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政府工作报告中回顾上海去年历程
来源:新民晚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韩正市长在上午政府工作报告中回顾去年历程——2003年实现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增长11.8%

    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增长12%

    刚刚过去的2003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领导下,新一届市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依靠全市人民,牢牢把握改革和发展的主动权,经受住了非典疫情的严峻考验,克服了罕见的夏季持续高温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实现6240亿元,比上年增长11.8%,连续12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为2450亿元,比上年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预计比上年增长32.5%;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9%;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比上年增长12%和7%。

    及早部署果断决策群防群控 有效控制非典疫情

    去年上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及全国防治非典指挥部的决策和部署,坚持把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及早部署,果断决策,依靠科学、依靠全市干部群众、依靠广大医务人员,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非典防治工作。

    根据全国疫情变化情况,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源头控制,防止病源输入和传播;充分发挥卫生专业防治网络的作用,设立了覆盖全市的疫情监测点,实行每日零报告制度,积极开展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群防群控,有效控制了非典疫情。

    防治工作转入常态长效管理以后,坚持思想、工作和措施三个不放松,继续保持高度警惕,坚决防范疫情再次发生。

    同时,制定并实施了《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抓紧市公共卫生中心等一批重要项目的建设,提高全市公共卫生水平。

    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 国资国企改革和市场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按照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要求,调整充实了市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职能,贯彻落实《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加快了国有资产调整和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步伐。

    试行国有企业经营者和高级管理人员市场招聘,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优化。建立了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和信用担保体系,小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

    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投资,在浦东新区试行在企业登记注册中扩大出资者范围。

    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35%左右。

    继续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证券、货币、外汇、期货、黄金、钻石等国家级要素市场的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上海产权交易市场快速健康发展,全年实现产权交易约3244亿元。

    重大工程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三港两网”以点带面

    以“三港两网”建设为重点,开工和建成了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全面展开,港区、东海大桥工程按照节点目标顺利推进,临港新城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128万标箱。

    高速公路网进入建设高峰,在建项目总长约285公里。中环线工程开工建设。轨道交通网建设大规模推进,运营线路总长由65公里增加到112公里。相继建成外环隧道、卢浦大桥和大连路隧道,中心城区黄浦江越江车道由26条增至44条。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落到实处 新增就业岗位46万个

    各级政府认真落实促进就业责任制,全年新增就业岗位46万个。实施了促进就业的八项配套政策,发展多渠道的就业形式,鼓励企业招用下岗失业人员,大力扶持创业和自谋职业。开拓新的公益性岗位,重点解决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实施与城镇劳动力相同的就业服务和就业优惠政策,积极推进非农就业。实施职业技能振兴计划,再就业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

    加大了市级财政对经济薄弱区县的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支持力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

    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建成了一批中低价位商品住房,完成了一批旧住房的“平改坡”,廉租住房对象的认定标准从人均居住面积5平方米提高到7平方米,对中低收入家庭实行了购房贷款贴息政策。

    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管理力度加大 人均公共绿地9.16平方米

    全面开展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建成一批大型公共绿地和郊区片林,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预计达到9.16平方米,绿化覆盖率预计达到35.2%,森林覆盖率预计达到15.1%,通过了国家园林城市考核。

    完善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协调推进机制,全面启动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苏州河综合整治二期和污水治理三期等一批重大治理项目开工建设,中小河道整治得到加强,全市水环境质量稳步改善。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大了力度。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得到加强,中心城区积极推行“双增双减”,郊区积极推进“三个集中”,城市规划体系、管理体制和法规进一步完善。强化土地资源管理和土地一级市场调控,认真清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经营性土地出让全面实行公开招投标。

    发挥浦东开发开放先行先试优势 外商直接投资58亿美元

    继续发挥浦东开发开放的先行先试优势,外商投资出现了大项目多、服务贸易项目多、增资项目多的新特点,预计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

    积极实施促进外贸出口的政策措施,大力开拓海外市场,推进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建设,出口商品结构和外贸主体结构不断优化,外贸出口大幅度增长,预计全年出口4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9.7%。

    深化“大通关”工作,试行“5+2天”通关制,上海口岸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口岸进出口总额预计达到20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5%。

    积极贯彻《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与香港特区政府共同建立了沪港经贸全面合作的新机制。成立了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世博土地储备中心等机构,世博会进入实质性筹备阶段。

    积极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联动发展,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取得新进展。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深入开展对口支援和国内合作交流工作。

    启动关键技术研究  推进高校布局调整

    加快科技发展,启动了若干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燃料电池、信息安全、磁浮等一批重大项目研究取得进展,形成了一批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以发明专利为重点推进专利申请,专利申请数预计比上年增长11%。上海科学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推进高校布局调整,杨浦知识创新区启动建设。初中建设工程取得显著成效,一批相对薄弱的初中学校办学水平得到提高。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推进,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全面完成17家市级医院急诊室改造和40家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任务,市民就医条件得到改善。

    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 高新技术比重达26.5%

    工业新高地建设发挥了积极效应,工业发展实现了速度、结构、效益的统一。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围绕大项目、大产业、大基地建设,集聚各类要素资源,电子信息、汽车、石化、钢铁、成套设备、造船等重点行业快速发展;生物芯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检测中心、中医药创新园等项目相继启动,预计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17.5%,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5%,工业企业效益显著提高。

    第三产业稳定增长,金融、信息服务、中介、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房地产业保持健康有序发展。积极推进科技强农,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粮食产量稳定在10亿公斤左右。

    贯彻精简高效  转变政府职能 市政府有了  新闻发言人

    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对市政府部分机构进行了改革和职能调整、整合,基本完成新建和调整机构的“三定”工作。取消、调整的第三批审批事项达243项,审批程序有所简化。

    加强依法行政,制定、修订和废止政府规章19件,提出制定、修订和废止地方性法规议案20件。

    建立了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市公务网主干网开通运行,政府办事效率和工作透明度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