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定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来源:云南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2005年12月19日)

    《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是在省委常委会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今年8月,省委专题召开了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就“十一五”发展思路进行了充分讨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后,省委把制定好《建议》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专门进行了部署。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十一五”规划片区座谈会,听取了各州市的建议。白恩培同志主持省委常委会议,对《建议》稿进行了讨论,就《建议》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等作了重要指示。《建议》稿还广泛征求了各州市党委、各部门党委(党组)、党内老同志以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形成的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统一思想的过程。《建议》经这次全委会审议通过后,省政府将据以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现在,我受省委常委会委托,对《建议》作如下4点说明。

    一、关于“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面临的形势

    正确认识省内外形势,是制定“十一五”规划的依据和前提。《建议》指出,新世纪的头五年,是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不平凡的五年,是奋力开拓、锐意进取的五年。我们成功克服非典疫情的影响,努力克服严重自然灾害、禽流感和煤电油运紧张等带来的困难,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全省经济先后经历了遏制下滑、巩固增长成果和加快发展几个阶段,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增长期。农业取得了粮食稳步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好成绩,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五大支柱产业建设进程加快,文化产业成为发展的新亮点。工业实现了速度和效益双增长,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支撑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现代新昆明建设有序推进,城镇化建设开始进入加快发展时期。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基本完成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三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农村税费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加快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正在突破。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积极参与和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取得新进展。发挥在“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中的独特作用,滇沪、滇浙、滇粤的联系与合作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五年来,全省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对外形象进一步提升。特别重要的是,经过多年探索,省委在多个领域都提出了有创新性的政策和举措,加快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各族人民加快发展的愿望强、决心大、干劲足,全省上下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这是我们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现代化事业最坚实的基础和最有力的保障。

    《建议》全面分析了我们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有利条件。今后一段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云南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宏观环境总体上对我们有利。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产业转移和企业并购日趋活跃,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有利于云南更深更快地融入国内外经济发展,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挥资源丰富的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经济进入科学发展期,国家将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特别是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思想,为我们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思想和政策导向。与云南联系尤为紧密的是,国际国内区域经济的形成和推进,有利于我们发挥得天独厚的陆上开放区位优势,加快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与东南亚、南亚的互利合作,更好地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拓展发展空间。云南自身支撑未来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很多。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将在“十一五”期间超过1000美元,工业经济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城市化发展进入加速期。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我们还有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日益丰富的发展经验。充分利用好这些有利条件,云南经济将在加快发展的快车道上运行得更加健康、稳定和充满活力,发展态势将会越来越好。

    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还面临不少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随着全国、全省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国际环境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国际竞争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发展不够、质量不高、实力不强仍是云南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全省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经济竞争能力弱;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支撑能力不强,加快发展的基础仍不牢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可持续发展面临日益加剧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区域、城乡、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大,且呈持续扩大趋势;基础设施基础产业还很薄弱,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仍较突出;贫困人口多,贫困范围广,贫困程度深,农民增收依然困难;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短腿”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禁毒、艾滋病防治工作任重道远;政府职能转变、行政管理体制等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比较多。

    我们一定要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做好克服各种困难和应对风险的充分准备,千方百计保持又快又好的发展势头,在新一轮经济增长期中实现新的跨越。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而光荣的使命。  

    二、关于“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主要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的部署,结合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议》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云南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突出又快又好发展这个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扎扎实实打基础、突出重点抓生态、调整结构创特色、依靠科技增效益、改革开放促发展、统筹兼顾谋协调、齐心协力建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不断开创我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在此,我就指导思想涉及的重点问题做进一步说明: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这次《建议》最鲜明的特点。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凝练了发展的思想,更新了发展的观念,完善了发展的思路,提升了发展的境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要全面认识、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为此,《建议》提出,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这五个“必须”,体现了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符合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是我们在制定规划和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和把握的原则。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十一五”期间必须切实抓好的关键问题。多年来,云南在转变增长方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格局还在继续,我们为此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这样的增长方式既不符合云南省情,也会引发各种矛盾,最终将难以为继,现在已经到了刻不容缓必须迅速转变的关键时期。我们对此要有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紧紧抓住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个关键环节,从推动科技进步、强化制度保障、加强科学管理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质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力度,突破瓶颈制约,增强发展后劲,仍然是 “十一五”期间的重要工作。《建议》提出,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注重生态、提高质量的要求,立足云南长远发展,继续坚持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要以国际大通道建设为核心,努力形成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滇中调水”和“润滇工程”为龙头,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水资源体系。以“三江”水电开发为重点,加快以水电为主的能源基地建设。以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为重点,改变社会事业明显滞后的状况。

    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特色经济,是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诸多矛盾和困难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立足省情、面向未来,全方位调整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形成能够支撑长期增长、缓解发展矛盾、增进社会福祉的经济结构,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结构调整中,必须把发展特色经济摆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打造云南特色,促进各种潜在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走出一条符合云南实际、具有云南特色的发展道路。

