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无锡市委关于制定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来源:无锡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2005年12月24日中国共产党无锡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

  过去五年,是无锡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各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富民强市、“两个率先”目标,经受住了宏观环境变化等各种挑战和考验,巩固和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经济总量实现翻番,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至2005年底,“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发展任务全面完成,全市总体上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经济社会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创造了良好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后五年,是无锡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跨入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是无锡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提升的战略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调适整合的关键期。我们面临的将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将进入全方位开放的新阶段,国际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和研发环节加快向长江三角洲转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

  国家规划启动长三角城市群建设,上海加快国际性中心城市建设,举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浦东新区实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洋山港开港和洋山保税物流区设立,为无锡更好地依托上海、接轨上海创造了条件。同时,无锡在前进道路上将会遇到不少严峻挑战和突出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国际贸易磨擦增多,能源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国内先进城市发挥各自优势、竞相加快发展,来自国际国内的竞争压力日益明显;土地资源、环境容量的瓶颈制约比较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状况仍未根本扭转;城乡之间、经济社会之间发展不够协调的问题仍较明显,各类社会矛盾增多的问题较为突出。纵观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我们必须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认真总结经验,准确分析形势,明确肩负的使命;必须科学谋划未来,精心描绘好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蓝图。

  制定“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切实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在更高起点上实施“四大战略”,坚持富民强市、能快则快、又快又好发展,把创新发展模式、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主抓手,突出转变增长方式、构建和谐社会、提高执政能力三大任务,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体制机制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到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确保经济社会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加快建设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创意设计中心、职业教育中心、旅游度假中心,努力打造最适宜投资创业的工商名城、最适宜创新创造的设计名城、最适宜生活居住的山水名城、最适宜旅游度假的休闲名城和最富有人文特质的文化名城。

  一、坚持科学发展,探索发展新模式继承和弘扬无锡作为中国民族工商业和乡镇企业发祥地的创新传统,充分发挥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在强化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以创新型政府有效促进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的完善,有效促进新型工业化、区域城市化与国际化、信息化、市场化互动发展,有效推动科技创新型、经济循环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建设,探索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点、无锡特色的发展道路。

  1、把“四个优先”、“四个导向”作为主要方针。把富民优先作为无锡发展的鲜明导向,使全市人民从改革和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际利益;把科教优先作为无锡发展的战略选择,坚持优先和超前发展教育,充分发挥科技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把环保优先作为无锡发展的价值取向,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排污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把节约优先作为无锡发展的现实出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坚持市场导向,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坚持创新导向,让有利于富民强市、“两个率先”的新鲜思想更加活跃起来、智慧力量充分迸发出来,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坚持规划导向,强化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的龙头地位,促进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全面协调发展;坚持法治导向,依靠法治手段引导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为加快“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2、把“寓强于富、共同致富”作为主要追求。把放开放宽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富民与强市相结合的重要举措,把支持扶持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结合的新型集体经济作为共同致富的重要途径。坚持国民收入分配更多地向劳动者收入倾斜,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经济总收入中的比重,使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地区综合实力、竞争力提升与人民生活改善相统一,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扩大就业,鼓励创业,支持置业,完善保障,努力做到“居者有其屋、人人有保障”,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家家有物产、户户有股份”,不断提高城乡居民转移性、资产性和经营性收入。

  3、把“科教兴市、人才强市”作为主要战略。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教育是第一基础”的思想,加大招研引智、招校引才力度,加强教科经紧密结合、产学研战略联盟,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做到科技、教育、人才工作“三管齐下”,加快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创新人才培养、开发、引进和使用机制,营造人才政策优势,创造吸引留住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和才尽其用的整体环境,增强招贤纳才的吸引力,留住人才的凝聚力,大力构筑无锡人才高地,使无锡不仅人才辈出,而且人才荟萃。

  4、把创新和法治作为推进又快又好发展的主要法宝。以创新为动力,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支持基层的创新实践,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加快创新型县区、创新型企业、创新型社区建设。

