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秀区教育信息化为教育现代化提速
来源:安庆日报 更新时间:2014-08-21

如今,在安庆市宜秀区,这个农村面积远大于城市的新区,课堂教学、校园管理乃至教育发展都因信息技术而悄然发生巨变。全区60所中小学100%建成校园网和多媒体网络课室,优质教育资源被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广泛共享,教育信息化正在为教育现代化提速。

记者获得的最新消息是,这个区将从今年起的未来5年内,投资1841万元,为教育信息化再提质提速。

党委政府重视,推进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

宜秀区教育信息化奋起,与信息化急速发展的时代息息相关。

普遍的存在是,现代人生活已经完全离不开信息技术。上网浏览新闻,用qq或email联系工作,下班回家的路上,也不忘记打开手机刷刷微信、微博。

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影响将是革命性的:今后的学校将是无围墙的学校,学习将是无边界的学习,未来教育给学生提供的将是丰富的、可选择的、个性化的课程。

教科书将会慢慢退出舞台,被网络化的精品课程及网上讲座所取代。有专家预见,学习将进入无处不在,随时随地进行的“泛学习”时代。或许就在不远的某一个平常日子,你会发现,电子书包取代了传统书包,电子课本取代了纸质课本,电子白板取代了传统黑板(已经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势不可挡之势开启了“教”与“学”的全新时代。

“教育信息化作为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最鲜明特征,中国现代教育的推动力。”如何抢占这一新的教育高地?

走在安庆市教育信息化最前列的宜秀区给出的最重要经验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在这个区教育局局长方劲松的记忆里,区委书记李顺琪,区长娄雪松等领导在务虚会、全区教育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打造智慧宜秀,教育必须先行,实现教育现代化,必先建成信息化。

这个区成立了以分管教育的副区长程海东为组长,区政府办、发改委、教育局、财政局等多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推进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组织、协调、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教育局,由教育局分管局长兼任。同时,区教育局还聘请了市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中心相关领导和技术人员为专家指导组。

“上下联动,多部门支持,着力在顶层设计,组织保障,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全面谋划,周密部署,分步实施,容易形成教育信息化合力推进的良好格局。”方劲松表示。“而仅靠教育部门一己之力,肯定不会有今天这样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式。”

规划总是走在投入之前。《宜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把发展信息化作为建设现代化强区的重要指标和手段。而根据国家和安徽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和基本标准,在认真研究教育信息化现实需求和客观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及时出台的《宜秀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则更进一步明确了全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

宜秀区作为2005年由郊区调整成立的城市新区,尽管经济基础薄弱,但对教育投入,政府“不差钱”。仅近三年来,这个区共投入资金2150万元,用于包括信息化在内的学校标准化建设。同时,每年按义保经费的10%,落实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经费,为全区搭建一条通向教育现代化的“信息高速公路”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

到目前,这个区中小学100%建成校园网,100%教室配备多媒体信息终端,学生人机比达到7∶1。学校信息技术管理人员100%获得市级以上培训考核合格证书,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普及率100%,90%以上教师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技术。

三大建设,构筑四通八达的信息高速路

每天早上一上班,宜秀区教育局局长方劲松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进入宜秀区教育局网站:“各校正在思考什么?做什么?做的效果如何?都有哪些经验和问题,一看就清楚明白。”

阅读当天的教育新闻成为他掌握基层教育发展动态的捷径。有时,他甚至拿起电话,告诉新闻的作者:“标题该如何做,主体内容不能是简单的一两句话,要让读者通过阅读,了解你们具体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教师和学生都深切感受到现代教育信息化技术给课堂带来的便利和惬意。上课时,老师将存有课件的u盘插入电脑主机,就能全面呈现课程内容。通过电子白板的交互使用,可批注、修改学生作业,让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生动起来。”与宜秀区教育局局长一样,现在,这个区的教育工作者、学生,每天都畅游在他们构筑起的四通八达的教育信息高速路上。

“经济要想富,先修路。这个路是现实中的路。教育要想‘富’,也要先修路。不过,这个路是虚拟的路:信息化之路———现代化教育的本质特征和新的增长点。”宜秀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徐永生表示。
宜秀区大规模教育信息化建设始于2010年。这一年,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启动,宜秀区被列为“薄改”项目区。

