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22日中国共产党临安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通过)
临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杭州市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规划。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对于我市加快融入大都市、建设新临安,全面推进生态经济强市、吴越文化名城、休闲度假胜地建设,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1)“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基础。“十五”时期,是我市历史上综合实力提高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生活改善最多的重要时期。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主要经济社会指标提前一年完成,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工业“第一经济”和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地位更加突出,以八大产业为重点的生态高效农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城市化步伐加快,大项目带动成效明显,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生态市建设全面推进,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步伐加快,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更趋和谐稳定。
“十五”时期,是我市奋斗目标日益明确、发展思路不断创新、临安精神逐步升华的重要时期。市委认真贯彻中央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省委、杭州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相统一,提出并围绕“融入大都市,迈向现代化,全面建设生态经济强市、吴越文化名城、休闲度假胜地”奋斗目标,坚持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之路,实施“五大战略”,破解“四难一差”,打造“平安临安”,建设“生态市”,推动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人才等高端要素供应不足,经济与社会发展还不够协调;社会结构变革与体制改革滞后引发的社会问题大量增加,协调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艰巨。
(2)“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背景。“十一五”时期,我市处于发展、转型、改革、稳定的关键期,将面临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一个总体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环境。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分工与协作加强,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生产要素和产业转移加快。随着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将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趋势增强,城乡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社会结构加速变革。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杭州市域网络化大都市逐步成型。
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积极应对,趋利避害,顺应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要素环境制约并存、区域激烈竞争与相互分工协作并存、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与各种风险挑战增加并存、社会多元化发展与发展不平衡并存的局面,着力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提升区域竞争优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体制机制,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成为我市“十一五”时期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3)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紧迫感,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进一步突出发展主题,转变发展观念,破除发展障碍,创新发展模式,激活发展主体,提高发展质量,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轨道。
二、把全面建设强市名城胜地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4)“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增长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八大战略”,构建和谐社会,融入大都市、建设新临安,全面推进生态经济强市、吴越文化名城、休闲度假胜地建设,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加快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
市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强市名城胜地目标以来,实践证明这一目标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切合临安实际的,是科学发展观在临安的具体实践,是临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形象体现。“十一五”时期,要全面推进强市名城胜地建设,加快融入大都市、建设新临安的步伐,着力实施经济与生态共赢、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产业与服务提升、资源与要素节约、开放与项目带动、制度与技术创新、科教与人才支撑、民生与文明和谐“八大战略”,并切实把握好以下原则:
——必须坚持加快发展。又快又好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质的提高与量的扩张并举,不断增强综合实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解决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的根本出路。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推进国家级生态市建设,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资源和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必须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统筹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要突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这个重点,主动融入大都市,构建“一主两副多镇”的城镇体系,加快城市化步伐。坚持大项目带动,统筹城乡建设规划,逐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联动发展的新格局。继续加大“三农”工作投入,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必须强化科教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实现长期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和市场基础性作用,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着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激发人才创造活力,提高劳动者知识和技能水平,增强区域竞争力。
——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完善企业制度,加强市场体系建设,营造更具活力的体制环境。扩大对外开放,着力增强依托大都市发展的能力,提高区域协作水平,有效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是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加大破解“四难一差”力度,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努力提高人的素质,营造支持和鼓励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引导好广大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5)“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总体目标是:生态经济强市、吴越文化名城、休闲度假胜地初具形态,经济实力强、生态环境好、人文气息浓、体制机制活、法治程度高、生活品质优的新临安逐步呈现,全面小康目标率先基本实现,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基础坚实。主要目标是: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主两副多镇”的城镇体系初步构建,经济结构优化,增长方式转变,创新能力增强,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以上,打造“实力临安”。
——生态市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森林中的城市”特色彰显,生态产业快速发展,环境质量日益优化,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16%左右,打造“生态临安”。
——吴越文化名城建设加快推进,文化设施逐步完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科教和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明显,“开放大气敢创新、团结拼博勇创业”的临安精神得到弘扬,市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显著提高,打造“人文临安”。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体制机制不断优化,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全社会创造活力进一步迸发,融入大都市步伐进一步加快,区域互动发展和协作水平进一步提高,民营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发展达到新水平,打造“活力临安”。
