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德阳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来源:德阳市 更新时间:2012-04-14

  (2005年12月20日中共德阳市委五届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至2010年),是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规划。制定我市“十一五”规划,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市五次党代会确定的“跨三步、翻三番”的战略部署,准确分析当前形势,牢牢把握发展机遇,提出今后五年符合德阳市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全市人民意志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和总体部署。
 
     一、“十五”时期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1.“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十五”是德阳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好,改革开放力度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五年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容应对宏观调控,努力克服“非典”等疫情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进取,基本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五”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预计2005年,全市实现GDP 480亿元,是2000年的1.85倍;完成财政总收入53亿元,是2000年的1.8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37元,比2000年提高1124元;人均GDP12598元,比2000年提高5709元;非农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76%提升到80%;GDP总量和工业增加值在西部地级市中位居第四。五年来,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结构不断优化,运行质量不断提高,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投资力度加大,一批城建、交通、能源、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事业发展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就业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得到妥善处理,社会政治保持基本稳定。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2.“十五”时期发展的基本经验。一是必须解放思想抓发展。我们坚持每年都到沿海发达地区学习考察,找准差距、自加压力,始终保持紧迫感和危机感。二是必须凝聚人心抓发展。我们坚持凝聚全市智慧和力量,明确发展思路,确定发展目标,全市上下形成了团结、心齐、风正、劲足的良好局面。三是必须发挥优势抓发展。我们坚持发挥和发展比较优势,突出抓了工业特别是重装基地和西部职教基地建设,着力推进以三星堆为龙头的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四是必须突出特色抓发展。我们突出特色抓县域经济提升,积极推进“一中心三片区”组团城市群建设,城乡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五是必须扩大开放抓发展。我们始终坚持优化环境,扩大开放,抓基础设施建设、抓机关作风整顿、抓优惠政策制定,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六是必须执政为民抓发展。我们始终把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困难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六难”问题得到切实解决,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农村低保。
    
    二、“十一五”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十一五”发展面临的机遇。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有利条件。一是从国际形势看,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进入相互影响的互动阶段,国际大环境对我国的发展非常有利。二是我国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又快又好的发展,工业化进入重化工业阶段,产业结构加速调整、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为“十一五”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全方位的需求。三是中央提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对我市支柱产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四是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对我们加快发展为“三农”服务的相关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提供了重要机遇。五是中央提出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将加大对自主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有利于我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六是中央把区域协调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大对西部优势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对促进我市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十分有利。七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入世后过渡期的结束,国际、国内资本和产业将加速向西部梯次转移,有利于我们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促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八是我市经过“十五”的发展,增强了发展的后劲,夯实了发展的基础。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的机遇,站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德阳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4.“十一五”发展面临的挑战。德阳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德阳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一是区域经济竞争不断加剧,各地发展你追我赶,机遇稍纵即逝,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仍然是发展不足。二是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三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丘陵农村发展任务艰巨,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四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仍然存在,各项改革任务繁重。五是就业和社保压力较大,社会事业发展还需加快,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还需加强。
    
    三、“十一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思路和目标
   
    5.“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工业强市、科教兴市,着力自主创新,转变增长方式,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改善人民生活,到2010年建成更加宽裕的小康社会,使德阳成为西部最和谐的地区。

    6.“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工业强市,做强老支柱,培育新支柱,打造产业集群,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装基地;坚持用工业化、城市化、非农化思路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加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民营为主,工业强县,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坚持推进“一中心三片区”组团城市群建设,整合城市资源,完善城镇体系,提升城市功能;坚持以大开放促大发展,大力推进各项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建设“开放德阳”;坚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西部职业教育基地,提升城乡居民文明素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坚持执政为民,用发展的旗帜凝聚人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矛盾,用发展的成果惠泽百姓,打造西部最和谐的城市。
   
    7.“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00亿元,年均增长12%,力争达到1000亿元,这是全市各级党委的奋斗目标。进一步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到2010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以上。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较强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的百亿元、五十亿元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和一大批亿元以上的优势企业。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和产业集群化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的水平。科技教育加快发展,交通、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条件有较大改善。城乡就业渠道不断拓宽,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六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旌阳区达到220亿元,广汉市达到180亿元,什邡市达到200亿元,绵竹市达到220亿元,中江县达到150亿元,罗江县达到50亿元。旌阳、广汉、什邡、绵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江、罗江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实现阶段性目标。
   
    四、“十一五”时期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
   
    8.加快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抓住国家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机遇,进一步加强和加快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建设,使德阳成为全国和世界知名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着力支持重装企业拓展发展空间,积极进入军工、核电、风电等增长潜力大的新领域。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引进吸收、合作开发,以及对外并购扩张,快速缩短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提高国际竞争力。
   
