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平台上的智慧 廊坊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等公交车的时候,永远有太多的悲剧让你难以预料。比如当你满头大汗地挤上一辆人满为患的车,却发现后面竟然有同一路空车也已悄无声息地进站;又或者你等了太久,痛下决心拦停一辆出租车之际,却看到你期待的那辆公交正在缓缓驶来……
而这种烦恼,对于廊坊市民来说,将在电子公交站牌投入使用后彻底随风而去。
今年5月,廊坊市街道上多了几个崭新的电子公交站牌。这种电子站牌采用3G通信技术、嵌入式系统控制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通过公交车运行调度中心将公交线路上的车辆位置、车辆运行时间、公众广告服务、盲人站牌等信息都显示给正在候车的乘客。
也就是说,等车的乘客可以通过站牌得知自己将乘坐的公交车已到达哪一站,还有多久到站等信息。同时,电子站牌上方的屏幕还能实时播放天气预报、股市信息、国内外时政要闻等公众服务信息。
“目前投放市场的电子公交站牌有15个,包括万达站、明珠站等。”中国联通廊坊市分公司集团客户产品运营支撑中心经理石德喜告诉记者。
这只是廊坊打造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冰山一角而已。
植根于平台
作为沟通京津的咽喉要地,交通领域在智慧廊坊的打造过程中备受重视。去年开始,廊坊市工信局与中国联通进行合作,开展电子公交站牌的建设工作。此外,廊坊市还建设了智慧交警项目,包括电子眼、绿波带等。
“绿波带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想法。”廊坊市信息资源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薛永杰表示。绿波带是指如果司机通过第一个红绿灯路口是绿灯,那么保持匀速行驶,一路下去遇到的都将是绿灯。
这种一路绿灯的情况被形象地称为绿波带。一般通过在公路上进行速度和流量监测和计算,控制红绿灯的时长而实现。如果绿波带得以推广应用,那么司机就再也不会因走走停停而烦恼,城市拥堵现象也将得以缓解。
智能交通管控系统是集交通信号控制、交通流采集、交通诱导、非现场执法、GPS警车(警员)定位、治安卡口、122接警处、智能交通管控平台等9大功能的交通安全管控系统。目前廊坊市已在中心城区七横八纵15条主干道上安装了178个方向的交通流视频检测设备;在城市主干道建设微波采集点43个;在城市主要出入口、商业中心区建设8块交通诱导显示屏;在城市中心区主干道60个点位和6个制高点同时设置高清云摄像机,在安装有电子警察的路口安装标清定焦摄像机100处,实现了城区道路状况的全监控。
此外,中国联通廊坊分公司还与廊坊公共交通运输有限公司联合推出手机一卡通业务。将实现手机刷卡乘坐公交、小额消费等交通一卡通应用支付功能,并通过手机可实现一卡通空中充值功能,用户不用在网点排队即可完成电子钱包充值。
在廊坊市民蒋女士看来,这种智能化的交通改善了廊坊市公交出行的环境。“我等车的时候,可以看到自己要等的车到了哪里,还要等多久,这样就可以根据这些信息选择是否打车或步行。”
除了智慧交通,有多年数字城市经验的廊坊市,目前在药品监管、智慧医疗、数字城管等多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申报智慧城市试点中,廊坊市拟定了十大重点工程,包括城市公共平台、城市基础数据库、城市绿地管理系统、地下管线与空间管理、智慧医疗、药品监管、智慧公交电子站牌、智慧社区、便民综合服务岛、公共事业服务质量监管等。
在问及廊坊市智慧城市建设优势时,廊坊市工信局推进科科长李建新介绍,公务云平台,是目前智慧廊坊得以顺利发展的有力武器。以该平台为依托的项目建设,提高了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减少了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往往可以用最少的钱、最快的速度完成项目的建设工作。“我们反响很好的数字城管项目,就是建立在公务云平台上面,仅仅1个月就完成了整个项目的实施。”
险些难产
公务云平台坐落在廊坊市北面,大约30分钟车程的东方大学城对面厂区内。在一栋不起眼的3层楼房里,跳动着智慧廊坊的心脏。
2007年,廊坊市信息资源管理办公室成立,负责廊坊市政务数据中心、网络维护中心和安全管理中心的建设、管理和维护,廊坊市公务云计算中心建设、运维、管理,以及为智慧廊坊建设提供技术支持等等工作。
2012年7月,智慧城市的建设公务云平台正式挂牌。
目前,该平台已建设完成行政审批电子监察、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安廊坊动态视频监控指挥、药品电子监管等12项工程建设项目。此外还负责廊坊政务网、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网、市政府督查网、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应用专栏以及农业局、国资委、规划局等21个市直部门的50个网站的托管、运行和维护。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公务云平台的地位举足轻重。该平台为智慧廊坊建设带来的最大实惠,就是省钱。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公务网络平台,那么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每一个项目都要搭建自己的平台,但像现在一样共建、共享、共用,最起码基础的机房就不用建了,空调、消防、管理人员的钱都可以省去,只要投入项目所需服务器和软件即可。
