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云服务市场慢热 企业能力尚需提升
来源:中国电子报 更新时间:2014-06-11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日前发布2014年云计算白皮书指出,“云”已经成为ICT技术和服务领域的“常态”。产业界对待云计算不再是抱着疑虑和试探的态度,而是越来越务实地接纳它、拥抱它,不断去挖掘云计算中蕴藏的巨大价值。要想加速云计算产业的发展,进一步释放云计算的价值,需要在云计算信用体系、自主可控关键技术等方面下大力气进行推动。
公共云服务处在低总量高增长阶段
目前,我国公共云服务市场仍处于低总量、高增长的产业初期阶段。
目前,我国公共云服务市场仍处于低总量、高增长的产业初期阶段。据估计,2013年我国公共云服务市场规模约为47.6亿人民币,增速较2012年有所放缓,但仍达到36%,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2013年,我国的IaaS市场规模约为10.5亿元,增速达到了105%,显示出旺盛的生机。IaaS相关企业不仅在规模、数量上有了大幅提升,而且吸引了资本市场的关注,UCloud、青云等IaaS初创企业分别获得了千万美元级别的融资。
过去几年里,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纷纷推出了各自的开放平台战略,新浪SAE等PaaS的先行者也在业务拓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众多互联网巨头的介入和推动下,我国PaaS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2013年市场规模增长近20%,但由于目前国内PaaS服务仍处于吸引开发者和产业生态培育的阶段,大部分PaaS服务都采用免费或低收费的策略,因此整体市场规模并不大,估计约为2.2亿元左右,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PaaS的发展前景抱有充足的信心。
无论国内还是全球,SaaS一直是云计算领域最为成熟的细分市场,用户对于SaaS服务的接受程度也比较高。2013年估计国内SaaS市场规模在34.9亿元左右,与2012年相比增长24.3%。
在产业发展方面,IaaS、PaaS和SaaS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一是IaaS“群雄并起”。在IaaS领域,“老牌”企业如阿里云仍然保持了领先的优势,但竞争者在不断增加,其中既有传统的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都成立了云计算业务运营实体);也有互联网企业,如京东、蓝汛、网宿等;还包括众多的初创公司,UCloud、青云是其中的佼佼者;同时国际云计算巨头也成为国内IaaS领域新的竞争者。二是PaaS“逐渐长大”。腾讯、百度、新浪、阿里等向开发者提供了开发平台服务,新浪SAE注册用户到2013年年底已接近30万,其中活跃用户超过10万,应用数量达到50多万个。三是SaaS“盈利较好”。SaaS一直是国内外云计算产业中盈利较早也保持较好发展的领域,2013年部分公司SaaS的云服务营业额超过了1亿元人民币。
我国公共云服务市场需求启动仍相对缓慢
我国公共云服务市场需求启动相对比较缓慢,这与我国公共云服务市场潜力尚没有得到充分释放相关。
201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对云计算企业和用户进行了调查,在接受在线调查的1328家企业中,云计算的认知水平和应用程度均比2012年调查有显著提高。其中,对云计算有一定了解的占受访企业的95.5%,2012年为79%。38%的受访企业已经有云计算应用,2012年为37.5%。(公共云服务占29.1%,私有云占2.9%,混合云占6%。)在已有云计算应用的企业中,76.8%的受访企业表示更多的业务开始向云环境迁移。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用户使用率较高的仍是包括云主机、云存储、云邮箱等在内的资源出租型应用。与2012年相比,云存储超过了云主机成为用户采用率最高的服务种类,云分发服务在各类服务中的排名也有提升。在未来希望采用的云服务类别中,选择开发平台服务等PaaS类服务的比例较高,说明未来PaaS服务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云计算已经成为我国互联网创新创业的基础平台。云计算对互联网业务的支撑能力显著上升,到2013年9月,阿里云上运行的Web服务器数量达到1.8万个,比去年增长了500%,托管的域名数从9万个增长到39万个,其中活跃网站数从2万个增长到15万个。
云计算弹性支撑能力在电子商务中大显身手。2012年淘宝“双11”活动只有20%的业务量在云上完成,2013年则达到了75%。2013年淘宝和天猫80%以上网店的进销存管理系统都已迁移至“聚石塔”的云服务平台上。
从目前国内主要云服务企业进行技术研发的实践来看,开源软件已经成为云计算技术的最重要来源,如阿里巴巴基于Hadoop搭建了“云梯”系统集群作为集团及各子公司进行业务数据分析的基础平台,目前“云梯”系统规模已经达到万台;腾讯公司也基于开源的Hadoop和Hive构建了腾讯分布式数据仓库(TDW),单集群规模达到4400台,CPU总核数达到10万左右,存储容量达到100PB,承担了腾讯公司内部离线数据处理的任务。在开源社区版本的基础上,国内企业也根据自身的业务需求和应用场景进行了多方面的技术革新,如阿里的Hadoop集群实现了跨数据中心的数据分布和共享,腾讯TDW集群则实现了JobTracker分散化和多个NameNode的热备。
与传统开发方式相比,开源软件通过开源社区实现技术的更新与传播,技术资源丰富,获取相对容易,开发成本较低,也使企业摆脱了对商用软件的依赖。从这一点上来说,充分利用开源软件有利于我国企业形成自有技术体系。但同时,开源软件也有其缺点:首先,一些开源许可证是允许厂商在开源软件中包含技术专利的,如果不仔细鉴别,具有陷入新的知识产权纠纷风险;其次,开源软件社区是开发者自发构成的,组织形式不稳定,可能存在技术“断供”的风险;最后,相对于成熟且有售后保障的商业系统,开源系统的可靠性相对较低。