    9.大力培育产业集群。把集群式发展作为做大做强产业的重要途径。依托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明确产业分工和布局,促进产业地域化布局、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联动,着力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到2010年形成3个销售收入上百亿元的企业,9个销售收入上50亿元的企业,100个以上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以大型企业为核心,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密切协作的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六大产业集群:以二重、东电、东汽、宏华、特变电工为龙头的重装产业集群,以剑南春、什邡烟厂、蓝剑为龙头的食品饮料产业集群,以金路、龙蟒、宏达为龙头的化工产业集群,以及医药、新材料、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
   
    10.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以政府规划为先导,以企业为主体,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着力引进龙头企业、协作配套企业以及关联项目向园区集中,形成聚集带动效应。支持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大引强、提升综合竞争实力,加快广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旌阳、什邡、绵竹、中江、罗江的工业集中区建设,建成特色突出、企业聚集、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建立园区自我发展的扶持机制,调动园区主体的积极性。积极探索运用市场化手段办园,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包片开发、自我招商。解决好工业用地、要素协调、环保治理等瓶颈问题,打造“生态工业示范区”。
   
    11.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在化工、建材、机械等重点行业以及产业园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2.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前提下,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努力提高粮食单产,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畜牧业质量效益,积极发展名特水产业,加快建设原料林、经济林和名优水果、花木、食用菌和中药材生产基地。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着力培育和壮大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和劳务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民有稳定的增收渠道。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质量安全体系、检验防疫检疫体系,以及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13.加大农村公用事业投入。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为重点,多渠道增加农村和农业的投入,强化政府对农业的公共服务。大力推进中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实施节水灌溉、土地整理、农村道路、人畜饮水、电网通讯、广播电视等项目建设,着力抓好农村沼气、红层找水、通乡公路、中低产田改造、“小康新村”等工程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挖掘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努力满足新增建设用地耕地占补平衡需求。加快改造提升农村中小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加强师资培训,开展城乡师资交流,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旌阳、广汉、什邡、绵竹在农村率先实行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在“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村实现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制度的普及进程,到2007年,全市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医疗统筹制度。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14.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
   
    (三)统筹区域发展,打造组团城市群
   
    15.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按照“工业集中化、城镇规模化、发展集约化、资源共享化、城乡一体化”原则,加快调整和优化市域城镇空间布局。充分整合城市资源,加快以德阳市区为中心,以广汉、什邡、绵竹三个县域市区为片区的“一中心三片区”组合城市群建设;着力提升中心城市的聚集、辐射功能,发挥各片区的特色优势,构建现代组团大城市。抓好重点城镇的规划建设,到2010年,全市建成汉旺、仓山、孝泉、小汉、黄许、洛水等30个重点城镇,重点集镇实现城市化管理。
   
    16.突出特色做强县域经济。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区域发展的关键来抓。突出抓好县域工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培育一批新的增长型企业,提高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按照民营为主、工业强县的思路,依托各县域的优势和条件,整合资源,协调互动,建成各具特色、都具比较优势的县域经济。全省“十强县”旌阳区力争保十争九、广汉市力争稳八争七、什邡市力争稳二争一、绵竹市力争稳三争二,中江县建成丘区强县,罗江建成丘区富县。
   
    17.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调整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按照“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着力抓好平原经济快速发展区、丘陵经济加速发展区、山地生态经济保护发展区等三个特色经济区的规划和发展,通过实施差别化区域发展政策,有效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整体快速发展。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支持丘陵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18.加快各项改革。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理顺职责分工,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推进金融改革与发展,大力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力争把德阳建成西部最具投资与融资吸引力的最佳金融生态区域。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股份制改造,加快央属企业主辅分离和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剥离工作。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全面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实行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能源资源节约的财税制度。
   
    19.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把改革与开放结合起来,把发展与开放结合起来,把创新与开放结合起来,通过大开放、大引进、大合作提高我市工业化水平、农业产业化水平、第三产业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依托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突出重点领域、重点项目,抓好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加强重装制造、精细化工、旅游资源开发、现代中医药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新材料、生物工程和新医药等领域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突出企业招商主体作用,建立健全“以投资者为中心”的招商引资体系,切实提高招商引资效率。积极开展区域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办好“四川·德阳重装经贸洽谈会”。坚持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巩固扩大机电、磷化工和钛白粉等产品出口,积极开辟服装服饰、医药保健品和食品等出口新领域,不断增大出口规模。
   
    20.提升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全力打造三星堆国际旅游精品,加强三星堆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加快三星堆古遗址文化旅游区的建设。整体规划和开发德阳石刻、文庙、三国遗迹、德孝城、绵竹年画以及蓥华山、九顶山、重装制造业基地等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环线,做强旅游经济。做好申办2007年省旅游发展大会的工作。坚持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加快构筑围绕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相关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提高服务业的水平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推动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发展。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和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通过引进、重组等方式,积极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
   
