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来源:南方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广东省省长黄华华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4年工作回顾

  2004年是我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抓落实促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的一年。一年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广东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省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中共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年初提出的促进“五个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四个新突破”的要求,加快实施十件大事、十项工程和十项民心工程,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保持了国民经济良好发展势头,经济运行中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得到抑制,薄弱环节得到加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绩,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顺利实现,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可喜步伐。

  ——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取得重要成效,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的经济总量预期目标。初步核算,2004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16040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2%、18.4%和10.4%。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5.9,提高9.4点;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274.29亿元,增长25.6%。市场消费趋于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70.42亿元,增长13.6%;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3.0%,保持基本稳定。

  财税收入稳步增长,金融运行平稳。依法治税理财,加强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达3539.5亿元,不考虑出口退税因素为4343.18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8.1%;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16.87亿元,增长16.1%;一般预算支出1852.59亿元,增长9.3%.货币信贷得到有效控制。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321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1%;贷款余额21917亿元,增长13.0%,少增628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合理增长。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优化投资结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983.27亿元,增长19.9%,增幅比一季度回落20.3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增长28.2%,更新改造投资增长19.7%,房地产投资增长12.1%。农业、基础设施、支柱产业和社会公共事业投资进一步加强。

  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成效明显。认真清理各类开发区,全省开发区数量由499个减至102个,规划用地面积从34万公顷核减至10.2万公顷,减幅分别达80%和70%;已退回土地42309公顷,复耕土地4736公顷,收回闲置土地5625公顷。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得到保障。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县域经济实现新发展

  抗击高致病性禽流感取得阶段性胜利。依靠科学、依靠法制、依靠群众,采取果断措施,有效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防止了疫情向人传播。其它重大动植物疫病监控和防治工作扎实推进。

  粮食生产得到加强。认真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狠抓粮食生产。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185万亩,比上年增长0.6%。在40年一遇大旱情况下,早稻大丰收,晚稻减产,粮食总产量1390万吨,比上年略有减少。

  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加大了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全省各级认定的农业龙头企业达1083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150家;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65万户,户均增收1926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范围扩大。种养业结构优化,优质高效养殖业进一步发展,沿海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作取得成效。农产品加工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推动作用增强。农业机械化加速发展。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得到加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

  农民负担继续减轻。珠江三角洲7个地级以上市免征农业税,其它地区农业税税率从6%降至3%。全省农民人均年负担减至6.77元,减负率93.7%。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教育收费等涉农收费的监督检查。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

  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实施新的财政激励政策,着手扩大县级管理权限,调动了县级政府发展县域经济的积极性。全省67个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56.2亿元,增长17.8%;一般预算收入92.83亿元,同比增长16.05%。县域招商引资、发展工业、培育财源、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突破。专业镇技术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中心镇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加强城乡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与建设部共同编制了《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城镇化进程加快。

  ——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取得实效。制订全省工业九大产业发展规划,修订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招标确定6大领域39项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12项重大装备和重点领域技术创新项目。坚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工业九大产业增加值增速比全省工业高1.4个百分点,占全省工业比重达71.2%,支柱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产业高级化、重型化趋势明显。以信息技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提升竞争力成效显著。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2220亿元,增长30.1%,高于全省工业增速7.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64.64亿美元,占全省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38.2%。重化、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石化、钢铁、汽车等重型工业加快发展。重工业增速比轻工业高4.1个百分点,轻、重工业比例为43:57。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提高。交通运输、旅游业增长较快。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中高级批发市场、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态发展势头良好。文化、体育、广告、医疗保健、餐饮等服务业稳步发展。

  名牌带动战略成效突出。引导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建立了执法机关与企业联手保护名牌和商标专用权的新机制。全年新增中国名牌产品51个、中国驰名商标7件。

  ——十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

  重大项目进展顺利。141项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855.8亿元,超额完成年度计划,19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中海油南海石化1200万吨炼油、广州丰田汽车整车、珠三角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广珠段、岭澳核电站二期等14项有利于调整结构、增强发展后劲、提高发展质量的重点项目获国家批准建设,项目省内投资1630亿元。

  交通建设迈上新台阶。提前一年实现所有地级以上市通高速公路,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16.5公里,总里程达2519.5公里。改建县通镇公路2539公里,完成镇通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6500公里。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建成投入使用。港口建设取得新进展。编制完成内河航运2010年发展规划,开工内河航道整治工程6项。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网建设全面启动,广州铁路枢纽新客站开工建设。广州地铁三、四号线建设进展顺利,深圳地铁首期工程建成通车。与铁道部签订了关于加快广东铁路建设有关问题的会谈纪要,部省将加快武广客运专线等9条铁路项目建设,建设总里程2164公里,总投资1390亿元。

