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的下一个五年的十大趋势
来源:北方经济杂志 更新时间:2014-06-09

 ——访“中国电信云计算内蒙古信息园”基地相关负责人

记者杨亮 康伟
   继大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互联网、超级计算机之后,云计算作为现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正在掀起新的信息化浪潮。2011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加快发展我国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工作,明确提出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新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互联网商用进程,支持云计算等产业发展。
  中国电信响应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发展云计算产业的号召,在云计算基础设施和平台层面规划了“4+2”的全网云资源布局,即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部署的四个大规模云资源池,以及两个大型云数据中心,“中国电信云计算内蒙古信息园”基地(以下简称“中国电信内蒙古云基地”)就是其中之一,且是中国北方的核心点(贵州是另一个)。中国电信内蒙古云基地占地面积1500亩,未来建设共42栋机楼、8栋综合配套楼和10栋宿舍楼,可提供超过10万个机架的服务能力,可以满足客户应用承载、平台构建等各种需求。中国电信将通过3-5年的努力,将中国电信内蒙古云基地打造为中国最大的云服务基地和亚太最大的互联网数据汇聚地。
  为此,本刊就“中国电信云计算内蒙古信息园”基地的有关情况和云计算产业如何促进内蒙古自治区资源优势向信息技术优势转变的话题采访了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云计算分公司及中国电信内蒙古分公司相关负责人。
  记者:中国电信将大型的绿色云数据中心选址设在内蒙古呼和浩特盛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初衷及目前建设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相关负责人:首先,内蒙古自治区不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和云计算产业建设,积极推进光网城市、无线城市的信息化水平,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这样的区域经济环境下,吸引了包括中国电信在内的三大运营商云基地的建设,中国电信内蒙古云基地是其中“最先设计、最先开工、最先运营”的。
  其次,选址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因其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气温10摄氏度以下的天数长达200天以上,有利于高能耗和高发热量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结合气候特点,机房空调系统充分利用自然冷源,在全年不同季节实现五种模式制冷,通过自动切换,整体实现空调系统半功耗节能运行,达到自然绿色降温的目标。同时辅以精确送风系统,根据设备冷量需求合理分配风量,解决机房内局部过热的问题,并提高空调利用率,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为进一步降低能耗,中国电信内蒙古云基地还采用了240V直流供电专利技术,综合节能效果达到30%,PUE(电源使用效率)值小于1.27,目前仅谷歌、苹果等全球少数企业建设的数据中心能够与之媲美。
  中国电信已经建成投产的北京-呼和浩特、北京-呼和浩特-银川-兰州及已启动的中俄国际干线光缆传输等工程,为中国电信内蒙古云基地提供了双路由多方向的大带宽接入能力,对自治区云计算产业高速发展提供了网络保障。
  中国电信内蒙古云基地发展势头非常好,首批4座数据中心已经正式投入运营,百度等国内互联网巨头成为首批入驻客户,未来内蒙古云基地将是中国电信规模最大的云计算资源池提供地,向客户提供计算、存储的产品能力,并结合全网资源为客户提供内容分发网络(CDN)、抗拒绝服务攻击(DDoS)等增值服务。同时,中国电信内蒙古云基地也将是中国电信内部平台的重要承载地,大量的内部平台将在2014年逐步迁移到内蒙古云基地。
  记者:“中国电信云计算内蒙古信息园”基地是内蒙古呼和浩特云计算产业基地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基地的建立对我区资源优势向信息技术优势转变,或者说产业升级的影响是怎样的?
  相关负责人:自治区党委常委、常务副主席潘逸阳早在2012年就在《内蒙古发展云计算产业的若干思考》一文中明确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尽管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但产业结构不优、产业层次较低的问题还很突出,迫切需要云计算等新兴科技和产业提供有力支撑,抓住用好云计算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方面,这有利于内蒙古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延伸升级。针对内蒙古能源、化工、冶金、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链条不长的实际,利用云计算平台可实现科研、采购、生产、调度、销售、仓储、运输等环节信息集成,带动智能电网和电力微网建设,实现能源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进而推动能源、重化工等主导产业的延伸升级。另一方面,这有利于内蒙古信息产业融合拓展。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IT运作模式,催生了一条全新的产业链。把它应用于信息产业方面,将有效整合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智慧城市建设等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建立统一、高效、便捷的业务和资源调度管理平台,可提供强大的科研创新平台支持,实施安全保障、节能降耗等集中管控。
  单从IT的角度理解,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内蒙古自治区资源优势向信息技术优势转变影响重大。它应该包括传统的集成行业、咨询行业,还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建筑行业、设备厂商等产业链条。中国电信在互联网数据中心这一领域,力求打造全网集约运营的一个标杆,即我们的内蒙古园区,这也会带来对服务产业的拉动,促进智慧城市的建设。
  记者:作为中国电信的云计算运营中心、IDC数据中心、相应的办公和生活后勤保障设施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智能化综合云计算园区,将云计算产业实现集群化是一个重要评价指标。请问,贵园区目前招商情况如何?还有,在您的介绍中提到了中国电信和百度之间的合作,是怎么样一种合作模式?
