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几个转变及思考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更新时间:2014-09-01
 特殊关系,锁定阿里原始股份 开宝箱高额现金等你来 5-10倍投资利率,顶尖天使投资基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实现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目标,政府作为社会治理的核心,如何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是当前中国电子政务发展以及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关键。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中央层面设置的领导和议事协调机构,将提高整体规划能力和高层协调能力。目前,全国已有10个省份成立网信领导小组,对规划战略、整体协调、加强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会产生影响从总体布局信息化发展一个覆盖中央和地方的网络安全监管体系正在形成,也为电子政务的统筹协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及业务协同等方面提供了更为有力的制度保障。在新形势下,电子政务需要继续在建设的目标、思路、模式、应用范围和期待成效等方面加大转变,为提高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建设目的:以工程项目为中心向以应用服务为中心的转变
一直以来,在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中,普遍偏重硬件资源的投入,软件投入在整体投入中的比例普遍低于30%,硬件投入中,片面追求高性能配置,形成的资源能力远远超过实际应用的需要。一些网络资源的当前利用率不足5%,个别项目的存储资源可支撑10年的业务增长需求。电子政务应用方面,主要侧重于内部事务处理和自我服务,支撑政府决策和面向公众服务的信息化能力亟待提高。已建电子政务工程中,面向公众服务的业务应用功能不到3%;面向决策支持的业务应用功能不到8%。电子政务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普惠公众的效能尚未充分显现出来。
我们知道,在政务服务中心在建立之初,普遍没有考虑到电子政务应用,两者是单独发展的。政务服务中心主要是各部门办事窗口的简单的物理集中,业务流程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和调整。很多业务还必须由政务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交到本部门去办理,与此同时,网络的应用也不多,即使是采用了信息技术,也仍然只是为了满足某个部门的内部信息管理需要或是通过网络进行简单的信息发布,其中并没有多少互动的业务内容。这种情况导致政务服务中心集中资源、高效及时及便民利民的宗旨得不到全面体现和实现。因此需要将服务中心信息化纳入当地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电子政务资源,逐步实现网上办理审批、缴费、咨询、办证、监督以及联网核查等事项。
建设思路:从分散建设向集中统一管理转变
2006年以前,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思路主要是分散建设,造成了很多的重复建设和低效率运行的问题。从2006年起,青岛等部分地方开始摸索走出了一条“低投入建设、大规模应用,低成本运行、高水平服务”的电子政务发展之路,显著提高了投资绩效。2012年—2013年,在云计算应用的推动下,全国大部分地方形成统一认识,开始采用统一管理的建设思路,不断发展电子政务的集约化模式。我国电子政务网络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网络支撑能力不断加强,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基础设施。截止到2013年10月,电子政务网络已经覆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90%以上的市和85%以上的县。中央国家机关各单位都建成了局域网,多数单位建设了本系统专用网络,重要业务信息实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联网运行。
然而,电子政务建设中缺乏统一布局和整体推进,分散建设、低水平重复、投资浪费等现象没有得到明显改观,截止到2013年年底,全国省级和副省级城市、地市级、区县级设有独立机房的部门平均比例分别为70%、32%、22%。省级、地市级、区县级政府网站分散建设的比例分别平均为78%、32%、30%。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分散状况严重,自建、自用、自管的电子政务工程技术导向的建设模式没有得到根本遏制。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实施面临障碍,调查统计,区域部门间基本实现共享的省级地方仅占13%,区域部门间少量实现共享的地市和区县仅占32%和28%。因此,需要进一步统筹相关部门,加快集约化建设步伐,从部门独立建设、自成体系,向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互动和信息资源共享转变,甚至从政府自身出发向政府与公众共同建设方向转变。
建设模式:由自建、自管、自用为主向走专业化、市场化转变
电子政务的建设模式,正在从自建、自管、自用为主向专业化、市场化的服务外包型的技术服务体系支撑转变,并在一些大城市取得较好进展。电子政务外包可以充分提升电子政务项目的建设水平、开发效率和降低运行维护成本,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各国政府多采用这一模式。社会机构成为电子政务系统或平台的所有者,可以向多个不同层级不同地域的政府提供租赁服务并收取使用费和设备更新费。例如:北京市信息化建设项目已经开始引进这种创新式外包模式,并已进入稳定运营阶段。北京市东城区图像信息管理系统项目,全部采用BOO模式进行运作。北京市采用BOO模式作为创新式外包的项目,还有承载着近600万人口医疗保险业务的北京市医疗保险信息系统、连接1300多家市级行政单位的北京市统一电子政务网络、覆盖市、区和街道三级社区服务中心的北京市社区服务公共信息平台等。
专业化、市场化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使政府由直接管理建设项目转向提需求和直接应用,建设过程中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转移给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短期财政压力,也利用企业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加快项目进度,提高运营质量。今后,应加大电子政务建设模式的机制创新,可鼓励更多的部门采用服务外包的方式,逐步完善电子政务的技术服务体系。
应用范围:从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为中心向突出社会治理为中心的转变
2013年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以来,政府职能从宏观调控走向宏观管理,也为电子政务的应用范围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政府自身改革领域来看,电子政务需要更多的关注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政府职能转变,多关注社会管理,多聚焦公共服务,中央政府需要高度重视,各地各部门要积极实践,并形成逐级推广,多维互动的局面。2013年,电子政务的应用范围正加快突出社会治理领域,并形成从中央和省级层面向县级及以下的基层服务转变的局面。我们看到,2013年,中国政府信息化项目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经济社会稳定、提升治国理政能力三个重点开展,精细化管理与民生信息化投入持续加大,特别是智慧城市相关领域得到政策的激励。
未来,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范围的重点应转向面向公众的城镇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应用项目,继续推进住房保障信息化工程、社会保险信息化工程、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工程、三网融合、无线城市、公共安全应急指挥平台、行政执法监督信息化工程等重点应用项目,并探索将大数据分析广泛应用在舆情监测、预防犯罪、实时决策支持等政务场景,不断深化电子政务的应用。
期望成效:从以注重业务应用为主向应用、技术、网络、产业、安全互动转变
2013年以来,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成效期望上,逐步从注重业务应用为主向应用、技术、网络、产业、安全互动转变。这既是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中的需要,也是政府职责的所在。今后要进一步加大新技术应用促进电子政务的创新发展,并注重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在加大新技术应用方面,以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正逐步加快电子政务应用的创新步伐。
当前急需要从业务需求和建设重点入手,结合技术发展趋势,整体设计电子政务发展的技术框架、产业布局和技术攻关方向,真正实现“政府先行”的战略部署。在今后的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中,把自主创新的软硬件产品纳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并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如将有关采购情况作为项目验收和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等,以极大地促进建设项目优先采购自主软硬件产品,使电子政务建设有效带动自主产业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