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摆脱了大萧条时候的困扰,成为了综合实力第一的强国,正是由于美国的发达和其实行的霸权主义,导致恐怖组织的主要矛头指向了美国,所以在八十年代以后,美国遭遇了多场恐怖袭击,其中最严重的还要属911事件。此后美国的警惕性和防御行动迅速增加,期望要保证本国毫无危险性的威胁。正因为如此,导致美国开展以棱镜计划为首的监控计划,再加上美国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开始实行对互联网的控制,以牺牲公民隐私为代价,着手在全球范围内开始监控互联网上的信息,以此来防范恐怖袭击,以及其他国家和本国公民的可疑行为。
2 美国政务对互联网的监控
2.1 互联网的历史与现状
国际互联网,始于1969年的美国,又称因特网,是全球性的网络,是一种公用信息的载体。这种大众传媒比以往的任何一种通讯媒体都要快,并且便捷。互联网是由一些使用公用语言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网络,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1989年,第一个搜索互联网诞生了,1991年第一个互联网的友好接口被开发出来,直至1995年,商用互联网开始使用。
由于起始于美国,因此大部分的根服务器位于美国,并且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网络技术,即使现在众多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参与互联网的建设与创新,但还是无法与拥有核心技术的美国相提并论。
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开始进入商用以来,迅速拓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信息基础设施。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截止2007年1月,全球互联网已经覆盖五大洲的233个国家和地区,网民达到10.93亿,用户普及率为16.6%,宽带接入已成为主要的上网方式,同时还包括无线的互联网。同时,互联网迅速渗透到经济与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推动了全球信息化进程。全球互联网内容和服务市场发展活跃,众多的公司参与到国际互联网服务的产业链中。由此带来了互联网服务的产业发展活跃,推动形成了一批巨头公司,如Google、Yahoo、eBAY等。
2.2 美国的行动——棱镜计划
其实棱镜计划只是美国项目的冰山一角,还有“主干道”,“码头”和“核子”。根据斯诺登的揭秘,棱镜计划(PRISM)开始于2007年,也就是早在小布什在任的时候,就秘密开始执行了,其正式的名号为US-984XN。从2009年奥巴马上任之后,背地里大力支持棱镜计划,保密工作一直非常严密,以至于开展了6年,全世界还一无所知,直到在斯诺登泄密之后,才能窥探到棱镜计划的全貌。
美国互联网的监控广度和深度无不令人咋舌。首先从广度而言,世界上任意一个角落都没有逃离美国的监控,任何网民的上网记录都在监控范围之内,无一例外,即使是美国的盟国也难逃监控。美国的监控早已不仅仅局限于自保和军用的范围内,上至各个主干网络,下至每个普通网民;再从广度而言,包含了互联网用户的邮件信息,通信的音频记录,图片,文档,个人的联系方式,网页浏览记录,购买记录等,由此可见监控范围已经深入到每个公民生活的点滴。
美国情报机构一直在美国的9家互联网巨头公司中进行数据挖掘工作,这9家公司包括了微软,谷歌,苹果,雅虎,思科,facebook等著名的公司。比如苹果公司能返回使用者的软件使用记录,位置,联系方式,音频和通话时间和网页浏览记录等,而世界上有很大一部分网民使用谷歌的浏览器或搜索功能,谷歌也会将这些数据挖掘之后,返回给美国情报机构。这样一来,无论你身处何处,在美国,中国,欧洲还是澳大利亚,只要你使用谷歌的搜索,谷歌公司都能获得数据并返回,监控的类型一共有10类:信息电邮,即时消息,视频,照片,存储数据,语音聊天,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登录时间,社交网络资料的细节,这其中秘密监控的有民众的通话记录和网络活动。