  相关负责人:作为8·16内蒙古自治区云博会主要参与单位,中国电信在当天举办了“中国电信云基地·云业务发布会”,发布会上成功与多家行业客户签约合作,并在云基地成功接待了2000多位来自全国和国际的重要嘉宾。伴随百度等首批客户的顺利入驻,中国电信内蒙古云基地正式投入运营,将全面打造六大主题馆。同时,基地在云托管和各类增值服务基础上,还将提供交通物流、人才公寓、物业管理和办公配套等一系列服务。中国电信与百度是2012年确立云基地的合作意向,电信响应了百度在基础设施和服务多方面的定制需求,从奠基开始仅用400天完成了整体服务的交付,这也创造了业界的奇迹。
  记者:4G网络已“横跨”美国、加拿大、欧洲和亚洲等多家运营商,4G通信将进入快速发展的时代,由此也驱动着整个行业要跟上4G的潮流。中国电信云计算内蒙古信息园在这股“4G”浪潮中将扮演何种角色?最近,在呼和浩特街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移动的广告是“快人一步”,中国联通的是“一路领先,沃就是快”,而电信的广告牌写着“美好生活即将开始”,这都是什么样的概念?内蒙古的用户会因此有何不同的体验?
  相关负责人:中国电信在做每一步布局时,还是很实际的,希望发展的每一步,确实经过客户的考量、验证,然后能够实际上得到客户的认可。上面提到的中国电信云业务的发布会,是结合着我们自治区的云博会发布的,实际上,我们在6月份已经投产了,6月30号百度客户已经入驻了。
  4G网络实际上3家运营商都在做。4G的牌照是2013年12月4号发放的,在此之前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重点在3G建设上,建得相对比较成熟,覆盖广,其业务运用基本能满足目前用户的需求。联通用的是WCDMA,也就是世界上最广泛的3G技术;中国电信用的是CDMA2000技术,是在美国和日韩商用最广的,也比较成熟的、美国军方的技术。这两个都属于3G技术。而移动其实对3G没有过多投入,它始终是2.5G。
  反过来,中国移动4G的实验网络启动最早,在全国铺开的速度要比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都快,包括它们的实验城市,数量要比我们几家要多一些。它是从2.5G直接到4G,其运用的TD-LPE技术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自主知识产权。这一次我们发的4G牌照,是TD的牌照,并没有发世界上广泛应用的FDT的牌照。所以,电信跟联通在TD方面投入得相对来说要少,因为它跟我们的技术隔阂还是很大,需要的投资很大。
  其实,到了4G的时代,应该说三家的网络的质量、网络技术的同质化将比较趋同。但是从目前整个建设情况来看,就呼和浩特而言,我们中国电信有可能是第一家放4G号,但就真正的全国性网络放号而言,还为时尚早。
  这里,可以给大家打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可以把数据中心简单地想象为应用和内容的一个指导中心、仓储中心,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也就是互联网,把这些信息运输出去,最终让客户去接触。核心的互联网是一个有限的网络,但从网络结构来说,互联网,也就是干线网络仅好比我们的国道和省道;城域网络就像城市的二环路;3G、4G还有我们有线宽带,就好比城市里面大街小巷。路多了,通过的几G到几百G的速率的数据才会畅通无阻。
  因此,中国电信无论是在互联网时代,还是在4G时代,优势都特别大。我们拥有一套最完善的、带宽也最宽的互联网,再把信息源这块业务发展起来,各大企业都把相关的数据放到这里,我们的源头的资源就是最丰富的。届时,内蒙古的用户其感受体验会更好,因为我们离源头最近,“大街小巷”更宽了,“国道省道”更近了,就不容易出现交通拥堵了。
  记者:现在各地都在发展云计算,基础设施等硬件是建了不少,但是大数据如何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人们现在还是一头雾水。据我们了解,很多旗县领导很想了解国外、发达省区的百强县的县委书记此时此刻在考虑什么,在怎样做,平级或上级领导有什么重要讲话,以及时作出横向对比。云计算是否可以运用在这些具体的政务工作领域?
