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信息化水平评价及政策建议
来源:经济要参 更新时间:2012-04-14

从总体看,我国政府信息化水平高于事业单位和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中的地位所决定的。要进一步发展信息化和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政府信息化是先导。

  一、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信息网络为载体,信息产业为支撑,信息人才为依托,法规、政策、标准、安全为保障的综合体系。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计算机、通讯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的智能技术,达到全面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劳动生产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人民生活质量等目的的过程。参与信息化的主体,除了政府本身以外,还包括企业、事业单位与个人(家庭)等国民经济各部门。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在制定发展规划、身份论证、规范交易行为、协调各方面关系、先期投入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着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如此,政府还担负着培养信息化专门人才和在社会大众中普及信息技术知识的重任;此外,对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来讲,政府部门本身的信息化还起着先导与示范的作用。

  (一)规范和规划

  所谓规范,是指建立良好的法律环境以规范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科学统一的技术标准以实现身份认证、网上支付等信息交流和网上交易。政府之所以要在信息化的发展中承担起提供信息化法律环境的重要责任并且规范信息化的发展,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信息化本身的发展对法律法规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二是在国家的法制建设中,政府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就信息化本身的发展对法律法规提出的要求来看,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由于信息的重组、信息传递手段的改变,必然会对传统的社会活动过程产生广泛影响,这种影响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靠传统的法律法规调节的某些社会行为活动出现了法律空白,如果法律法规的建设不能及时跟进,就会对社会活动过程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或阻滞作用。比如如何公开和公开什么样的信息,以及电子签名法、信息安全法、电子交易法以及与信息化相关的标准和规范等。政府是一个国家社会规则的制定者,也是一个国家法律环境的提供者。通过相关的立法,政府来制定信息化的各种法律、法规,以及信息产品、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从而为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框架和法律环境。

  所谓规划是指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信息化具有的广泛渗透性,它会影响到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政治、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直至所有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在整个信息化发展的历程中,制定一个好的发展战略,将会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信息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提供一个好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并使其具有适度的超前性和可持续性,就成为政府在信息化进程中首要的责任。在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或规划中,不仅要对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任务,以及实现的路径、方法、策略等做出整体性的筹划,还要对信息化涉及的主要领域,如政府信息化、事业单位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等的具体战略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出整体性的安排。

  (二)培养人才和普及知识为重点的协调作用

  政府在信息化进程中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要按照需求导向或者应用导向的原则,突出重点,运用组织、协调、宣传、动员、试点示范、普及等各种手段,大力促进信息化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国家对信息化的协调作用,重点体现在政府对信息化的先期投入、宣传信息化的重大作用、普及信息化知识,以及培养信息化专门人才等方面。

  (三)先导和示范

  在信息化进程中,除了要组织协调整个信息化的发展之外,政府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通过自身的信息化,提高办事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和电子化服务,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从而带动企业和家庭信息化的发展。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整个信息化发展进程中,政府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从部门组成来看,社会信息化包括政府信息化、事业单位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四个部分。在这四者之间,政府的信息化与事业单位、企业和家庭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如果政府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中,能够率先运用信息化的手段,为社会提供有效的管理和服务,特别是利用政府的门户网站为社会提供大量的信息化服务和一站式在线服务,就能在全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力,逐步吸引和带动事业单位、企业和家庭利用这些新的服务手段,接受政府的信息化服务和管理,从而推进全社会的信息化进程。

  二、我国政府信息化水平总体评价

  从2002年起,联合国公共经济与公共管理局和美国公共管理学会一起,每年对联合国190个成员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与分析比较,并发表了一份联合报告。该报告从“政府网站建设现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力资源素质”等三个方面提出了衡量一国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电子政府准备度指数”,并以此对133个成员国的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估。根据联合国《电子政府准备报告2004年》测评,2004年我国电子政府准备度指数为0.436,在178个国家和地区中居第67位,高于0.413的世界平均水平;在政府网站服务提供比例方面,我国刚刚超过33甲。这一低水平分界线,处于中等水平国家行列。两项指标在世界的位次,略高于我国人均收入水平在世界的位次。

  国际著名信息化专家马歇·伯纳姆教授(Matthew Bonham)认为政府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展示阶段、交互阶段、转变阶段和转型阶段。从我国的现状来看,当前我国政府信息化基本达到交互阶段,开始向转变阶段发展,但距离转型阶段还有很大距离。