  大型能源项目和电网建设全面展开。台山电厂2号机、罗定电厂一期、连州电厂二期、梅县电厂5号机等电源项目建成投产,全年新增电力装机容量352万千瓦。18项重点电网建设工程建成投入运营。西电东送“十五”计划500千伏输电线路提前一年建成投产,通道能力达1088万千瓦。广东LNG接收站和主输气干线及广州、深圳、佛山、东莞4市燃气管网工程全面开工建设。

  环保、水利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沙角A电厂5号机、深圳妈湾电厂5、6号机脱硫工程完工。治污保洁工程全面开展。全省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增加到61座,日污水处理能力达519万吨。潮州供水枢纽工程抓紧建设,珠江三角洲五大堤围加固达标和珠江河口整治工程进展顺利。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外源型经济快速发展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按新口径,全年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00.12亿美元,增长34.1%;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193.6亿美元,增长43.6%。来自发达国家投资稳步增长,外资大企业、大项目进入步伐加快,新批投资总额及净增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844宗,合同吸收外资金额110.08亿美元。东西两翼及山区逐步成为吸收外资的新亮点,现代服务业成为吸收外资的热点行业。

  对外贸易持续增长。积极适应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出口。全年进出口总额3571.3亿美元,增长26.0%,其中出口1915.6亿美元,增长25.3%,一般贸易出口增长30.0%.实现贸易顺差259.9亿美元。对韩国、俄罗斯、南美、中东和非洲等新市场出口增长强劲。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出口首次超过千亿美元。

  “走出去”战略稳步推进。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借助收购兼并、上市、股权置换等方式扩大对外投资。新批及增资境外投资项目194宗,协议投资11. 88亿美元,相当于过去25年协议投资总和的1/3。新签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合同金额19.6亿美元,增长62.9%.——改革继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加快。组建省、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初步建立。国有企业改制稳步推进,企业产权多元化取得较大进展。一批劣势企业有序退出市场。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力度加大。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加快,国有产权交易行为逐步规范。企业清产核资全面展开,资产经营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国有企业活力增强,效益提高,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47.09亿元,增长32.9%。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各项扶持民营企业的政策逐步落实,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年末全省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分别达196万户、38.9万户。注册资金在1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288户,比上年增加134户。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1141.8亿元,增长24.0%。已获外贸经营权的民营企业达27337家,出口总额187.8亿美元,增长66.2%。民营科技企业加快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75家,累计担保金额151.8亿元。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签约项目13600个,总成交320亿元。

  各项改革继续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入开展,初步建立起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的新型投资体制。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省和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撤村并镇工作深入开展。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开展省级以下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步伐加快,率先在全国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体制改革成效明显。价格改革继续深化。科技、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扎实推进。

  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好转。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逐步规范。开通了企业信用信息网。严厉打击奶制品、卷烟、化妆品、农资、建材等制假售假违法犯罪活动。食品药品安全、非法采供血液和单采血浆等专项整治以及保护知识产权等专项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传销和变相传销、大规模走私违法犯罪活动得到遏制。治理车辆超限超载运输效果良好。

  ——区域合作与发展取得新突破,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省内不同区域初步呈现同步发展的良好势头。山区经济发展加速,五个山区市完成生产总值1275.59亿元,增长15.0%,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8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6.2%,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1个百分点。山区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成功召开第三届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山区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签订合作项目632个,合同总金额547.4亿元。制定了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东西两翼临海优势逐步得到发挥,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临港工业发展势头良好,海洋综合开发向纵深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得到加强。广州、深圳中心城市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

  粤港澳大珠三角合作更加紧密。成功召开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第七次会议和2004年粤澳合作联席会议。认真落实CEPA,制定港澳18个服务行业进入广东的投资便利化措施,推动粤港澳经贸合作。2004年粤港澳进出口贸易(包括转口贸易)总值达2557.8亿美元,增长23.2%。港澳在广东实际投资52.4亿美元,占全省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52.3%。做好港澳个人来粤申请个体工商户登记工作,全年共登记注册港澳个体工商户1358户。港澳零售、物流等服务业进入广东步伐加快,零关税货物顺利通关。至2004年末累计签发个人赴港澳旅游申请签注965万个,持个人游签注赴港澳人数906万人次。联合推介“大珠三角”成果丰硕,分别与香港、澳门联合到英国和葡萄牙举行经济技术贸易合作交流会,签订了一批投资贸易合同。粤港、粤澳口岸合作取得重要进展,通关更加方便快捷。深港西部通道等跨境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珠澳跨境工业区建设初见成效。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开局良好。成功举办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签署《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政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制度等合作机制,确定了基础设施等十大合作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合作。成功举办首届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共签约2926亿元,其中我省签订合作项目710个,合同总金额1630亿元,引进内外资666亿元。

