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规划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4-08-05

关于印发《陕西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规划》的通知
 
陕工信发【2011】311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杨凌示范区管委会,省级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陕西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八月一日

陕西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规划

目  录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主要进展
(二)发展形势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三、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
(一)加速提升综合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三网”融合
(二)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四)提升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
(五)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提高为民服务能力
(六)积极推进社会信息化,促进和谐便民陕西建设
(七)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八)加快发展信息经济
(九)强化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信息化的组织领导
(二)完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机制创新
(四)拓宽信息化投融资渠道
(五)加强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
(六)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
(七)强化规划实施、监督和检查

附件:陕西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规划重大工程表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全面提高我省信息化水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西部强省的战略抉择。
本规划是指导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期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栏1:信息化的内涵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主要进展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信息化发展最快的时期。《陕西省“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专项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信息化发展再上新台阶,成效日渐显现。我省信息化发展水平总指数由2005年的0.598提高到2010年的0.70以上,为“十二五”时期信息化发展奠定了牢固基础。
1、综合信息网络建设迈上新台阶。“十一五”末,光缆线路总长达到35.5万公里,比“十五”末增加22万公里。3G网络已基本覆盖全省所有县城城区及大部分乡镇,建成3G基站10392个,3G用户达127万户。100%乡镇、73%的行政村通宽带。100%行政村通电话,电话用户达3300万户,总普及率达到87.72%。互联网普及率超过34%,位列西部第二。有线电视用户数448.09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达到了280万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6.71%、97.7%。覆盖省市县三级的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体系框架已经确定。信息基础设施已经成为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2、农业农村信息化取得显著进展。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启动实施信息入村工程,累计建成信息服务站27914个,覆盖100%的行政村。完成35033个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已覆盖100%的县区、2万多所学校,初步实现了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建成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接收站23377个,为提高农村党员教育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全面完成“乡乡有网站”工程,“三农呼叫中心”、“农信通”、“信息田园”等信息服务成效明显,年服务人数400余万,有力促进了“一村一品”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3、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稳步推进。总体水平已经从局部应用为主的第二阶段进入集成应用的第三阶段,居全国较先进水平。58%的大中型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已涵盖企业核心业务流程。50 %以上企业使用互联网进行电子商务,其中10%使用了在线支付。34.5%的中小企业建立网站。大中型企业大幅增加信息化投入,2009年户均达909.5万元,是2005年的1.63倍。延长、西飞、618所、陕鼓、宝鸡卷烟厂等企业正成为行业内企业信息化建设领头羊。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中得到了普遍应用。
4、电子政务建设全面推进。基本构筑起上联国家下接各市、县,覆盖省级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建成了省、市两级电子政务统一平台,省级四大班子和省法院、省检察院专有业务系统开展应用。电子政务与政府核心业务日益融合,“秦税”、“金财”等“十二金”工程和重要业务系统开展应用成效显著。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数据库的建成,促进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有效提升。县级电子政务建设已启动。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开通运行,成为政府信息公开、政民互动、网上办事的新渠道。省政府门户网站2010年再次排名全国第四位。
5、城市社会信息化全面展开。教育信息化成效显著,初步形成覆盖全省的现代教育传输网络,重点教育资源库初具规模。社会保障“五险”信息系统普遍建成,全省统一的养老保险系统全面推广使用。省级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建立。医院信息系统在大中型医院基本普及,45家三级医院开展了网上预约挂号,统一居民健康档案建设启动。科研、文化、计划生育等领域信息化建设都取得了积极进展。城市“一卡通”、社区信息服务站等项目的初步实施,已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西安成为全国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市,宝鸡“数字城管”和“大社保”模式达到了全国先进。
6、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建立了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和以网络监管、信息审计为基础的公共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开展了政府信息系统大检查,实施了省级党政机关互联网安全接入工程,制定了网络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等管理办法。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防护水平明显提升,互联网安全管理不断加强。
“十一五”时期,我省信息化发展已经开始进入快车道,位于发展第二梯队下延,处于追赶阶段向同步阶段过渡期。当前我省信息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信息技术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基础网络和信息资源共享水平低;消除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数字差距”的任务依然艰巨;信息产业不大不强,信息化法规标准滞后于实际需要,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亟待加强。
