘春来着手的第一件工作,就是理清陈年旧账。得知村干部们已经快两年没领到工资后,他直奔银行,从自己的账户里取出了十几万块钱提到村委会。“哪能这样做事啊!村干部也是人,也要吃饭穿衣,没发工资,叫人家如何生存?连生存都成问题了,又怎么能安心做事?”他对村干部说:“村委会拖欠你们的工资,我先垫上了。领了钱,想继续干的,就得尽心尽力为乡亲们服务;没有那份心的话,请自便!”
有了团结的村“两委”班子做后盾,潘春来开始瞄准第二个目标:从民生工程入手,争取村民们的认可。家乡那古旧的小学,坎坷的羊肠土路,还有横亘在村西口阻碍出行的大河……乡亲们长期盼望解决的困难,深深牵动着潘春来的心。于是,他二掏腰包,出资300多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并多方奔波筹集资金,着手筹建兰田幼儿园、小学、村部和老人活动中心、修路筑桥。同时充分发挥闲置土地的作用,收集村民闲散资金,建工厂,解决群众的就业问题。“第二把火”烧起来后,村民们知道,这个潘春来不是为挣村民的钱而来的,看他的眼光,不再带寒意了。
“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这是潘春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06年潘春来三掏腰包,出资100多万元,创建南安市新农民素质培训学校。培训学校于2010年获得“全国先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荣誉称号,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农民组团前来参观培训,进一步促进了兰田村经济的发展。
桥通了,路平了,学校、幼儿园“以旧换新”了,新村部、老人活动中心建起来了,租赁厂房建起来了,汽车运输公司成立了,村道上路灯亮起了,村党支部也于2007年升格为党委会。
“新支书上任三把火,老潘烧的是自己的腰包。”兰田人口服心服。而潘春来知道,村务工作要顺利开展下去,就得团结村干部,凝聚民心。众心齐,泰山移。只有走群众团结路线,才有可能拥有正能量,也才有可能带领乡亲们开创新生活。
谋求出路:找到信息金钥匙
加快发展关键在于找准产业路子,持续增长关键在于建立长效机制。
就拿村里的桂圆来说吧,家家户户都有,丰收的时候大家都丰收,还有谁会来买呢?采摘的话,连工钱都挣不到。于是,大多村民无心问津了,任其在果园里寂寞地成熟、寂寞地凋落。又如养一头猪,一年养到头,挣不了几块钱,回头还得靠政府补贴。再加上村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足,接下去到底该何去何从……
村民们感到困惑。潘春来也在苦苦地思索。多年的从商经验,让他觉得家乡创收能力弱的根源在于信息不通畅。其实这个问题,他刚上任就被困扰住了,当时为了实现村务信息的公开透明,可真是费尽了心思:最开始是在村部旁开辟了个村务公开栏,办海报;后来又准备了6个高音喇叭,分散架在村落的高处,用来通知开会或公布村里的重大事项;紧接着又利用有线电视进行公布。
可是这些宣传方式信息量小,受众面不广,时效性又差。消息公布过后,有的村民看到了,有的却还不知道,甚至知道后故意不认账,给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
潘春来一直在寻求更方便快捷的信息发布方式。恰逢2006年,他到省里参加党代会,遇到了时任福建省科技厅厅长的王钦敏(现为全国工商联主席)。在交流中,他那颗有些迷茫的心,好像突然亮开了一道缝:发展信息产业,将信息网络引入最基层乡村,或许是一把引领农民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
这一年,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曾经落后的兰田村第一次走在全镇的前头,实现光纤进村。2007年年初,“福建省南安市兰田村信息网”正式运行。潘春来在信息网上开辟了村级事务管理栏目,将兰田村的全部村务向村民公开,并开设“书记信箱”。网站终于解决了村务公开透明的难题。有了它,不管是留在家乡的乡亲们,还是远在他乡务工的村民,只要点点鼠标,上上网,就能了解到村务信息,还可以及时留言反馈。信息平台让群众明白,也还了村干部清白。那条无形的网线,将村民和村干部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潘春来继续琢磨,如何利用这把信息金钥匙打开财富的大门,引领村民们走上致富之路。他四处拜访信息界的权威专家,包括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农业信息化农村软件专家方瑜、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等。随着对信息化知识了解的加深,潘春来更加认准了一条路:落后地区可以通过提升信息化水平,实现“弯道超车”,实现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的融合发展。他决定将兰田村信息网全面升级,建成农村的电子商务平台,打造成惠民版的农村“阿里巴巴”。
远见卓识:兰田模式结硕果
由于涉及全新的领域,又需要巨额投资,潘春来的想法遭到了亲友和一些村民的强烈反对:“农民的手是握锄头的,要让他们握鼠标卖产品,那不是盼着公鸡生蛋——强人所难吗?”“咱们村现在发展到这样,已经挺好的啦,还折腾什么信息化呀!没人懂得经营,只怕到时会弄得个血本无归呢?”
