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盘点:区域信息化发展概述
来源:经济要参 更新时间:2012-04-14

 年终岁末,又到了对各种工作和事务进行盘点的时候。其实,所谓的盘点,就是对本年度的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吸取经验教训,为下一年度的工作做好准备。区域信息化发展是一个很大的概念,由于祖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极不平衡,若想对这一内容进行全面的年终盘点是有很大难度的。因此,本文仅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由重点城市或重点区域在2005年的信息化进程辐射至其所属的整个区域,希望这种由个别到一般的方法可以为我们分析区域信息化发展带来一些收获。

  谈到区域信息化发展,首先要明确区域的具体划分。最常见的区域划分是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另外还有分为六大综合经济区的分法。而本文采用的是另一种比较常见的划分方式,即将中国的区域划分为九大经济区,包括东北地区(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环渤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黄河中游流域(山西、陕西、河南、内蒙古中西部)、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江苏、浙江)、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长江中游地区(湖北、湖南、安徽、江西)、东南沿海地区(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等。下文将逐一分析。

  东北地区——以制造业信息化带动东北振兴  

  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一直是最近几年国家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政策偏向的重心。在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振兴东北办联合发布的[2005]2257号红头文件《关于发展高技术产业促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带动作用。扎实推进电子政务;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可见2005年,东北地区信息化进程仅仅围绕“振兴东北”这个重心,依靠政府政策扶植和国家支持取得了不小的进展。由于东三省过去是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较好,因此东三省的信息化重点在于制造业。

  黑龙江省的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按照“三纵七横”的总体布局,围绕振兴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战略,在装备制造、石化、能源、医药、森工、农副产品加工业等黑龙江省优势行业,积极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广“斯达模式”,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创新,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了整体提升,取得了显著经济与社会效益。

  企业信息化是吉林省信息化工作的重点。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是吉林省企业信息化在2005年的主攻方向。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企业自身的不断努力,吉林省终于在第十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成功完成了“企业上网工程、企业管理信息化工程、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等工程的实施。

  辽宁是国家科技部确定的制造业信息化试点省之一。目前,辽宁全省已基本构建起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三大体系(技术研发与攻关、应用示范和中介服务培训),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人才、资源优势得以集成和发挥在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过程中,使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得以进一步集成,形成了以大连理工大学等20余所高校、科研单位为核心,以一批两院院士,国家863和国内知名专家为骨干的信息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队伍。

点评  

  无论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还是行业信息化建设,"东北人意识转变是难题"是
评论家们给东北的评价,传统意识左右着东北地区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影响了东北进军信息化的速度。意识取决于人,诸如"一把手工程"、"试点工程"等,无一不是希望从转变人们对信息化的传统认识方面开展信息化工作。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进与否取决于众多人为因素,因此,东北信息化建设、东北工业基地振兴除了依靠宽松的政策和强大资金的支持外,东北人的意识和作用不容忽视!可以说,2005年是东北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年,不知道东北的“翠花”在2006年是否还可以上一盘依旧美味的“酸菜”,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环渤海地区——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区域凝聚力还需火候  

  环渤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的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总的来说,北京、天津继续处于领跑地位,由于“数字北京,数字奥运”的推动,北京信息化进程一直独占鳌头。然而不可忽视天津的发展速度,近年来,天津信息化发展势头迅猛。在这样优秀的领头羊带领下,河北、山东也在极力追赶,但由于本身的经济实力和政策问题,他们与京津的差距还很大,尤其是河北,比山东的信息化发展还要薄弱。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市的信息化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2005年,北京市委、市政府继续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取得更多可喜成果。政府上网工程基本完成,电子政务稳步推进,信息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有效地推进了首都现代化进程。以“首都之窗”、“燎原行动计划”、“百万家庭上网工程”、“数字信息亭”、“校校通”等为代表的信息化建设工程充分展现了北京市的信息化发展的成果。北京在2005年的信息化工作重点除继续推进“数字北京”信息化进程外,重点强调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举行了“2005北京信息安全产品政府采购高峰论坛暨信息安全技术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会上从政府采购、市场准入、资金渠道等多方面入手讨论了使用信息安全产品行为的条例规范。