该区紧紧抓住了这一发展机遇。此后的五年间,他们运用项目资金和区政府1∶1配套资金,累计投入1112万元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区60所中小学配置了332套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添置和升级了计算机室24个,计算机1068台,学校光纤宽带接入100%,建成校园网52个,在全市率先实现了班班通。

信息化基础建设上,宜秀区教育信息网网站站群系统是一大亮点。结合“三通二平台”,配置了“网上办公”、“网上投票”、“网上调查”、“网上直播”、“视频会议”、“书香宜秀”等系统。

在这条四通八达的信息高速路上,这个区所有中学、中心学校均创建了门户网站,90%以上的学校创建了教务管理、教学管理、资源管理等功能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的区、校两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形成。

软件与资源建设则成为宜秀区教育系统构筑信息高速路的重头戏。

近年来,这个区累计投入538万元为全区中小学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配置了畅言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office2010或2013软件及教学资源包,确保了教育教学资源充分供给;添置了28000多张正版专家讲座、专家辅导、名师教学实录、科普知识、爱国主义电影等光盘。并为全区中小学配置了100gm以上教育教学资源。

资源建设多条腿走路,拿来之外,更多的是自己创造。“围绕学生,梳理教材,重在应用”,这个区的基层学校依托校本资源平台和特色主题网站,不断完善学校内部的信息资源系统建设,在丰富教育信息网的教学资源库和资源平台内容的基础上,近年来,以教学案例和教学实录为重点,利用数字化教室采集了大量的教学实录视频。

宜秀区还通过开展中小学教师电教作品———电教论文、信息化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整合课例、微课制作等评选活动,收集教育教学资源,创建地方特色资源库,各校联合开发与教材配套的教育资源,各中小学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整合、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各类教育教学资源……

这也使得宜秀区教育资源库信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教案和练习的设计,也有课件和课件素材的参考,更有精彩的微课、微视频、课堂实录等等。

另一方面,这个区加强信息化与装备工作队伍建设。

“信息高速路铺好了,‘车’有了,‘货’也有了,更需要素质优良的‘驾驶员’。”他们形象地比喻,这些“驾驶员”就是全区各校的校长、信息化项目管理员和全体师生。

“最近的几年间,计有两千多人次参加了各级各类信息技术培训。”培训也成为拿到信息高速路上“驾照”的关键词:选派骨干教师或校长参加国家、省和市培训;乡镇中心学校、中学骨干教师参加区级培训;各校结合实际,分层次、分教研组培训;规模大的学校先集中培训再分组到教室进行演练,项目管理员现场指导;而对规模较小的学校则采取现场互动的方式进行。

同时,这个区还将学科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频率与其考绩挂钩,建立与绩效工资相应的等级制度,激发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激情,保障设备应用的常态化。

创新应用,教育信息化亮点纷呈

“‘班班通’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模式,直观形象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海量的教育资源拓宽了我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宜秀区五横初级中学谢丹丹同学的话代表了这个区1.5万学生的心声。

大龙山初中校长朱仁胜告诉记者:“按标准配齐的‘班班通’已全部投入使用,课堂教学效率、容量和信息量空前提高,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向知识的引导者转变,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深受师生欢迎。”

在这个区,传统课堂教学资源局限性也正在被突破。教师只需轻松点击便可使语文课堂拥有海量的阅读素材,英语课堂在情景模拟中营造语言氛围,科学实现快速探究查找问题。全区通过区域整体推进、学校自主创新、教师个性实践,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融合。

这方面,刚刚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的罗岭中心学校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典型。

信息化使留守儿童教育在这个山村小学有了重大突破。

罗岭镇是宜秀区有名的外出经商大镇。罗岭中心学校在一项调查中发现,60%学生的父母外出务工,30%学生长期和祖辈生活,少数学生和妈妈或其他亲戚生活,留守儿童数量近五年一直占全校学生总数的80%。