潘春来能够理解大家的想法:数千年遗传的基因使他们习惯于等待,视野不够开阔,认为根本玩不转那根“老鼠尾巴”。但是眼光独到准确的他,始终相信这件事如果做成了,对农民兄弟们来说是一件大好事。“既然不理解,那就先做出来给大家看吧!”他再次自掏腰包,与北京某技术公司签约,同时聘请了3个大学生,开始没日没夜地做网站。不懂电脑技术的潘春来像个小学生般,亦步亦趋地学习。
2008年初,“世纪之村信息平台”在众人的惊疑中运营了。它集电子服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农务于一体,内容涉及到三农惠民政策、农产品卖买、水电费缴纳、政府办公网站等。潘春来用他那商业行家的智慧,创造出独特的“共生分利新模式”(即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和网络平台按照“3+3+3+1”利润分成),并开创了“消费者变股民”的消费经营模式,迅速走出了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实现多赢的成功模式。这一模式被外界称为“兰田模式”。
在潘春来的人生字典里,有拼搏、奋斗的字眼,唯独不能容忍“退缩”这个词。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艰难,既然选择往前走就没有回头的道理。他继续与专家们进行探讨,努力对平台进行升级、完善,让村民们从网站受益:及时宣传三农惠农相关政策,提前预报自然灾害相关信息,做好市场风险预测等增加村民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让村民们及时免费发布农产品信息,将销售面辐射到全国各地;成立土特产形象店,收购村民的桂圆干、蔬菜制品等农产品,形成链条式创造利润,有效解决了村民农产品销售渠道窄、价格卖得低、利润留不住的问题,从多方面来提升村民的增收空间。
时间是最好的证明。世纪之村平台具备两大功效:促进社会和谐,帮助群众致富。村民许祖辉以前种植木耳,每年辛苦劳累却是收入微薄;信息化开拓了他的眼界,获得更好的种植技术,学会了更多的经营之道,现在每年都有超百万元的经营收入。外来工林娇龙对平台更是赞叹不已,他与爱人通过农家店把茶叶信息挂到网上,产品销售到外地,营业额猛涨。他们的信息点,也成了村民们缴纳水电费的便民点。
一路磕磕碰碰走来,世纪之村平台在摸索中前进着,从最初的3个员工,发展到现在的700多人,平台已经覆盖福建省1.2万多个行政村,并在全国4.5万多个行政村推广使用,建立了6.5万多个信息网店,创建网上农家店2.5万家,发布的农产品信息达1112万余条,月交易金额达7亿元。兰田村2011年被农业部授予“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村”,2013年实现人均年收入25622元,村集体收入362万元。
数字的背后,是那一条被信息拓宽了的农村致富路。潘春来为此付出的实在是太多太多,特别是2011年,爱人卧病在床,他没能陪伴在身边端茶送水;甚至当爱人过世时,他依然远在千里之外,来不及赶回来陪爱人说上最后一句话、见上最后一面。说起这段辛酸的往事,这位坚强乐观的“硬汉”哽咽了,眼里溢出晶莹的泪花。
爱拼敢赢:用爱织就锦绣图
潘春来为村民们探索出了信息化管理村级事务的新路子,并几经升级完善,建立了集政务、村务、校务、院务、厂务和党务公开为一体的农村基层反腐倡廉网上体系,提供给南安市人民政府使用,让全市420个村(社区)及时将村务、财务、党建、计生等内容在网上全面公开,推进了全市农村“五要”工程和“三资”监管,推动村级社会管理走上网络化、民主化、制度化的发展轨道。
2012年1月,南安市被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工信部、监察部、国家预防腐败局确定为全国100个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县之一。潘春来主动请缨,全力配合南安市纪委开发建设了“国标式”——“中国·南安”电子政务平台,实现了把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搬上了网络。目前,“中国·南安”电子政务平台点击量近180万次,日均访问量8000次以上,发布信息46383条,日均办件1000余件,行政服务中心审批时限压缩65%以上,已成为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的“网络桥梁”,连续两年荣获“中国政府网站优秀奖”,特别是2013年在全国参与评估的2324个区县政府网站中位列第37位。
在福建和甘肃两省纪委牵头协调下,兰田村与甘肃皋兰县平岘村于2012年开展东西互联结对发展,共建友好村,兰田村通过世纪之村平台帮助平岘村开展结对致富实践。2013年,世纪之村与甘肃省成县举行了共建信息化平台暨电子商务合作签约仪式;与陇南市武都区人民政府共同建设了农特产品网上交易地方馆。
“兰田模式”的创新之举,引来各界的高度关注,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领导专家的首肯。
福建省委省政府把“世纪之村信息平台”列为2012年为民办实事项目。2012年2月,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莅临世纪之村,指示有关部门整合资源打造一个全省农村共享的信息化平台。
2013年11月,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余欣荣考察兰田村时,肯定“世纪之村”平台紧紧围绕服务“三农”主题,让广大农民切实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他强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大扶持力度,有效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加快农村信息化发展。2013年9月,农业部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朱保成视察世纪之村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情况时,希望继续发挥平台作用,进一步扩大信息点,丰富信息量,争取将范围扩大到全国更多乡村。
潘春来,这个爱拼敢赢、坚韧执著的小小村书记,凭借着情智胆,依靠科技和信息平台,实现了为乡亲们绘就一幅锦绣生活图的梦想。他希望在农业部积极推进全国“信息进村入户”的大好形势下,充分发挥世纪之村平台的优势,解决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争取在5年内,全国能有2/3的农民实现信息化进村入户,最后发展到全国所有农民都成为信息化的主角。
潘春来说,当全国所有村庄联网的时候,农村管理、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将统统驶上信息高速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等问题将得到有效克服,农民可以与城市居民一样共享信息资源,拥有平等的竞争机会,从而过上更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