  天津作为中国率先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城市之一,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美国夏威夷召开的世界智能化城市评选发布会上,天津进入2005年度世界七大智能化城市行列。这是自1999年世界智能化城市评选活动开展以来,中国首次入围当选。除取得如此成就外,2005年天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电子政务建设在重点领域取得明显成效;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深入发展;信息产业的总体规模和经济效益均创历史最好水平,连续多年成为第一支柱产业。天津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也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信息化任务:构建与经济中心城市功能相适应的信息支撑体系,发展完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公共信息三大信息平台,加快建设海滨新区信息化样板区,推进“数字农村”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综合信息能力,打造“智能天津”。

  2005年是河北省建设信息化工作的实施年。该省计划从2005年开始的未来三年内,基本建立全省建设系统电子政务平台,各区市、县建设管理部门基本实现“三通”(通网络、通电子邮件、通信息);建立健全建设领域行业信息资源数据库、行业网站群和行业数据中心等,逐步实现企业管理网络化。另外,河北省在2005年中将农业信息化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截至2005年底,省、市、县三级财政筹集资金6千多万元,引导吸纳社会资金9千多万元,投资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研发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另外,他们重视信息传输网络的整合,扩大农业信息覆盖范围。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底,全省农业信息网年点击数量达到1.1亿人次,年信息发布量累积达到1.2亿条。

  山东省在战略层面上本着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以促进该省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中心,以优势产业为突破口,大力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构筑网上山东、发展网络经济"的三大战略;在实施层面上,则以政府调控,市场拉动为原则,积极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社会公共领域服务信息化、区域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随着第十个五年计划得接近尾声,在2005年底,围绕有关“数字山东”的基础建设,山东省立项开展了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研发、信息共享平台等多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

  点评  

  综合来看环渤海这一区域的信息化建设,首先,对于北京市和天津市来说,信息化的挑战不是基础设施落后,而是怎样应用的问题,而应用的关键在于政府管理,这主要是政府机构设置和许多部门不愿“透明”造成的。尤其是天津市,天津信息化的关键是要打破信息封锁,强调信息公开、透明,联手建立“信息协作网”,搭建现代市场信息平台和综合信息平台。

  其次,从具体运作看,河北省的信息化建设尚未能够和本省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未形成针对本省经济特点的特色信息化。与其他省份相比,河北的信息化仍属于起步阶段。目前,河北省信息化建设面临问题是政出多头,权责不清。主管信息化建设的部门过多,并且由于各部门职能上存在的相近性与交叉性,工作中常出现职能竞争,信息化重复建设等等。网络分散建设、资源相互隔离,高层次应用难以开展。

  最后,由于环渤海经济带内各省市,较少有合作的意识,使得区域内资源不能有效配置,无法形成能有效衔接的产业链。因此,京津冀鲁地区的区域凝聚力不够,尚需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找到整个区域内的利益共同点,并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规范各地方政府的行为,减少城市间差异,实现政策的共享和互补,才是发展该地区信息化,推动经济发展的权宜之计。 

长江三角洲地区——继续领跑全国信息化进程  

  由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达、地理位置优越再加上人才资源充裕、政策导向正确等多方面因素,使得该地区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开放度最高、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而在信息化进程中,该地区也一直处于第一梯队的领军行列,区域内各省、市信息化发展进程极为一致,他们的做法树立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典范。

  现在,这一地区正在努力打造现代服务业,而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就是信息化,为此,沪、浙、苏地区除进一步巩固原来信息化发展优势的同时又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与现代服务业有关的信息产业领域,尤其信息内容服务业、信息安全服务业以及物流配送等行业的信息化上。

  三地继续加强电子政务的建设,“政务公开”已成为长三角地区电子政务工作的一个新亮点。江苏省人事厅依托“江苏人事”网站,及时发布人事方面的政策法规。在上海规划局的网站上,全市规划的电子地图上清晰地标注出上海所有得到规划部门批准的建设项目。另外,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也加速了政务一体化的进程。苏浙沪两省一市的交通、人事、规划、环保、质量等部门,建立了长三角共享信息平台,正在逐步解决因行政壁垒带来的标准不一、资源流动不畅等问题,使公众所享受的政务服务半径得到了扩大。