  相关负责人:中国电信高管层始终认为,只有专业、聚焦才能做出优秀的产品,因此在应用开发层面,中国电信鼓励更多的伙伴一起来参与,利用中国电信的云计算平台开发好的云应用,通过广泛合作的方式更好地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同时,中国电信也致力于和行业客户合作,共同探讨适合不同行业的云计算整体解决方案提供。
  云计算既可以满足电信级平台的高标准承载要求,更能满足大部分客户的应用或平台的承载要求。根据客户的需求不同,中国电信在内蒙古云基地打造了互联网馆、行业馆、地方馆、综合馆、中国电信馆、能力转售馆六类主题馆,提供差异化服务。互联网馆,提供的是整楼、整层的租用服务;行业馆,是将根据行业的需求,提供基于云的整体应用解决方案服务,利用云的特性更好地支持业务发展;地方馆,给客户提供的是中国电信最高品质的运营服务,同时可以提供现场实施服务、远程操作管理、自助服务开通等服务;中国电信馆,将提供公有云服务,并提供内部平台的承载服务;能力转售馆,即可以面向小规模的、高能耗、高损失的第三方提供给基础设施、网络环境;综合馆,就是除了前面几类之外的其他的信息化应用,包括一些小的承载,更适合中小企业。我们关注的是连续的服务,是通过云计算分析出来的应用,是进一步的定制,延伸的服务产品,能给客户带来什么效益。
  中国电信率先提出了“一去两化,新三者”的战略,作为智能管道的主导者、综合平台的提供者、内容和应用的参与者,中国电信云计算分公司作为一家专业公司,2013年在王峰总经理带领下,积极推动电子政务、教育、金融、医疗等行业IT云化,储备了丰富的解决方案和案例。仅以厦门医疗云为例,在厦门市政府、卫生厅和信息办大力推动下,彻底转变了传统的各家医院自建HIS等信息系统的模式,采用中国电信提供的私有云解决方案,目前已有三家医院成功使用中国电信提供的私有云资源,不仅大幅缩减了财政支出,更实现了多家医院的数据共享,后续会有各级医院、医疗机构陆续迁移到这个云平台,患者可通过一张医保卡实现在不同医院的治疗信息查询,让每个厦门的老百姓都享受到云计算带来的便捷。同样,随着中国电信内蒙古云基地资源池的建设,所提供的电子政务云也将更好地服务于自治区和各旗县政府,推动IT云化,惠及自治区的企业和百姓。
  记者: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中国电信只是一个基础平台,它面向的是全国,哪个地区或者哪个行业能率先推动或集合起来,数据中心就能更好地为他服务,应用的速度与深度,与各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的意识息息相关?
  相关负责人:是的。对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发展,最大的难关是观念的转变。很多国家都是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角度上去做的,但是中国的很多企业、政府总觉得这些信息保存在自己的手里就好了,不愿意让它上网,这也说明了很多问题。很多政务信息,其实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就应该是公开的,公开了,云计算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应才会更大。
  这里,我还想特别提出一点,目前很多地方政府都在建立自己的小的数据中心,其实那是违背了发展云计算的初衷的,云的概念是基于它的弹性和大规模,分散地去建资源池,是不可能把所有的信息都收集起来的。
  如前所述,中国电信内蒙古云基地位于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充分体现了中国电信绿色环保、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数据中心建设理念。因此,各地、各单位应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资源,而不应盲目、重复、低水平建设。
  记者:在内蒙古企业家协会等机构,有一些类似的青年创业基地的机构,刚才听了您的介绍,我觉得这其实就意味着无论哪家运营商的云计算平台上都可以诞生无数的小微企业,利用这个平台壮大自己的企业,这中间也许还会出现类似阿里巴巴这样的IT巨头。那么,就请您给那些即将创业或者是还没有毕业的年轻人,具体讲讲如何在云计算这个大平台上进行自主创业?