美国对于互联网的监控首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也离不开美国各个巨头公司的帮助,尤其是谷歌,微软,雅虎,思科,facebook,苹果这些公司的贡献非常大,由于这些公司都是著名的企业,积累了很多的人气,例如谷歌的搜索和邮箱,facebook的主页,苹果和思科的设备,微软的系统,网民的资料、好友和照片,包括各种数据都会被美国的情报机构进行数据挖掘。由于这些公司的名气颇大,功能很完善,很多人愿意使用它们,新开发的软件很难开辟客户,并且这些公司的技术也很成熟,多数人愿意使用这些美国的公司研发的软件,就像很多中国的公民,很多人平时使用的是腾讯的邮箱,但是为了方便工作,也会去申请一个谷歌的邮箱,这也是美国控制互联网的一种方式。根据斯诺登后来接受的电话采访,美国已经成功搭建了一套系统,可以成功的攻击任何通信系统,获取资料。一旦美国觉得某个网站有可疑信息,就可以使用那套系统攻击该网站,查看服务器内部储存的信息,这是另一个控制互联网的途径。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除了众多网民经常使用美国的网站和软件,中国的硬件和系统也大多是美国开发的,为首的就是苹果和微软。众所周知,中国很多公民热衷于使用苹果的产品,包括iPhone,iPad,MacBook Air,资料显示,苹果的产品会在设备连上网络的时候,将用户的使用记录和下载记录,通信的时间,地点,通话人秘密返回苹果公司,不需要经过使用者同意;就微软而言,除了少部分做研发的程序员会使用linux和unix的系统,绝大多数的用户还是偏好微软这种使用简单的系统,而windows系统在开发的时候,一定在系统中留了一条通道可以返回数据,一般情况下,只是用来提醒用户更新漏洞,检查是否是正版,但是一旦美国需要的情况下,程序员就可以根据留出的通道,窃取该电脑上的信息,对于其他国家和网民来说,又是一个潜在的威胁。而且世界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是使用美国的设备,包括中国。再比如通信设备,很多都是思科公司生产的,因为不能确定,所以只能假设,如果思科在内部安装了一个小程序,必要的时候将该设备中的信息发回,那么也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就像一个随时可能会爆炸的炸弹,威胁购买思科产品的其他国家的信息安全保护。
不仅如此,除了个人电脑和企业电脑上网躲不开美国政府的监控,大部分公民平时的手机上网,也在美国的监控范围内,一般2G的手机上网需要通信公司的基站和电缆,而3G则是把电缆改为光纤。由于手机上网是通过无线电信号传输,只要美国需要,可以轻而易举的截获信号,得到想要的信息。
上面的例子均为美国现在或者过去进行的行动。关于未来的行动,就现在的发展形势而言,美国不会有收敛的意向,因为公开场合,美国官方可以申明已经取消对互联网的监控,暗中却反而会变本加厉,进一步监控全球。从现在的技术来看,各国还没有能力获取美国入侵系统,或者监控的记录。美国国会会继续批准投入大量资金研发一套系统,监控和入侵各国的网络系统。9家巨头公司将会利用自己本身的优势和基础,打压外国的同行,维护自己的市场份额和用户,利用已有的用户数据挖掘信息,用于改善自己的产品,并且进一步拓宽市场,获取更多的用户,进一步优化邮件系统,能够智能阅读邮件,获取关键信息,了解用户的发邮件的意图,判断是否有恐怖组织的信息存在,将有恐怖组织信息存在的邮件分等级返回,进行人工分析,最终判定是否与恐怖组织有关。对于交友性的网站,可能会实行实名制,虽然这种规定会侵犯公民隐私,但是为了能进一步排查恐怖行动的发生,美国势必会实行,并且会对用户上传的音频,照片,个人资料进行比现在更加细致并且深入的检查。对于苹果公司那样的硬件设备生产公司,必然会延续之前的设计风格与系统,不断优化,以吸引更多的用户购买,改善商业营销模式,维持高质量的软件库和用户必须注册ID才能使用软件的规定(变相实名制),将每个用户的信息,使用软件的记录,所在位置,上网痕迹和设备上的照片,音频等个人信息返回苹果公司进行数据分析。
2.3 美国监控互联网的影响与思考
从已经公开的文件可以看出,美国的网络监控计划早已成为一项技术成熟,政府许可,政企配合的工程。可以从以下四点看出:
a.具有政策许可和指导
首先值得深思的是美国一直替自己辩解,从奥巴马到白宫发言人到国安局长亚历山大,都一致声明只是为了反恐,可是连盟友都监控的行为,又有谁会相信只是为了反恐呢?近年来,美国频繁出台跟网络相关的政策性文件,如《网络空间行动计划》,《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加强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等,美国对外宣称只是为了和网络巨头公司一起维护网络安全,而这次行动中曝光的总统行政指令则说明了一切,将美国意欲建立网络空间的霸权,主导网络的决心显露无遗。
b.有法律依据的支持
虽然美国是一个注重个人隐私的国家,但是从这次的行动来看,虽然涉及美国公民和其他国家公民的隐私权,但美国政府依然还是维持强硬的态度,与美国的法律脱不开关系。美国的《爱国者法案》,《外国情报监视法案》等法律为美国的监听和网络监控计划提供了法律依据,美国近年来大力推动的《网络空间安全法案》更为美国的所作所为做出了很好的遮掩与解释。
c.先进的技术支持
无可否认,美国确实拥有世界顶级的技术,从监控世界多年,而世界各国一无所知来看,的确美国领先不少。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窃听技术,美国长期垄断CPU,操作系统,大型交换机,路由器的市场,各国的国产品牌无法与之抗衡。据报道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各有超过70%的设备是思科的产品,安全隐患不言而喻;当然美国的窃听技术也是不可小觑的,能利用卫星窃听电话和定位,利用监控按键记录密码的方式不仅取得了意料中的效果,而且长期以来未被其他国家察觉。