  (一)与事业单位和企业两部门相比,政府信息化处于相对领先的位置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10个省的2003年信息化调查(以下简称信息化调查),无论在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人才以及互联网接入与网站拥有等方面,政府均领先于事业单位和企业。

  2003年我国政府部门平均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52部,分别比事业单位和企业高出66%和5倍;平均每百人拥有计算机49部,与事业单位大体持平,比企业高出48倍。

   2003年我国政府工作人员中,信息化技术人员占6.1%,分别比事业单位和企业高出2.7和4个百分点;接受信息化培训人员比重为40.9%,分别比事业单位和企业分别高出1.4个和35个百分点。

  2003年我国政府部门平均互联网接入率为56.2%,与事业单位大体持平,比企业高出16.2个百分点;互联网站拥有率为17.1%,比事业单位高出0.8个百分点,比企业低0.2个百分点。

  (二)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对较好

  信息化调查结果表明,2003年,全国政府机关每百人固定电话数为52部,比2001年的44台增加了18.2%;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49台,比2001年的32台增长53.1%。能接入互联网的政府职员比重达到32.0%,比2001年提高16.8个百分点。

  从调查结果看,政府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状况与其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东部地区明显好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北京、广东和浙江的两项指标都排在前三名。北京市的基础设施情况明显好于其它地区,2003年北京市政府部门每百人固定电话数达到115部,是调查地区最低值的4.8倍;每百人计算机数达99台,是调查地区最低值的4.2倍,基本达到了人均一台。但是西部地区每百人计算机数的增长速度要高于东部和中部,其中甘肃省的增长最快,2003年比2001年增长了89.0%。

  政府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普及程度,中央一级要好于省级,而省级又好于地级,地级好于县级。2003年中央、省(市、区)、地市、县、乡镇五级政府部门每百人固定电话数分别为147.8、101.6、53.4、33.9和21.1部,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分别为118.8、107.9、74.3、40.6和13.9台,能接入互联网的政府职员比重分别为9&5%、70.9%、39.2%、25%和7.3%。

    (三)文化素质普遍较高,信息技术人才优势突出

  信息化调查结果表明,政府公务员的基本素质较高,信息化人才的基础一直较好。政府部门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比重较高,近几年信息化人才质量又得到了稳步提高。信息化调查结果表明,2003年全国政府部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比重达到70.1%,比2001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东、中、西部地区差距不大。但中央、省、地三级政府公务员文化素质要大大好于县乡政府,2003年中央、省(市、区)、地市、县、乡镇五级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受到大专以上教育的比重分别达到81.9%、90.3%、85.3%、72.5%和58.9%。

  2003年政府工作人员中的信息化技术人员比重达到6.1%,比2001年提高0.5个百分点。东部地区信息化人技术人员比重达到7.2%,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首都北京的人才优势更为明显,信息化技术人员比重达15.1%,比全国平均水平(6.1%)高出约1.5倍。中央政府的信息化技术人员比重达22.8%,而省(市、区)和地市、县以及乡镇平均仅为4%左右。

  政府部门接受过信息化培训的人员比重有显著提高,2003年全国为40.9%,比2001年高出10.1个百分点,其中安徽省2003年比2001年提高23.6个百分点,增幅最大。各地区政府信息化培训的力度差别很大,10省(市、区)中最高的是北京,达67.8%,是最低省的3.2倍。中央、省(市、区)、地市、县、乡镇政府接受信息化培训人员比重分别为82.7%、55.7%、46.6%、40.5%和27.7%,显示政府行政级别越高,信息技术培训力度也越大。政府部门如果要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仍须加强信息化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尤其是信息化管理人才,它是政府机构的信息主管,需要具备本行业的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同时还应该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提高普通公务人员的信息技术和技能水平。

  (四)政府网络接入发展极不平衡

  信息化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全国的政府部门有56.2%的单位能接入互联网,与政府制定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东部地区最高,达到72,0%,比西部地区高32.7个百分点;全国有32.5%的政府部门拥有局域网,其中东部地区达到51.7%,比西部地区高35.1个百分点;全国有20.0%的单位拥有OA和业务系统,其呻东部地区达到32.0%,比西部地区高15.4个百分点;全国有17.1%的单位拥有自己的网站,东部地区最高,达到26。2%,比西部地区高1&6个百分点。