  以法治为保障,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有效落实依法治市措施,妥善协调社会各方利益,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着力建设一个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治环境。

  5、把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主要力量。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积极调整和优化微观经济组织构造,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为主要组织形式,推进企业产权结构调整,推动企业境内外上市融资,鼓励国资、外资、民资等各类资本多形式多渠道相互参股、相互融合,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着力发展壮大混合所有制经济,构造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和竞争主体。

  6、开拓新型工业化、区域城市化之路。坚持依靠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齐转”,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基础产业为支撑,现代高效农业大发展的新型产业格局。实施区域全覆盖的统一规划,按照“老城建新片区、城外建新城区、城郊建新市镇、郊外建新社区”的发展思路,合理构建城乡空间发展布局,形成以都市组团为中心、以生态郊区为基础的“有机专业分工、紧密协作融合、高度通达一体”的全域都市化格局。

  7、开拓集约化、可持续发展之路。以集约化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营造发展新特色。以土地的集约利用为核心,推动城镇规划区内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农村地区农业向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园集中、乡镇工业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将积极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贯穿于发展全过程,加强山水资源、生态体系的保护和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制定和执行更为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着力发展占地少、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限制和淘汰重污染企业,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切实增强生态环境承载力和投资环境竞争力,建设绿水青山、清新怡人的人居环境。

  二、坚持率先发展,实现历史新跨越率先发展是中央对东部地区的明确要求,又快又好发展是江苏“十一五”发展的主题,争创全省“两个率先”先导区示范区和“增创新优势、提升竞争力、再创新辉煌”是省委、省政府对无锡的殷切期望。今后五年,将是无锡加快富民强市、实现“两个率先”的决胜期。

  8、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十一五”时期要高起点、高标准地全面建设“五个中心”、全力打造“五个名城”,确保取得实质性突破和阶段性成效。要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巩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成果,提升无锡的综合竞争力,确保“十一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05年翻一番,达到基本现代化各项指标的目标值;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分别比“十五”期末降低20%,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7%和45%牞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0,建成国家生态城市群;全社会研究与开发费用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比2005年翻一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大专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今后五年,要大力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建设布局、优化人居环境,着力在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端服务业、营造高品质人居环境、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求突破,促进产业层次和城乡面貌跨上一个大台阶,努力在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在优化经济结构、发展民营经济和混合经济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在加快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在节约利用能源、集约利用土地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在保护资源环境、建设生态城市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在加强“五个统筹”、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科教发达、环境优美、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的和谐宜人新无锡。

  9、推动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今后五年,要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以品牌和标准化建设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确保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

  坚持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互动,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争电子信息产业跃升为第一支柱产业,成为国内集成电路和光伏等产业的高地。促进企业集中、产业集群、发展集约牞做大新兴支柱产业,培植后备战略产业。全力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新材料、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高档纺织5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环保、新能源、生物3大先导产业。着力提高产业集中度,重点培育20个优势产业集群,培育扶持一批支撑无锡经济发展的大企业大集团。

  10、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坚持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互动,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服务业集聚地、功能片区、特色街区和现代市场群建设,建成江南商贸物流城,推动形成国际纺织服装和汽车零部件等产品交易中心。以制造业上下游延伸和服务分离以及政府服务分离为突破口,着力发展以集成电路设计为重点的软件业和设计创意、现代物流、商务和职业教育等新兴服务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需求潜力大、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社区服务业。大力推动银行、保险、信托、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发展,积极引进外资金融机构。优化整合旅游资源,形成大旅游格局,集中建成若干个旅游集聚区,实现旅游总收入“倍增”,力争使无锡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跻身国内城市前10位。

  11、推动现代高效农业加快发展。优化整合农业区域资源,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建设具有明显江南地域特色的现代农业体系,努力形成集农业生产与生态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合理调整农业区划,优化生产布局,加速形成锡东、澄南、宜西等农业集中区,环湖、锡西、澄西、宜南特色农业产业区和若干产业带。以农业示范园区为依托,以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资开发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普及,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

