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是继个人电脑、互联网之 后,信息技术的重大革新,它的 出现与发展将改变CPU、存储、服务器、终端、操作系统,以及应用软件的整条信息产业链,并会深远地影响着人类从生产到生活的信息化应用。当前,信息产业强国纷纷将云计算纳入了战略性产业,一些发达国家已开始部署国家级云计算基础设施。一些国际知名IT企业,更是纷纷投入巨资进行前沿技术研发,并推出了一系列云计算的相关产品,发展极为迅猛,目前微软、IBM、谷歌、亚马逊、雅虎等公司已捷足先登,成为了云计算开发、应用和运营的先行者。
由于云计算具有最大限度地实现既有IT投资的价值,提升政务信息化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此前,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通知,明确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等五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不难看出,云计算在政务机构的IT政策和战略中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引起各级领导和广大工作人员的关注,各地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以云为主题的项目层出不穷,大有风起云涌、渐行渐近、非云不时尚之势。
当前,云计算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应用、普及需要一定的过程,客观地讲,它是什么、能做什么、怎么来做、有何利弊?目前多数人还处于朦胧状态,笔者在学习、消化、吸收诸多专家、学者、实践者有关论述与见解的基础上,试想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以利达到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少走弯路,服务于电子政务建设的目的。
何为云计算
所谓云计算,主要是针对现有的以及即将出现的大规模数据密集型工作负载,基于互联网,通过虚拟化方式来共享信息资源,是一种能够提供动态资源池、虚拟化、高可用性的新一代计算模式。之所以称之为“云”,是因为它在某些方面具有现实中云的特征(如面积较大,动态伸缩,边界模糊,飘忽不定,确有其物)。云计算将所有的资源集中起来,并通过软件实行管理,用户勿需关心资源的物理位置,但可以随时获取,随时扩展,按需有偿使用。
简而言之,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以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如同燃气、水、电、供热一样,按需取用、方便快捷、费用低廉,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通过互联网的途径进行传输,是一种新的运营、服务模式。
最简单的云计算技术在网络服务中已经随处可见,例如搜寻引擎、网络信箱等,使用者只要输入简单指令即能得到大量信息。
云计算的特点
超大规模。云计算管理系统具有相当的规模,如Google云计算已经拥有100多万台服务器, Amazon、IBM、微软、Yahoo等的云均拥有几十万台服务器,云能赋予用户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
高可靠性。云计算使用了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以保障服务的可靠性,其性能大大优于本地机。
通用性。云计算不针对特定的应用,在云的支撑下可以构造出千变万化的应用,同一个云可以同时运行不同的应用,无论你是个人、学术团体、企事业单位还是政务机关,云计算都可以为其提供相关的服务。
虚拟化。云计算可以把各种IT资源虚拟化,放在云计算平台上进行统一管理。用户所请求的资源来自云,并在云中某处运行,用户只需要一台电脑或者一个手机等云端设备,就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所需要的服务,甚至包括超级计算。云平台具有弹性、开放性、整合性、动态可适,可支持用户在任意时间、任意位置、任意终端获取服务。
高扩展性。云的规模可以动态伸缩、灵活具有弹性,可满足用户在规模和应用上不断变换与增长的需求。
按需供给。云是一个庞大的资源池,用户可像日常生活中计费使用燃气、自来水、供电、供热那样,按需购买服务。
廉价节能。由于云的特殊容错措施,采用极其廉价的节点来构建平台,将海量的信息自动均衡存储、海量的计算自动平衡分解,从而使得投资更加节约、性能更加优越、信息更加集成、业务更加协同。值得一提的是,云的自动化集中式管理,大大降低了传统建设惯用的“大而全、小而全”模式带来的高昂运行成本,并大大缩短了建设周期。云的通用性又使IT资源的利用率大幅度提升,因此用户可以充分享受云的低成本优势,而且具有绿色、环保、节能、减排之功效。
接入设备的多样性。快速发展的云端技术提供了丰富的云端设备,并使其能平滑地接入到互联网上来,其中不仅限是计算机,还包括手机、RFID(射频)、带传感器的智能设备与系统。云计算还有助于移动办公等新业务的开展。
模式的商业性。体现在简约、标准的服务接口,按需计费的营销服务模式。
方式的灵活性。如既有提供公共服务、商业化运营的公有云;也有为满足电子政务或企业相对安全和隐私要求的私有云;还有基于两者兼而有之的混合云。
我国的政务系统,历来是新信息技术应用的先行者、推广者和受益者,云计算也不会例外。那么,云计算如何有效益的落地政务领域?云计算宜切入的领域又在哪里?