    21.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股份制经济,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鼓励下岗职工创办个体、私营企业。围绕主导产业,通过吸纳社会资本催生一批、招商引资新上一批、深化改革民营化一批、创新机制做大做强一批,使民营经济成为“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成为创业发展和就业的第一选择。力争到2010年,全市民营经济占国民经济总的比重超过60%。
   
    (五)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增强发展后劲
   
    22.加强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围绕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发展,以企业为主体,谋划建设一批能显著提高产品技术档次、扩大生产规模、增强配套生产能力、完善产业链条的工业发展项目。着力抓好重装工业园、二重8万吨多项模锻压机和全断面掘进机、东汽核电风电技改、东电大水电项目、川油宏华数控钻机、重装零部件基地、二重工程研究中心等装备制造业项目;抓好金路60万吨PVC树脂扩能和50万吨电石项目、龙蟒20万吨钛白粉项目等化工产业发展项目;抓好剑南春扩建1万吨名优酒、蓝剑啤酒饮料、什邡烟厂雪茄烟扩建等食品产业发展项目。
   
    2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突出干线公路改造升级和农村公路建设两个重点,构建与德阳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六纵三横九支线”现代交通运输网络。重点抓好成绵高速公路(德阳城区)东移改造、绵—成—峨城际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德阳段、市区一环路、德阿公路绵茂段、罗(江)中(江)公路、川中环线高速汉旺—仓山段、成绵高速复线德阳段、组团城市环线干道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一批重要客货运输场站的改造和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中江实现村村通水泥(油)路和通乡公路升级,其余5个县(市、区)逐步实现公路通组、公交车通村。进一步加大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力度,加强能源、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4.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把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劳动者素质的根本途径,充分发挥教育的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大力增加教育投入,实施“农村教育振兴工程”,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进一步缩小教育的城乡和地区差距,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保障城乡居民受教育权利,绵竹、什邡、广汉和旌阳达到四川省“双高普九”标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推进西部职业教育基地建设,着力加强重点职业院校、重点专业建设,打造名校、名专业。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支持民办学校发展,发展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5.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我市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强东电、东汽国家级技术中心建设,支持二重、龙蟒建成国家级技术中心,加快德阳机械技术研究制造中心等省级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建设。加强与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家新材料基地建设相适应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大重大技术装备项目以及新材料项目的研究和开发,积极争取列入国家计划和重点支持。加强科技研发、科技应用能力建设,力争在综合化工技术、生物技术、农业高新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等领域开发应用一批关键技术。切实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联合攻关,重点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知名产品、高端产品,努力把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产业优势。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26.加快推进人才体系建设。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着力培养企业家人才、学科带头人,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加大人力资源开发投入,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规范人才市场管理,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
   
    (七)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德阳
   
    27.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采取严格有力的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积极防治农村面源污染,特别要保护好饮用水源。综合治理城市环境,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妥善处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危险废物,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核与辐射管理。进一步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荒山造林、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工程,积极倡导建设生态环保乡镇和生态环保园区。坚持自然改善与人工治理相结合、工程治理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市场选择与政府推动相结合,促进自然生态恢复。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28.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大力扶持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完善企业裁员机制,避免把富余人员集中推向社会。国有企业要尽可能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措施安置富余人员。适应劳动力供求结构的新变化,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继续实施和完善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培训的财税、信贷等有关优惠政策,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建立促进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
   
    29.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逐步做实个人账户。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标准。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问题。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积极发展慈善事业,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
   
    30.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努力防控重大传染病、职业病、地方病。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健康教育和农村卫生工作,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加强药品监管,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加强卫生执法,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积极推行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建设体育强市。
   
    五、动员和带领全市人民,为实现“十一五”目标而奋斗
   
    31.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级党委要全面分析和正确判断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提高“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和水平。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忠实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体党员要坚定信念,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兢兢业业,勤奋工作,在德阳的建设发展中发挥表率作用。
   
    32.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积极稳妥地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推进政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提高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民主行政的水平,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法治建设。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做好普法工作。切实加强青少年普法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切实遏制重特大事故,加强各种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强化对食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加强党对武装工作的领导,积极开展“双拥”共建活动,扎实推进民兵预备役工作。
   
    33.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市党员、教育全市人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培育、创新、弘扬德阳精神,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全市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以“四创”建设为抓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着力提升城乡居民文明素质。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市场管理,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突出特色,多出精品,满足城乡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全市党员和干部群众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破满找差距,争先再跨越,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全面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把德阳建设成为西部最和谐的城市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