  相关负责人:我们集团的创业部牵头在四川也做了一个创业平台,我们叫孵化基地。您所说的这类青年人,不需要自己进行服务器等硬件的投入,可以借助我们的云计算的资源池搭起来的计算资源的平台,采用租赁的方式,使用极大的带宽、极快的访问速度、极大量的数据传输以及现成的机房和专业的设备维护,只需专心做软件开发,然后我们会对其进行一些评定,再放到中国电信的天翼空间,就是相当于一个APP、应用商店,如果市场反映比较好,我们会以中国电信的名义协助他,帮助他推广和宣传。 
  记者:目前“智慧城市”概念炙手可热,随着部分项目上马,信息摄取存在盲区、综合运营平台缺乏、应用系统各自为政、数据共享难以实现等问题逐渐开始显现。请问:中国电信内蒙古云计算产业园对于在我区建立“智慧城市”有何设想和具体措施?
  相关负责人:云基地首先是基础设施层面,地方馆和行业馆未来将承载“智慧城市”的政府和行业综合平台;然后是云计算能力和大数据领域的支撑,目前正在云基地建设的国内最大规模的云资源池、云存储池和大数据平台,将提供弹性计算、存储和数据挖掘能力,将有效降低“智慧城市”的综合平台建设的初期投入风险,同时,中国电信在全国“智慧城市”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可以为自治区各级政府和行业提供解决方案。
  记者:有人说,大数据发展起来后,最先消失的职业可能就是纸媒编辑,它将对未来传媒业,尤其是报纸、杂志等纸媒体有颠覆性的影响。请从专业的角度来讲一讲你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相关负责人:从纯的信息化这个角度,我们认为,移动互联网出现以后,相对来说,人们在碎片化时间的利用上,更多的是依靠更为快速的移动终端,从这个渠道摄取的信息量会更多。传统传媒,包括书店等,与之相比,从便捷性和经济性上就有差距了,这在技术上是一个趋势。但是在时间纵轴上,纸质传媒多年积淀出来的信息远比互联网上的信息厚重、有价值,是最珍贵的,而且是被以传统方式保存了下来;同理,全国范围内的视频监控录像,换个角度来看,它记录了这个城市的交通、建筑、人和整个社会演变过程中的每一个时刻,那些信息现在看没有多大价值,有一天你要回溯回去,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数据。
  信息源在整个互联网的地位很高,谁控制了这个信息源,谁控制了信息量,谁最终能打开市场。大数据分析其实没有什么规律可言,全是概率问题,但只有在数据极大的情况下,才能确认概率发生的可能性,数据小时,偶然的东西就会很多。但是,这些数据只靠几台服务器是撑不住的,需要靠大规模的存储去积累。其实,在中国电信内蒙古云基地有一个产品叫云存储,可以很好地解决存储的问题。
  所以,对于纸质传媒,存储是当务之急要做的事,可以先研究如何将自身的信息放到移动终端上,但是这只是一部分。传媒这个行业的发展实际上有一天会有一个非常大的提升。这个提升不是基于这种便捷性上的提升,而有可能是围绕的大数据的提升。可以设想,一本杂志里面,可能是有些人比较关注领导的讲话,有些人比较关注行业动态的一些东西,有些可能是喜欢看评论等等,可以将杂志里面的内容二次开发、定制,这和大数据也是有密切关连的。因为某个人获取的信息实际上是有偏好的。大量的信息,包括互联网上的信息非常多,实际上是一个人获取不全的。传媒真正的价值是面向不同的用户进行信息量的筛选和偏好的设定,是运用大数据的云计算技术,筛选出面向不同个体的有价值的信息。也就是说,未来的传媒是和每个人的信息的获取的需求是紧密关连的。
  我国国务院就有一个专门开发这样微信的公众号,只要订阅了这个号,它就会定期发送国务院重大会议信息,而且是免费的,相当于是一种政务公开的服务。当然,如果想收费,就得想想哪种方式更便捷,如果通过E信或者微信实现付费代价可能会非常大,需要软件开发接口,或自己单独开发一个APP。其实,中国电信已与新华社合作开发了一个政务平台,叫新华政务舆情,我们负责软件开发和平台的搭建,新华社负责内容的编辑,包含领导动态、内蒙舆情、各地重大事件、国外的媒体看中国等,也就是说采取定制方式,通过卖激活码的方式盈利,这也是一种运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