d.资源的保障
美国作为互联网的发源地,世界上13个根域名的服务器就有10个在美国,其地位可想而知,而且另外三个都在美国的盟国境内,没有落在中立国或者敌对国中,那么美国作为网络的主干道,要想获取信息,难道不是轻而易举吗?根服务器在美国,其他国家的通信都会经过美国,这是客观的条件,此外世界上最先进的互联网公司都位于美国,从最先进的检索公司—谷歌,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还有两大IT巨头,微软和苹果,这些公司拥有的大量互联网数据资源,都可以被美国政府利用。并且美国的政府每年也为这些监控计划投入上千万美元的资金,提供了经济上的资源。
从前人们一直很向往数据的集中与统一,现在时新的云计算就逐渐在实现这一点。智能化的生活着实让人心动,但是自从棱镜事件爆发后,人们开始对大数据感到恐慌。与以前信息化不发达的时候相比,今天的信息社会似乎更加危险,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被人监控,无可逃遁,公民对于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的依赖,远远超出了他们自己的想象,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将一个人的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获得之后,通过数据库的交叉对比,可以分析出87%人的身份。
人们每天制造的数据,说不定就会被大公司进行数据挖掘之后,整理成“大数据”,根据分析机构的预计,大数据的市价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微软,苹果和谷歌这些大公司,掌握着十几亿用户的数据。如果这些输入仅仅用作商业分析,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软件和设备,这无疑是好的,可是如果和政治挂钩,利用这些数据来监控世界各地的公民的行动,未免不令人唏嘘。
虽然美国的对于互联网的监控是针对全世界的,但是作者认为必须着重分析一下中国的情况。中国互联网的城门洞开,已经成为重灾区,中国如果只是单纯的谴责,不足以给美国政府构成威慑,俗话说的好,打铁还需功夫硬,今天中国公民使用的智能手机系统多为谷歌的安卓,苹果的iOS和微软的windows phone,在PC方面,中国公民使用的系统基本上为Windows和Mac,芯片使用的是英特尔和AMD,而互联网基础通讯的设备,基本都是思科公司的。许多人纷纷表示,应该适当封杀这些公司,关闭城门,给国产的设备和软件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是仔细一想就能明白,一旦加大对那些公司的打压,中国很多领域会彻底瘫痪,以思科为例,其产品稳定性高,功能强大,要想替换,何其容易?曾经北京市在2001年也率先采购金山的WPS,支持国产软件,但是没过多久,就因为问题过多,反映差而被卸载,重新安装了微软的office办公软件。虽然中国的硬件技术整体情况不乐观,但也不能排除像华为、中兴、小米这些优秀的民营企业所带来的影响。华为的交换机与路由器具有一定的优势,性能在不断的提升,价格也比同类产品便宜不少,占领的市场份额也在逐年增大,所以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必须明白,除了超越,我们无路可走!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依赖。
任由美国的官员如何辩解,称只是为了反恐,但是相信的人少之又少。从前美国一向以维护世界和平的卫士自居,经常干涉别国内政,其对伊朗和伊拉克的行动就可见一斑。至今,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得寸进尺,开始妄想能够控制全世界,而且首先从互联网开始。如此行动,对于国际环境的稳定非常不利,美国与别国外交危机也日益加剧,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愿意主权旁落,被别国干涉内政。其次是产生了信任危机,国家之间难以信任,公民对企业难以信任,用户对网站的安全难以信任,这么多的难以信任,发展到以后,一定是除了公民自己,别人都难以信任。再者,网络本来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任何人在里面都可以畅所欲言,前提是不违法,不造谣的情况下,让用户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但是现在网络越来越压抑,分享的内容也害怕被监控,聊天记录也担心被偷窥,这样子就完全失去了上网的意义与乐趣,网民们又何必上网呢?