——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基层民主更加健全,“依法治市”深入推进,治安状况进一步改善,全社会诚实守信,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稳定有序,打造“平安临安”。
——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生活质量继续提高,破解“四难一差”取得实质性进展,“十五年教育”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人人享有公平、优质、高效的卫生保健服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满足多元需求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打造“富裕临安”。
三、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6)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围绕产业协调发展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目标,加快优化产业结构,构筑互为渗透、彼此支撑、布局合理的三次产业格局。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充分发挥消费需求扩大和消费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结合实际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科技、文化的投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推进制造业和农业产业由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转化,提升产业产品档次。坚持信息化带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信息产业。
(7)建设先进制造业特色区。按照生态工业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在长三角经济区、环杭州湾产业带特别是杭州大都市经济圈中的发展定位,主动承接大都市的产业梯度转移,增强为大都市产业配套的能力,重点建成以杭徽高速公路为轴线的特色制造业产业带。加快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建设,积极引进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培育和提升块状特色经济,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和优化升级。完善规划和政策,明确产业导向,加快推动“工业西进”,建好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拓展发展空间,完善发展布局。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加快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抓好工业重大项目的引进和推进工作,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保持工业经济发展的后劲,加快结构的优化调整。推进优势产品、优势企业、优势行业、优势区块、优势人才等“五优”工程,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产品,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集群,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8)建设绿色农业高效区。面向上海、杭州等大都市,按照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方向,打响我市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森林食品的品牌,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继续推进以八大产业为主导的农业多元化经营,培育休闲农业等新经济增长点,加大科教兴农力度,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进生产基地向产业园区转变。坚持用现代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和水平,培育和壮大各类加工型、销售型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从资源主导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在巩固“东竹西果南桑北茶”农业产业格局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北部以竹笋、茶叶、花卉苗木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带,西部以山核桃、水果、高山蔬菜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带,南部以畜禽、蚕桑、中药材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带,从整体上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粮食生产能力。
(9)建设旅游休闲度假区。接轨杭州“旅游西进”,抓住上海世博会、杭州休博会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巩固和扩大生态特色,挖掘地方文化的旅游价值,提高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逐步由生态观光旅游向综合性休闲度假旅游转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打造旅游精品,加强宣传促销,打响“天目”和“钱王”两大品牌。加强旅游交通、接待等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增强综合服务功能。积极培育和发展以特色餐饮业和休闲娱乐业为重点的休闲产业,丰富特色旅游商品,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协调发展、相互配套的旅游综合产业体系。重点建设青山湖休闲度假旅游区、太湖源乡村度假旅游区、天目山森林生态旅游区、浙西大峡谷生态观光旅游区、大明山高山度假旅游区等五大特色旅游区。坚持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消费者服务业与生产者服务业双管齐下,增强旅游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房地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提升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服务功能。
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10)推进城市化进程。根据我市不同区域的特色优势和发展潜力, 在市域层面重点形成“一主两副多镇”的城镇布局,着力发挥主城区的辐射扩散作用,提升两个副中心的集聚带动能力,增强中心镇的综合功能,推进地域相邻、产业关联、功能互补的乡镇组团式发展。强化规划“龙头”意识,完成城镇体系规划,完善主城区控制性详规和近期建设规划,编制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及重点小城镇和乡村建设规划。加快形成“两城衬一湖”的主城区框架,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生态特色,逐步向低丘缓坡拓展,“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森林”。加强两个副中心和若干个中心镇的建设,完善综合功能,改善综合环境,使之成为繁荣农村、服务农业、集聚农民的重要载体。以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为平台,加快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把握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增强城镇的要素集聚能力和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加强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发挥城市文明向农村的辐射作用,加快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11)加快新农村建设。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牢牢把握“两个趋向”,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继续抓好以村庄规划和整治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优化村庄布局,完善基础设施,为传统村落向农村新社区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规划,丰富内容,提高水平,由村庄整治向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农村稳定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延伸,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行区。完善以路网、电网、通信网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努力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加丰富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深化农村改革,根据依法、自愿的原则有序推进土地承包权流转,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等制度,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切实保障农民各项权益。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着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实施新一轮帮扶工程。
(1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适度超前、集约利用的原则,坚持项目带动,以“三大板块、六大工程、百大项目”为重点,加快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按照接轨全国交通网和融入杭州网络化大都市的要求,围绕“一横四纵两网”为主体的交通布局,重点建设好公路主干线,逐步改善市乡公路,积极推进农村交通网络和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加快构筑以锦城为中心的1小时公路交通圈。做好轻轨延伸的准备,挖掘青山航道潜力,进一步形成综合性的交通运输网络。