我国公共云服务市场需求启动相对比较缓慢,这一方面与我国公共云服务市场潜力尚没有得到充分释放有直接关系。
另一方面我国云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难以满足市场期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2013年,“云计算发展与政策论坛”开展了“可信云服务认证”活动,对国内10家主要云服务企业超过20种公共云服务的SLA完整性、服务质量、服务水平等进行了分析和评估,从评估结果来看,虽然参评企业和服务通过整改和完善都达到了服务性能、质量的承诺和相关标准对于SLA的完整性要求,但国内云服务企业在服务可靠性、服务流程合理性、服务界面易用性、服务协议规范性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不足,与国际领先企业的水平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系列政策措施出台
加速云计算产业发展
希望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开展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等方式,充分发挥云计算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基础支撑作用。
2010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将云计算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确定北京、上海、杭州和深圳、无锡五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201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将云计算列入重点推进的高技术服务业;2012年财政部国库司发布《政府采购品目分类目录(试用)》,增加了C0207“运营服务”,包括:软件运营服务、平台运营服务、基础设施运营服务三类,分别对应云计算服务中的SaaS、PaaS和IaaS服务,国家关于云计算的政策逐渐从战略方向的把握走向推进实质性应用,政府及公共管理部门采购云计算服务的重要制度障碍开始被逐步打破。
各地政府积极探索采用云计算来满足电子政务和公共服务需求。洛阳“智慧旅游平台”,通过采购公共云服务来满足旺季的弹性需求,在每年的旅游旺季(4月~10月)“智慧旅游平台”系统访问量是其他时间访问量的3倍左右,该平台借助公共云平台的弹性资源服务实现按需租用,从而节省项目硬件采购成本。杭州“电子政务云”通过阿里云、华数集团、浙大网新提供的技术解决方案和系统集成服务来建设私有云,用政务云打破委办局信息化系统各自独立建设为主的局面,解决浪费投资问题,逐步形成按需分配地向各委办局提供存储资源和计算资源的政务信息化的支撑模式。厦门市政府搭建以云计算为基础,承载公立医院信息系统、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健康云等相关应用的数据中心,建成全市统一规范、集约安全、开放服务的厦门健康医疗云计算平台。
为了推动云服务在政府和公共事业机构中的应用,在财政部、工信部、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等单位支持和指导下,“数据中心联盟”开展了政府采购云服务所需的标准、采购指南、白皮书的编写工作,目前已经在产业界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主要文档的编写工作,为下一步的采购实施打下了基础。
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电子政务网络和政务网站覆盖面不断提高,截至2013年6月底,国家政务外网省级、地级和县级覆盖率分别达到100%、93.9%和81.0%,85%以上的县级地方政府已经开展了电子政务建设,主要部门核心业务电子政务覆盖率快速提升,电子政务应用已经跨过了起步阶段。但各地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重复投资、网络分割、信息孤岛等问题仍很突出,根据2013年的调查,我国省级政府平均拥有50个独立数据中心机房,副省级平均17个,地市级平均12个,区(县)级6个。
为解决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引导我国电子政务向基于云计算的新一代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方向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开展了“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标准研制、试点示范等一系列工作。希望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开展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等方式,推动各地电子政务建设进入集中化、共享化、服务化、标准化的新阶段,充分发挥云计算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基础支撑作用。
云信用体系尚未建立
“重建设轻服务”仍是问题
目前,国内IT采购仍以硬件为主,各行业IT采购中硬件份额均超过50%,这样的采购模式阻碍了云服务在垂直行业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目前,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发展依然面临很多挑战。