(二)发展形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泛在化、智能化、集成化趋势凸显,信息网络加快向宽带、泛在、融合方向演进,信息产业在复苏中加速结构调整和转型,战略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提速,数字化生活加快融入现代社会,网络与信息安全形势更趋复杂,信息化正在向高端发展。
——从国内形势看,党的十七大做出了“两化融合、五化并举”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央将信息化工作提高到了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信息化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整体上处于信息社会的准备阶段,正在向信息社会加速转型。
——“十二五”时期,我省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和社会管理,建设“两型”社会,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建设西部强省、和谐陕西,实现全省人民富裕安康,必然要求在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信息化建设上取得新跨越,对信息化提供服务支撑的方式、手段、能力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我省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天经济区规划的实施都为信息化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和作用空间。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按照规划指导、资源共享、普遍受益、深化应用、保障安全的要求,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完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切实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加速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政务等领域的渗透和覆盖,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数字陕西”,为迈入信息社会奠定基础。
(二)基本原则
——顶层设计、协调发展。以省市县三级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体系为支撑,促进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城市与农村信息化之间的协调发展。
专栏2: 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体系
按内外网要求,分层部署、分域控制、安全可信、面向服务原则构建的省市两级信息化综合服务中心和县级电子政务统一平台三级信息化基础资源共享和服务基础设施,即“两网两中心一平台”。“两网”指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两中心”指省信息化综合服务中心和市级信息化综合服务中心,“一平台”指县级电子政务统一平台。
——资源共享、融合推进。促进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利用。融合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融合发展。
——以人为本、普遍受益。始终把贴近百姓、服务发展作为信息化工作的基点,把群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作为深化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要求,不断缩小城乡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数字差距”。
——需求主导、深化应用。不断适应政府、企业和公众日益提高的实际需求,确定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深化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保障安全、优化环境。积极防御,综合防范,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不断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和推进机制,强化政策、标准的引导与规范作用。
(三)主要目标
争取到“十二五”期末,信息化总体水平继续处于西部第一,并进入全国先进省份行列。通过“数字化”城镇建设和应用示范,促进城乡一体化;全省80%以上大中型企业达到信息化集成应用阶段,中小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50%,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建成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体系和重要基础数据库,促进全省电子政务基础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成,“城市一卡通”覆盖主要城市,基本建成“数字陕西”,全省信息化发展水平总指数超过0.8,为建设西部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专栏3:2015年“数字陕西”内涵
以高速宽带网络为基础支撑,以西安、宝鸡等智慧城市为引领,实现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和渗透,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经济发展活跃,信息服务丰富便捷,信息安全总体可控,数字化生活全面融入现代社会的新陕西。
——信息基础设施目标。初步形成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光缆线路长度达到45.84万公里。电话用户总数突破4300万,移动电话普及率超过100%。3G用户超过1700万户。行政村基本通宽带。城市用户互联网带宽达到20M,农村家庭用户互联网带宽超过4M。有线宽带用户数达到700万户,数字电视用户突破550万户。实现三网融合发展,融合业务更加普及。
——信息化应用目标。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深度应用,向各行业领域广泛渗透。涉农信息资源充分共享,实现“一网对农村、一站式服务”。省级政务部门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85%以上,地市级平均达到70%以上,区县级达到50%以上。政府网站行政许可办理率达到80%以上。居民健康档案普遍建立。网上申报纳税额占纳税总额比重达到70%以上。物流、电力、交通等领域物联网应用初见成效,物流成本占GDP比重明显降低。“数字城管”、“数字警务”、“数字校园”普遍应用。网民数超过200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以上。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目标。工业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明显提升。主要行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达到70%以上。各类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建设“两化”融合典型示范企业100个,示范项目500个。设立西安-咸阳、榆林、宝鸡“两化”融合试验区,提升区域两化融合水平。
——信息经济目标。电子商务成为政府、企业、市民商品交易的重要方式,年交易总额达到1500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500亿元,增加值700亿元,其中物联网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以上。电信及广电网络业务收入超过38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9%。
——信息安全目标。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显著增强,网络信息内容管理体系、信息安全协调机制基本形成,基本建成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专栏4: “十二五”时期信息化的主要指标
总体目标:继续处于西部第一,并进入全国先进省份行列,信息化水平总指数超过0.8。

类别

指标

2010

2015

年均增长(%)

指标

类型

基础设施

光缆线路长度(万公里)

35.5

45.84

 

预期性

电话用户总数(万户)

3300

4300

 

预期性

行政村通宽带率(%

73

≥98

 

