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从建设期走向利用期
来源:睿商在线 更新时间:2014-06-29
 
在仍处于云计算初级阶段的中国,只有聚合起这样一个完整的生态圈,服务商的产业大局方能获得更大的成功机会
  已经不再是IT产业中新趋势的云计算,对中国IT产业的影响以及其自身的热度,最近以来看似已不断下降。近日来,关于各地利用云计算概念圈地搞房地产项目,以及区域级云计算基础设施项目重复及过度建设的新闻,频繁见诸报端和电视节目之中。
  一时以来,云计算似乎已经从一个新兴产业转眼变成市场饱和的传统产业。一个需求过剩的产业是否能持续给整个IT生态圈带来成长的动力和创新的机会方向?在记者看来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仍然是肯定的。云计算产业呈现出的市场饱和,主要集中在价值最低的基础设施建设层面,而在真正让云“上天”和“入地”的,具备更高价值的方向之中,IT产业链仍然有很多可以去发掘的创新和机遇。
  中国企业级IT市场近年来已经成为全球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如果分析全球和中国地区近年来服务器市场的销售增减趋势,不难发现来自中国区的需求增速在全世界增速中极高的贡献率,许多IT基础架构厂商和集成商都希望云计算产业的兴起,能够更多地带动数据中心项目的建设,从而为基础架构产品和解决方案的销售提供催化剂。诚然,在云计算概念的普及初期,建设符合云需求的IT基础设施是云产业的主要任务,但很显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高需求不可能持续太长时间——毕竟提升计算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减少IT基础设施的总体使用量,才是云计算诞生的根本目的和价值所在。
  而我们姑且把那些挂着云计算的幌子,圈地从事地产业务的企业放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外,而仅仅讨论那些建设之中,或者已经建设完成的云计算中心,以及当前行业用户对于云资源的利用率,也不难推出在许多地方,云计算中心的硬件建设已经远远超过当前的需求。而在“充分利用这些已经建设完成的计算和存储资源,让更多的应用在云数据中心中创造价值”这件事情中,企业级IT服务商就能创造自己真正的价值。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由地方政府主导,盲目建设云数据中心的状况可能会呈现出下降局面,而云数据中心的主要建设者将转向那些有成熟云服务提供经验的IT服务商,如阿里和IBM等。一个例子是IBM提供基础架构即服务的云计算部门SoftLayer就刚刚宣布,自己投资十亿美元在全球建设的12个数据中心中,第一个在中国香港地区的云计算中心已经投入使用。而未来即将陆续投入使用的云数据中心中,还将有一个落户到上海。
  在香港和上海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建设云数据中心,从常理上说并不符合云数据中心建设温度尽可能低、电费和地价尽可能便宜的原则, 但IBM作为成熟和经验丰富的云计算运营者,在成本之外,考虑得更多的显然是整个生态圈聚合的问题。在上海和香港这样的地方,有数量丰富的云、大数据和移动互联开发商,有成熟的、接受云计算作为企业IT承载方式的用户群体。在仍处于云计算初级阶段的中国,只有聚合起这样一个完整的生态圈,服务商的产业大局方能获得更大的成功机会。
  在现阶段,与降低成本相比,提升云计算中心的利用率显然才是云的运营者们需要关注的话题。在自己的生态圈中所聚合的、能够为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创新服务应用的合作伙伴数量越多、类型越丰富,自己建设的云数据中心利用率才有可能越高,才能推动整个业务走入良性发展的路线之中。
  而位于企业级IT供应链中间层级的企业也不用担忧无法从云计算产业中找到机遇,在计算资源不断扩张和资源实际使用率不断降低之后,寻找能够在云平台中开发行业应用、提供行业定制化服务的合作伙伴必然会成为云服务商、云数据中心运营商在未来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而不仅仅是IBM这样,在IT方案商和服务商群体中拥有多年合作经验和良好合作关系的云服务提供者。
  那些由政府或本地企业,或者互联网公司和电信运营商所主导的云计算产业,也会开始将关注重心从“建设”转向“利用”,并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抛出更好的条件来寻找能够帮助自己的云资源提升利用效率的合作伙伴。
  在这个时候,企业越是有更多数据分析、移动应用和社交这样的、更适合于在云上运行的应用模式,就越是在云实施和服务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创新的思路,越有能得到云服务商伙伴抛出来的、更粗的橄榄枝,并在未来的云计算生态圈中成为真正的话语权持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