(13)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增强经营城市的观念,重视城市公共品在经营城市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市场化运作和企业化管理,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构建政府与市民共同参与、管理与服务相互支撑的城市管理新格局。加大城市管理力度,推进旧城改造,缓解“停车难”问题。强化社区党建、服务、卫生、文化、治安、环境、社保等功能,健全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体系。以“洁化、绿化、亮化、序化”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城镇管理,注重细节,强化特色,提高品位。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14)倡导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健康型的消费方式。增强节约和环保意识,倡导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方式。以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为主要途径,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为重点,促进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建设一批生态经济示范企业。控制高能耗项目,禁止高污染项目,淘汰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修编总体规划,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挖掘用地潜力,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污水处理能力,推进电源电网建设,做好节约用电和有序用电管理工作,逐步形成低消耗、高集约的资源利用系统,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保障。建设节约型社会,首要的是打造节约型政府,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示范和表率作用。
(15)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制定实施循环经济发展纲要,从企业、产业和社会三个层面,构建生产、流通、消费、回收领域的物质循环体系。推进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生态化,推动清洁生产,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和减污增效。积极推进废弃物回收和循环利用,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建成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循环经济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16)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区域生态特征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分区,逐步形成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开发格局。围绕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目标,以项目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三大体系建设,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洁、宁静五大工程,加快生态乡镇、村创建工作,推进百万亩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继续在生态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减少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物污染、噪声污染,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基本实现工业“三废”达标排放。运用市场机制,提高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处理能力。
(17)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以提高市民素质为核心,建立低生育、高素质的人口结构系统。按照城市总体布局,确定合理的环境容量和人口规模,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综合平衡。积极推进优生优育,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突出加强农村和流动人口的计生服务和管理,重视弱势群体和外来流动人口的素质教育,提高人口综合素质。保障妇女儿童权益,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
六、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
(18)弘扬临安精神。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教育群众。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和发展“开放大气敢创新、团结拼搏勇创业”的临安精神,引领全市人民的行动,创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进一步形成开放大气、团结拼搏、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通过从政道德教育、廉政文化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等多种形式,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根据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人的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同步提高。
(19)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重点,建设人文文化与生态文化相生相长、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吴越文化名城。加大文化事业资金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挖掘吴越文化内涵,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升民间文化,活跃基层文化,繁荣群众文化,推出一批重大文化节庆活动,提高文化的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钱王陵园扩建三期工程、钱王文化广场、吴越文化公园、吴越文化一条街、吴越文化博物馆等“五个一”工程。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提高书画摄影、民间艺术等优势门类的创作水平,催生一批文化精品和优秀学术成果。大力完善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提高文化传播媒体发展水平。建立具有临安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发展一批优势文化产业,扶持一批重点文化企业,促进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共同繁荣。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文化市场秩序。
(20)加强科教卫体和人才工作。全面推进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强人才工作,建设科技、教育、人才、卫生、体育强市。积极创建省级科技进步强市,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着力增强各类企业创新能力和活力,提高产业和产品竞争力。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科技进步与科技知识普及相结合,努力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综合实力和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步提升。加强与浙江林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巩固省级教育强市创建成果,重点加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段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和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充优质教育资源,重点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推动城乡教育向均衡、优质转变,促进教育公平。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培养、引进和使用结合起来,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农村实用型人才五支队伍建设,提高人才数量和质量,改善人才结构,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强化人才公共服务,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深化用人制度改革,为人才提供发展平台,激发人才创业活力,确保人才“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把公共卫生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健全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及卫生医疗服务网络,全面加强传染病防治、卫生执法、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精神卫生等公共卫生工作。办好综合医疗机构,做强特色专科医院,发展和培育民营医院。坚持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基层综合卫生服务水平。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卫生创建活动。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建设市体育馆和社区、农村基层健身设施,完善全民健身服务网络。引进专项高水平体育赛事,强化我市体育优势项目,实现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共同提高。
七、深化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