  在制造业领域,世界制造中心也正在向长三角经济圈快速转移,作为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一员,江苏省在与产业国际接轨上完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先是制定了江苏国际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并通过加快推进制造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引进ERP等一系列先进管理工具,借助强大的企业信息化系统,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和经营能力,全面提升长三角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

  上海市在继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全市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和管理中的应用。以骨干企业为载体,发展电子商务。大力推广使用银行卡。加快“电子口岸”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普及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加快建设城市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和智能化交通系统,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进一步推动电子政务建设。完善社区信息服务网络,加快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另外,上海还积极发展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重点推动浦东软件园等软件产业基地的建设,强化软件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软件业的跨越式发展。

  浙江省在2003年推出“百亿信息化建设”工程后,至今三年该项目已取得可喜成绩。在传统制造业的改造上,建成了面向服装行业的公共服务于技术支持平台和面向纺织和印染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使信息技术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在城市信息化建设上,杭州市建成了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平台、宁波市互联网交互中心以及城区社会化管理信息系统等公共信息系统,加速城市职能化、信息化;另外,浙江省不忘发展农村信息化,除了建成新农网等网站传播农业、农村交易信息外,还建成了“农技110”信息服务网,扩大农业信息的覆盖面,为广大农民带来更多的农业信息。 

 点评  

  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持。由于这一地区的经济实力比较强大,能为其信息化建设提供庞大而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而其他地区的经济实力一般,因此其可供信息化建设使用的资金也相对不如此地区多,自然信息化的进程也相对落后。虽然以上三地区的信息化发展为全国各省市的信息化进程指明了方向,是全国其他省市信息化道理的楷模,但各省市在学习他们经验的同时不要忘记结合自身的性质和特点,综合考虑自身情况,尤其是资金上的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忙从只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甚至得不偿失。

  黄河中游流域——借力信息化实现中原崛起  

  该地区身居内陆,虽然处于黄河中游流域的重要地理位置,但由于对外开放不足,因此在信息化进程上也略显单薄。2005年,可以说是他们打开大门的一年,各省政府在大力支持本省内信息化建设,促进省内经济发展的同时,还不忘依靠外界的力量,纷纷与国际著名公司合作,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外界强大技术和经验支持,实现本省的信息化腾飞。

  2005年4月,山西省政府与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启动为期5年的“太行大地 电脑春播”计划。该计划旨在提高山西省的个人计算机的运用比例和利用率,依靠大众对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认识程度的增长,进一步推动山西省的信息化进程,提高个人计算机在山西省各行各业的应用,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另外,省政府一改过去对信息化引导不足、政策扶植不够的问题,看准制造业信息化对全省信息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大力促进制造业信息化进程。通过连续每年300万元的投资,支持制造业信息化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目前,山西全省已建有81个信息化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中小企业服务。

  陕西省政府不失时机地抓住信息化带来的发展机遇,用信息化加快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2005年陕西省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不俗的成就:首先,陕西省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强了农业信息网络中心、农业信息专用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杨凌示范区为基地,加快农业资源数据库、农业远程教育、农业信息化支持系统、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建设。在工业领域,完善了企业信息互联网站,形成一个安全、可靠、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平台和信息通道。在2005年,基本实现利用ERP、CIMS、CAD、CAM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对企业研发链、生产制造链、供应链、客户链等支撑的信息系统。另外,陕西省不忘发展金融单位信息化进程,构建各金融单位的专业网络;完成银行卡信息交换系统的建设,推动银行卡业务发展。陕西省又是一个教育大省,省内有多所高等院校,在2005年为发展该省的科技教育,以教育现代化带动区域信息化,该省完成了陕西科技、教育信息网主干平台及地市、县平台的建设。 