  从各省份看,全国政府网络系统的发展非常不平衡。北京市优势明显,政府部门能够接入互联网的比重达78.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2.5个百分点,比内蒙古高出3&1个百分点;北京市政府部门拥有局域网的比重达到7-4.5%,而最低的省份仅为9.5%,两者相差65个百分点;北京市拥有OA和业务系统的比重为40.4%,而最低省份的比重为5.3%,两者相差35.2个百分点。北京市政府部门拥有网站的比重为38.3%,而最低省份为5.2%,两者相差33.1个百分点。

  从中央到地方来看,网络应用情况也不平衡。接入互联网的比重,中央、省(市、区)、地市、县、乡镇分别为100%、98%、84.1%、79.2%和64.2%;拥有局域网的比重分别为100%、87.8%、65.9%、47.6%和22.1%;拥有OA和业务系统的比重分别为83.3%、69.4%、47.7%、27.1%和10.4%;拥有互联网站的比重分别为100%、77.6%、34.1%、20.8%和10.4%。

  (五)政府网站信息资源状况有喜有忧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2003年中国互联网信息资源的调查,我国政府网站在提供全站式信息搜索服务以及提供英文阅读方式等方面不逊于企业和商业网站(CNNIC将企业网站按照网上业务和网下业务构成比例不同区分为商业网站和企业网站,其中商业网站指业务主要在网上进行的电子商业网站)。提供全站信息搜索的政府网站所占比例达43.7%,与商业网站的47.1%接近,分别比企业网站、科研教育网站高出15个和8.4个百分点;提供英文阅读服务的政府网站占25.8%,虽低于商业网站的40.2%,却分别比企业、科研教育网站高出11个和1.6个百分点。但政府网站的访问量却低于其他类型的网站6平均每天每个政府网站的访问页数为2290页,仅仅分别是商业网站、科研教育网站和企业网站的14%、65%和82%。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政府网站信息资源的不足。

  政府网站提供信息服务中居前六位的均为展示式服务,提供此类服务的政府网站所占比重均超过60%:第一,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占83,7%;第二,政府职能/业务介绍,占82.2%;第三,办事指南/说明,占74.8%;第四,政府新闻,占71.1%;第五,办公/业务咨询,占6&1%;第六,通知/公告,占63.0%。而交互式服务所占比重则均低于60%,它们是:第一,在线投诉/举报/信访,占54.1%;第二,民意调查/意见征集,占39.3%;第三,在线交流论坛,占35.6%。而提供其他交互服务的网站比例则更低。

  政府在通过网站提供自己的信息方面可圈可点,但网站服务与各自业务结合的紧密程度不高。一半及以上(包括全部)的信息通过网站进行了发布的政府网站比例为57.1%;几乎没有信息通过网站发布的政府网站比例为22.2%。政府日常办公事务与网站相关服务结合比较紧密和非常紧密的政府网站比例为28。2%;政府。日常办公事务与网站相关服务结合不太紧密以及基本没有结合的政府网站比例为49.6%。

  三、政府信息化进程中应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信息化人才匮乏,信息化知识有待普及

  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或者是政府部门,“信息化技术力量薄弱”都是信息化的最主要问题,加强技术培训也是各自信息化建设中最需要的支持和服务。信息化调查结果表明,信息化人才培养是首要问题。信息化相对领先的政府部门对人才匮乏和知识普及的认识更为迫切。有68。8%的企业、65.2%的事业单位以及72.3%的政府机构认为“信息化技术力量薄弱”是信息化的最主要问题之一(最多可选三项的多项选择调查项目,下同);此外,分别有60.2%的企业、62.9%的事业单位以及70.8%的政府机构认为加强技术培训也是各自信息化建设中最需要的支持和服务。

  (二)信息化意识不强,需要加强宣传和示范

  信息化调查结果表明,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均有七成以上的单位认为,领导重视对于信息化至关重要。同时,分别有59.2%的企业、32.1%的事业单位和34.3%的政府机构认为“信息化意识不强”是本单位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信息化缺乏统一的标准,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信息化调查结果表明,分别有31.5%的企业、30.4%的事业单位和33%的政府机构认为“没有统一的标准?是本单位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另外,分别有27.4%的企业、19.9%的事业单位和21.2%的政府机构认为“安全性不能保障”是本单位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四)政府网站服务方式以及网站服务深化程度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政府网站信息资源主要以展示式服务为主,交互式服务相对不足;网站服务与各自业务结合紧密程度不高。