预期性

城市用户互联网带宽(M

≤4

20

 

预期性

农村用户互联网带宽(M)

≤2

≥4

 

预期性

有线宽带用户数(万户)

384

700

 

预期性

应用水平

行政许可项目在线处理率(%

49

80

 

约束性

网上申报纳税占纳税总额比重(%

2

70

 

预期性

网民数(万)

1295

≥2000

 

预期性

互联网普及率(%

34.3

≥53

 

预期性

两化融合

大中型企业达到信息化集成应用阶段比例(%

58

80

 

预期性

中小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

36

50

 

预期性

信息

经济

电子商务年交易总额(亿元)

200

1500

 

预期性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销售收入(亿元)

750

2500

 

预期性

物联网产业销售收入(亿元)

173

≥1000

 

预期性

电信及广电网络业务收入(亿元)

243

≥380

≥9%

预期性

 

 

 

 

 

 

 

 

 

 

 

 

 

 

 

三、主要任务及重大工程
(一)加速提升综合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三网融合
1、加快发展下一代网络。推进光进铜退和光纤到户,加快光纤在乡镇和行政村的延伸。加快建设3G网络,到2012年,基本建成基站布局科学、通信覆盖全省的3G网络。加快发展下一代互联网,全面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和业务承载能力。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2015年,省内城市100%有线电视网络完成数字化改造,全省有线电视网全面实现数字化。
2、全力推进三网融合。统筹信息管道建设,实现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推进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和融合发展。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IPTV、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三网融合业务应用。2015年高清互动家庭(含IPTV)用户突破320万户。完善融合业务综合服务平台,提供全覆盖、高质量、跨网络的综合信息服务。
专栏5:宽带陕西工程
◆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工程 建设完善覆盖全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3G)网络,包括TD—SCDMA等3G网络扩容、TD—LTE网络建设和WLAN网络扩容,实现市区、县城、乡镇、旅游区100%覆盖;3G全面商用,4G试商用。
◆宽带网络覆盖工程 城域网及接入网优化改造,接入网络宽带提速改造;实施行政村通宽带工程,推进农村宽带普及。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工程 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改造,建设骨干传输网、IP数据网、光缆分配网、用户接入网等承载直播电视,互动电视、宽带上网等多种业务。
◆三网融合工程 建设IPTV集成播控平台、业务平台和省高清互动电视系统,发展三网融合业务应用。
(二)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加快农业信息化,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推广应用农业精准化生产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情监测、农产品品质检测、农产品市场预警监测、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中的应用。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网上交易。加快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信息化建设,推动建立现代农业信息推广服务体系。
2、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普及。不断改善村级信息服务站服务方式,开展综合应用和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村有线电视网络覆盖率,2015年达到75%以上。推进平台上移、服务下延,建设农村综合性和专业性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加强部门协作,共同推进农村基层信息服务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教育、商务、气象等部门的作用,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专栏6:农村信息化普及工程
◆精准农业引导工程 利用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对设施农业生产过程、畜牧业养殖、果业等实时监控和精细化管理。
◆农村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工程 建设农村有线电视网络,覆盖率提高至75%以上。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完成20户以下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涉农信息共享工程 搭建农村公用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共享涉农信息资源,实现“一网对农村、一站式服务”。
◆杨凌现代农业信息化示范 杨凌现代农业园区信息化建设及农业科技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三)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1、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产品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逐步推进大中型企业综合监控、企业资源管理、网络支付及综合集成应用。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上网,2015年85%以上中小企业普及互联网应用。建设制造业、电子商务、物流等领域的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服务外包和“一站式”服务。到2015年,通过各类平台服务受益企业超过5000户。
2、大力推进关中先进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推广应用新型元件和各种嵌入式系统,大力发展各种光机电一体化产品,提高家用电器、仪器仪表、电子机械等产品的信息化水平。推进生产装备的数字化与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大力应用综合集成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网络化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提高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水平。
3、加快数字油气田、数字矿山建设步伐。加快采掘业生产过程的远程监测、监控及油气田、矿山、管道的数字化建设,实现自动化、数字化。加强数据集成和地质研究,提高资源勘探、开发能力和采收率。到2015年,数字化油气田达到60%;数字化矿山达到50%以上。
4、加快推动行业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在有色、冶金、建材、电力、化工等行业建立生产过程、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等信息系统,提升高耗能行业节能减排水平。医药行业重点提升关键、核心医疗器械的数字化水平,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新药研发和试药系统。食品行业重点提升关键生产工艺、专用设备及生产线的数字化水平,推进产品质量控制与可追溯系统的建设。
5、推动产业集群、园区信息化。搭建核心技术创新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支撑平台,推进面向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平台的广泛应用,推动企业信息化逐步向产业链延伸、向产业集群渗透。建设“数字园区”,实现数字化管理、智能化监控、人性化服务。
专栏7:“两化”融合示范推进工程
◆典型企业和项目示范工程 围绕我省十二大产业振兴规划,重点在生产制造数字化、产品数字化智能化提升、信息化节能减排、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油气田矿山数字化、生产性服务业等新兴业态培育等领域建设典型示范企业和项目。树立典型示范企业100家,典型示范项目500个。