潜在的危险性。
(1)系统故障。云计算不排除发生系统故障的可能性(已有先例),所以对重要的数据要留有备份;
(2)信用等级低。云计算除了提供计算服务外,还必然提供存储服务,但当前云服务垄断在仅仅能够提供商业信用的私人机构(企业)手中,因此,对于政务、商务机构(特别是金融机构等)在选择云计算服务时,要有安全意识,要保持足够的警惕,并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和管理措施;
(3)隐私外泄。云计算相对于隐私信息还是有潜在危险的,此类信息用户应做相应的处理(如数据加密等);
(4)法规滞后。云计算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有关模式规范、从业准则,问题规避、违法处置等相关法规及法制环境不够完备。
云计算的卖点
首先,云计算提供了相对可靠、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用户可大大降低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等风险。因为在“云”的另一端,有专业的团队在为你做存储数据、管理信息的服务。
其次,云计算体现了平台上移、服务下延的理念,对用户端的设备和技能要求最低,使用起来也最方便。因为在“云”的另一端,有专业的IT人员,在为用户做硬、软件的维护与升级,以及 病毒入侵和网络攻击的防范工作,解除此前的无尽烦恼、解放了生产力。
此外,云计算可以轻松实现异构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在云计算的网络应用模式中,数据保存在“云”的另一端,你只需将电子设备接入互联网,就可以访问和调用。
最后,云计算还为我们使用网络提供了几乎无限多的可能。在“云”平台上,由成千、上万台服务器组成庞大 的集群,可轻易地升成无限的潜能,如为存储和管理数据提供了无限多的空间和无限强大的计算能力,当你购买服务穿行在“云”间时,会对电脑、应用软件乃至网络的驾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的工作、生活也会因此而轻松、高效、多姿、多彩。
云计算的分类与建设模式 云计算分为基础设施云、平台云和应用云三类。基础设施云提供接近真实、原始的计算开发和存储环境,灵活性高;平台云提供应用的托管环境,用户可以将已开发完成的应用托管到平台中;应用云一般都是基于浏览器为用户提供可以直接使用的应用程序。
云计算的建设模式可以是依靠第三方机构建,也可以用户自己组建。第一种建设模式因第三方机构的专业性可以缩短工期、减少投资,迅速见效;第二种建设模式针对性强、安全性好。
云计算的应用形式
SAAS(软件即服务)。这类云计算是通过浏览器把程序传给成千上万的用户。从用户角度看,会省去在服务器和软件授权上的开支;从供应商角度看,只需维护一个程序即可,大大降低了成本。SAAS在人力资源管理程序中比较常用。
实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云计算能为IT行业创造虚拟的数据中心,使其能够把内存、I/O设备、存储和计算能力,集合成一个虚拟的资源池,来为整个网络提供服务。
网络服务。同SAAS关系密切,网络服务提供者们能够提供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让开发者能够开发更多基于互联网的应用,而不只是提供单机程序。
PaaS(平台即服务)。云计算把开发环境作为一种服务来提供。你可以使用中间商的设备来开发自己的程序并通过互联网和其服务器传到用户手中。
MSP(管理服务提供商)。这种应用更多的是面向IT行业而不是终端用户,常用于邮件病毒扫描、程序监控等。
商业服务平台。SAAS和MSP的混合应用。该类云计算为用户和提供商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一个平台,比如用户个人开支管理系统,能够根据用户的设置来管理其开支并协调其订购的各种服务。
互联网整合。将互联网上提供服务的公司进行分类整合,以便用户能够更方便比对和优选服务对象。
我国云计算发展与应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对于云计算在我国发展与应用存在的问题,国家工信部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陈英及有关专家、学者这样分析:
目前,我们还缺乏国家层面的战略性的规划布局,各地建设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复性;尚未掌握核心技术,与国际大型企业存在差距;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产业发展和应用都受到一定制约;缺乏有效的应用实践,用户信心尚且不足。此外,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市场环境、生态环境不够完善,不利于云计算健康、规范的发 展。云计算在安全与数据的隐私上还存有隐患。
我国的政务系统,历来是新信息技术应用的先行者、推广者和受益者,云计算也不会例外。那么,云计算如何有效益的落地政务领域?笔者在此提几点建议:
一是要加快我国云计算相关技术的研发,以实现自主、可控、可持续、低成本。
二是要理顺和完善推进电子政务发展的体制,健全协调机制,提高电子政务的协同发展能力;
三是要坚持以政务核心业务流为主线,提高政府核心业务信息化水平,将云计算在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信息系统中逐步加以推广、应用;
四是要加快标准化建设,形成以国际标准为借鉴、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为补充的比较完善的国家电子政务云计算标准体系;
五是要注重效益,研究和建立评估体系与机制,少做无用功。不能因为电子政务建设的长期性,就忽视短期效益(包括经济、社会和政府自身建设效益)
六是要认真抓好各级、各类应用 典型,组织做好示范与推广工作。 七是要抓好安全云、可信云、可用云的建设。同时,要推进相关法律、法规与制度建设。
当前,云计算宜切入的领域,笔者认为是电子政务、人口信息、地理信息、统计信息、能源管理、公共医疗、公众教育、交通运输、社会保障、人力资源、公共安全、海关商检、土地房产、安监管理、工商税务、信用体系、环境监测、食药监管等一批支撑政府核心业务的信息系统。
(作者单位:天津市政府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