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市委关于制定临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来源:临安新闻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2005年12月22日中国共产党临安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通过)

  临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杭州市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规划。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对于我市加快融入大都市、建设新临安,全面推进生态经济强市、吴越文化名城、休闲度假胜地建设,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1)“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基础。“十五”时期,是我市历史上综合实力提高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生活改善最多的重要时期。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主要经济社会指标提前一年完成,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工业“第一经济”和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地位更加突出,以八大产业为重点的生态高效农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城市化步伐加快,大项目带动成效明显,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生态市建设全面推进,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步伐加快,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更趋和谐稳定。


    “十五”时期,是我市奋斗目标日益明确、发展思路不断创新、临安精神逐步升华的重要时期。市委认真贯彻中央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省委、杭州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相统一,提出并围绕“融入大都市,迈向现代化,全面建设生态经济强市、吴越文化名城、休闲度假胜地”奋斗目标,坚持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之路,实施“五大战略”,破解“四难一差”,打造“平安临安”,建设“生态市”,推动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人才等高端要素供应不足,经济与社会发展还不够协调;社会结构变革与体制改革滞后引发的社会问题大量增加,协调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艰巨。


    (2)“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背景。“十一五”时期,我市处于发展、转型、改革、稳定的关键期,将面临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一个总体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环境。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分工与协作加强,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生产要素和产业转移加快。随着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将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趋势增强,城乡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社会结构加速变革。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杭州市域网络化大都市逐步成型。


    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积极应对,趋利避害,顺应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要素环境制约并存、区域激烈竞争与相互分工协作并存、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与各种风险挑战增加并存、社会多元化发展与发展不平衡并存的局面,着力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提升区域竞争优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体制机制,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成为我市“十一五”时期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3)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紧迫感,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进一步突出发展主题,转变发展观念,破除发展障碍,创新发展模式,激活发展主体,提高发展质量,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轨道。

    二、把全面建设强市名城胜地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4)“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增长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八大战略”,构建和谐社会,融入大都市、建设新临安,全面推进生态经济强市、吴越文化名城、休闲度假胜地建设,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加快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


    市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强市名城胜地目标以来,实践证明这一目标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切合临安实际的,是科学发展观在临安的具体实践,是临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形象体现。“十一五”时期,要全面推进强市名城胜地建设,加快融入大都市、建设新临安的步伐,着力实施经济与生态共赢、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产业与服务提升、资源与要素节约、开放与项目带动、制度与技术创新、科教与人才支撑、民生与文明和谐“八大战略”,并切实把握好以下原则:


    ——必须坚持加快发展。又快又好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质的提高与量的扩张并举,不断增强综合实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解决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的根本出路。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推进国家级生态市建设,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资源和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必须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统筹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要突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这个重点,主动融入大都市,构建“一主两副多镇”的城镇体系,加快城市化步伐。坚持大项目带动,统筹城乡建设规划,逐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联动发展的新格局。继续加大“三农”工作投入,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必须强化科教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实现长期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和市场基础性作用,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着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激发人才创造活力,提高劳动者知识和技能水平,增强区域竞争力。


    ——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完善企业制度,加强市场体系建设,营造更具活力的体制环境。扩大对外开放,着力增强依托大都市发展的能力,提高区域协作水平,有效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是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加大破解“四难一差”力度,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努力提高人的素质,营造支持和鼓励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引导好广大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5)“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总体目标是:生态经济强市、吴越文化名城、休闲度假胜地初具形态,经济实力强、生态环境好、人文气息浓、体制机制活、法治程度高、生活品质优的新临安逐步呈现,全面小康目标率先基本实现,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基础坚实。主要目标是: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主两副多镇”的城镇体系初步构建,经济结构优化,增长方式转变,创新能力增强,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以上,打造“实力临安”。
    ——生态市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森林中的城市”特色彰显,生态产业快速发展,环境质量日益优化,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16%左右,打造“生态临安”。


    ——吴越文化名城建设加快推进,文化设施逐步完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科教和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明显,“开放大气敢创新、团结拼博勇创业”的临安精神得到弘扬,市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显著提高,打造“人文临安”。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体制机制不断优化,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全社会创造活力进一步迸发,融入大都市步伐进一步加快,区域互动发展和协作水平进一步提高,民营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发展达到新水平,打造“活力临安”。