◆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 支持引导各类信息化服务平台面向中小企业开展信息化服务。
◆“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 建设西安-咸阳先进制造业、榆林能源重化工、宝鸡装备制造“两化”融合试验区。
◆工业园区信息化建设 开展省内国家级、省级工业园区(基地)信息化建设。
◆电子商务示范工程 完善电子商务配套服务体系,支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培养一批示范企业,推动西安成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市。
(四)提升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
1、加快发展物流信息化。推动第三方和区域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制造、商贸企业与物流企业信息互通、联动发展,提高产业链运作效率。提高铁路、公路、航空、管道运输和仓储基础设施及机场、货运站场等交通枢纽的信息化水平,支撑物流基础设施的高效运行。
2、金融信息化。完善金融信息基础设施,加强金融综合信息监管,继续推进征信系统建设,大力发展网上银行、证券、保险等现代金融服务。
3、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整合我省各类旅游资源,打造旅游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提供内容丰富、方便实惠的旅游资讯服务。大力推动旅游信息管理、“数字”景区、“数字”酒店建设。
专栏8:服务业信息化提升工程
◆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建设行业性和区域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覆盖陕西,服务西部,辐射全国。
◆陕西电子口岸 继续建设陕西电子口岸,实现大通关。
◆陕西信用平台 建设全省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旅游信息化 数字化景区、酒店和陕西旅游资讯网建设。
(五)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提高为民服务能力
1、建设完善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覆盖省、市、县、乡(镇)、村五级统一的电子政务骨干传输网络。建设省、市两级信息化综合服务中心,构建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平台,实现面向各领域信息化应用的机房、网络传输、数据存储与灾难备份、基础运维监控以及基础安全等“五保障”服务。2013年,全省县(区)建成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并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应用服务。
2、推进重要业务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加强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推进“网上审批”和“网上办事”,提升为民服务能力。继续扎实推进四大班子、省法院、省检察院业务系统及财政、公安、社保、秦税、工商、质监、国土、计生、交通、水利、建设、安监、司法行政、工业经济、农业、环保等部门重要业务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提高我省政府部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进应急管理、并联审批、电子监察、社会信用、食品安全动态监管等跨部门、跨平台的业务协同。
专栏9:政务平台共享工程
◆省信息化综合服务中心 总建筑面积39025平方米,构建新的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平台, 主要功能是全省数据的集成、交换和灾备,为各领域、各行业信息化提供公共性、基础性技术支撑。
◆市级信息化综合服务中心 建设11个市级信息化综合服务中心,主要功能是数据生产、交换和应用集成,为市级政府部门和公众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化服务。计划于2013年底全部建成。
◆县级电子政务统一平台 建设107个县级电子政务统一平台,主要功能是数据采集和生产、网络汇接,承载省市纵向业务在县级的落地应用.。
(六)积极推进社会信息化,促进和谐便民陕西建设
1、推进城市信息化,探索建设智慧城市。推广普及“数字城管”,实现城市部件信息的跨部门共享,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依托城市综合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地理信息的共享应用。建设完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加强对各类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中的保障能力。建设城市一卡通系统,实现公交、地铁、出租等一卡消费,并实现省内互联互通。整合各类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构建社区综合便民服务信息平台,促进教育、文化、医疗、家政、娱乐等信息服务进入社区和家庭。大力推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物流、旅游、小区等应用示范。到2015年,西安、宝鸡初步形成智慧城市基本框架。
专栏10:智慧城市内涵
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全面深入融合,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时代的城市形态。
2、大力推进公共安全领域信息化,促进平安陕西建设。建设警务综合指挥信息系统,实现整体防范控制、多警联动协同、社会民众服务一体化。完善安全报警预警、应急处置、指挥协调信息平台,健全公共安全信息防控体系。全力推进技防视频监控网建设,建成覆盖全省城镇社会面、城乡社区、学校等单位内部、重要部位以及复杂公共场所、公共服务娱乐场所视频监控网络。2012年底前,消除城镇社会面、城乡社区、村居、单位内部的治安视频监控盲点,重要部位视频监控覆盖率达到100%,农村社区、村居覆盖率达到60%。
3、继续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提升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继续推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和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应用,建设完善多层次、交互式的现代远程教学支撑环境和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公用教育信息资源库。鼓励学校营造交互式学习环境。加大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开放公共教学资源,构建面向全民终身学习的平台环境。
4、深入推进科技信息化。充分发挥陕西省科技资源中心的职能,加大统筹科技资源共享力度,提升科技资源信息化水平,推动科技资源共享利用,建立陕西技术大市场。整合各类科技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搭建科技文献、科学数据、仪器设施、自然科技资源、科技金融、公共检测、研发基础条件等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以网上技术交易平台、实体性质的技术交易中心为主的技术交易公共服务体系,开发并建成一批科技基础信息资源库群,逐步形成完备的科技资源共享与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5、推进公共文化信息化建设。继续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善服务网络。建立“文化共享网园”。大力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免费开放。加快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档案馆建设。推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发陕西特色数字文化资源,提升互联网上陕西对外宣传效果。
6、推进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基于“金保工程”一期成果,建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信息系统,推动新农保试点。建立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障卡管理中心,实现全省范围内社会保障“一卡通”。建设金保工程二期,继续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和管理信息化。