  12、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手齐抓”,在更高层次上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实施教育强市6项重点工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优化教育布局结构,加强素质教育,高标准办好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做大做强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全面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成全国一流的教育强市、职教园区和公共实训基地。繁荣文化事业,加快文化大市建设,建成无锡博物馆、科技馆、太湖艺术中心、惠山泥人博物馆、灵山艺术殿堂和名人园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打造若干个文化重点片区,创作一批文艺精品。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保护,完成惠山、荣巷、荡口古镇(街)和古运河历史街区、“三泰一址”保护性修复工程,保护宜兴紫砂陶艺、惠山泥人等民间工艺和锡剧等传统文化。积极培育知名文化品牌和企业集团,做大做强广电、报业等文化产业集团。加强理论研究和建设,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建成市医疗中心、疾控中心和急救中心,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优化整合,建立健全医疗保健服务、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推动健康城市建设。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建成“环太湖体育圈”。加快推进社会信息化,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完善基础设施、公共平台和应用系统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普及应用,实现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全面提高家庭、企业、政府、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坚持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到2010年常住人口总量保持在670万左右。

  三、坚持创新发展,增创竞争新优势全面实施“创新工程”,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着力从宏观到微观两个层面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经济创新力、体制爆发力、环境支持力,努力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型发展道路。

  13、全力建设国家创新试验城市。构建创新试验体系,形成创新试验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机制。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实施创新试验的中心环节,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施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重大创新项目。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载体。大力营造促进创新试验的综合环境,建立和健全政策支持体系、人才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工作考核和导向,强化激励机制,积极营造鼓励创新试验的整体社会环境。

  14、加强科技创新。走开放型自主创新之路,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产学研结合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条主渠道,推动“无锡制造”向“无锡创造”跃升。充分发挥江南大学等在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防科技工业的作用,深化以“7+1”为重点的产学研合作,有效激活域内外各种科技要素,鼓励企业与研究所联合,鼓励引进部、省级科研院所的分支机构,积极推动无锡高新区和宜兴环科园“二次创业”,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园、国家工业设计园、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信息产业园、大学科技园、国防科技创新园和软件园等8大专业园区建设,建成国内工业设计高地和示范园,全市建成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创业创意载体突破500万平方米。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投入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鼓励企业设立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培育壮大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型企业、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企业和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商标)的跨国经营型企业。加大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力度,重点支持重大科技攻关、科技成果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孵化器建设。

  加大创新投入,发展风险投资,健全技术产权交易市场,鼓励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和产权交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外资研发机构对技术创新成果实施本地化和产业化。

  15、加强体制创新。全面完成改革攻坚7项重点工作。按照“有进有退、进而有为、退而有序”的原则,加快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加大国有资本集聚度,着力形成国有经济的制造业高端(高新技术企业)、现代服务业高增值、基础设施特许经营、政府项目投融资平台的四大板块。完成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除承担政府投融资任务的平台实行国有独资外,其他的授权集团均实行国有控股的产权多元化改造,充分竞争领域的中小企业国有(集体)资本实现有序退出。完善国有(集体)资产监督管理体系,规范国有(集体)资产交易行为,加快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的市场化运作,实行分类监管指导,全面实行委派国有产权代表、监事和财务总监制度,推进市场选聘企业经营层,促进国有(集体)资本保值增值。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民营经济优化结构、壮大规模、提高水平,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领域,创建成为全省民营经济最佳成长区。引导各类企业深化产权多元化改革,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和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大力创新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形式,以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为基础,探索土地留用、物业经营等财产组织形式和实现方式。