  与兄弟省区市经贸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组织经贸代表团赴广西、湖南及东北三省等地开展经贸活动,共签订合作项目405个,合同总金额1233亿元。援藏援疆、对口帮扶广西和三峡库区工作取得新成绩。积极组织企业参加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签订了一批合作项目。

  ——文化大省建设步伐加快,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得到加强

  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新成效。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大力弘扬新时期广东人精神,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启动现代公民教育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新进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和文明行业活动稳步推进。

  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积极组建一批与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新建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5个。省级60项重点高新技术项目已全部开工,建成投产12项。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和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新建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3家。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工作不断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全省专利申请量达5220 1件,增长20.9%,其中发明专利申请8093件,增长30.93%。广东科学中心建设进展顺利。

  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分级办学、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落实,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扎实进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省安排专项资金3.55亿元,改造第三批老区、山区1184所小学;安排专项资金3.85亿元,解决农村103万名困难家庭子女“读书难”问题。普通高中招生51万人,增长14.8%。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4.6万人,增长5.65%。技校招生11.4万人,增长14%,毕业生就业率达97.8%。普通高校增加到94所,在校本专科生72.7万人,增长23.7%;在校研究生3.7万人,增长32.7%。广州大学城建设成效显著,各高校进驻工作顺利。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得到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民办教育稳步发展。

  人才强省战略全面实施。落实科学人才观,人才工作机制和配套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党政人才、企业家、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南粤青年人才等六大人才培养工程顺利推进。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成效明显,全年培养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10.1万人。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成功举办广州留交会、深圳高交会,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来粤创业。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扎实推进。成功重组广东省出版集团。组建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广东粤剧艺术大剧院、星海演艺集团。与国家有关部门联合成功主办首届中国国际音像博览会和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舞剧《风雨红棉》获全国第十一届文华大奖。大型交响乐《东方红日》、《生命交响曲》和图书《邓小平理论发展史》等一批文化精品力作获全国重要奖项。基层文化建设加快,群众文艺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发展态势良好。文化市场不断规范,网吧管理及打击盗版和音像市场违法经营活动取得成效。省博物馆新馆、省立中山图书馆等一批文化工程建设按计划推进。

  ——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28元,增长10.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366元,增长7.7%.农村饮水、全民安居工程进展良好,按照整村规划、整村建设方式推进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工程取得明显成效。水库移民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促进就业、职业培训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就业局势保持稳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05.4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5.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比上年降低0.2个百分点。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67.5万人。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年末全省参加企业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达1226万、1006万、1034万、1215万和377万人,比上年底增长7.0%、5.4%、17.9%、8. 5%和13.9%。基本实现社会保险市级统筹。建立了企业年金制度。调整和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较好解决了困难企业军转干部的养老保险问题。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得到加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进一步健全。

  清理兑付拖欠农民征地补偿款和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及农民工工资取得实效。开展农村征地专项执法监察工作,清理兑现拖欠农民征地补偿款19.29亿元;开展了清理2003年以前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工作,共清欠农民工工资11.13亿元,全面完成清欠任务,维护了广大农民及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绩。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人口控制计划,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01‰。在全国率先实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继续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明显,《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全面实施,《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进展顺利。以珠江综合整治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推进。医疗废物污染治理、工业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殡葬改革逐步深化。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保护工作扎实推进。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继续实现年度耕地占补平衡。生态建设力度加大,森林、自然保护区、湿地、野生动植物以及海洋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快,森林覆盖率为57.4%。

    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持续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明显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提高,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推进。中医医疗服务水平有新提高。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入新阶段。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妇幼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取得显著成绩,我省体育健儿在雅典奥运会上7人获得6枚金牌,实现历史性突破。广州申办2010年亚运会获得成功。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成绩。国防动员、兵员征集、海边防建设、民兵预备役和双拥优抚安置工作进一步加强。经济普查工作有序推进。外事、侨务工作服务经济建设取得新成绩,国际友城工作取得新进展。民政、统计、人防、气象、地震、档案、参事、文史等事业稳步发展。

  ——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保持稳定

  民主进程加快。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得到认真执行,重大问题广泛征求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联系,认真听取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健全信访工作网络,做好信访工作。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669件,政协提案602件。政务公开全面推行。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村民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扎实开展。