7、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在医疗服务、疫情监控、预防保健、社区卫生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增强防疫报警、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医疗救治等工作的信息化水平。统筹规划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促进医疗、医药和医保机构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8、加强环保信息化。完善省、市、县三级环境自动监控平台,建设环境应急监测与指挥系统和饮用水源地水质、环境空气质量、城市污水处理、重点污染源等自动监控系统。
9、加快公共服务信息化。搭建省市两级平台,建设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和保障性住房信息系统,为房地产市场监管、个人住房信息共享和查询、住房保障管理、决策支持提供服务。建设食品安全动态监管系统,强化源头监管,保障百姓食品安全。
专栏11:为民服务建设工程
◆全省大社保信息系统 完善覆盖城乡连接省、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的五级网络,建设全省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和区域卫生信息系统。
◆数字城管 在西安、延安、铜川等10个地市建设数字城管系统,促进城市管理向动态化和精细化模式转变。
◆“数字化”城镇工程 完善重点镇宽带化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发展面向城乡居民一体化的信息系统。优先完成30个重点示范镇建设,带动辐射至107个重点镇。
◆城市一卡通 在省内主要城市建设“城市一卡通”系统,实现公交、地铁、出租等领域一卡消费,并实现省内互联互通。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完善五级服务网络,开发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
◆智慧(无线)城市试点 在西安、宝鸡、咸阳开展智慧城市、TD无线城市项目试点及推广应用。重点公共开放场所、重点区域及商务酒店、旅游景点将实现无线宽带覆盖。
(七)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加快政务信息资源建设,重点促进基础数据库建设和基于基础数据库公共服务平台的各领域、各行业应用。加强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开发并建成一批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商贸、旅游等公益性基础信息资源库群,提高面向社会需求的公益性信息资源总量。积极培育和发展信息资源产业,鼓励政府部门和企业从信息内容市场获取信息内容商品和服务,引导公众在文化、教育、卫生和娱乐等领域的信息消费。
专栏12: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程
◆四大基础据库建设 建设完善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宏观经济数据库以及共享交换平台,并实现共享应用。
◆专业数据库工程 建设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商贸、旅游、文物、房地产等优势特色数据库。
(八)加快发展信息经济
1、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鼓励工业、商贸流通等重点骨干企业通过整合上下游关联企业,建立起网上供应链,率先实现商务运营电子化。到2015年,8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重点扶植电子商务示范平台,鼓励行业电子商务门户网站建设。重点支持电子支付、电子认证、交易数据保存等第三方服务平台的建设。推进行业性电子商务平台与物流信息化集成健康发展。
2、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信息技术服务业务剥离重组,大力发展专业化服务。支持工业设计软件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建立实用、高效的工业设计基础数据库、资源信息库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转化,促进工业设计产业化发展。
3、提升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在新一代3G通信设备、新型电子元器件、新型显示面板生产、数字视听产品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转型与优化升级;把西安建成世界级一流软件研发和服务外包基地,促进软件与IT服务业发展壮大;大力发展网游动漫创意产业,促进数字内容产业快速崛起。
4、积极培育物联网产业。以应用示范为切入点,推广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成为国家级西部物联网示范中心。以物联网创新研发机构和企业为主体,集成已有的高端核心技术资源,对接国家物联网领域重大专项,尽快在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培育规模化的龙头企业,2015年,销售过百亿的物联网企业达到2个。以西安、宝鸡、汉中的“四区一基地”为产业承载区,以产业联盟为支撑,构筑物联网产业集聚高地。
专栏1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工程
◆产业发展重点项目 美光公司半导体封装测试生产线项目,陕西电子信息集团半导体工业园项目,西安华新丽华大功率LED外延片生产和芯片制造基地项目,西安电力电子研究所特高压大功率六英寸晶闸管产业化项目,骊山微电子集成电路封装二期和混合集成电路生产项目,西安卫光MOS晶体管、IGBT芯片基础研发建设项目,中兴公司西安研发和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华为公司全球交换技术中心建设项目,中国电科(西安)导航产业园建设项目,中航自控所导航制导与控制产业园建设项目,彩虹集团玻璃基板二期项目等。
◆感知陕西示范工程 由感知环保、感知交通 、感知林业、智能电力、智能物流、智能园区、智能旅游等示范工程组成,推动重点行业应用。
◆西安物联网产业基地 建设国家级的物联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九)强化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
1、构建天地一体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完善通信网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和应急宽带卫星网络,提升公众通信网应急优先服务能力和抗毁能力。加强应急通信专业保障队伍建设和装备配置,建立科学的应急通信保障资源优化配置和管理体系。
2、加强信息安全基础性工作。全面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和风险评估制度,强化网络安全管理,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加强信息安全防护和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建立网络和信息安全监控、应急响应和容灾备份体系。
专栏14:网络和信息安全工程
◆应急通信及网络安全工程 建设国家通信网应急指挥调度系统陕西省指挥中心、信息预警系统和省公共互联网网络安全及信息安全监控系统。
◆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开展信息安全公共基础设施等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西部信息资产灾备产业基地 建设以中西部为主要覆盖范围,面向全国的信息资产共享和灾备中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信息化的组织领导
省信息化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全省重大信息化事项的统筹决策,凡涉及全省的信息化重大政策和事项要经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审定。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协作,共同做好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从而形成“一个领导小组决策、各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信息化工作格局。
(二)完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
出台《陕西省信息化促进条例》。制定在“两化”融合、三网融合、物联网、电子商务等方面的政策。加快制定物联网、电子政务、一卡通、物流信息化、信息安全等系列标准。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机制创新

