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地下政绩”怎会看不见?
来源:新民晚报 更新时间:2014-06-05
     “地下铺了管网,把几百亿埋在地下,老百姓也看不见,我怎么能干这个事儿呢!”在一个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调研时,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听到了这样的官员声音。骆建华还认为,工业污染治理之所以见效不明显,是因为投入不足的问题一直存在。
    某些领导干部缺乏宗旨意识,“老百姓看不见的事不干”就是明证。这种畸形政绩观主导下的环保工作令人担忧。无论老百姓能否看到财政资金花在了哪里,环境的恶化都有目共睹,老百姓看不到就不去做,真是现代版的“掩耳盗铃”。实际上,政绩工程的显著特征就是“欺上不瞒下”,关键在于,普通民众虽然对当地环境状况有切身感受,但他们既无法决定“几百亿埋在哪儿”,也无法左右官员升迁。
    这位语出惊人的市长其实也是“实话实说”,他无意中道破了当前的经济发展误区,也反映出某些官员对环保工作的真实态度,由此再次证明了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的观点:“环保的最大压力在于地方领导干部的观念、干部政绩考核标准。”根据发达国家经验,一个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环保投入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稳定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5%,才能有效控制污染,达到3%才能使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现实情况是,在环保投入依旧跟不上经济发展的同时,“唯GDP是举”的政绩观仍在侵吞着环保资金。
    诚如骆建华所言,环保“投入不足的问题一直存在”,但当领导干部可以任意支配几百亿资金的时候,无论环保投入如何充足,也难保不被追逐显性政绩者挪作他用——近年来,审计署通报中不断提到环保资金被挪用截留,这恐怕也是一些环保项目虽然投入巨大,但却迟迟不见起色的重要原因。
    在骆建华此次参加的“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上,一个重要议题是引入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其实,无论是政府主导污染治理,还是交给第三方来完成,地方领导干部都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约束权力运行的问题也更为重要和迫切。即便是在政府与第三方合作的过程中,如果政绩观不正确,监督跟不上,机制不完善,也难保不会出现“猫腻”。“治污先治吏”早已成为环保共识,纠正唯上不唯下的政绩观很重要,但真正要改变,还得将环保指标放到政绩考核体系的重要位置。再进一步讲,如果信息公开制度实行得好,官员的“地下政绩”老百姓怎会看不到呢?即便看不见,老百姓的生活感受总是有的,说到底,还是怕“上面”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