不过事物具有两面性,在美国企图控制互联网的开始阶段,也是在棱镜计划的初期发现了端倪,这样比在美国得逞之后才得知真相要好很多,不仅能提醒各国加强安全防御工作,特别是应该实行自主创新,使用本国研发的设备与系统,推动技术发展去保护安全。对于普通公民而言,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再像以前随心所欲的将自己的信息放置在网上,要留意自己信息的保护,多支持本国的设备及软件,不可过分依赖外国的产品。至关重要的一点是美国通过大型路由器等大型网络设备的攻击入侵中国的网络,进而入侵与之相连的电脑,中国的电信和清华大学主干网曾遭到美国安全局入侵却一无所知,最后还是在斯诺登给出了一份详细文件后,才知道已经被攻击了,看着这些除了痛心,还有无奈,要知道可怕的不是美国明目张胆的监控我们,而是他们一直监控着中国,而中国的公民却一无所知,毫无防范,难道不值得深思和醒悟吗?
3 公民隐私权保护问题
3.1 隐私以及隐私权的定义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个人信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以及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或者说隐私是个人不方便其他人知晓的秘密。
隐私权即为公民拥有个人隐私的权利,根据官方的解释,隐私权是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
3.2 美国如何侵害公民隐私权
前文中已说明美国监控互联网的危害,其中就有对公民隐私权的侵害,由于美国政府及其9家网络巨头公司,对网民的邮件信息,通话记录,照片,联系人信息,所在位置,上网记录汇总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并且搭建窃听系统,大面积安装窃听设备,获取公民和国家人员通话内容,在数据的挖掘中,公民的隐私也在分析范围内,根据中国的《侵权责任法》第二条规定,监听他人住所,安装窃听设备,非法刺探他人的财产状况,调查、刺探他人信件和他人社会关系,收集公民不愿向社会公开的纯属个人的情况,均属于侵犯公民隐私权。以上范畴,美国均已违反,事实说明,美国侵害了全球各国公民的隐私权。
除了美国的主动侵害,技术先进,窃取轻松之外,其他各国的公民也有失误。首先是大部分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很不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给了美国可乘之机。在互联网上随意留下自己的个人信息和个人数据,包括照片,音频和视频等,或者将自己的信息随意透露给陌生人,尤其是网上聊天的时候,无意间说漏,或者是在注册用户时,比如银行账户,会留下个人信息,但是很多银行不妥善保存,更有甚者会出售给别的公司,而美国的许多公司恰巧愿意出钱买下,这样不仅省力并且省时的获得了想要的公民隐私信息。另外一点就是大多数国家的计算机技术不如美国的先进,现在使用的一般都是储存在数据库中,存放在服务端,但是因为保护的措施不够先进,容易被美国攻破,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众所周知,凭借先进的科技,美国历时多年,建立了一套GPS卫星定位系统,基本上大多数国家都使用隶属于美国国防部管辖的卫星定位系统,因为大部分国家没有能力发射定位导航卫星,即使能发射卫星,也没有完善技术能搭建相关的系统,所以美国可以通过他的卫星定位系统,对全世界的手机通话地点进行定位。随着这些年手机的普及,固定电话已经很少有个人使用了,无论是国家元首,还是平民百姓,只要公民使用手机进行通信,其位置就会在美国的掌控之中,因为公民一旦使用手机通话,卫星定位系统就能获得他所在的地点和通话内容。而且,众所周知,手机信号是通过无线电波传输的,只要掌握了相应的频段,就可以进行信号过滤,获得想要监测的信号,所以美国无论是从通信的硬件和监测技术都能够轻而易举的监控公民的通话记录。
3.3 对公民的影响
首先必须肯定,美国侵犯公民隐私的影响必然大部分是负面的,美国一向对外宣称“天赋人权”也逃不开美国的监控,就算奥巴马辩解说:“没人监听你的通话记录,政府所做的只是分析你的电话号码和通话时长,然后找出与恐怖注意有关的通话。”但是这些基本的信息汇聚起来也是不可估量的,即使只是分析通话的号码和时长,也是对公民的隐私的侵犯。对于公民的社交来说也非常不利,人与人之间有了最基本的信任,相处起来才能融洽,但是经过美国的监视和窃听事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紧张,因为公民不知道跟别人交流时,自己的隐私是否会被他人泄露,对于社会的稳定是不利的;至于虚拟社区,公民虽然会开始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但是难免不会因此散布虚假的信息,并且会将自己伪装起来,欺骗别人,避免被别人获取到自己的信息,这对于营造一个轻松绿色的网络环境是很不利的。