  (五)政府信息化投入不足

  信息化调查结果表明,2003年我国政府信息化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与2001年持平。其中,除东部地区从2001年的6.4%提高到2003年的6.8%外,中部地区则从15.5%降至10%,西部地区从11.5%降至9.2%;按行政级别划分,地市和县级比重有所提高,而中央和省级反而有所下降:中央级从7.2%降至4.3%,省级从18.9%降至15.9%,地市级从6%升至45.2%,县级从9.9%升至14.8%。

  (六)政府部门信息化发展也存在数字鸿沟

  从地区看,我国东部地区政府信息化基础、信息化技术人员配备、网络接入等方面均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同样地,中央政府也好于地方政府,省市级好于县乡级。例如,信息化调查结果表明,2003年我国东部地区政府每百人拥有65台计算机,几乎是中、东部地区的两倍,而中央、省、地、县、乡镇每百人计算机数之比为100:90,8:62,5:34.2:11.7;信息化技术人员所占比重东部地区为7.2%,分别是中部和西部地区的1.95和1.47倍,而中央、省、地、县、乡镇之比为100:14.1:17.2:24.4:19.2;互联网接入率东部地区为72%,分别是中部和西部地区的1.29倍和1.83倍,中央、省、地、县、乡镇之比为100:98.0:以.1:79.2:64.2;网站拥有率东部地区分别为中部和西部地区的1.45倍和3.45倍,中央、省、地、县、乡镇之比为100:77.6:34.1:20.8:10.4。

  四、对于进一步推动政府信息化乃至全社会信息化的政策建议

  从全社会信息化的角度来看,政府承担着规范、引导和宣传的重任。从政府信息化本身来看,我国政府信息化处于关键阶段,进一步发展需要一系列突破。目前,我国政府信息化基本达到交互阶段,开始向转变阶段发展,但距离转型阶段还有很大距离。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课题组近期完成的一份关于电子政务建设的报告指出,我国电子政务处在从技术应用阶段向政府信息化管理阶段转变阶段。为了进一步推进政府信息化乃至全社会信息化,政府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立法和规划工作,做好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

  要加强信息化法律法规的制度建设,让国家信息化在法定的框架内健康发展,这是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划得以顺利贯彻的基础和保障。国家应加强在信息化方面的立法,确保政府网站信息的权威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在进一步提高对信息化重要性认识的前提下,科学地做好国家信息化规划,满足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两方面的要求。

    探索建立一种统一、安全、简易的网上身份认证机制,并且将这种认证机制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相联系,为网络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建立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从信息标准到技术标准和用户标准的标准和规范体系,指导和促进社会信息化建设。

  (二)加大信息化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在全社会普及和推广信息知识

  建议借鉴新加坡等国推行电子学习计划的成功经验,加强对信息化人才方面的培训与指导,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知识的普及率,加强必要的基础知识培训,编印一些通俗易懂的辅导教材,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媒上多开展一些信息化技术的宣传和教育,使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简单的操作知识得以普及,尽可能为每一个公民获取信息、获得信息化相关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方面,创造平等的、便捷的条件。

  (三)加大对信息化的投入,努力消除数字鸿沟

  要在继续扩大中西部地区政府信息化投入的同时,力争政府信息化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逐步有所提高。要在资金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信息化的支持力度,努力消除各种数字鸿沟。要不断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吸引更多网络服务商投身信息增值服务,降低通信资费和网络使用费标准。

  (四)加快政府网站信息资源建设

  在“政府上网”工程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加快网站、网络数据库的建设,提高政府网络资源共享性;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政府网页更新频率和网上服务比例;优化网站结构,努力提高交互式服务的比重;在行政审批、申报纳税等方面,将一站式服务的理念扩大和应用到互联网上,逐步推广一站式在线服务;大力建设政府门户网站,整合政府内部信息资源;努力扩大政府网站在了解社情民意、对政府部门及公务员实施监督、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等方面的作用。

(统计局国家发改委课题组 执笔人:杨京英 闾海琪 杨红军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加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