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地方海事信息化建设 提高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
来源:新华日报 更新时间:2014-05-29

 地方海事系统信息化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经过1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随着水运事业和港口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各地对航运安全和环保认识的不断提高,海事事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信息化建设。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应用系统越建越多,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信息管理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产生。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合理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和管理机制,从而通过信息化带动海事管理的现代化,全面提高海事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成为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海事管理的对象涉及人、船、货三个主要方面,其中,船舶作为交通的主要载体之一,流动性是其主要特点,同时还要涉及不同的管理对象之间的信息沟通,基于上述情况,海事信息化有如下特点:

一是数据共享性要求高。海事的管理对象在各港口的流动性比较大,因此涉及数据在各局之间的流动,表现为信息交互频繁、传输量较大。同时,各业务之间紧密联系,也要求各业务子系统之间数据共享程度较高;二是分布式应用需求显著。海事管理涉及的机构、部门较多,管理分层,各个单位有自己的职责范围和管理需求,与此相适应,系统必须采用分布式架构,因此分布式应用和分布式数据库是海事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特点;三是应用需求变化较大。由于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对应用的需求不同,同时,随着应用认识的提升会不断对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求系统更容易配置、流程可重构,并且根据现代海事监管需求,满足移动办公和无线接入的需要。

近3年来,盐城市地方海事局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完成装备信息化建设规划预定建设任务,装备信息化管理水平和工作效能明显提高。

一是加大装备信息化建设力度。大丰市内河搜救中心已经竣工;建成全省首艘综合打捞船“盐救捞1号”、二类船员实操考试船“苏海考1号”,开全省先河;8艘执法趸船投入使用;为多位验船师配备远红外测距仪等先进的船检专用仪器或工具;完成船员实操考试模拟器视景数据采集、设备的组装和调试;做好水源保护区视频监控系统维护保障;完成6道渡口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二是办公系统信息化取得进步。视频会议系统运行良好;将市局到省局的专线由原有的2M数字电路升级为6M,新增3条到海事处所的专线,对局机关网络进行重新布置,所有楼层交换机全部更新为H3C高性能可管理式交换机,部署无线网络,部署局域网管理软件和内外网防火墙,减少网络故障并确保网络发生故障后能够尽快排除。三是推行行政权力网上运行。严格按照行政权力网运行系统时间节点要求,认真做好数据库数据录入工作;严格按照海事执法业务流程办事,保持网上流程与实际审批流程一致,确保行政权力实现网上阳光运行。

信息化建设在取得成绩同时,也出现一些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一是信息化体制问题。海事系统的信息化机构设置是海事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盐城市地方海事系统虽然先后成立信息化管理部门,但由于人员编制等问题的限制,使各地的人员配备和分布不尽相同,信息化工作人员难以形成管理合力。二是信息化标准问题。海事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标准问题也对海事信息化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根据业务的连贯性需求和应用的需要,海事系统内部各部门标准不一、各行其事。三是信息化模式问题。信息化本身是个系统工程,因此它会涉及海事各个部门,涉及海事监管和服务的变化,特别是与海事各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管理模式密切相关。现有的海事部门各应用系统的建设大多采用外包的形式,由于专业公司人员对业务模式的了解存在一定欠缺,使系统的适应性有一定局限,而且专业公司人员流动性比较大,从而导致信息系统的更新和维护面临一定的困难。比如无线网卡信号有时不好,现场签证时间长、效率低。

针对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盐城地方海事信息化建设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信息化建设。举办全系统信息化专兼职人员培训班,提高信息化操作维护能力,激发从业人员智慧;按照规划继续建设渡口视频监控系统,做好已建成的视频监控系统的日常使用和维护工作。


二是提高监管科技含量。采取信息化手段,推广、规范使用执法记录仪,增强对海事一线执法以及船舶检验的管控,提高一线人员的执法效能。指导各县处完善基层海事站所的信息化基础建设,提高一线执法部门信息化保障能力;研究制定市、县联动的信息化维护机制,重点加大县级地方海事部门的信息化排障能力,寻找快速解决信息化故障的新办法。

三是提升维护应用能力。继续规范信息化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增强海事现场执法的后台化管理,提升信息化运行维护管理水平。进一步扩大信息化在海事船检各项工作中的应用,提高科技装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升现场监管能力。

四是减少推诿扯皮现象。提请上级主管部门培养自己的开发队伍,同时加强顶层设计,将海事内部各部门信息资源兼容,减少推诿扯皮现象;将海事信息资源与政府、部门、社会共享,形成执法查纠合力,逐步解决信息“孤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