3.4 保护隐私的重要性
对于普通公民来说,隐私权是自己作为公民的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无论任何政府和组织。美国对于公民隐私的侵犯也是一个关于个人隐私权的提醒,即使你是一个普通的公民,你的隐私也不是无足轻重的,一个公民的隐私或许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中国十几亿人的隐私就不同了,更不用说世界几十亿人的隐私。所以应该从国家做起,确立专门的法律法规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对于侵害公民隐私权的行为要严厉制止。就公民个人而言,应该从个人做起,保护自己的隐私。首先应该正确对待自己的信息,明白自己是拥有隐私权的,不再将自己的隐私随便透露给别人,不随便在网上共享自己的生活信息,即视频,音频和照片等,不轻信一般的网站,将自己的信息毫无保留的输入,在无任何保障的情况下,拒绝在各种传单,抽奖,调研中留下自己的个人信息,如果隐私权收到侵害,应该正确的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从现在起,培养保护自己隐私的意识,这是第一步。
最后必须依据法律保护自己的隐私权,将那些出售用户信息的企业对簿公堂,让他们得到应有的惩罚。并且应该维护自己公司的名誉,不应该为了蝇头小利失去客户的信任,保护客户的隐私,不将客户的信息作为商品出售,这是对于客户应尽的职责,同时也是义务。对于那些出售用户个人隐私的公司也应该提起警惕之心,虽然当代社会是经济发展的社会,但是却不是金钱至上的社会,虽然出售用户的个人信息能换来一时的财富,失去的却是用户的信任和自己的声誉,孰轻孰重,企业应该分得清楚。
只有社会、企业、公民三个方面一起保护公民隐私,公民的隐私权才能得到最好的保护。
4 对策建议
关于对策首先应该一分为二,一方面是对美国,一方面是对自身。
4.1 应对美国对互联网的监控
美国对互联网的监控,各国绝对不能苟同,不能因为美国处于强势和主动,就采取容忍的态度。即使是美国,在棱镜计划曝光后,依然态度十分强势的为自己辩解,所以各国更不能退缩,因为这样只会让美国得寸进尺。各个国家应该坚持自己的立场,联合其他受害国家,一致要求美国停手。比如法国政府已经正式要求美国停止监听法国公民的通话记录,虽然法国政府的发言人碍于同盟身份,声称不会报复,希望美国给出合理的解释,并停止监听;波兰曝光了美国驻华沙使馆内的窃听设备,希望美国停止非法窃听;德国总理默克尔质问奥巴马,声称一旦消息被确认,将会严重破环美德的关系;其他各国甚至可以请求国际组织的介入,而且美国的公民也在受害者行列内。民意调查表明,能够理解美国这么做的并支持的仅占百分之十六,大部分美国公民依然是反对的,他们也会维护自己的权利,但对美国的行为,各国的政府首先要做的首先是表明立场,强烈谴责美国的所作所为,要求美国停止对互联网的控制,要求美国的所作所为需要符合法律,用实际行为来维护自己国家的权益和自己国家公民的权利,强烈要求美国拆除安装在其他各国的监听设备,禁止美国继续监听通话,侵犯公民隐私权,维护一个和谐,绿色的网络环境和生活环境。
4.2 关于自身的对策
首先是大力推动本国科技创新,促进科技发展,用先进的技术作为保护公民合法权利的前提。需要注意的是,不可好大喜功,不再重蹈汉芯的谎言。一方面要发展科技,另一方面也要使新的技术商业化,与相关的其他设备兼容使用,努力使用国产硬件与系统,比如华为,小米,金山的WPS,腾讯,阿里巴巴,其次是我国已经开始使用自行研发的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将来会代替GPS定位系统,这样信息的安全能得到更好的保障。对于网络安全技术,必须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推进网络安全的建设。只有本国的技术发展起来,缩小与美国的水平差距,才不会让美国神不知鬼不觉地窃取本国的信息记录。