 在继山西省与跨国公司合作后,2005年5月河南省人民政府也与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签署了为期五年的合作备忘录,就河南电脑应用普及紧密合作,推动河南省的信息化建设。 另外,河南省也非常重视电子政务的实施,于12月7日公布的一份明年电子政务建设的计划中宣布,明年上半年,使省会城市的网上行政审批服务系统全面试运行,这一举措无疑将为全省的电子政务实施起到带头作用。河南省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坚持发挥“典型引路作用”,以点带面,以局部带动整体,以典型县带出典型市,以典型市带出典型省,截至2005年底,该省已带出了一批新的典型市和典型县。河南是人口大省,计划生育是该省首要解决的问题。计划生育的信息化问题自然也成为全省信息化进程中的重点,河南省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于05年初确立了争当2005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先进集体的目标,通过一年的积极努力,他们为打造河南电子计生平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内蒙古在2005年的信息化工作重点是,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振兴老工业,同时继续加大利用信息技术对轻工、纺织、化工、建材、机械、冶金等自治区重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积极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截至2005年底,内蒙古在包头、呼市已创建3个软件园区,吸引大批区内外软件企业及优势人才入园创业。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信息化进程必然有少数民族自己得特点,如,以蒙古语电子信息技术及产业化专利项目为依托,加快民族语言文字的信息化进程,建设中国蒙古语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化基地等。

  点评  

  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在各地区经济建设中起着战略性作用,不仅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建设数字化城市、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也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国家战略注入了新动力,希望信息化能够为黄河中游这片热土带来新的生机,使往日繁华的中原再现昔日的辉煌。 

  长江中游、东南沿海、西南地区——“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化大联盟  

  2003年以来,由广东省倡导并得到福建、江西、湖南、
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八省(区)政府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积极响应和大力推动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即“9+2”)引起了相关地区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得到了广泛赞同。2005年,在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9+2”政府的共同努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初显成效,整体上呈稳步推进的态势。

  这一大联盟充分发挥了区域合作的优势,在多方面、多领域实现合作与资源、信息共享。

  首先,在政策制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上,泛珠三角区域从大区域的整体利益出发,进行统一规划,充分利用大区域内的各种资源,使区域内各省都从中获益,实现多赢局面。

  其次,通过搭建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平台,可以共享经济和贸易信息,信息共享推动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跨地区业务进行协调通报,促进相关行业协会、团体、企业的合作交流,共建“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信息产业及信息化交流网”,在信息产业领域内的投融资、市场拓展、技术配合、应用等多个层面开展广泛合作。

  2005年3月,《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化合作专项规划(2006-2010年)》工作研讨会围绕《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十个合作领域内对信息化建设新需求。2005年12月,泛珠三角区域软件产业合作与交易会在珠海召开,广州、珠海、深圳和南海的四个软件园已经初具规模,在“9+2”的框架下,利用港澳地区在政策、法律、金融、信息等方面的资源,大力发展软件外包扩大出口业务,其区位优势更加突出。除此之外,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化领域的合作还覆盖物流领域,充分借鉴香港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利用广东等省的发达交通,打造一体化现代物流体系。

  “泛珠”区域认为,若想实现一体化经济,信息化是关键。只有实现了信息共享,才可能真正实现一体化,他们高度重视电子商务的发展,通过加强企业间的供应链管理、客户资源管理(CRM),密切企业与供应商、销售商的联系,确保对市场变化的及时了解、迅速反应与竞争优势;通过互联网,在同业、在上下游企业间开展贸易和业务协同,以信息的实时交互实现信息共享,以信息流向资金流、物质流递进,以信息平台向交易平台升级,积极稳妥地开展电子商务。

  广东的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一直处于全国领跑地位,通过2005年的努力,该地区信息产业结果和信息化进程得到进一步优化。珠海、深圳、广州的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基地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的公共技术支持服务。除吸引外资、外商取得骄人成绩外,企业走出去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广东本土企业与多家跨国公司合作,重拳出击国际市场。华为公司全球60多个国家的180个运营商提供了移动通信解决方案和产品服务。另外,广东抓住了2010年亚运会的契机,紧紧围绕“数字广东”、实施领先与协调发展战略,建设“国际信息港”,提升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 

  福建省内企业的特点是民营企业众多,因此福建省在发展本省的信息化时,非常重视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在政府的支持下,2005年11月,福建民企信息化发展论坛在泉州举行。另外,福建的信息产品制造业增长势头强劲,产业规模在2005年得到了进一步扩大,软件产业集聚效应初步体现。福厦两地软件产业规模占全省的96%。该省信息产业厅积极促进信息产品出口额的增长,2005年信息产品前三季度出口额占全省外贸出口额的三分之一。

