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试中,两个同样得了90分的考生,他们的能力完全一样吗?
课堂上,老师告诉同学们,“完成第一题到第十题”。可是,真的是所有学生都有必要完成这10道题吗?
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启发学生、如何更好地课堂互动,一节课的时长究竟是40分钟合适,还是45分钟合适。这些问题,老师们是“凭经验”,还是靠科学分析?
如果你对以上问题有思考,那么,你就会对大数据对教育形态的改变持开放的心态。
大数据时代悄然来临,过去无法收集与分析的数据都被新的技术手段赋予了可能性。谁能对大数据的挖掘更为深刻,谁就会在行业发展中抢占先机,教育领域也是如此。
就在几天前,慧科教育宣布在原来“开课吧”的基础上正式上线“找座儿吧”,即在原来在线教育平台的基础上,又推出垂直的招聘平台。从学习者职业性向的分析,到适合岗位的推荐,再到个性化设计的课程,经过考核、认证,最终推送到匹配的招聘岗位,完成了学习者从学习到求职的一整套完整路径。这样一套同以往学校教育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引发了业内的热议,而这,正是基于对学习者个性化的数据分析完成的。
两个同样考90分的考生,能力水平完全一样吗?
大数据让教育真正面对每一个独立的个体
“不得不承认,对于学生,我们知道得太少。”这是卡耐基·梅隆大学教育学院的一句经典的口号,同时也是美国十大教育类年会关注度最高的议题。类似的思考在我们国家的教育领域同样存在。
“我们真的了解孩子吗?”“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是与众不同的,但是我们能针对他们进行真正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吗?”
举个简单的例子,两个同样在数学考试中取得90分的考生,他们的能力完全一样吗?根据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会认为,成绩相同的学生,能力大体相仿。但如果借用大数据的分析手段,学生的差异性就会清晰展现。根据对同为两个90分的考生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第一个学生更多的是依靠出色的逻辑思维,而另一名同学逻辑推理能力相对薄弱,是依靠出色的记忆力而获得较好的成绩。
因此,大数据能够让我们更全面地看待学生的发展,发现以往考试成绩所反映不了的深层次问题。当然,如果老师能对这一情况及时掌握,就能对两位同学开展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向。
比如,通常老师布置作业的方式是,“请同学们完成第一题到第十题。”“请同学们在假期读完这10本书”。把同样的书目和同样的题目布置给不同的学生,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无可厚非,但如果新技术已经帮助我们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都有了充分的了解,就会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进而实现那个绵延2000多年的梦想——因材施教。
如A同学做对了第二题,系统马上可以告诉他,他可以跳过第四题和第八题,这是因为,二、四、八三道题目在考查同样的知识点,如果都做则是简单重复。如果B同学做错了第三题,那么系统就会提示他强化式练习第六题和第九题,这是因为基于大数据的分析,第三题做错的同学很有可能在第六题和第九题也出现错误。而有针对性地反复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这样的模式我们其实已经并不陌生,一些网站会根据此前你的购买习惯,有针对性地推送一些产品,以及微博运营者根据你此前已经关注了哪些人来判断有可能会对哪些人感兴趣,都是基于这个原理,即大数据的分析。
如果商业网站都已经越来越了解学生,为什么我们的老师不能越来越了解学生呢?
大数据手段和新技术可以取代教师吗?
优化传统教学模式,让课堂减少灌输,增加互动
近一段时间,“幕课”是教育领域当之无愧的“热词”,继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纷纷加入由国外高校牵头组建的幕课联盟之后,日前,深圳大学联合国内40所大学组建“全国高校UOOC联盟”,旨在打造属于中国大学自己的幕课联盟。
这一消息再一次让基于新技术手段打造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成为社会和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在讨论新技术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冲击之余,人们自然而然地发出了这样的思考:大数据手段与幕课会取代传统教学模式,最终让教师们失去饭碗吗?
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新技术并不能取代老师,而是重新定义了教育。”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魏忠认为,“翻转课堂、信息技术下的教育可以不要老师吗?恰恰相反,你看网络课程的视频,越来越标准化。但学生是个性化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学会高效利用高新技术、利用教育信息资源,有针对性、更个性地指导学生成长、进步。”
为什么这么说?
比尔·盖茨曾预言,“5年以后,你将可以在网上免费获取世界上最好的课程,而且这些课程比任何一个单独的大学提供的课程都要好。”是的,未来,学生们可以没有门槛、没有围墙地获取任何一所大学、任何一位老师的课程,跨越国家、跨越民族。这就会带来一种可能,线上学习越来越成为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学生们学习行为的数据将自动留存,更易于后期的学习行为评价和评估,教师不再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来分析学生的共同点、在学习中的偏好、遇到的难题等,只要通过分析整合学习的行为记录,就能轻而易举得到学习过程中的规律。
那线下呢?传统的课堂将实现功能上的转变,成为交流学习成果和释疑解惑的场所,成为线上学习的必要补充。
对此,慧科教育集团创始人方业昌给出了支持的观点,“经过相当长时间在线教育的探索,我们发现线上教育不能完全取代线下教育,或许未来一门课程,全国的学生,甚至全世界的学生都通过互联网来听一位老师讲授,但学生依然需要大量同样教授这门课程的老师承担起线下的辅学、导学、答疑、互动、评价等功能。新技术会解放一些老师,他们中的一部分从传统的教学岗转为辅学岗,而还有一部分则从传统的教学岗转为致力于新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这些都是线上教育不能完成的,是不可或缺的。”
对此,魏忠认为:“信息技术解放了一些具有创新精神的老师,使他们抛弃了大量重复的劳动而将精力集中在教师的核心功能,这就是技术的解放力量。”
说到这儿,我们会发现,大数据其实并不神秘,大数据对于教育的改变将会是补充,而不是颠覆。正如上海思来氏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张韫所说,“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和研究从宏观群体逐渐走向微观个体,让追踪每一个人的数据成为可能,从而让研究每一个个体成为可能。对于教育研究者来说,我们将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发现真正的学生。”而这,正是教育的进步。(赵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