  依法行政工作全面推进。认真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全年共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11项、修订13项、废止1项,制定、修改及废止省政府规章14项。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清理取消行政许可事项63项,取消行政许可收费24项。重新修订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划》,政府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法制化。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开展行政执法评议试点,加强行政执法督察,强化了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制约。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省政府向社会公开作出并认真履行四项廉政承诺。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审计监督得到加强。严肃查处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开展治理教育乱收费、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等五项专项治理并取得成效。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对严重刑事犯罪保持高压态势,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的整治力度加大,深入开展以打击街头犯罪为重点的严打整治行动,大中城市抢夺、抢劫案件下降。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快。坚持不懈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监狱、劳教工作得到加强。严密防范敌对势力和恐怖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坚决打击取缔“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维护了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下降,建筑、工矿企业事故、道路交通事故和特大事故明显减少,全面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安全生产控制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广东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省人民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驻粤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和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为全省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广大劳动者和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长期关心支持广东建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广大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仍然艰巨;产业结构还不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业基础还不稳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难度加大;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约束矛盾比较突出;就业压力加大,城乡不少低收入居民的生产生活仍然困难;有的地方生态环境、市场秩序和社会治安问题还比较突出,社会不稳定因素较多;政府机关作风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05年工作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去年底,胡锦涛总书记再次视察广东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广东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求我省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和使命意识,继续抓住机遇、奋发努力、扎实工作,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发展水平,努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总书记两次视察广东,是对广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东人民的亲切关怀,是对广东发展的殷切期望,对全省干部群众的巨大鼓舞和鞭策。我们要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新的动力,发愤图强,励精图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2005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各项工作部署,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以加快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实现富裕安康为目标,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大力推进文化大省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文化素质;坚持依法治省、依法行政,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公平,加强利益协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构筑和谐广东,努力在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做好全年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并切实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紧紧抓住“四个关键”:抓住深化改革这个关键,抓住结构调整这个关键,抓住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个关键,抓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个关键。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做好全年工作,必须善用宏观调控之机,加快促进“五个转变”:产业结构由轻型、偏轻型向高级化、重型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循环型转变;外源型经济由大向既大又强转变;内源型经济由弱向强转变;经济社会由偏重经济高增长向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做好全年工作,必须把握全局,突出重点,下大力气做好“五篇文章”:做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文章,做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文章,做好壮大县域经济的文章,做好加强区域合作的文章,做好建设和谐广东的文章。

  2005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外贸出口增长7%,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控制在3.8%左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1‰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4%以上。

  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突出重点,确保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严格执行中央从严控制信贷及土地供应的政策,切实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清理善后工作。严格控制高档房地产、党政机关办公楼及培训中心、高尔夫球场、会展中心、物流园区、大型购物中心等项目。加强经济运行调节,确保重要物资供需衔接,特别是保障煤、油、电等能源的有效供应。加强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监测、预警和分析。加强价格监管调控,确保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着力提高投资效益,发挥重点项目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继续加快能源、交通、水利、环保等“十项工程”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推进电源电网项目建设,加快1500万千瓦在建电源项目建设,确保6个省重点电源项目、12项重点电网项目投产。建成河梅、渝湛线湛江至广西段、江中、广珠北段、西部沿海珠海段、粤赣等高速公路项目,新增通车里程超过500公里,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达3000公里。投资6.03亿元,续建、新开工17个航道整治工程。抓紧抓好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城乡饮水工程、亚运会体育设施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大监管力度,提高工程质量水平。

  大力推进集约化生产。充分运用工业九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信息化建设等调研成果,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快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土地资源。突出抓好土地、森林、水、矿产、能源、重要原材料的综合利用,努力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矛盾。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促进形成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良性循环。

  二、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保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势头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面落实种粮补贴、农机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农资价格监管、应急种子储备、地力培育等政策措施。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建设,把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面积落实到村和户,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户投工投劳兴修小型水利设施。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粮田产出水平。加快实施优质稻产业工程,增加对粮食优势产区的投入。鼓励、扶持种粮大户发展粮食规模经营,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增加种粮农民收入。

  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科学规划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选准重点区域、重点产品和重点产业,整合农业项目、资金和生产资源。培育区域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推动大宗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发展效益农业。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加快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12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整体推进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流通加工业,逐步形成农产品加工体系,加快开通整车运输鲜活农产品的“绿色通道”。实施星火富民科技工程,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实行重大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补贴。加强农业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和推广,推动农业技术进村入户。加快农业先进机械、设施的应用。发展现代渔业,提高海洋综合开发水平。推进科技兴林和林业产业化。

