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PPT”中走出的信息化
来源:企业报 更新时间:2014-06-29

 

  近年,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推广应用组与《光明日报》举办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专题研讨会”上,美国EMC公司技术咨询专家马隽认为,中国提高信息化水平应从“PPT”三个要素入手。第一个P是指人(People),第二个P是指流程(Process),T是指技术(Technology)。首先要有大批专精于信息管理的信息家;其次要设定新的流程,要深化以信息为中心、以信息服务为出发点的观念,实现从管理数据到管理信息的转变;第三是构建以信息为中心、以信息服务为出发点的信息基础架构。

  当前,我国信息化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估计,近几年我国仅仅在政务信息化的投入上远远高于500亿元,但老百姓离享受电子政务信息化的成果还很遥远。世界银行将全球信息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处在第二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转化,中国整体处在第一个阶段向第二个阶段的转化。在整个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是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在政务信息化的过程中,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也是最难的问题之一。未来中国要进一步推动政务信息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也是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马隽的建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会上,IDC中国副总经理万宁引述IDC最新研究报告《数字宇宙膨胀:到2010年全球信息增长预测》数据指出,2006年全球每年制造、复制出的数字信息量共计1610亿GB,中国数字信息量为127.1亿GB,占全球信息量的7.9%;受“富媒体”、用户创建内容和16亿网民三大因素推动,到2010年,全球数字信息量预计为9880亿GB。而中国的数字信息量预计为900.5亿多GB,占全球信息量的9.1%。由此看出,中国的信息增长速度还要高于全球。2006—2010年,全球信息量增幅为6倍,而中国则高达7倍。相比之下,印度的数字信息量预计为172亿GB、韩国的数字信息量预计为157亿GB、日本的数字信息量预计为520亿GB。

  这项由EMC赞助的开创性调研项目,首次测定并预测了全球个人或企业制造、复制出的数字信息总量及种类。

  中国的数字信息量之大,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的数字化设备普及程度高、信息化成果显著;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数字化信息的加速膨胀给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带来机遇和挑战。IDC研究数据发现,如果要将所有制造和复制出的数字信息全部保存,2007年就会出现存储容量不够用的情况;2008年之后,数字信息量与存储设备容量之间的缺口会越来越大。从2006年至2010年,中国数字信息量的年均增长率将约为59%,而存储能力的年增长率约为40%,存储能力的提高将落后于信息的增长幅度。中国将在2008年开始出现信息存储缺口,到2010年,存储能力和信息总量之间的缺口将约为248亿GB。

  另一个重要发现是,到2010年,近70%的数字信息将由个人创建,企业和机构将负责其中至少85%的信息安全、隐私保护、可靠性和法规遵从等事宜。

  马隽认为,不断增长的信息将为今天的IT基础架构带来相当大的压力。这种爆发性增长将改变机构和IT专业人员的工作方式以及消费者使用信息的方式。由于企业和机构将负责85%的信息,整个行业应该采取措施,开发灵活、可靠、安全的信息基础架构,进而控制信息的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