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网络应用助推人大工作进程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4-08-29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大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标志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的正式确立,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980年2月,根据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宪法的决定和地方组织法的规定,西安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选举产生了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至今已历经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届。
    今年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立60周年,回顾科学技术成果在人大工作中的应用与实践,使我们深深地感觉到,在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人大工作境界的提升,有效履行职权,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的透明度等,都与现代科技成果的应用密不可分,尤其是信息化网络的应用及人大电子政务建设,对人大监督乃至完善人大制度无疑具有实质性意义。
 
    一、战略性、前瞻性的将相应的现代科技成果应用于人大工作,一定会具有极大的政治和时代价值。
    具有先进性、超越性的信息化网络手段,可在基本制度环境不需要发生大的变化、社会不需要承担过大风险的条件下,对建设一个更加先进、更加合理的基本制度,有效改善政府与公众、社会关系的基本格局具有的渐进、和平、共赢的创新和改革功能。将会有力地推动中国社会更准确、更迅速地迈向政治文明高度发展的境界。
 
    1、现代网络科技手段应用对传统工作模式及观念渐变的重要作用
    90年代初,西安人大机关全面更新了所有文印设备,果断摒弃了传统的文印模式。实现了机关文印工作微机化和自动化,改善了工作环境,大幅度提高了文印的速度和质量,使机关干部对科技的应用,并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2000年底,市人大机关各处室和局以上领导干部已全部配备了微机和相关办公设备,大部分处室实现了办公微机化,推动了人大工作的创新和发展。随着国家信息化进程步伐加快,政府上网风起云涌,西安人大机关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配置了专用机房和相关网络设备,实现了网上收发市委、市政府普发性文件。至此机关办公和管理的科技含量又迈上了新的台阶,手工抄写、撰文为主的工作方式开始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机关干部的观念和工作方式因科技的应用,在平和、渐进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技手段对管理及制度的改革创新功能开始显现,为以后的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奠定了实践基础和认识基础。
 
    2、现代网络科技手段应用对传统表决制度的历史性探索与实践
    电子表决器和电子票箱等都是现代科技应用的成果,将其引入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会议,形成管理的技术手段,就具有了对传统会议模式和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功能。正所谓科技引入一小步,民主前进一大步。
    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会议在决定重大事项、人事任免、撤职、罢免以及通过法律法规时,最终都是用表决的形式实现的。表决的结果将形成具有法律约束的国家意志。从1990年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次使用表决器后,全国各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纷纷将电子表决器或电子票箱为核心的智能会议系统引入人代会和常委会会议,形成了对传统的举手表决、选票制作、画圈投票、人工监票、人工计票等传统表决制度的改革,简化了以往会议繁琐的程序,优化了会议管理,缩短了会期。1994年2月21日,西安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试用电子表决器会议管理系统成功,成为全国较早在常委会会议上使用电子表决器的城市之一。2001年8月31日,在西安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对《西安市公民旁听市人大常委会会议暂行办法》进行表决时未获通过。此办法与2003年5月29日西安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时通过,历时一年零九个月,其中还经历了人代会换届。2002年3月13日,在西安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对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秘书长名单进行表决时未获通过,这在常委会历史中尚属首次。6天后即2003年3月19日,此名单进行调整后,在西安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上重新审议,表决通过。党的十六大也首次采用了电子票箱的表决方式,民主、高效、公正地选举并产生了党的新一届领导班子。
    电子表决为核心的现代会议系统的成功应用,充分说明科技手段与制度诱变的内在联系对制度创新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它是对人代会和常委会会议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有益尝试和实践,为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依法履职、真实表达意志提供了民主、效率、先进、便捷的技术手段,促进了政治文明建设。同时,也对党、人大、政府的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即随着民主进程的加快,改革和改善领导方式,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水平已刻不容缓。
 
