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电商要跳出的“四大误区”近年来,在国家宏观经济整体下行的大趋势下,电子商务逆市发展,成为低迷形势中难得的亮点。于是,包括我省在内很多地方政府都开始“高度重视”电子商务,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也投入了不少人力、资金,希望推动当地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
但同时,电子商务作为互联网技术在商业流通领域的应用,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部分地区,由于对电子商务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也出现了一些偏差。近日,阿里巴巴集团政策研究室资深专家希疆分析提醒,有效推动电商发展,也要避免传统工业经济思维下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电子商务就是开网店
互联网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企业基于互联网络开展电子商务目前也十分普遍。
最常见的就是许多中小企业、商家在开始经营活动时,首先会建个网站,或者在淘宝上开个网店,以为企业电子商务就是开个网店。
事实真是这样吗?
专家认为,电子商务是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改造传统的商业流通业,开展网络零售只是一个方面。
事实上,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不仅仅是开网店,它能做的更多。概括的说,目前,企业电子商务已经能够为企业提供从前端营销到后端管理,从人力资源流、物流到资金流,从企业内部协调到企业间协同的全程电子商务服务,从而从整体上改变、提升传统商务的模式及效率。
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和基础设施,推动本地的零售业、批发业、社区商业、外贸、制造业、本地生活服务业等转型升级。
企业单纯开一个网店,很难获得成功。而多种电子商务应用整合在一起应用,却能产生巨大经济效应,这也恰恰代表了未来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方向。
误区二自建平台易出政绩
“我们的判断是,全国性的综合电商平台不会超过10家;细分行业的电商平台,每个行业最多1-2家。有实力发展平台经济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其他地方受人才、技术制约机会并不大。目前来看,很多地方、企业在自建平台上走了弯路。”希疆分析。
很多地方都提出“以平台为抓手”,鼓励自建本地的综合平台或行业、垂直类电商平台。“对这个问题要特别地慎重,平台经济确实有巨大的生态聚集效应,容易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电商的抓手,也容易出政绩;但同时也存在巨大的投资风险。”他认为,电商平台具有基础设施的属性,除了信息汇聚,还需要配套交易支付、云计算支撑、商业大数据服务、物流快递、金融服务等服务配套,是一个商业生态体系。
平台投资大、周期长,初期动辄上亿元的投资,同时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不断升级改造,历经数年才能形成自我循化的生态圈。即使各地确有发展自己平台的机会,之前也需要深入调研国内外现有平台运营情况,以便做出理性科学的判断。
误区三过分重视招商引资
近年来,我省部分地方政府,包括中西部地区都希望引入知名电商平台投资、入驻。
“但互联网的根本特点就是跨地域,即使平台企业的注册地,或者服务器在上海、北京、杭州等发达地区,也一样可以服务全国,全球范围的客户。”专家分析。这一点不同于传统的工业经济。
所以,地方政府发展电子商务的重点是推动本地优势企业利用互联网转型升级,即扶持本地网商、服务商发展。在发展服务商方面,初期可以借助于发达地区的服务商,同时慢慢培育本地服务商,最终在当地形成完善成熟的服务商体系,包括物流快递、代运营、数据服务、视觉美工、摄影、模特等产业。
聚焦本地优势名特优产品,做好生产、加工等供应链,辅助于运营、营销环节,才是目前电商发展的正确选择。
另外,可大力推动本地外贸出口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在线的B2B、零售业务。调查显示,电子商务可以带给外贸企业四倍的订单机会。有数据显示,直接针对海外消费者的跨境B2C电子商务方兴未艾,基本上是每年100-200%的增速,机会巨大。
误区四一味追求“高大上”
电子商务的发展特点是从边缘到主流,一开始总是小微企业反映最快。很多大型电商企业也是从小微企业做起来的,但在互联网上,电商企业成长非常迅速。茵曼、韩都衣舍这样销售十亿规模的企业,也只有5-6年的时间。千万级的电商企业一般也只需要2-3年的时间。
因此,在电子商务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一方面要推动当地传统的大企业利用互联网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鼓励年轻人创业,培育千军万马。
另外,电商初期都具有小微企业特征,因此电商产业园要避免一味“高大上”追求,而应该是多层次的业态,既要有中大型电商企业,也要有“蜂窝状”的,适应3-5人创业小团队入住的场所和配套。
未来,要收获互联网经济的全部果实,各级政府需要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放松管制,激发市场活力,鼓励小微企业、草根群体的创业创新活力。对于电子商务领域出现的各种新鲜事物,坚持“先发展、后规范,在发展中逐步规范”的原则,鼓励尝试和创新,允许失误和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