  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逐步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网。加快农业标准制订和推广应用,新增一批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引导农民运用标准化技术发展农业生产。继续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加强动植物疫情监测,强化产地检疫,建立和完善疫情报告、预警机制。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省免征农业税,建立适应农村税费新制度的农民负担监管机制,继续抓好涉农收费的专项治理。落实减轻农民负担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部门责任制。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全面完成换发林权证任务。加强和完善农村集体征地补偿款分配和使用的监督管理,坚决查处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抓好城镇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派制、选聘制或代理制。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积极稳妥化解农村不良债务。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形式,规范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竞争力

  完善产业布局,做强做大支柱产业。落实工业九大产业发展规划和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加快产业升级示范区规划建设,抓好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撑体系、区域品牌和产业园区建设,发挥技术研发、质量检测、教育培训、信息交流和物流配送等功能,提高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引导社会资源向鼓励发展类、改造提高类等产品领域集中,控制新上或扩建限制类产品项目,加快淘汰和禁止类项目产品退出市场步伐。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高级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核心,一手抓承接世界产业转移,一手抓培育发展自主品牌。继续优先发展电子信息、软件、集成电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组织实施国家和省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计划,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增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活力。广泛运用信息、节能、新型环保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对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技术改造的支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技术改造。抓好一批企业信息化工程。

  加快发展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重型化。积极推动石化、汽车及装备工业等高增长性、产业链条长的产业发展,扶持发展一批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充分发挥临港优势,规划建设惠州、广州、珠海及粤西、粤东石油化工基地,促进形成沿海石化产业带。以广州、深圳、佛山为重点,促进珠三角地区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特别是精密制造业。加强与国际大型跨国装备企业合作。组织一批装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提升装备制造业的研发、制造、系统集成和配套能力。

  加快发展以生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努力扩大消费。把发展现代流通业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突破口,壮大交通运输、旅游、房地产、金融、批发和零售业等五个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鼓励发展商务服务、物流、会展等三个生产服务业,坚持生活服务业和生产服务业并举,推进新型服务业快速成长。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鼓励服务业引进先进技术,加强服务业技术改造力度,推进服务业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中高级批发市场等新的流通业态,发展电子商务。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优化消费环境,培育和拓展汽车、住房、教育、娱乐、休闲、体育、健身等消费热点,提升消费结构。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办好并积极引导企业参加各类经贸合作洽谈会,进一步开拓省外市场。

  优化企业结构体系,形成大中小配套的企业簇群。扶持发展一批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著名品牌的大型企业集团和龙头骨干企业,培育一批“小而强、小而精、小而专”的中小企业群,扶持发展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加大力度培育一批冲刺世界名牌的企业,打造具有广东特色的区域国际品牌。发挥“榕树效应”,做强做大优势企业,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推动战略性资源整合,培育一批“领航旗舰”。

  四、不失时机深化各项改革,力争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

  深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方式,落实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促进国有、集体和非公有资本相互参股。鼓励民资和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产权交易和重大投资行为。逐步实行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市场配置办法。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分配制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抓紧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加快推进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稳步推进省属企业产业结构重组。

  认真落实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落实平等竞争、一视同仁政策,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强对百强民营企业的指导和扶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创立品牌、创新技术、创新体制、规范管理。加快信用担保体系、技术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办好第二届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暨中法中小企业博览会,积极推进与国外中小企业的交流合作。

  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及时发布产业政策、行业规划、投资信息和市场准入标准。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加快推行公益性项目代理建设制。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加快推进供水、供气、污水垃圾处理等城市公用事业的价格改革步伐和市场化进程。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发展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推进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组建南方联合产权交易中心。规范发展有形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交易行为。大力培育发展各类社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等专项整治和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传销、变相传销和各种商业欺诈行为,打击偷逃骗税、走私贩私等经济犯罪活动。继续整治教育、医疗、药品、房地产等热点价费问题和各类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推进地方金融改革和发展。以建设金融强省为目标,抓紧制定落实地方金融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加快停业整顿中小金融机构退出市场进程。推动企业改制上市,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规范证券、期货公司和其他市场中介组织。加快保险业发展。推进广州、深圳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强化地方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

  五、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创开放新优势

  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引资的市场结构,在巩固对港澳台等地区招商引资的同时,努力引进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资金。优化引资的产业结构,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和服务业。优化引资的企业结构,引导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等到我省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开展对涉及企业收费的整治,进一步降低企业营商成本。简化外商投资审批程序,健全外商投资网络服务体系。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抓住龙头项目带动产业招商,继续推行网上招商、委托代理招商、企业自主招商等。加大以侨引资力度。加强对现有园区的管理和宏观指导,办好一批骨干园区,提高产业、企业集聚能力。促进现有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产。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出口竞争力。推动贸易方式和市场多元化,巩固港澳、欧美日、东盟等传统市场,大力开拓非洲、南美、俄罗斯等新市场。实施科技兴贸,坚持以质取胜,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大力扶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着力培育支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重点鼓励和支持珠三角地区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年出口超10亿美元的大型出口企业,形成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提高加工贸易的增值水平与带动能力,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全省加工贸易联网监管。组织好急需的能源、重要原材料、关键技术和重大设备进口。