    ——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基层民主更加健全,“依法治市”深入推进,治安状况进一步改善,全社会诚实守信,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稳定有序,打造“平安临安”。
    ——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生活质量继续提高,破解“四难一差”取得实质性进展,“十五年教育”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人人享有公平、优质、高效的卫生保健服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满足多元需求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打造“富裕临安”。
 
    三、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6)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围绕产业协调发展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目标,加快优化产业结构,构筑互为渗透、彼此支撑、布局合理的三次产业格局。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充分发挥消费需求扩大和消费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结合实际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科技、文化的投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推进制造业和农业产业由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转化,提升产业产品档次。坚持信息化带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信息产业。


    (7)建设先进制造业特色区。按照生态工业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在长三角经济区、环杭州湾产业带特别是杭州大都市经济圈中的发展定位,主动承接大都市的产业梯度转移,增强为大都市产业配套的能力,重点建成以杭徽高速公路为轴线的特色制造业产业带。加快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建设,积极引进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培育和提升块状特色经济,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和优化升级。完善规划和政策,明确产业导向,加快推动“工业西进”,建好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拓展发展空间,完善发展布局。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加快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抓好工业重大项目的引进和推进工作,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保持工业经济发展的后劲,加快结构的优化调整。推进优势产品、优势企业、优势行业、优势区块、优势人才等“五优”工程,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产品,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集群,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8)建设绿色农业高效区。面向上海、杭州等大都市,按照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方向,打响我市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森林食品的品牌,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继续推进以八大产业为主导的农业多元化经营,培育休闲农业等新经济增长点,加大科教兴农力度,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进生产基地向产业园区转变。坚持用现代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和水平,培育和壮大各类加工型、销售型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从资源主导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在巩固“东竹西果南桑北茶”农业产业格局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北部以竹笋、茶叶、花卉苗木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带,西部以山核桃、水果、高山蔬菜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带,南部以畜禽、蚕桑、中药材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带,从整体上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粮食生产能力。


    (9)建设旅游休闲度假区。接轨杭州“旅游西进”,抓住上海世博会、杭州休博会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巩固和扩大生态特色,挖掘地方文化的旅游价值,提高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逐步由生态观光旅游向综合性休闲度假旅游转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打造旅游精品,加强宣传促销,打响“天目”和“钱王”两大品牌。加强旅游交通、接待等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增强综合服务功能。积极培育和发展以特色餐饮业和休闲娱乐业为重点的休闲产业,丰富特色旅游商品,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协调发展、相互配套的旅游综合产业体系。重点建设青山湖休闲度假旅游区、太湖源乡村度假旅游区、天目山森林生态旅游区、浙西大峡谷生态观光旅游区、大明山高山度假旅游区等五大特色旅游区。坚持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消费者服务业与生产者服务业双管齐下,增强旅游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房地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提升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服务功能。
 
    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10)推进城市化进程。根据我市不同区域的特色优势和发展潜力, 在市域层面重点形成“一主两副多镇”的城镇布局,着力发挥主城区的辐射扩散作用,提升两个副中心的集聚带动能力,增强中心镇的综合功能,推进地域相邻、产业关联、功能互补的乡镇组团式发展。强化规划“龙头”意识,完成城镇体系规划,完善主城区控制性详规和近期建设规划,编制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及重点小城镇和乡村建设规划。加快形成“两城衬一湖”的主城区框架,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生态特色,逐步向低丘缓坡拓展,“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森林”。加强两个副中心和若干个中心镇的建设,完善综合功能,改善综合环境,使之成为繁荣农村、服务农业、集聚农民的重要载体。以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为平台,加快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把握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增强城镇的要素集聚能力和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加强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发挥城市文明向农村的辐射作用,加快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11)加快新农村建设。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牢牢把握“两个趋向”,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继续抓好以村庄规划和整治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优化村庄布局,完善基础设施,为传统村落向农村新社区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规划,丰富内容,提高水平,由村庄整治向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农村稳定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延伸,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行区。完善以路网、电网、通信网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努力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加丰富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深化农村改革,根据依法、自愿的原则有序推进土地承包权流转,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等制度,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切实保障农民各项权益。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着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实施新一轮帮扶工程。