(21)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着力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积极发展电子政务。加大对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社会事业以及环境保护等公共事业发展的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逐步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高效规范公正透明的网上审批系统,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保障群众对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深化满意单位不满意单位评选活动,转变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能。建立科学民主的政府决策制度,推进政务公开,完善公务员管理和培训制度,提高行政质量。完成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做好村级规模调整工作,推进公务用车改革,整合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综合提高行政效率。
(2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完善监管制度,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推动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实施以民引外,促进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推动投资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建设项目资本金制度,培育投资市场服务体系,强化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加强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建设,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快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发展和规范各类行业协会、中介组织,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3)深化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多渠道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立农技推广新体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推动名校集团化发展。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乡镇卫生院管理新体制,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医疗卫生资源。
(24)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推动临安经济由单向引进向双向的交流和互动转变。加快“融入大都市,建设新临安”步伐,以提高综合实力为基础,通过扩散对接、互补对接、连锁对接、组合对接等多种形式,加强观念、规划、产业、生态、设施、要素、市场、体制、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接轨,逐步实现从重点突破到整体推进,从个别领域接轨到全面融入,推动我市由杭州郊县经济向郊区经济转变。以完善交通重大设施为基础,以推进产业协作为重点,以培育现代物流为依托,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参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增强比较优势,实行错位发展,加强分工协作,实现互利共赢。坚持内外资并举,突出“选商引资”,突出工业项目招商,突出引进一批重量级、升级型,能带动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的大项目,提高利用内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跨省、跨国经营。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贸易结构。
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各项权力,拓宽人民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渠道。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政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认真贯彻民族、宗教、侨务、对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注重党政领导与基层自治相结合,丰富基层民主形式,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推进社区民主建设,健全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按照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要求,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和完善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的公示、听证等制度,提高吸纳民意、体现民意和回应民意的能力。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纠错改正机制。实施“五五”普法和“三五”依法治市规划,继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促进司法公正,加强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制度建设,增强市民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充分发挥公检法司等政法机关作用,支持政法机关依法办事。
(26)高度关注民生。把“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继续加大“四难一差”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的破解力度,进一步增强社会和谐的基础。强化“就业是民生之本”意识,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建立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政策和服务体系,加强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畅通劳动力供需渠道,促进充分就业。树立“社保是安市之基”理念,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完善“五险合一”的征缴办法,逐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春风行动”为载体,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结对帮扶制度,更加关注和帮助解决弱势群体和流动人口的生产生活问题。
(27)维护社会稳定。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建立政府调控同社会协调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城乡基层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增强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及时合理地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坚决依法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完善各类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突出加强交通、矿山、危险品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强化对食品、药品和餐饮卫生的监管。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优化投资创业环境,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着力打造和谐稳定的“首善之区”。
九、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8)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加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领会和把握,努力学在深处、谋在新处、干在实处。推进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提高各级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驾驭全局、处理利益关系、务实创新“四个能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29)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原则,全面贯彻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社会重要事务的综合协调,不断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强和改善党委对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领导,进一步做好党史研究、老干部工作。加强党对武装工作的领导,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增强团结为要求,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够带领人民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奋斗的坚强领导集体。以农村、社区、企业、新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为重点,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以保持先进性为核心,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
(30)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坚持“两个务必”和“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探索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不断增强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和服务群众的能力。大力弘扬开拓硬朗、争先创新的作风,求真务实、狠抓落实的作风,勤奋敬业、艰苦创业的作风,重实际,出实招,务实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工作方针,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全市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肩负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