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公民网络身份识别系统”
来源:人民公安报 更新时间:2014-09-15

  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建设“公安部公民网络身份识别系统”

  公民网络电子身份标识(eID)让网络生活更安全

  什么是eID

  我国的eID定义为公民网络电子身份标识,由“公安部公民网络身份识别系统”统一签发,解决基于个人身份信息保护的网络身份识别的技术难题

  eID(electronic IDentity)是国际上对线上和线下电子身份证的通行叫法。美国、欧盟及其成员国、俄罗斯等都已经以eID作为线上和线下身份识别的基础设施,从战略规划、标准、法律法规等方面大力推进网络空间身份管理的部署。由于我国的第二代身份证技术已经很好地解决了实体社会线下的身份识别,因此,我国的eID定义为公民网络电子身份标识,定位于对现有第二代身份证体系在网络应用上的补充,eID由“公安部公民网络身份识别系统”统一签发,解决基于个人身份信息保护的网络身份识别的技术难题。

  根据最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庞大的网民群体和极其活跃的网络应用已经形成了“网络社会”。网络社会由于网民身份的虚拟性给网络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网络的公民隐私信息泄露、黑客偷盗、商业欺诈和虚假信息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给网络诚信、电子交易、公民财产安全及社会安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户籍制度及身份证制度是我国所有社会管理制度的基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经济成就、社会稳定、民生安康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成功经验。与实体社会的居民身份证相对应,公民网络电子身份标识(eID)是网络社会管理的基础设施。通过eID可将我国实体社会的人口管理制度延伸到网络社会,实现实体社会与网络社会的统一管理。

  eID的特点

  eID可在实现个人身份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确认的同时保护公民身份隐私,具有权威性、安全性、普适性、保护个人隐私等特点。

  (一)权威性eID经公安机关严格审核,由“公安部公民网络身份识别系统”统一签发,以确保其权威性和公信力。

  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以下简称“公安三所”)是公安部直属科研机构,主要负责信息网络安全技术的研发、产业及工程建设工作。2009年起,面对网络社会管理、保护公民网络安全及个人隐私的迫切需求,根据公安部的指示,公安三所开展网络身份管理试点,建设“公安部公民网络身份识别系统”,并且通过了国家密码管理局的系统安全性审查及权威技术鉴定。所有eID的签发均由公安部公民网络身份识别系统提交全国人口库进行严格的身份审核,确保eID的真实性、有效性,并且每个公民只能有一个与其真实身份唯一对应的eID。

  (二)安全性

  eID以密码技术、数字签名技术为基础,以智能芯片为载体,确保其安全性。

  eID由一对非对称密钥(公钥和私钥)及相关电子信息文件组成,该密钥由专用安全芯片内部产生,通过高强度安全机制确保无法被读取、复制、篡改或非法使用。当eID在网络上远程使用时,使用上述密钥文件基于国家商用密码算法(SM1/SM2/SM3等)进行芯片内部的数字签名等密码运算。

  eID具有唯一性,需要联网认证,当eID载体丢失或损坏时,可以及时进行挂失、注销;申领了新的,旧的就自动被注销而无法再使用,因此eID持有者被认定为是可信的。而且由于eID的使用需输入签名密码,别人即使捡到也无法使用。

  (三)普适性

  eID在载体的物理形态方面以及应用领域方面,具有普适性。

  由于eID用于网上远程识别身份,eID载体的种类与外形并不影响芯片密码运算过程,不会对eID的验证结果造成影响。智能卡的跨行业复合应用也已逐渐成为主流,多应用承载能力已成为智能卡芯片的基本要求。因此,eID可以加载于符合eID高强度安全机制要求的不同类型智能卡或智能密码钥匙芯片中,例如:社保卡、市民卡、银行卡、居住证及SIM卡等。

  eID实现个人身份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识别,适用于电子政务平台、网络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交易平台、第三方支付、社交网站实名认证等所有涉及资金安全、财产安全、个人隐私的互联网应用。

  (四)保护个人隐私

  eID的唯一性标识采用国家商用密码算法生成,不含任何个人身份信息,有效保护了公民个人身份信息。

  eID的唯一性标识是由用户证件号码、用户姓名和128字节随机数的字串进行运算得出二进制信息的Base64编码,与公民身份一一对应,这样既确保了个人身份的真实性,又可有效避免个人身份信息的泄露,达到了网络身份识别和个人身份信息保护的双重目的。公民使用eID进行在线网络身份识别、网络账号管理和应用登录,就不需要在各类网站频繁填写个人身份信息,减少了个人身份信息被非法收集和泄露的风险;网络服务机构采用eID技术管理账户注册登录,也将彻底杜绝利用盗用或冒用的身份信息抢注账户的风险。

  公安三所在eID领域的研发能力及行业地位

  “公安部公民网络身份识别系统”全国唯一,已顺利通过了国家密码管理局的系统安全性审查及权威技术鉴定并投入运行

  自2010年起,公安三所根据公安部指示进行我国网络身份管理试点,建设全国唯一的“公安部公民网络身份识别系统”。通过团队上下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努力,系统顺利通过了国家密码管理局的系统安全性审查及权威技术鉴定,于2011年建设完成整套系统并正式投入运行。“公安部公民网络身份识别系统”现具备上亿量级的eID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和每日30万eID制发能力。

  应国家网络身份管理的迫切需求,在信息网络安全领域技术长期积累基础上,公安三所于2013年7月筹建了网络身份技术事业部(以下简称eID事业部),组建了科研产业一体化部门。

  如上所述,公民网络电子身份标识(eID)是网络社会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对建立诚信网络和智慧城市、治理网络空间、保护个人隐私、深化便民利民服务等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科技部于2012年设立了“十二五”863重大专项“网域空间身份管理与应用技术”,公安三所作为项目牵头单位,承担并圆满完成了此项任务。在应用示范方面,北京邮电大学作为eID试点单位,发放3万余个eID盾,覆盖了北邮全校教职员工,涉及了校园网所有应用,包括学籍管理、成绩查询、财务报销、邮箱管理和BBS论坛等,实现了eID全业务流程试点。在此专项实施期间,公安三所还与中国工商银行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在中国工商银行全国发行的金融IC卡中加载eID。截至2014年7月,全国已制发eID工行卡800万余张。

  针对公安机关通过互联网开展便民服务的紧迫需求,eID团队研究设计了基于eID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实现了多种形式网络身份的统一验证与管理,能够识别申请办理便民服务业务的网络用户的身份。该系统已在河南的公安互联网便民服务平台建设中完成一期工程,将为公安网上便民服务的各项业务的全面开展和深化应用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2013年12月,公安三所依托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委员会,牵头成立了网域空间身份管理子组,邹翔博士担任子组组长。截至2014年7月,子组已完成20余项通信行业标准的立项研讨和审批。这些工作进一步确立了公安三所在eID及网络身份管理领域的领军地位,为eID全面应用推广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网络身份虚拟性的深层次社会影响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然而国内关于网络身份管理方面的资料仍相当欠缺。为填补该领域研究的空白,由公安三所所长胡传平亲自策划执笔,整个eID事业部团队成员经过一年多不懈努力精心筹备的《全球网络身份管理的现状与发展》一书于2014年1月由人民邮电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全书共10章,28万余字,是国内网络身份管理相关方面的第一部专著。

  在现有实践经验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公安三所eID团队将一如既往致力于创建更广泛的eID产业合作局面,提供跨行业、跨地域的权威网络身份识别服务,为推进我国网络社会管理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