加强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以政府采购为杠杆,优先采用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软硬件产品和服务。引入地市信息化水平指数,建立健全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监测制度和统计体系。加大信息化工作的考核力度,将信息化工作列入各地市、各部门目标管理考核范围。
(四)拓宽信息化投融资渠道
省级信息化专项资金重点保障信息化发展急需的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领域,省电子发展基金用于支持引导信息产业发展。各地要把信息化建设资金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算,要建立信息化专项资金来推动信息化建设。积极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投向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同时争取国家资金支持。
专栏15:省级信息化专项资金支持重点领域
◆省级公共性、基础性、公益性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
◆省级重要业务系统建设。
◆省级信息化试点示范项目。
(五)加强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
建立完善信息化项目的规划、立项、招投标、工程监理、验收、评估等工作机制。政府投资的重大信息化项目必须纳入本地区信息化发展规划。对公共性、基础性的信息化项目要实行统一建设,涉及跨地区、跨部门的应用项目,必须联合共建,保证资源共享、互联互通。
(六)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
构建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结合,公益培训与商业培训相互补充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对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信息化培训力度。适应企业对信息化人才的新需求,开展不同形式的人才培训。加强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基层信息化推广带头人。
(七)强化规划实施、监督和检查
在省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负责会同省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估、滚动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各地区、各部门要依据本规划的总体要求,做好与相关领域发展规划的统筹协调和衔接工作,切实落实规划的目标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