首先,中国的云计算信任体系尚未建立。在云计算发展初期,用户对云服务抱有不信任态度是正常现象,在IDC全球调查中,对云计算安全、性能、可靠性等抱有怀疑态度的用户占70%以上。在2013年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的调研中,我国用户同样对云服务的稳定性、安全性非常关心,在用户选择云服务商的时候,首要考虑的三个因素为稳定性、安全性和网络质量。正是因为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以政策法律和监管政策为指导,以云服务安全、服务质量等相关技术和标准为基础,以评测认证为主要方法的信任体系,才导致用户在选择云服务时产生顾虑和担忧。
其次,依然存在“重建设,轻服务”的问题。国内IT采购仍以硬件为主,各行业IT采购中硬件份额均超过50%,而国际上以服务采购为主,硬件采购低于30%,我国以建设投资为主的IT建设模式阻碍了云服务在垂直行业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另外,云服务将以往静态的固定资产投入转化为动态的信息服务采购,传统的预算、审计制度无法适应。
再者,云计算在重点行业领域的应用和推广仍面临障碍。从国际上来看,政务、教育、金融、工业制造等行业的云计算应用已经逐步展开,并成为云计算重要的市场领域。在国内,虽然云服务已经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并且政府也已经将采购社会化服务作为未来政府采购的重点和方向,但是采购服务,尤其是云计算服务所必须的标准规范、合同范本、采购管控、评估认证、后期管理等相关配套制度和管理机制尚未建立,云计算在垂直行业领域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障碍。
应对策略
优化云环境 发展自主可控云技术
要想加速中国产业的发展,加速云计算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必须在产业环境、信用体系与自主可控关键技术上有更大的作为。
在产业环境方面,应该完善信息安全立法,建立企业和政府用户数据保护制度,明确服务提供者的数据保护责任和责任追究机制。倡导行业自律,引导大型互联网和云服务企业制定云服务用户数据保护行业自律规则。针对电子通信服务制定个人信息保护部门规章,建立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管理制度、监管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努力改善宽带网络市场环境。在支持电信运营商进行宽带网络建设的同时,引导运营商根据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建设趋势,合理布局骨干网络资源,并积极改善互联互通质量,优化网络互联架构。
在推动云应用方面,应该制定和细化云计算在重点行业领域的采购流程、资产管理、服务监督等规则,规范采购行为。根据云服务的特点,优化调整现有的采购预算、管理、审计等制度,建立采购云服务的审查机制,确保应用安全。在此基础上,在政务及公共服务、工业、电子商务、金融、教育、医疗、交通等重点领域推进云计算应用发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
在构建云计算信用体系方面,从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来看,云计算的信任体系的建立对于促进云计算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现阶段应支持标准组织及产业组织开展针对云服务可用性、安全性、数据保护、可迁移性等关键领域的标准研制和评估认证,并鼓励企业开展符合标准的可信云建设,增强用户信心。
在发展自主可控的云计算关键技术方面,一方面通过科技专项等政府财政资助方式,促进企业建立自主技术体系,形成可重用的核心产品,并通过在各个行业领域推广产业化应用,带动全局发展。另一方面支持企业积极加入和开展开源社区活动,增强在开源社区中的影响力,并利用开源等方式形成优势企业的技术溢出,带动整体技术进步。
相关链接
我国在基础设备和云计算系统软件领域取得的突破
近年来国内企业利用云计算技术革新和发展的契机在基础设备和云计算系统软件领域取得了可喜的突破。
在云计算基础设备方面,我国企业实现了EB级存储系统、亿级并发服务器系统等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突破。EB级存储系统包括相关的软、硬件技术,解决了超大规模存储系统中数据定位、存储设备故障或系统在线扩展过程中数据的重新分布、动态数据分布算法与数据迁移机制、高效率的容错策略等领域的核心技术问题。亿级并发任务服务器系统可以支持32节点以上、每节点16路X86或64路轻量处理器的系统规模,计算节点间采用万兆网络互连,支持每秒亿次以上的并发服务请求。
在IT基础设备的应用创新方面,国内企业也取得了众多成果。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公司共同开展了“天蝎项目”,将服务器与机柜设计结合为一个整体,形成了一体化高密度的整机柜服务器解决方案。方案采用模块化设计,分为机柜模块、网络模块、供电模块、服务器节点、集中风扇散热模块、集中管理模块等六大部分,并对机柜尺寸、电源供电方式、散热布置方式等外部特性进行了标准化。
“天蝎项目”使上游服务器厂商能够对服务器产品进行进一步优化整合,满足互联网业务快速部署、灵活运维、降低成本的需求。国内互联网企业也在业界率先探索ARM服务器的规模化应用,以实现性能和能耗的最佳平衡,百度公司已经在其南京数据中心开展了ARM服务器的规模化部署。
在云计算系统软件方面,我国互联网企业在虚拟化管理平台和大数据处理平台方面取得了突破。
我国企业已经可以实现单集群12000台虚拟机的系统规模,并且支持故障切换、动态迁移、多数据备份、过量内存配置等功能,系统可用性达到99.95%以上。
大数据处理平台方面,分布式计算系统集群达到万台服务器规模;结构化数据存储系统支持单集群500台服务器,支持单表百TB级别的存储,单表10万以上的QPS,系统可用性达到99.9%;分布式存储系统支持单集群2000台服务器,可以同时支撑6万的并发访问,并且采用多份冗余的方式,保证99.99999999%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