  16、加强管理创新。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着力推动电子政府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以贯彻《行政许可法》和《公务员法》为重点,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简化行政程序,规范行政行为,实行“一站式”服务,提高行政效率。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调整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和购买服务管理改革。创新政府投资行为,改革投融资体制,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加强公有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的经营监管,健全政府投资决策和项目法人约束机制。深化社会事业和市政公用事业等领域的“管办分离”、“管养分开”改革,实行项目代理制、招标制,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和服务外包。建立健全社会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培育发展社会民间组织,规范发展各类中介组织,推进行业协会和各类学会改革,完善社会治理结构。加快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优化镇村行政区划,扩大行政管理幅度,降低行政管理成本。

  四、坚持统筹发展,建设现代新城乡大力调整城乡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强化区域功能开发,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区域协调的城市群和城镇体系,推动城市与农村、“一体”与“两翼”比翼齐飞。到2010年争取建成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建成生态园林城市;80%左右的村(镇)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示范村(镇)。

  17、加快构筑“一体两翼”和“三沿”发展格局。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照全市一盘棋的要求,推进跨区域的统筹规划和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和开发格局,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主体、江阴和宜兴两个副中心城市为两翼、10个左右新市镇为纽带的,梯度明显、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三级城市体系。按照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适度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开发区域,实行严格、科学、有效的空间管制制度,合理引导空间开发秩序。

  以太湖新城、江阴临港新城和宜兴环科新城开发建设为突破口,彰显滨湖特色,强化通江达海优势,提升环保产业能级。

  坚持城市空间布局与区域产业布局互动发展,沿江地区重点发展基础产业、仓储物流产业等适宜临港发展的产业,变岸线开发为纵深开发;沿高速公路地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商贸物流业,充分发挥道口优势,形成产业集聚;沿太湖地区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科技教育、创意设计、旅游度假、商务等新兴服务业。

  18、加快构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坚持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建设保障有力、配套完善、适度超前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推进空港、水港、信息港等枢纽型工程建设,把无锡(苏南)机场建成年客运能力超过200万人次的4D级民航机场,把无锡港打造成年吞吐能力超亿吨(集装箱超200万标箱)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组合港,把信息港升级为区域公共信息资源、政府信息资源和城市基础空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交换共享的平台。加快推进城市快速道路网、干线公路网、干线航运网等网络型工程建设,建成城市快速内环,形成一级以上干线公路和四级以上干线航道网络。加快推进高速公路线、城市轨道交通线、城际铁路线等骨架型工程建设,建成锡通、锡苏高速公路,开工建设跨太湖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和城际铁路线。加快推进水安全、水供给、水环境等资源型工程建设,完成中心城区200年一遇的防洪保安体系建设,开辟长江第二饮用水水源地和城市尾水通道,实现长江水源和太湖水源对置的供水格局,使五里湖、梅梁湖和太湖西岸水质明显改善,城乡河道水质全面好转。

  整治城市次干道和支路,完善城市路网结构体系;按照公交优先原则,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和电网改造,提高电力安全和保障能力。

  19、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大力实施“打造山水名城,共建美好家园”城建行动,加快建设古今传承、中西融汇、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具的山水名城。加快建成区功能提升和城郊区转型发展,大幅提升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带动力。全面启动太湖新城中央商务区和行政中心建设,基本建成太湖新城科教区和国际科技园首期工程,建成蠡湖新城休闲商务区和藕塘职教园区,实现向滨湖型城市形态的大跨越。优质高效完成靓山、亲水、扬名、筑城“9大”工程,积极实施“工业北移”战略,完成城区三类企业“退城入园”工作,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分区,完成崇安广益片区、南长古运河片区、北塘凤翔片区和滨湖河埒片区开发建设。稳定有序发展房地产业,加大拆迁安居工作力度,加快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建设,努力完成旧城更新和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坚持建管并重,继续深化城市管理体制综合改革,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建立城市管理四级网络,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建设“数字化城管”,全面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以责权利配套为原则,全面强化区级政府在营造发展环境、加强市容整治和各类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功能,优化社区商贸等服务功能布局,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和睦邻中心,强化社区基础平台,提供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创建新型的现代化社区模式。