  发挥比较优势,鼓励和引导企业“走出去”。落实对外投资便利化政策措施,继续推动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发展境外加工贸易业务,带动成套设备、零配件、技术等出口。积极参与中国-东盟博览会,促进企业到东盟国家开展经贸活动。鼓励综合竞争优势较强的企业开展多形式的国际合作,大力开拓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市场。加强对境外投资的服务、协调和监管。重视发挥各级贸促会在对外经贸交流活动中的作用。

  提高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能力。抓紧做好入世后过渡期各项工作。推进公平贸易环境建设,建立和完善重点出口商品的反倾销预警分析系统。积极主动应对知识产权调查、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各种贸易救济措施案件,引导企业快速反应。加强防范和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反倾销知识的培训和宣传。

  六、加强区域合作,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大山区开发力度。进一步落实扶持山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山区公路、水利、农村电网和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年底前实现所有地级市到县(市)通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县到镇基本通三级以上公路,完成镇到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6000公里建设任务。加快老区道路建设。大部分山区县实现“网络到镇、信息进村”。大力推进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三角共建产业转移园区,促进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加快山区工业发展。鼓励山区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支持山区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大型电力、能源和其他重大工业项目。

  加快东西两翼发展。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两翼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两翼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期。以建设公路网、铁路网、海港等为重点,完善东西两翼的交通基础设施。强化工业在两翼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两翼的临海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临海型、资源型工业和特色经济。加快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

  推动珠三角地区资源整合,增强综合竞争力。认真组织实施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整合区域内产业、资源和基础设施,努力将珠三角打造成世界级的制造业基地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镇群。加快高速公路、铁路和珠三角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积极发展内河航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要素集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化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强广州、深圳中心城市对全省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

  进一步推进粤港澳合作,促进大珠三角加快发展。认真落实CEPA,加强粤港澳物流、分销、金融、会计、会展、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合作。继续推动个人赴港澳游。推进粤港澳高新技术产业合作,提升制造业合作水平。鼓励广东企业到港澳投资发展。联合港澳到发达国家推介大珠三角。加强跨境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口岸通关合作,加快深港西部通道工程建设,继续做好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速铁路的前期工作。积极推进科技、教育、文化、人才、卫生、信息化、环保等合作。筹办好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第八次会议和2005年粤澳合作联席会议。加强粤台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全面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落实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搞好战略规划,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共同推进高速公路、铁路干线、内河航道建设,完善区域交通网络,提高联接泛珠三角区域出省通道能力。加强区域电力输送、电源建设以及煤炭、天然气、油品供应等能源合作。加强产业投资、商贸合作,联手推动市场开拓、产业对接、资源开发、资产重组、科技创新和发展现代流通业。推动建立“泛珠三角横琴经济合作区”。

  推进旅游、劳务、卫生防疫等领域合作。参与做好第二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经贸合作洽谈会的筹备工作。积极参与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

  七、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整体经济实力

  以工业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以开放为突破口,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挥劳动力、资源等优势,主动承接世界新一轮产业转移和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加快县域工业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攻方向,选准和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推动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工业结构,增强县域工业实力。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增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力,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把城镇化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载体,高度重视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加快中心镇建设,培育特色城镇,扩大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增强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和发展第三产业能力。

  完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落实简政放权政策,按照责权统一、重心下移的原则,扩大县(市、区)管理权限,凡省已下放给地级市的管理权,除法律、法规另有明确规定外,一律下放到县(市、区)。有条件的县(市)撤销城关镇,设立街道办事处。开展乡镇“七站八所”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按照事权与财权相适应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加快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完善激励型财政转移支付机制。

  八、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广东

  培育绿色文明。加强绿色文明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增强生态意识,大力提倡绿色生活方式。继续深入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医院等创建活动。探索建立绿色经济核算体系和评估机制,为建设绿色广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努力提高城乡环境质量。严格实施环保规划。全面推进水资源治理,加强流域管理,加快以珠江综合整治、治污保洁工程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治理,强化对大气污染、固体废物和噪声污染的综合治理。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和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发展绿色交通,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快重点流域、区域、近海海域的环境整治。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发展环保产业。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认真解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严重影响区域投资环境的环境污染问题,努力使全省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住上舒适的房子,在良好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实现自然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研究开发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建立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开发系统,大力开发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生态产业链技术、环境工程技术等“绿色技术”,推行清洁生产。逐步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建设节约型社会。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加快发展技术先进、环保型新燃料发电机组和水电、风电、核电。