  江西省在2005年的信息化建设目标是围绕“在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全局,以建设“数字化江西”为目标,高起点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大力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通过“网上政府”、“网上企业”、“网上学校”、“网上家庭”、“网上社会”的逐步建立,初步实现在信息网上重塑“网上江西”形象的二十一世纪信息化时代目标。

  湖北省虽没有被纳入“9+2”的“泛珠三角区域”,但其省内的重点城市长沙正在向该区域靠拢,因此该省的发展也受到“泛珠”区域的影响。2005年,湖北省企业信息化的主旋律依旧是ERP,并倡导一种实施ERP观念的转变——即从“要我信息化”到“我要信息化”的转变。到2005年湖北省信息产业厅已成立5周年,通过5年的努力,该省的政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等重点信息化工程都有了重大的突破,带动了全省的信息化进程。特别是以武汉为中心,围绕武汉建设城市物流信息服务综合平台、征信平台、中小企业服务综合平台、招商信息服务平台以及旅游服务信息平台五大为民服务信息平台,为武汉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和货运中心打下基础。

  湖南省重视信息化法律法规建设,规范信息化过程中的行为。2005年9月17日,湖南省省人大召开贯彻实施《湖南省信息化条例》新闻发布会,我国首部省级信息化综合性法规《湖南省信息化条例》于10月1日起生效。
  
  云南省重视电子政务实施工作,该省检察机关用不到三年的时间,于2005年,最终建成了覆盖全省149个检察院的计算机局域网及二、三级广域网、电视会议网、电话会议网、电话通信网等五大网络,推进了基础数据库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电子邮件系统等十大系统建设项目,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检察机关办公、办案信息化的初步目标。另外,云南在向 “泛珠三角区域”内部有信息化实施经验的省份学习的同时不忘“走出去”,与别国合作,吸收国外的信息产业经验,打开国际市场。2005年的第十三届中国昆明出口商品交易会上,由省信息产业办牵头,吸引了多达15家韩国的IT企业展团首次进入昆交会,促成了云南和韩国IT企业的"相亲",希望借此把昆明打造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信息产业基地。

  在海南省,由中国南海研究院与南京大学海洋研究中心合作的“数字南海”项目于2005年3月成功地完成了第一期工程。该期工程的主要内容为:初步建立数字南海计算机基础软件、硬件系统、局域网络系统及数据库系统。

  广西省位于“泛珠三角区域”与欧盟联系的交通要道,为充分发挥通道优势,联合发展现代物流业,广西加快自身信息化建设,积极投入到“泛珠三角区域”物流一体化的合作中来。2005年,该省加快构建畅通快捷的物流通道体系、运输体系、大通关体系、商品和要素市场体系,目的是使广西成为连接东盟市场、西南市场、华南市场、中南市场,东西互动、南北贯通的物流中心,大力促进“泛珠三角区域”与外界的合作。

  点评
  
  由于经济上的差异,这一区域在信息化程度上有明显差异是必然的。然而,我们却在“泛珠三角”区域的信息化发展上,看到了以典型带动整个区域建设,以典型拉动其他省市发展,以典型推动整个区域合作的一种合作、互利、多赢局面。 

 根据前面三篇文章的现状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经济实力、政策合理程度以及地理位置等因素,使得目前我国区域信息化发展依旧不平衡。总的趋势是:沿海地区信息化程度高、经济发达,越往内陆,信息化程度低,经济实力也相应较弱。

  但值得注意的是,内陆地区的地区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各自的信息化发展,加大对区域信息化的投资力度和政策扶植。而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也没有因此而停下脚步,他们已将自己的信息化发展重心由设备和硬件的建设转向内容和服务的提供。

  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区域联盟,以典型带动全体在整个区域信息化发展上所起的作用。除以上分析外,我们还总结出出我国区域信息化发展其他几个特点:

  重要会议、赛事推动下的信息化建设

  这一类型的区域信息化建设主要以事件推动为主。

  比如北京的信息化建设就紧紧围绕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数字奥运、数字北京”为核心,投资兴建现代化的智能城市。现代奥运会不仅仅是一个综合性的体育运动盛会,与奥运会相关的信息传播、场馆建设、物流运输等等都需要引入IT的元素,所有这些都会在无形中加快北京的信息化进程。可以预测,北京在2008年奥运会的推动下,一定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能化城市,其信息化建设一定可以再上一个台阶。

  除北京之外,由主要事件或赛事推动,进而加快其信息化建设的城市还包括南京。刚结束的全运会也为南京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新鲜的活力,比如首次在全运会上按奥运会模式组建先进的竞赛专用网和公共服务网,确保竞赛信息的传输安全和公共快捷的查询服务。这一先进的网络系统同时也为今后江苏省体育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广州以2010年的亚运会为契机,提升信息化协同能力、信息普遍服务能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信息产业集聚和创新能力;而上海更是在2010年世博会的推动下,政府加强了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化应用,在社会公共服务的信息化、城市管理和交通的智能化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上海为提升城市便利化而开发应用的一大批智能化系统,如交通一卡通系统、大通关系统、城市智能交通卡系统、社保卡系统等等均可以与全球领先的信息系统匹敌。 

政策扶植为主的信息化建设  

  这一类型的信息化建设主要针对的是东北地区和内陆经济不发达地区。

  在东北,由于近几年来国家工作重点是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因此政府对于东北的农业、机械制造、能源、原材料、交通等重点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就格外关注,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大力促进传统产业高技术化,加快重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内陆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信息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很强的联带关系,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化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家的经济支援和政策扶植。最明显的例子是西北地区,如新疆、宁夏、甘肃等省。而这些地区主要的发展模式是国家大力投资进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调拨人力资源对信息化建设进行智力支持。虽然这一地区也在积极的寻找与国外公司合作共同推动本地区信息化建设的新途径,但总依靠国家或外力的支持并不是长期的解决办法,他们应从自身寻找发展的突破口。因此,除大力发展经济外,教育成为该地区信息化建设的另一个关键。或许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整个区域信息化才是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区域信息化建设——真正发挥区域联盟的作用  

  这里强调“真正”两个字,因为从上述区域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中,我们发现,目前我国信息化建设除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外,区域内不平衡现象也很严重,可以真正依靠区域联盟的优势,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作法并不多。

  最典型的例子是环渤海区域,该区域除北京、天津一枝独秀外,其他两省山东和河北很难跟上领先者的步伐。另外,区域内合作不足、缺乏凝聚力也是一个阻碍区域信息化发展的罪魁。即使作为领头羊的北京和天津来说,也常常有同床异梦、各有打算的现象出现。

  而作为最大的合作区域联盟——“泛珠三角区域”,由于其所覆盖省市众多,若想要求所有成员都按照同一个步调合作、前进也是不现实和不科学的。虽然“泛珠”的促进者广东省在努力的发挥着老大哥的作用,但其政策制定过程中肯定也会忽略对其他落户区域的考虑,甚至融入利己主义因素,因此,若想达到整个区域的发展平衡,实现百花齐放,根本的还是要依靠区域内成员从整体出发,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同时,努力发挥各自的潜力,实现区域最优。 

区域信息化平衡——寻找区域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  

  每个地区有每个地区各自的特点,不同的特点决了该地区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上应有其各自的侧重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化建设突破口。

  对于老工业基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促进传统工业的改造是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寻找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尤为显得重要,由于资源贫乏、资金不足、人才短缺,恰当寻找出信息化建设的着力点成为这些地区工作的首要任务。

  笔者认为,应结合该区域自身的优势,如,陕西是教育大省,可以考虑以教育信息化带动区域信息化;甘肃、青海等省“三农”问题严重,工业不是很发达,可以靠农业信息化带动区域信息化;而对于工业、农业都差不多的省份,可以考虑从政府职能信息化入手,依靠政府的推广,实现政务信息化,进而达到整个区域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总之,区域信息化是一个全面的概念,但在实施过程中,不能全面地实施,这样很可能造成“什么都要,但什么都得不到的局面”。即使是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虽然努力打造数字化城市,以全面的信息化为目标,但他们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是由一些重大事件推动的。可以说,寻找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是任何省、市进行区域信息化建设的要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