    紧紧依靠科技进步,着力自主创新,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一五”期间,我们要继续实施“科教兴滇”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全面推进科技进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之上。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围绕培养、使用和引进等关键环节,着力培养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的人才队伍,使人才的规模和结构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强大动力。2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改革出效益、出活力,坚持改革,我们的事业就发展、就前进。我省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以国有企业、财税、金融等为重点的改革,力争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上取得新突破,为加快云南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我省已经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对外贸易实现了快速增长,利用省外资金成效较为明显,但利用国外资金的效果还不理想。要牢固树立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思想,坚持对国外的开放与对省外的开放并举、“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坚定不移地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敞开大门吸引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发达省市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加大利用外资力度,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质量。

    坚持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各项工作,是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必然要求。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战略方针,是党和国家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基本政策取向和行为导向。“十一五”期间,要把“五个统筹”的要求贯彻落实到规划、政策、措施等方方面面,加强薄弱环节,促进协调发展,把云南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境安宁、山川秀美、各族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新边疆。

    团结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努力建设和谐的社会环境,是保持云南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需要长期奋斗的艰巨历史任务,也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要抓住主要问题,缓解社会矛盾,减少不和谐因素,创造有利于促进和谐的社会氛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发挥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进一步形成“讲团结、干实事、谋发展”的良好风气,着力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着力维护社会稳定,使云南在和谐的环境中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建议》提出了云南“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增长、资源环境、自主创新、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七个方面,既符合全国“一盘棋”的发展要求,又注意结合云南的实际,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在此,我就《建议》提出的三个重要量化目标作简要说明。一是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中央《建议》提出的目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而省委《建议》提出的目标是翻一番以上。这主要是针对我省人均水平较低的实际,并综合考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要求的人均目标而提出的,是必须达到的目标。二是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以上。中央的《建议》没有提年均增长速度指标,省委常委会经过讨论认为,我省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增长期,为了保持这一良好发展势头,“十一五”期间有必要提出一个明确的经济增长速度作为我们的预期目标;同时考虑到我省与全国的差距较大,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必须保持略高于全国的增长速度。因此,《建议》把经济增长目标确定为8.5%以上。这是一个积极而留有余地的目标。这个目标如果定得过高,经济发展的“弦”绷得太紧,资源环境的压力将会进一步增大,同时也可能产生盲目追求速度的偏向。但如果这个目标太低,对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也将带来诸多不利的因素。三是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12%以上。根据云南产业结构的客观实际提出的,体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云南重化工业占全部工业产值的一半左右,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磷煤化工和建材工业等,都是耗能较大的资源型产业。同时,全省工业企业总体上技术水平低,工艺设备较为落后,短期内实现大幅度降低能耗还有一定困难。但也要看到,云南节能降耗的潜力和空间很大,只要高度重视,加快科技进步,加强节能管理,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2%以上是可能的。  

    三、关于“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根据中央精神并结合云南实际,《建议》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这里重点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一)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农”问题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是决定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问题,也是目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最薄弱的环节。《建议》提出,“十一五”期间,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点:一是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城乡结构和经济布局,积极探索符合云南实际的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子,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机制,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二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高稳产农田建设,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精深加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以良种良法为主的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农业标准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取消农业税,加快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以及农村金融体制、户籍制度等改革。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四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继续实施对农村各族学生免收杂费、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的政策,“十一五”前期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从2006年起提标扩面。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全面推行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优免补”政策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有效降低农村生育率和人口增长水平。五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有重点地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六是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以减少贫困人口为目标,坚持开发式扶贫和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方针,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创新扶贫工作模式,切实推进扶贫攻坚工作,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目前云南经济的粗放型增长特征明显,如果这样的增长方式长期持续下去,丰富的资源总会消耗殆尽,经济也不可能实现持续增长。《建议》强调,必须把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重大任务,突出抓好3个方面:一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广泛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技术改造提升支柱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力量打造具有云南特色的高技术产业群,加快培育和扶持一批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加速行业整合,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科技含量。应用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推进资源整合,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优势企业向园区集聚、优势产品向优势品牌集聚。二是加快发展旅游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积极推进文化与旅游结合,进一步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增强云南旅游的整体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实现旅游业二次创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形成特色优势强、带动效应大、附加值高的新型服务业体系。三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认真贯彻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和直线型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结构优化的集约型和循环型转变。

    (三)加快发展区域经济和特色经济

    依托比较优势,打造特色经济,培育多个新兴增长极。这是解决云南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途径。《建议》提出,要立足云南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省情,结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遵循“以资源和产业特色为基础,以现有经济区域为依托,以城市经济为龙头,以交通网络为纽带”的思路,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构建以昆明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极和区域中心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建设通向周边省份的经济带和通向周边国家的经济走廊,使云南呈现出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建成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业经济、旅游经济、口岸经济、劳务经济和其他特色经济的大县、强县。进一步做大做强烟草、电力、矿业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培育壮大生物创新、林浆纸等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做精做优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以天然药物为主的现代医药、花卉等绿色产业,构建开放、高效、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提升全省经济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快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不仅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而且对保护和发掘民族文化资源、促进民族繁荣进步、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民族文化大省、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要把旅游和文化产业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