“如何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信息技术应用帮了大忙。我们学校以网络为载体,以触摸电视为交流终端,牵线搭桥,成立亲子网站‘彩虹桥·亲子工作坊’,以收集学生在校日常学习为主要任务,用时间线的方式动态呈现学生的成长历程。”宜秀区罗岭中心学校校长金和常介绍。
“彩虹桥”网站是罗岭中心学校教师龙鹏飞2012年9月创办的。在这座“彩虹桥”上,每一位留守儿童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个人主页,只要打开相应的主页,就能看到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喜、怒、哀、乐———班主任们用手机、相机拍下留守儿童在学校最开心的瞬间,发布到网站上,授课教师则将学生认为是最优秀的一次作业,最声情并茂的一次朗读发布到网站上……到目前为止,已陆续上传四千余份风格迥异的学生成长记录。

“通过这座‘桥’,我感觉我和父母天天在一起,很快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座‘桥’,我的努力大家看得见,父母也看得见。”当记者问起“彩虹桥”是什么“桥”时,学生江婧涵快乐地告诉记者。

信息化催生了网络研修。在这所学校,由教师“自主经营”,创设的学科主题网站,共有9位老师参加。如,英语学科“e学园”网站就将学科教学、儿童心理关怀、家校沟通等融为一体,并用电子记录袋的方式,记录下了同学们的成长历程。对其它村小,罗岭中心学校依托网络组建了虚拟备课团队,以数学学科为例,就将课上的收获、疑惑,在课下第一时间将一手材料上传于“单元课程协作网”上,发布自己的原始心得,并倡导互相走访评论,已成为这里的教师们最乐意参与的教研形式之一。

信息技术也带来了全新的读书模式。这所学校为每一位教师量身定做了读书计划,让教师们结合教育对象研读,并将思考的结晶呈现在“校本研修网”上,鼓励教师对某一教育问题进行跟踪研究。

学校还借助网络这个强劲臂膀,在教师群体中开展“名家微阅读”:通过微博、微信与名家交流合作;开展系列“网络沙龙”活动,邀请各地教育专家跨区域远程指导互动,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

成功的教育信息化实践,频获各方面褒奖。《中国教育报》副总编李功毅来该校调研后题词:“彩虹桥是教育信息化的创新,愿它为教师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更好的服务。”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金燕也在实地走访后发出了:“将班班通设备用到了极致”的赞叹。

“博客教研”,“城乡教师网上结对”,“网上备课”、“网络家长会”、“班级主页”……不仅仅是罗岭中心学校,实际上,这个区在开展信息技术的前沿应用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示范“样本”。

面对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将高深的理论变得简单,将简单的问题变得有趣?能不能利用零碎的时间完成一次学习?能不能让学习变得好玩一点?有趣一点?

这个区微课实践研究也应运而生,成为新的校园时尚。

凭借《写人文章如何拟题》微课,获得安庆市首届微课程大赛一等奖的宜秀区杨桥中心学校陈路英认为:

微课有利于因材施教。在一个班级中,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课堂上没听懂的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微课程直到弄懂;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也可以自主学习获得新知。微课有利于拓展学生知识面:教师在制作微课时,都会添加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联的文字、音像等资料,学生通过补充的资料可以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在她看来,微课还是一面镜子。教师可以通过一次又一次地观看自己的教学,发现问题,在不断地反思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同时,微课又是一条纽带。教师间可以相互学习好的经验方法。优秀教师有许多好的经验,过去没有恰当的办法总结、传播,而微课恰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式,固化经验,传播方法。

“我以前看菜谱,学做菜。所有程序都按部就班,结果依然做不出文字中描述的那个味儿。后来换了一种学习模式,通过观看、实践高级酒店里大厨发布到互联网上的炒菜视频,慢慢地,居然也能做出一桌香喷喷的美味佳肴了。”另一位获得安庆市首届微课程大赛一等奖,宜秀区大桥办中心学校赵安国老师非常看好微课程在农村地区的广阔应用前景:

“因为微课在呈现的时候,以主题资源包的形势出现,除了视频,还有教学设计、课件、教师反思、其他学生的学习反馈、配套练习等资源,如果这些资源通过微信让家长或学生的监护人利用手机自动获取,或让父母先学后教,或让学生自主学习,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将会大大提升学生在家的学习效率,这也让翻转的课堂教学成为可能。”

制作微课的技术并不复杂。宜秀区教育局电教馆馆长韩金模认为:“对于一线教师,从传统的pc到手机、平板,录屏、录像技术已经完全大众化,这使得微课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参与,都有机会对重难点知识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微课的蓬勃发展,必将诞生越来越多的‘明星教师’、‘明星学生’。更令人欣喜的是,随着每一次教育信息化的深入,都有力地促进了区域教育公平,大面积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了城乡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宜秀区教育局副局长马宏岱表示。
着眼未来,打造教育信息化“宜秀样本”