薛永杰为记者算了笔账,公务云平台一共只投入了三四千万元,而如果每个项目单独来做,一个数字城管就有可能达到两三千万元,这样算来,平台上整合的项目越多,资金的节省效果则会越明显。这正是廊坊智慧城市项目花费比其他城市少得多的最重要原因。
尽管目前能看到它不俗的成绩,但平台在建设初期却困难重重。
事实上,平台的建设可追溯到2004年。为了实现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包括薛永杰在内的8个人经过2005年一年的筹划与调研,在2006年6月的市政府常务会议获得批准建设公务云平台,而由于每年财政预算都是在前一年的10月左右进行,因此当时已过了预算时间,财政拨不了款。获准的290万元启动资金直到2007年才到位。
“我们初期的建设是赊的帐,是建设商垫付的。”薛永杰回忆,“没有钱,但是还要做,当时大家的压力都特别大。”
虽然面临了资金的问题,但2006年的6月对公务云平台的建设来说是个绝佳的机会。因为下半年,平台建设过程中接到了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需求,第二年又建设了目前来看几乎是最为成熟的项目——数字城管。
如果当时等着政府的290万元的财政拨款,到2007年再进行建设,那么当年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和数字城管系统,两个机会可能都会失去,平台本身肯定也不会有今天这么大的规模。
整合难题
近400平米的中心机房,通过155M线路上联到省,622M光纤环下联到县、市、区,此外还有500M的互联网出口,分别连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3个运营商。承担着全市公务内网、公务外网、部门专网和市直部门统一互联网出口的网络职能。
这里就是药品监管、数字城管等工程项目的统一后台。同时,这里也即将对人口、地理、企业法人等进行数据库的整合。
说到数据库整合,薛永杰略显凝重:“我们目前一直在努力,但效果并不好。原因是很多部门出于自身利益或安全的考虑,不愿意进到平台上来,进行数据的共建和共享。而这也成为公务云平台,乃至整个智慧廊坊建设的一大瓶颈。”
目前四大基础数据库包括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信息数据库已建成。
以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为例。如果实现了网络共享,那么将由国土测绘部门和规划局提供最底层基础地理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层叠加,每个部门根据自己的需要再建立或更新自己的图层,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意调用任何一个图层。
这样一来,每个图层都会更新及时,从而整体成为一张实时的地图。举例来说,公安局在办理案件时,可以通过抽调最新的地图,并且马上反应出案件发生在哪里。同时通过警察随身携带的导航定位设备,能清楚地看到所有警员的位置,指挥和调动警力就显得准确而及时。
很明显,底层数据是最基础的,甚至会对上层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测绘部门和规划局的进入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这种资源的共享协调起来难度却很大。“很多时候跟体制有一定的关系。”薛永杰认为,“目前很多垂管部门,比如税务局、工商局、质监局等,这些部门是省、市、县一条线下来垂直管理的,那么我们地方上协调起来就很困难。”另外,还有一些涉及利益或安全方面的,很多部门更愿意单独建自己的系统,不使用公务云这个平台。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公安系统,当然这和公安系统安全性要求较高相关。
长远规划
记者采访过程中,下午2点30分管道局四区突然停水,供水总入口的水压传感器示数骤降,数据传至公共事业服务监管系统后引发自动报警,该系统的工作人员便根据系统记录的信息将问题及时反馈并迅速解决。仅仅3个小时后,水压就恢复了正常,此时,市民还没有全部下班回家。
这是今年的重点建设项目——公共事业服务监管建设。
在数字城管获得好评后,规划组希望把小区也纳入进来,对小区的供水、供电、供气等进行智慧化的监管。这事实上是数字城管的一个延伸,宗旨就是先发现问题的是机器,而不是人。
廊坊市智慧城市2013年项目建设首先选择了20个有一定规模的、封闭式的、物业管理完善的居民小区作为试点,计划力争用2~3年的时间做到建成区全覆盖。廊坊市工信局局长于慈远向记者展示了2013年公用事业服务质量监管项目工作计划,2013年第一季度完成项目的报批立项及资金审核工作,第二季度完成软、硬件招投标工作,第三季度完成软、硬件设备的安装工作,第四季度完成软、硬件设备调试并投入试运行。
当然,这只是2013年工作计划中的一项。
进行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也是他们接下来3年要做的事情。他们将研究制定智慧城市建设统一的信息架构标准,用智能传感设备将城市公共设施逐步物联成网。
此外,虽然在数据库的整合中困难重重,廊坊市工信局仍然对未来充满信心。预计将在2020年末实现基础信息资源汇集整合和统一调用,支撑智慧城市各项应用的公共平台逐步建成并投入运转,协同、智慧与能动的信息化应用全面普及,城市运转、市民生活、经济运行和政府服务的智慧化应用全部实现,并在城市信息化水平方面实现与京津智慧化发展的全面对接。
虽然整个推进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总体的趋势依然在朝着整合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