  20、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按照“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社区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开展“学习华西、争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示范村镇”活动。着力发展“三大合作”组织、加快“三个集中”步伐、完善“三项保障”体系,全面完成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8项重点工作。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一镇(村)一品”特色产业,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多种经营、农副产品市场和农村居民服务业,放手放活发展以农业生产经营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业的新型乡镇企业,形成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按照“适度集中集聚”的原则,统筹安排农村工业区、农业区、居住区、生态区和重大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综合整治村庄环境,创建康居示范村,引导农民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建设各具地域特色的农村新社区;配套健全教育、卫生、体育、交通、广电、通信等设施,形成有利生产、方便生活、惠及农民的新环境;加快推进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树立科学、文明、卫生、法治的新风尚;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实行民主的社区管理,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新体制。把农民致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断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的投入,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促进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

  五、坚持外向发展,构建开放新格局树立全球战略视野,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类资本、两种资源,加快经济社会和人的国际化,全面融入长江三角洲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

  21、积极提升城市国际化程度。充分利用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各种资源,创新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体制环境,扩大与国际间的经济、社会、文化交流与合作,使无锡加快融入国际城市体系。加快教育、医疗、体育和文化的国际化步伐,构建国际化的人居生活环境,规划建设若干国际社区和国际文化风情街区,满足在锡外籍人士生活居住和餐饮、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教育的国际合作,建成几所经国际文凭组织认证的国际学校和外籍子女专门学校(班级);推广“双语”教育,增设“双语”标志;积极引进海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建成几家外资医疗机构。加快构建城市国际化的人才高地,提升本土人才国际化素质,加大国际化人才的培育和海外留学生的引进力度,建立国际人才居住证管理制度和与国际人才流动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国际人才服务的中介机构。大力促进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积极引进外资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开拓国际通兑业务。吸引国外文化名人和优秀艺术资源走进无锡,推动具有浓厚无锡特色的文化精品走向世界。

  22、积极提升开放园区功能和品牌。坚持科学整合、优化结构、专业分工,调整优化开发区功能布局与规划定位,打造主题园区、特色园区和品牌园区。实施开放园区“二次创业”工程,加强功能载体建设,促进由产业开发向功能开发转变。

  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完成“九通一平”任务;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开放园区通过ISO14000国际环境体系认证,建成一批循环型、生态型园区;加大园区综合配套改革力度,深化“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体制,突出政策的特殊性和服务的专业性,实行“扁平化”管理。大力提升无锡高新区能级,率先形成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制度环境,建成国际化、创新型科技新城;实现宜兴环科园的加速发展,建成国内环保产业的高地;加快江阴、锡山、惠山经济开发区等园区建设,建成新兴的港口产业高地和先进制造业高地;加快推进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等特殊功能区的建设,提升出口加工、保税物流等功能。

  23、积极提升外资、外贸工作水平。积极承接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重点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大力引进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性强的基地型、龙头型、旗舰型项目,积极引进境内外跨国公司的区域总部、研发机构、采购中心和营销中心,实施“内资/外资企业配套协作”工程,促进外资企业落地生根。加大有利于增强城市功能的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引资力度。充分利用CEPA带来的机遇,加强锡港、锡澳经济合作。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实施外贸经营多元化战略和自主品牌战略,提高加工贸易的深加工能力,优化外贸商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档次,着力培养一批出口品牌,增强无锡产品国际竞争力。建立克服各种贸易壁垒、磨擦的应对机制,建立和完善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产业救济和安全体系,有效规避国际市场风险。

  24、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实施“本土企业国际化”工程,推进本土企业利用国际资源,开拓国际市场,实施跨国经营,发展境外贸易和投资,加强国际研发合作,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经营型企业。积极创新境外投资方式,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采用参股联合方式,到境外设立工业园区、商品中心或开展境外资源开发、收购兼并。加强对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引导和信息服务,完善境外投资的协调机制和风险管理。进一步深化和扩大与上海的合作交流,主动承接上海的辐射带动。积极参与南北挂钩、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建设,实施梯度转移,拓展发展空间。