事实上,教育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建设—————运用—————完善”的循环发展过程。

因为几年前在“区域性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作中成效突出”,今年,这个区又获得了安徽省“全面薄改”项目。

省级财政将在2014———2018五年中,给这个区累计投入5978万元,区本级财政也将配套885万元,进行除“新建校舍”外的实验器材、运动场地、图书馆等7个方面的“全面改薄”。“我们把改薄的重点放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总投资1841万元,约占整个项目资金的三分之一。”分年度的进程是,2014年,142万元;2015年,416万元,2016年,628万元;2017年,360万元;2018年,295万元。

在这个区勾勒的教育信息化未来五年蓝图中,将逐年实现中小学校教师办公的计算机终端设备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计算机网络教室,班班通工程实现包括教学点在内的全覆盖。生机比达到6:1,教师人手一机,所有中学、中心学校建设电子备课室;所有中小学校建设校园广播系统、校园监视系统、校园通讯系统。

建立教育信息化应用评价体系和开放的、多层次的、可更新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培训体系,逐步提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小学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规划、实施和管理能力,促进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技能,打造一大批能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教学能手。

探索移动终端、4g技术、云计算等下一代互联网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结合点,研究和推进新技术下的网络教学、虚拟实验、电子书包和移动学习等新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和模式的现代化。

学生方面,将利用信息技术课、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电子板报、信息学比赛、机器人比赛等活动形式,全面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在信息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

未来五年,这个区还将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校园固定资产管理和校园安全网络监控系统建设,加强以学校管理、学生管理、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系统和管理系统建设,提升对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服务和监管的信息化程度,实现教育系统内部办公网络化和电子化。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区还将运用视频会议系统,进一步加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每周的教研大讲堂,聘请省、市、区教育专家及优秀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深入开展教育理论、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等多种培训,提高全区教师的理论修养和教学技能。各中小学也将利用这个系统和城域网平台,开展培训和校级间的教研互动。

“信息化时代不仅带给我们技术上的更新,更带给我们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更新。我们将紧紧抓住这一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特征不松手。”宜秀区教育局局长方劲松表示:“今后5年,将以‘全面改薄’为契机,纵深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全力打造高标准的教育现代化强区。”

在他的展望里,那时的数字化校园将彻底扮靓宜秀教育,全区所有中小学实现校校、班班有平台、人人有空间,而所有平台空间互联互通,共建共享,营造出的是一个更加精彩的数字化教育世界。

核心阅读

■上下联动,多部门支持,着力在顶层设计,组织保障,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全面谋划,周密部署,分步实施,容易形成教育信息化合力推进的良好格局。

■运用项目资金和区政府1∶1配套资金,近年来,宜秀区累计投入1112万元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区60所中小学配置了332套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添置和升级计算机室24个,计算机1068台,学校光纤宽带接入100%,建成校园网52个。

■宜秀区信息教育资源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教案和练习的设计,也有课件和课件素材的参考,更有精彩的微课、课堂实录等等。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罗岭中心学校,将信息技术与教书育人全面深度融合,创建了著名的“彩虹桥·亲子”网站,开启了留守儿童教育的全新模式。学校还借助网络这个强劲的臂膀,在教师群体中开展“名家微阅读”:通过微博、微信和名家交流合作;开展系列的“网络沙龙”活动,邀请各地教育名家跨区域远程指导互动,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

■“博客教研”,“城乡教师网上结对”,“网上备课”、“网络家长会”、“班级主页”…这个区在开展信息技术的前沿应用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示范“样本”。目前,微课研究应用成为新的校园时尚。

■未来五年,这个区将运用“全面改薄”项目,投资1841万元,深度推进教育信息化,探索移动终端、4g技术、云计算等下一代互联网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结合点,研究和推进新技术下的网络教学、虚拟实验、电子书包和移动学习等新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和模式的现代化。

从今年起的未来五年,宜秀区将投资1841万元,为教育信息化再次提质提速。那时的数字化校园将彻底扮靓宜秀教育,营造出的是一个更加精彩的数字化教育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