    二、西安市人大电子政务建设实践
    电子政务是一种管理方式和技术,但电子政务的应用却能够渗透和扩散到管理和制度的层面,具有“诱致”管理体制和制度创新的功能。在基本制度环境不需要发生大的变化、社会不需要承担过大风险的条件下,从技术手段的改进入手,经过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实现改变不合理、不完善制度的目标,电子政务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性作用。
    西安人大电子政务建设与2002年11月12日启动。
    1、总体情况
    电子政务与在此之前的办公自动化(OA)、管理信息系统(MIS)最大差别是基于互联网的政务应用。
    首先,根据国家和省市信息化规划及刚要的基本精神,提出了“整体规划、分布实施、适度超前、重在应用”的电子政务建设原则;依据我市在全国及西部所处的战略位置和经济状况,将电子政务建设的规模和档次定为,“适度超前、重在应用,具有现代科技、艺术和人大工作有效结合的袖珍型电子政务系统”,并严格按照国家内、外网物理隔离和三网一库基本框架的要求建设。
    其次是以发散型的思维方式,结合机关实际,果断将网络建设重点由先内网,后外网改为先外网,后内网。在完成内、外两套局域网综合布线的基础上,首先安装调试外网设备引入外网光线,接通互联网,为机关干部提供网上练兵,体会网络作用,熟悉网络应用和提高网络意识的物理平台。
    三是在外网开通的基础上,及时开发网站,2003年10月22日成功举办了“西安人大”互联网站开通仪式,正式向全社会开通运行网站,拓宽了展示人大工作的渠道,为今后开展网上监督和便民服务奠定了基础。尤其是网站开通了“市民心声” 栏目,反映了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加大了监督力度,密切了与群众的联系和沟通。
    四是顺利完成网络建设重点向内网、专网转移。积极与电信部门联系,及时接入专网光纤;加强与市委、市政府的沟通和交流,策划和设计机关网上办公模式和流程;成功接通市委、市政府专网,实现机关与市委、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网上收发文件、公文传递和资源共享。与此同时,机关内网综合办公系统开始投入使用。
    至此,浏览国家及省市专网文件、机关内部公文收发、起草、审核、批办、流转、浏览、查询、存档及各部门间资源共享的办公自动化局面已初步形成,为今后向社会推出公开、透明、方便、快捷、低成本服务的网上电子政务迈出了较为坚实、而又关键的一步。
    西安人大电子政务建设的实践说明,电子政务的有效推行,必须以根本转变传统办公模式,提高机关办公自动化水平为前提。传统办公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意味着机关干部现代观念的形成;办公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现代办公效率的实现。
    2、有效整合资源,努力探索电子政务应用。
    推行人大电子政务必须与人大代表联系在一起,对现有的电子办公设备及系统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才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资源共享,切实可行。
    首先,利用网站全方位宣传和展示人大工作,不断增强人大工作的透明度,整合机关内部各种资源,加大网站调研、立法、监督、执法检查、视察、重大事项、人事任免、常委会议、人代会及相关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信息量的投放,使网站成为人们了解人大工作,获取所需信息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如网站配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50周年纪念活动,曾开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50年风雨历程与展望专题;根据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先后开设了地铁及北客站建设、城中村改造、代表工作视屏、节水型社会建设、美丽西安、环境及秦岭保护等专题,使公众及时、客观、真实地了解到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就在人大监督工作的重点之中。从2005年开始,将地方性法规草案,(《西安市物业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在西安人大网站向全社会公布,广泛征集意见,有利的配合了人大常委会的开门立法,很受社会欢迎。
    二是开通网站“市民心声”栏目,针对网上市民留言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极强的针对性及对政府的一些不作为的严厉批评,在实际工作中,从浅入深,不断尝试,寻找可行的途径,逐步规范网站市民留言办理。2003年10月至2004年2月,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息中心分别向市人大代表和一府两院”各职能部门,寄发网站宣传彩页和函件,欢迎其浏览西安人大网站,关注市民心声栏目;2004年4月1日,常委会办公厅向“一府两院”各职能部门下发了“关于浏览西安人大网站关注市民心声栏目的通知,督促其重视人大网站市民的心声;2004年8月27日,秘书长办公会议通过了《西安人大网站市民留言办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加大和规范了网上市民留言的办理力度和程序。至此,实践和探索办理网上市民留言有了依据,使网上市民留言的办理,有了实质性进展。从2003年至2008共编辑《西安人大网站“市民心声”留言摘登》39期,送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领导及相关部门领参阅。其中第36期“关于西安市常住户口的适龄儿童无学区的问题”的市民留言摘登,得到市委、市人大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批转市政府,得到圆满解决。
    三是将以电子表决为核心的会议系统与网络联系起来,尝试向社会公开常委会议和人代会实况的实现形式。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将常委会、人代会等重大活动信息,及时转成电子信息,开展网上视屏交流、视屏会议,增强会议的透明度和与会人员的使命感、责任感,使其接受社会监督,不敢懈怠,尽职尽责开好会议。如及时将常委会会议期间审议“一府两院”专项报告的审议意见以及“一府两院”对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在网上公布,增强人大监督工作力度和公开性;2010年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西安人大网站联合政府网站、古城热线,试行人代会全体会议网上视屏直播和网上在线访谈,使广大网民、市民能即时了解开幕式、大会选举及闭幕式的现场实况并了解代表在人大会上的履职情况,,关注人大代表的精神风貌,对代表认真履职,聚精会神开好人代会具有积极作用。
    四是依靠代表、发挥代表的资源作用,推进电子政务。代表是人大的主人。人大代表来自各条战线的方方面面,知情多、信息多,并具备参政议政的能力。因此,人大电子政务推行的成败,最终在于为代表服务的质量、交流沟通手段的现代化和有效发挥代表的资源作用。从2005年西安市13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始,将人大代表建议目录在网上公布,使社会全面知情代表在人代会上所提的意见和建议,为今后更有效的办理代表意见和建议开辟了新的监督渠道,进而对代表建议办理情况实行监督。为创新人大代表建议办理方式,提高建议提交、办理效率,从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始,人大代表建议全面试行网上提交、交办和办理,为网上进一步公开代表建议办理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增强代表建议办理的透明度奠定了基础。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必须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实现执政为民宗旨的价值层面上,认识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意义。事实上,如果电子政务的实效不能落实在机构和人员的行为和意识的进步上,即使是再先进的电子政务系统,也会蜕变为高级摆设,而电子政务也会变质为新的“电子衙门”、“电子官僚”。很难想象一个观念陈旧、工作方式和手段落后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能够对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一府两院”进行有效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
    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制化,并明确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信息化本身已不只是一种手段,而成为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必将对今后十年我国信息化推进和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国家的政体,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人大将面临承担更为繁重的任务和发挥更大作用的挑战。人大应在推进制度创新,完善工作机制、健全立法和监督机制,发挥代表作用等方面率先推进,而且有条件、有必要率先推进。网络信息化的应用必将助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现代化的人大制度,必将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