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县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
来源:无为网 更新时间:2014-09-09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和《安徽省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加快我县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信息技术应用普及为突破口,以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为基础,以创新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为核心,以完善体制机制和加强队伍建设为保障,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面实施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战略,为实现我县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17年,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较快发展,学校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幅提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日趋丰富并得到广泛共享,区域、城乡、校际数字化差距进一步缩小;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研有机融合,对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教育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机制不断完善。到2020年,与教育现代化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形成,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人人享有,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基本形成,教育信息化推进保障机制健全完善,全县基本实现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信息化。

  三、主要任务

  围绕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利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以提升教育教学信息化条件,改革教学方式,创新网络教学模式为重点,在信息化基础设施、优质资源共享、人才队伍建设、教育管理信息化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实施“五大行动”、十四项重点工程。

  (一)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行动

  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主要由教育信息网以及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构成,主要包括宽带网络接入工程、教育城域网建设工程、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工程、班班通建设工程、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和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建设工程。

  1、宽带网络接入工程

  2014年,全县所有中小学(含教学点)全面接入互联网。根据“全面改薄”规划,分年度对学校校园网综合布线工程进行改造,提高网络接入带宽,2016年,实现全县所有学校建有完备的校园网,完全小学带宽≥10M,中心小学、中心学校、初中≥30M,教学点达≥4M,确保信息点到达每个教学、办公场所。

  2、无为县教育城域网建设工程

  无为县教育城域网依照统一标准、分期实施、逐步完善的建设思路,采用“市—县—学校”三级架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数据中心、网络中心和接入单位,实现网站集群、智慧校园、视频会议、在线课堂、专递课堂等系列功能。2015年,完成县网络中心建设和城域网改造任务,实现与市网络中心高速互联互通,全县初中和中心小学通过专用光纤与县网络中心互联互通。2018年,全县所有中小学校通过专用光纤与县网络中心互联互通。

  3、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工程

  无线宽带网络是泛在学习的基础,在确保教育信息网络绿色安全、高速互联的基础上,结合综合布线改造工程对校园网进行无线化改造,2016年使无线宽带网络覆盖30%初中以上学校,2018年覆盖50%初中以上学校。

  4、班班通建设工程

  根据省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标准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要求,给每一个教学场所配备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2014年,班班通设备教学班级覆盖率达到90%以上,教学点资源全覆盖率达100%,2015年,班班通设备教学班级覆盖率达100%。根据“全面改薄”规划,分年度对全县中小学校其他教学场所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2018年,实现班班通设备全覆盖。

  5、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

  利用省级人人通学习空间平台,逐步使所有教师及初中以上学生都拥有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做好空间使用培训,积极探讨如何通过空间的使用提高教师研究水平和学生创新能力,探索网络学习空间上教师研修、资源共享、互动教学、教学管理方面的应用,努力达到师生之间无障碍沟通。2014年,组织全县所有在编在岗教师(含幼儿园教师)在省级空间平台上注册,分年度组织初中以上学生在空间平台上注册,2017年实现全县100%的中小学教师和90%的学生拥有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基本实现“人人通”目标。

  6、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建设工程

  为全县中小学校配备教师机、多媒体网络计算机教室、校园监控设备、电子备课系统,为部分学校配备在线课堂教室、全自动录播教室、虚拟数字实验室等。2016年,实现师机比达1:1,生机比达8:1,2018年,实现生机比达4:1。中心校或优质学校实施“在线课堂”和“同城示范课堂”,倡导网络校际协作学习,建立网络教学新模式。2014年,在赫店中心校试点,2015年,在部分中心校推广实施“在线课堂”,到2017年,覆盖所有具备条件的教学点及其所在中心学校。根据“全面改薄”规划,分年度为学校配备必要的信息化设备,如微视频制作设备、打印机、扫描仪、实物投影仪等,满足学科教师网络条件下备授课或学校开展集体教研的需要;为部分学校配备全自动录播教室和进行虚拟数字实验室试点,到2018年,实现每个中心校和县直学校均建有一个录播教室;分年度为学校配齐校园监控设备,利用监控设备对学校场所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管理和监控。

  (二)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行动

  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行动主要包括县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工程和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工程。

  1、县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工程

  依托省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搭建具有县域特色的资源交流平台,建立面向教师、学生、家长的网上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交流和教研社区,充分发挥名校名师资源,打造无为网上“公益课堂”、“在线课堂”、“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以及“名校网络课堂”等,开展普惠性和特色定制服务,满足师生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需要。到2016年初步建立基于云技术的较为完善的“无为教育·资源云”,形成资源服务的云模式,向全县所有师生提供教育资源云服务,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2、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工程

  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市场调配、择优选用的资源生成机制和服务配套机制,形成人人参与建设、不断推陈出新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局面。分年度选配一定数量的数字图书期刊、专用教学光盘以及系统应用软件,建设专递课堂、翻转课堂等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到2018年,基本建成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质量优良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资源体系。