    (1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适度超前、集约利用的原则,坚持项目带动,以“三大板块、六大工程、百大项目”为重点,加快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按照接轨全国交通网和融入杭州网络化大都市的要求,围绕“一横四纵两网”为主体的交通布局,重点建设好公路主干线,逐步改善市乡公路,积极推进农村交通网络和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加快构筑以锦城为中心的1小时公路交通圈。做好轻轨延伸的准备,挖掘青山航道潜力,进一步形成综合性的交通运输网络。


    (13)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增强经营城市的观念,重视城市公共品在经营城市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市场化运作和企业化管理,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构建政府与市民共同参与、管理与服务相互支撑的城市管理新格局。加大城市管理力度,推进旧城改造,缓解“停车难”问题。强化社区党建、服务、卫生、文化、治安、环境、社保等功能,健全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体系。以“洁化、绿化、亮化、序化”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城镇管理,注重细节,强化特色,提高品位。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14)倡导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健康型的消费方式。增强节约和环保意识,倡导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方式。以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为主要途径,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为重点,促进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建设一批生态经济示范企业。控制高能耗项目,禁止高污染项目,淘汰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修编总体规划,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挖掘用地潜力,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污水处理能力,推进电源电网建设,做好节约用电和有序用电管理工作,逐步形成低消耗、高集约的资源利用系统,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保障。建设节约型社会,首要的是打造节约型政府,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示范和表率作用。 


    (15)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制定实施循环经济发展纲要,从企业、产业和社会三个层面,构建生产、流通、消费、回收领域的物质循环体系。推进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生态化,推动清洁生产,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和减污增效。积极推进废弃物回收和循环利用,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建成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循环经济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16)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区域生态特征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分区,逐步形成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开发格局。围绕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目标,以项目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三大体系建设,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洁、宁静五大工程,加快生态乡镇、村创建工作,推进百万亩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继续在生态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减少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物污染、噪声污染,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基本实现工业“三废”达标排放。运用市场机制,提高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处理能力。


    (17)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以提高市民素质为核心,建立低生育、高素质的人口结构系统。按照城市总体布局,确定合理的环境容量和人口规模,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综合平衡。积极推进优生优育,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突出加强农村和流动人口的计生服务和管理,重视弱势群体和外来流动人口的素质教育,提高人口综合素质。保障妇女儿童权益,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
 
    六、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
 
    (18)弘扬临安精神。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教育群众。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和发展“开放大气敢创新、团结拼搏勇创业”的临安精神,引领全市人民的行动,创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进一步形成开放大气、团结拼搏、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通过从政道德教育、廉政文化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等多种形式,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根据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人的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同步提高。


    (19)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重点,建设人文文化与生态文化相生相长、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吴越文化名城。加大文化事业资金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挖掘吴越文化内涵,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升民间文化,活跃基层文化,繁荣群众文化,推出一批重大文化节庆活动,提高文化的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钱王陵园扩建三期工程、钱王文化广场、吴越文化公园、吴越文化一条街、吴越文化博物馆等“五个一”工程。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提高书画摄影、民间艺术等优势门类的创作水平,催生一批文化精品和优秀学术成果。大力完善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提高文化传播媒体发展水平。建立具有临安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发展一批优势文化产业,扶持一批重点文化企业,促进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共同繁荣。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文化市场秩序。