  构筑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屏障。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积极发展生态示范园区。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农业和服务业,逐步形成共生互动的生态产业。

  组织实施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加快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建成一批林业生态县,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强化林地、林木、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保护。高度重视山区生态屏障的保护和建设,防止污染企业向山区转移。抓好地质灾害防治。依法查处无序开发资源等严重破坏生态行为,并限期恢复治理。

  九、坚持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规,依法治税理财

  加强税收征管。积极培育税源,健全税源管理及监控体系。建立统一完整的公共收入管理体系。完善省级财税收入分析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财税收入增长监测分析新机制。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堵塞漏洞,切实做到应收尽收,确保实现财税增长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强化支出管理。严格执行支出预算,严格控制各项预算追加,严禁擅自调整、改变预算用途。保障教育、“三农”、科技、卫生、环保等重点支出需要,新增财力主要用于保障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项目建设、保障社会稳定和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完善部门预算,全面铺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扩大政府采购的领域和规模。重点抓好资金分配、流转及使用绩效评价等环节的工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机制。逐步建立本级财政支出的有效监控机制。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完善预算编制、执行制衡机制,健全财政系统内部循环监督体系,从体制上防止截留、挤占、挪用财政性资金等行为。加强对重大工程项目的财务监督、跟踪检查。

  十、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步伐,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群众。创新载体,引导全社会形成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知书达礼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传播科学知识,反对封建迷信与伪科学,丰富和发展新时期广东人精神。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文化综合实力。推进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等文化集团建设。加快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业发展。推进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巩固和扩大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成果。大力繁荣文学艺术。加强文物博物工作。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大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振兴具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建设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基地。鼓励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形成多元化投资、全方位发展的文化产业体系。办好第七届亚洲艺术节暨第九届广东省艺术节、亚洲文化部长论坛、第二届中国国际音像博览会等文化会展活动,打造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加快新建省博物馆和省立中山图书馆改扩建工程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基层特别是东西两翼和山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配合做好法国文化年在广东的文化交流活动。加强文化市场统一执法,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秩序。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鼓励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强有广东特色和优势的基础性研究,促进原始性创新。启动建设一批创新平台,继续构建和完善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和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组织关键领域重点技术和制约我省产业发展的共性瓶颈技术的科研攻关。推进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创建50家专业镇技术创新中心、20家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加速各类科技园区、成果转化基地建设。高标准建设广东科学中心。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推动专利技术实施。做好技术标准工作。扎实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促进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突出抓好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继续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积极稳妥开展全免费义务教育试点。大力发展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继续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争取普通高校研究生招生增长20%以上,本专科招生增长12%左右。积极推进广州大学城二期建设。推进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各层次、各类型教育协调发展,扶持和鼓励民办教育发展。规范各类教育办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

  努力造就各类优秀人才。从培养、吸收和用好人才三个重要环节做好人才工作。加快实施“六大人才培养工程”。加强人才区域合作和海外智力引进,完善人才交流机制。加快人才政策法规建设,健全各类人才的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完善人才管理机制,构建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使岭南大地成为适宜创业发展和居住生活的美好家园。

  提高公共卫生保障水平。完善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和应急预案,增强应急处理能力。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安排1.5亿元专项资金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完善东西两翼和山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推进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扶持民营医院发展,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医疗机构药品招标采购管理。加强卫生监督执法,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制订建设中医中药强省规划,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继续抓好预防保健工作,加强对非典、禽流感、艾滋病等疫病的预防控制。深入开展创建卫生城市、卫生村镇工作,提高城乡公共卫生水平。

  加快发展体育事业。认真备战十运会和2008年奥运会。积极筹办2010年广州亚运会、第24届亚奥理事会代表大会、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实施“小康体育工程”,继续加快推进体育设施、组织、活动、管理四个网络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五个百万人群”健身活动。实施“体育产业品牌工程”,大力发展体育产业。

  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和其它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以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加强计划生育队伍和服务网络建设。全面落实生育节育政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大力扶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落实党的宗教政策,贯彻宗教事务条例,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推动宗教界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服务。加快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重视民间组织的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巩固和深化殡葬改革。开展国防安全教育,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加强国防动员工作和民兵预备役建设。积极开展双拥工作。进一步做好统计、民政、外事、侨务、人防、气象、地震、档案、方志、参事、文史等工作。