  (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行动

  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行动主要内容包括门户网站建设工程和智慧校园建设工程

  1、门户网站建设工程

  加强无为县教育门户网站和各级各类教育类网站集群建设,完善和推广电子政务(校务)发布平台,按照“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反馈”的工作模式,加强网上协同办公系统建设。加强教育通讯员队伍建设,整合全县各级各类教育网络新闻资源,建立网上舆情监控体系,营造良好的教育网络宣传氛围。

  2、智慧校园建设工程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一组织,分步实施”的原则,建立全县统一的普适性的网站集群和智慧校园平台,学校依托“无为教育·资源云”构建安全、可靠、可扩展、易维护的综合管理平台,采取一人一卡、一帐号、一终端和实名制上网的形式,实现教育教学和各项管理工作的信息化。2015年,在城区学校试点,2016年,在全县初中和中心小学推广,2018年,实现智慧校园建设工程全覆盖。

  (四)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行动

  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行动主要内容包括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程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1、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程

  2015年前,通过电视电话会议、集中学习、实地参观以及远程教育等方式对学校校长进行一轮培训,提高教育信息化管理者领导力;2016年前,分省、市、县三级培训,为每所中小学校培训1-2名专兼职技术管理人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实行全员培训,培训学时不少于50学时。2014年启动培训工程,完成全县中小学教师总数15%的培训任务(纳入“国培计划”);2015年,完成全县中小学教师总数25%的培训任务;2016、2017年分别完成中小学教师总数30%的培训任务。

  2、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全面贯彻落实《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推进无为县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四个一”工程——打造一支高素养的管理人才队伍、一支高素质的设备运维管理的技术人员队伍、一支高水平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队伍和一支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建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资格证制度、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和信息安全人员执业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等。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到2017年,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初级水平达标率100%,中级水平达标率不低于60%,高级水平达标率不低于20%;到2020年,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初级水平达标率100%,中级水平达标率不低于80%,高级水平达标率不低于40%。

  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创造性应用和多形式应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课外学习、技能培养、家校互动、德育和社区教育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普及和完善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定期开展学生电脑作品和智能机器人竞赛、教师自制多媒体教育软件评比、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智慧校园评比、中小学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维修维护技能竞赛、资源平台应用试点先进学校和先进个人的评选等活动,推广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五)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能力推进行动

  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能力推进行动主要包括教育信息化工作运行机制建设工程和教育信息化研究和运用体系建设工程。

  1、教育信息化工作运行机制建设工程

  逐步建立完善本土化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规范学校信息化装备建设、管理、应用、培训、研究和评估等工作,形成面向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绩效评价体系,确保全县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常态应用、检查评估、绩效考核等制度,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应用,把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绩效作为教师考核、评优、晋升职务职称的重要依据。根据学校设施设备的数量核定技术人员的工作量(等同于相应课堂教学课时),充分调动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强化学校管理者信息化意识,将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列入考核内容。

  2、教育信息化研究和运用体系建设工程

  加强教育信息化科研工作,以省、市级科研引领、县级参与、校级实施的形式,重点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保障机制、管理应用、培训考核、督查评估等方面形成有地域特色的研究成果。县教育局构建基教统筹协调、装备规划实施、教研应用研究的运作模式。基教股负责教育信息化的统筹协调和政策措施制定;教育装备中心负责全县教育信息化的规划设计、制度建设、具体实施和运维保障;教研室负责教育信息化的教学应用指导,加强专项课题研究,积极探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形成教育信息化组织保障

  县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组织,负责全县教育信息化规划、建设方案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工作,指导、督查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及应用工作。各级各类学校成立一把手牵头,分管副校长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参与的学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教育信息化建设具体方案,认真组织实施,稳步、扎实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

  (二)加大投入,形成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

  将教育信息化列入基本办学条件,切实加大政府的投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应用和维护资金及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各级各类学校要严格执行省财政、省教育厅[2007]198号及省教育厅教办[2007]7号文件规定,将信息技术教育的硬、软件开支列入学校公用经费使用范围,并明确规定每年用于信息技术教育的硬、软件经费不低于学校公用经费的10%,确保教育信息化工程顺利推进。

  (三)加强运维,形成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保障。

  推进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信息化运行维护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各级、各类信息技术专业服务队伍。成立“无为县教育信息化运营维保中心”,设立技术支持维护专项资金,采取服务外包方式,确定专业服务商为学校提供维保服务。界定服务范围,加强过程监管,建立由购买方、服务对象及第三方组成的综合性评审机制,定期督促检查,并将结果与后续政府购买服务挂钩,以提高专业服务质量,降低维护成本。各级各类学校要健全维护机制,配备专职技术人员并进行技术维护能力培训,加强日常巡查巡检,协调做好与社会化服务的专业技术服务商的对接,保障学校信息化网络畅通便捷,设备设施故障及时响应解决。

  (四)加强督导,形成教育信息化监管保障

  在制定制度和管理规定的基础上,加强督导评估工作,发挥督导评估的导向作用。县教育局将学校教育信息化实施情况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办学水平评估之中,将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达标率纳入对学校工作目标管理督导考核指标体系中。通过激励评价机制,使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从教育管理者到一线教师和技术管理员,都产生积极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内生动力,确保应用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