    (20)加强科教卫体和人才工作。全面推进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强人才工作,建设科技、教育、人才、卫生、体育强市。积极创建省级科技进步强市,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着力增强各类企业创新能力和活力,提高产业和产品竞争力。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科技进步与科技知识普及相结合,努力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综合实力和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步提升。加强与浙江林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巩固省级教育强市创建成果,重点加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段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和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充优质教育资源,重点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推动城乡教育向均衡、优质转变,促进教育公平。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培养、引进和使用结合起来,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农村实用型人才五支队伍建设,提高人才数量和质量,改善人才结构,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强化人才公共服务,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深化用人制度改革,为人才提供发展平台,激发人才创业活力,确保人才“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把公共卫生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健全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及卫生医疗服务网络,全面加强传染病防治、卫生执法、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精神卫生等公共卫生工作。办好综合医疗机构,做强特色专科医院,发展和培育民营医院。坚持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基层综合卫生服务水平。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卫生创建活动。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建设市体育馆和社区、农村基层健身设施,完善全民健身服务网络。引进专项高水平体育赛事,强化我市体育优势项目,实现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共同提高。
 
    七、深化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
 
    (21)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着力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积极发展电子政务。加大对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社会事业以及环境保护等公共事业发展的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逐步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高效规范公正透明的网上审批系统,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保障群众对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深化满意单位不满意单位评选活动,转变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能。建立科学民主的政府决策制度,推进政务公开,完善公务员管理和培训制度,提高行政质量。完成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做好村级规模调整工作,推进公务用车改革,整合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综合提高行政效率。


    (2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完善监管制度,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推动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实施以民引外,促进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推动投资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建设项目资本金制度,培育投资市场服务体系,强化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加强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建设,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快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发展和规范各类行业协会、中介组织,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3)深化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多渠道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立农技推广新体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推动名校集团化发展。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乡镇卫生院管理新体制,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医疗卫生资源。


    (24)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推动临安经济由单向引进向双向的交流和互动转变。加快“融入大都市,建设新临安”步伐,以提高综合实力为基础,通过扩散对接、互补对接、连锁对接、组合对接等多种形式,加强观念、规划、产业、生态、设施、要素、市场、体制、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接轨,逐步实现从重点突破到整体推进,从个别领域接轨到全面融入,推动我市由杭州郊县经济向郊区经济转变。以完善交通重大设施为基础,以推进产业协作为重点,以培育现代物流为依托,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参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增强比较优势,实行错位发展,加强分工协作,实现互利共赢。坚持内外资并举,突出“选商引资”,突出工业项目招商,突出引进一批重量级、升级型,能带动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的大项目,提高利用内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跨省、跨国经营。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贸易结构。


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各项权力,拓宽人民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渠道。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政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认真贯彻民族、宗教、侨务、对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注重党政领导与基层自治相结合,丰富基层民主形式,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推进社区民主建设,健全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按照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要求,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和完善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的公示、听证等制度,提高吸纳民意、体现民意和回应民意的能力。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纠错改正机制。实施“五五”普法和“三五”依法治市规划,继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促进司法公正,加强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制度建设,增强市民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充分发挥公检法司等政法机关作用,支持政法机关依法办事。


    (26)高度关注民生。把“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继续加大“四难一差”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的破解力度,进一步增强社会和谐的基础。强化“就业是民生之本”意识,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建立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政策和服务体系,加强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畅通劳动力供需渠道,促进充分就业。树立“社保是安市之基”理念,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完善“五险合一”的征缴办法,逐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春风行动”为载体,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结对帮扶制度,更加关注和帮助解决弱势群体和流动人口的生产生活问题。


    (27)维护社会稳定。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建立政府调控同社会协调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城乡基层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增强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及时合理地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坚决依法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完善各类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突出加强交通、矿山、危险品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强化对食品、药品和餐饮卫生的监管。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优化投资创业环境,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着力打造和谐稳定的“首善之区”。


九、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8)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加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领会和把握,努力学在深处、谋在新处、干在实处。推进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提高各级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驾驭全局、处理利益关系、务实创新“四个能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29)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原则,全面贯彻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社会重要事务的综合协调,不断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强和改善党委对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领导,进一步做好党史研究、老干部工作。加强党对武装工作的领导,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增强团结为要求,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够带领人民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奋斗的坚强领导集体。以农村、社区、企业、新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为重点,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以保持先进性为核心,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


   (30)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坚持“两个务必”和“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探索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不断增强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和服务群众的能力。大力弘扬开拓硬朗、争先创新的作风,求真务实、狠抓落实的作风,勤奋敬业、艰苦创业的作风,重实际,出实招,务实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工作方针,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全市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肩负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