  十一、努力创建文明法治谅解宽容社会环境,建设和谐广东

  加强利益协调,促进社会公平。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倡导和睦相助、友爱向善,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和谐相处。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方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调控和监管,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创建村民自治和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建设管理有序、民主文明的新型社区。

  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依靠各方力量维护社会稳定。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综合作用,及时发现和化解各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建立完善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化解矛盾的排查调处机制和运转高效的处置工作机制,营造有利于减少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良好氛围。切实做好信访工作,建立健全依法及时处理群众反映问题的长效机制。

  深入开展“严打”斗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特别是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和多发性侵财犯罪,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着力建设覆盖全省城乡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安全防控能力。开展创建“和谐平安社区”活动。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加强国家安全工作,严密防范和有效打击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做好防止和应对恐怖活动的预案。坚决扫除“黄赌毒”,取缔各类邪教组织。抓好监狱、劳教工作,重视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

  加强安全生产。大力推进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执法队伍和法制建设,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力度。增加对安全设施的投入。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做好消防工作。严格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强化日常监管,排查整改事故隐患,建立健全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事故机制,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十二、认真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推动实现富裕安康

  坚持城乡并重的就业方针,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强化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加大就业岗位开发力度,全年新增就业岗位80万个。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全省城乡基本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管理基本制度。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再就业扶持政策。大力实施“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制度,开展农村贫困户就业扶贫行动,促进下岗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发展技工教育,建设好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复员转业军人安置和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工作。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关系协调,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社会保险参保率。研究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办法。加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建设,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研究制定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办法,加快实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建立以失地农民为主的农民养老保障制度,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形式。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健全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险市级统筹和省级调剂制度。强化基金征缴和监管,积极探索基金保值增值的途径和办法,增强保障能力。加快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符合保障标准的城乡居民应保尽保。

  努力改善困难群众生活。扎实推进“十项民心作程”。建立健全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继续下大力气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子女入学难、看病难、打官司难、住房难等“四难”问题。完成解决农村180万人饮水困难工作任务。继续开展清理拖欠征地补偿款和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农民工工资工作。实行征地补偿费预存款制度。妥善解决农村“五保户”和特困户的生活困难。做好救灾救济工作,安排好受灾群众生活。发展社会福利和残疾人事业。做好老龄工作。支持慈善事业发展。重视解决优抚对象、企业军转干部、伤残军人以及特殊群众生活保障问题。

  创新扶贫开发机制。认真实施扶贫规划,坚持整村推进,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抓好产业扶贫、智力扶贫、旅游扶贫、劳务扶贫和农村安居工程。切实管好用好各项扶贫资金。建立发达地区接纳对口扶持地区农村劳动力机制。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做好农民外出务工的信息引导、管理和服务,取消对农民工的各种不合理收费,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

  今年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抓紧做好“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科学的方法进行规划编制工作,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贯穿规划始终,把增进人民福利、促进社会和谐放在重要位置,把促进城乡、区域、内外源型经济、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等协调发展作为主要任务。突出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围绕重大战略性问题,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研究论证可行的政策措施。突出做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改革开放等关系全局的重点领域和项目的规划,努力使“十一五”规划成为体现“五个统筹”、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

  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是全面完成今年各项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按照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要求,全面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努力建设廉洁务实高效政府、法治政府和人民满意政府。

  自觉接受监督。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的制度。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高度重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办好人大议案。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接受新闻舆论和公众监督。加强审计监督。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努力建设廉洁务实高效政府。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在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改进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方式,深入把握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规律,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科学调控的能力,增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的本领。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建立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对施政行为的全过程实施有效制约监督,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改进和完善政绩考核办法,探索建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严格执行统计法,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加强调查研究,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力戒文牍主义、形式主义。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着力推进行政审批网上协同办公,提高政府效能和公共服务质量。完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

  努力建设法治政府。积极配合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做好地方立法工作,夯实依法行政基础。认真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创新行政决策机制,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创新行政执法机制,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和水平;创新行政监督机制,提高行政监督效能。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规范行为,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违法要追究。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和规范行政许可程序,强化对许可行为的监督。积极稳妥地推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探索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

  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做到怀为民之心,行利民之事,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开展“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完善公务员选人用人机制和考核指标体系,强化公务员培训,推进公务员轮岗交流,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依法行政、团结实干、作风严谨、廉洁为民的公务员队伍,使全体政府工作人员对党和国家的事业高度负责,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齐心实干,不断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各位代表,今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宏观调控成果,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的关键一年。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创造出新的更大的成绩,为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和实现富裕安康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