    加快建设特色城镇体系。继续推进现代新昆明、区域中心城市、州市府所在地、县城、中心集镇和边境口岸城镇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城镇发展体系。注重塑造城市形象,积极培育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现代城镇,构建一批特色城市群。

    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这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建议》提出,要坚持分类指导、优势互补、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方针,促进资源和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和配置。要健全合作机制,认真处理好各经济区域间的联动协作关系和利益关系,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健全互助机制,以自愿为原则做好对口帮扶工作,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四)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既是积极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的客观要求,更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经济发展内在动力,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建议》提出,要以大力加强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以有选择地开展原始性创新为基础,积极推进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全面提升科技整体水平和优势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云南。重点要抓好5个方面:一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增强企业的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能力。二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推进重点产业创新平台建设,调整、优化和提升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组织好云南有优势和特色的重大科技专项,开展对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和推广运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三是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建立创业发展基金,培育风险投资,改善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四是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力度,优化创新环境。五是实施科教兴滇和人才强省战略,使科技创新真正建立在培养和使用好大批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的基础上。

    (五)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云南的改革滞后于全国、开放程度远低于全国,《建议》把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放在重要位置。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并在某些领域和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统筹省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改善开放型经济发展环境,努力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国内合作和竞争,将云南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优势,使云南成为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体制建设和机制创新,把深化改革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立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体制保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着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更加注重搞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着眼于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竞争力和整体实力,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继续深化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和监管方式。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制定并实施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成长计划,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层次和企业素质。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完善和规范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在县域经济试点县和人口大县积极探索“省直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深入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加强对全社会投资活动的引导、调控和监管。加大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培育力度,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六)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特别要妥善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社会保障、扶贫和安全等利益问题,使人民群众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强化政府对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缓解就业矛盾突出的问题。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深化就业体制改革,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继续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扩大城镇社会保障覆盖面。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养老保险,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逐步理顺和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城乡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妥善解决好城乡困难群体,特别是失地农民、农村贫困人口、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贫困居民的生产生活问题。认真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安全执法,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减少重特大事故。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市场的监管,保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把维护社会稳定摆在压倒一切的重要位置,大力推进“平安云南”建设,妥善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毒品犯罪,遏制住毒品和艾滋病蔓延的势头。做好民族、宗教工作。

    《建议》强调,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建议》要求,全省各级党组织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四、关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实现科学发展,在“十一五”规划的制订和实施中,要特别注意6个问题。

    一是更加注重人文和社会目标。

    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也是考察一个地区发展的主要方面。为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们要从过去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向更加重视全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补齐社会发展的“短腿”,使经济与社会相互促进、相互协调。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以科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扎实的工作,进一步促进全省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尤其是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等方面,都要注意制订科学的指标体系,并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加大投入,加强考核,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是更加注重结构和效益目标。

    衡量经济增长的标尺,关键是看结构和效益,片面的经济增长或单纯的GDP并不必然带来发展。这几年云南经济建设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呈现较好增长的势头,同时,经济结构不断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也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要在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进一步改善和优化经济结构,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论是全省经济、行业经济还是地区经济,都要同时规划,同时考核速度、结构和效益目标,把经济增长的重点逐步转变到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上来,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而绝不能片面地追求速度。

    三是更加注重城乡和区域协调。

    “十五”期间,云南在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仍然突出。“十一五”期间,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要求,突出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努力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为此,制订规划要突出城乡互动、区域互动,加快完善城镇体系,加强城乡产业的衔接和融合,加强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各区域间和区域内部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努力形成合理分工与协作的局面,促进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

    四是更加注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效率低,是云南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样的增长方式,必然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云南现有的几大支柱产业多是资源性产业,如果按照“拼资源”的路子走下去,随着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约束的加剧,我们的资源优势可能转化为劣势。“十一五”期间,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依靠科技进步、延长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环保产业、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着手,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持资源丰富的长久优势。这既是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也是全省4400多万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五是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

    完善的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为广大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为改变云南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不适应发展需要的现状,我们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突出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的目标,加强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环境等方面的建设,逐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努力为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创造更美好、更文明、更方便的条件,让各族人民都能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六是更加注重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十一五”期间,云南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越是在工作任务繁重的情况下,越要注意搞好各方面的平衡,“弹好钢琴”,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还不够完善的情况出发,在目标选择上,把改革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明确深化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和政府履行职责的内容。在各项工作中,既充分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体现政府承诺的发展目标,同时又更加关注社会各阶层结构的合理化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考虑,力求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与发展,通过改革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做好“十一五”的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全省各族人民对我们寄予厚望,对未来充满信心。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