对于每个网民而言,要明确自己拥有隐私权,即使处于虚拟的社会中,也拥有隐私权,需要注意的是,上传到网上的信息,需要思考是否属于自己的隐私,是否可以上传,如果会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的内容,比如自己联系人的联系方式,照片,邮件信息,就应该避免上传,在现实生活中,也需要注意,是否将自己的隐私泄露给他人了,包括办理各种业务时,所要填的各种信息,如果涉及个人隐私,需要慎填,以防给予美国可乘之机,也要防止自己的信息被随意出售,从源头保护隐私。
5 结语
不可否认美国的所作所为给全世界带来的不稳定,无论美国作何狡辩,其他各国都应一致对抗,绝不能被美国的势力所震慑,应该坚持自身立场,决不妥协,脚踏实地去推动科技的发展,切实保护本国公民的隐私权,以本国的态度和实力来保护自身的信息安全和公民隐私。
参考文献:
[1] 杜舟.你被美国监控了[J]. 《IT时代周刊》2013年13期.
[2] 朱大力.从“棱镜”计划看美国的情报系统与能力[J]. 《保密科学技术》 2013年 7期.
[3] 曾一巳.美国监控项目:改革还是中止[N]. 《工人日报》2013-08-12期.
[4] 李宓.美国:监控社交网络[R]. 新华每日电讯 2012.
[5] 扬帆.网络交往中公民隐私意识问题研究[D].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 2012.
[6] 沈萌.商业组织侵犯公民网络隐私权的法律问题研究[D]. 北京 中央财经大学 2013.
[7] 熊刚.时金桥 郭莉 “棱镜”计划幕后的技术分析[J]. 《保密科学技术》2013年 7期.
[8] 佚名.“棱镜门”事件曝光美国网络监控计划[J]. 《保密科学技术》2013年 6期.
[9] 史哲.“棱镜”为什么让世界恐惧[D].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 2013.
[10] 佚名.“棱镜门”事件事态进展概要[J]. 《保密科学技术》2013年 6期.
[11] 百度百科“棱镜计划”词条 [DB/OL]
[12] 维基百科 “棱镜计划”词条 [DB/OL] http://zh.wikipedia.org/wiki/棱镜计划 2013.11.25.
[13] 维基百科 “爱德华·斯诺登”词条 [DB/OL] http://zh.wikipedia.org/wiki/爱德华·斯诺登 2013.11.25.
[14] 新华网 美国“窃听门”主题专栏 [J/OL]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ljm2013/index.htm 2013.11.25.
[15] 新华网 美国借助思科监控中国 [J/OL]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6/19/c_12504500 8.htm 2013.11.25.
[16] 新华网 美国曾入侵中国电讯公司及清华主干网络 [J/OL] http://n ews.xinhuanet.com/gangao/ 2013-06/23/ c_124896371.htm 2013.11.25.
[17] 新华网“棱镜”只是冰山一角?详解美国庞大监听计划 [J/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 013-07/01/ c_125064426.htm 2013.11.25.
[18]百度百科“互联网”词条 [DB/OL]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DHtMjHuACO6XGuLFBWQ 5zJSnchnxhpbzHOo8L9guEWYanTqSJv6jqWz0ypCavfTs#2_1 2013.11.25.
[19]百度百科“隐私权”词条 [DB/OL]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U8DwSbFuU0WC74P2mTbMhd s8lXVSzuK0aNCyYXIWJEEPpTuCqu_wntQUaGsPpupH 2013.11.25.
[20]百度百科“隐私”词条 [DB/OL]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M89fQTczrzO0ut92fKGqdKFq4O 7QON9_GejxJbMtPjrcswwXasg0iMFry0zFiM7Yi8e2Z7U08An91UjbIKYFLtnG8qlOZDYuoZ-tFxSBibGDNNL2R_Qb9Dh2FDW2Jhwo 2013.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