  六、坚持和谐发展,营造宜人新环境更加注重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抓起,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各展所长,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局面。

  25、大力推进“活力无锡”建设。坚持“四尊四创”,鼓励创新,激励创造,支持创业,推动创优,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力。以解放思想开辟前进道路,彻底革除一切束缚人们创造活力的弊端,彻底改变一切妨碍人们创造活力的做法,努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把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凝聚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中来。

  26、大力推进“富裕无锡”建设。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就业渠道,倡导多种就业方式,积极推动全民创业、自主创业,建立健全劳动者培训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和劳动关系调整体系。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提高离退休人员的待遇。严格执行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推行最低小时工资制,普遍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形成职工收入随企业效益提高而提高的机制,建立促进职工工资稳步增长调控机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衔接、管理规范的社会保障体系,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重点加大城镇非公经济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村各类企业及其非农化产业工人的社会保障扩面力度,提高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等的保障水平,构筑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安全网。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优化社会结构,进一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逐步解决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积极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高度重视困难群体生活,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社区卫生、农村卫生和公共卫生事业,建立“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卫生服务体系,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和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助困、助学、助医、助残、助老等社会救助和志愿者活动,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和老龄事业,建成市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青少年活动中心。

  27、大力推进“绿色无锡”建设。大力实施建设生态城市和“绿色无锡”行动纲要,积极倡导绿色文明、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继续以太湖水污染防治、饮用水源地保护和城乡河道综合整治为重点,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提高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率。进一步强化大气污染防治,调整能源结构,发展集中供热,加快城镇清洁能源区建设,实施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完善城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理等工程建设,全面推行废弃物的分类管理和无害化处理。增强全民绿化意识,持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日和农村义务植树月活动,积极推进城市造景添绿工程和农村绿色走廊建设,大力开展农村“三清一绿”环境综合整治。全面禁止开山采矿,加强山体保护和复绿工作。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实施污染物排放控制制度,实现从末端处理到过程控制转变。

  28、大力推进“文明无锡”建设。进一步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弘扬吴文化、工商文化传统和城市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提升市民科学文化素养,发展壮大社会志愿者队伍,开展社会公益性活动。创新文化生态环境,构建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社会氛围。

  加强国防建设,继续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具有高尚情操、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新一代无锡人。大力培育信用文化,加快建立政府、企业、个人三个层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健全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29、大力推进“平安无锡”建设。坚持把维护稳定的着力点放在基层,推进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积极探索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完善“大调解”机制,妥善协调好涉及群众利益的各类矛盾。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完善“大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重视流动人口管理,推进“大服务”战略,积极实施“新市民安居乐业”工程,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推进金融生态良好区和示范区建设,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强城市公共安全、防汛抗旱设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救援、疫病虫害防控、防震减灾等体系建设。推进放心工程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对食品、餐饮、药品、卫生等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30、大力推进“法治无锡”建设。加强地方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增强法规的针对性、科学性和配套性,努力使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把建设法治政府作为重中之重,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积极开展法律援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切实增强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的法治观念,努力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开展建设“法治江苏合格县(市、区)”活动,夯实“法治无锡”建设基础。创新普法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

  全面完成“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各级党组织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切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更好地肩负起实践“三个代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始终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干部,着力提高领导干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和务实创新的能力。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争创“团结、廉洁、高效、开拓”好班子活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领导干部公推竞岗、公推直选、竞争上岗的力度,积极探索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完善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机制,积极实施“百千万”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工程,培养一批敢抓敢管敢于负责、敢闯敢试敢于创新的领导干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以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党组织为抓手,扎实推进“强基工程”,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实现“两个率先”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两个务必”,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着力推进“阳光工程”,加快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完善监督机制,更好地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权为民用。

  胜利实现“十一五”规划,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力量,发挥一切可以发挥的积极因素,形成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政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居)民自治制度,健全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侨务政策,做好对台工作。

  全体党员和全市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奋发有为,为全面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合力再创无锡发展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