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是普照人类的阳光
来源:人民网 更新时间:2014-09-17
 在自媒体时代,各种不同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这使得他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声音逐渐变弱。每个人都可能从独立获得的资讯中,对事物的真或伪做出判断。信息化造就的“事态还原”和“时空压缩”两大功能,打破了传统的信息分配和控制格局,人类文明进入拐点(参见杨爱平、陈景云、黄泰文:《微博倒逼制度化反腐的成因及出路》,《廉政文化研究》(南通),2013年第1期)。
  
  一是信息化具有事态还原功能。
  
  人手一个麦克风、一部摄像机,人人都是信息生产者、储存者、传播者。一旦焦点事件发生后,成千上万的人在各种即时平台中提供相关私人掌握的信息,搜索网络已有的相关信息,并依靠全球知识体系进行分析,将原来碎片化的信息整合在一起,迅速还原相关事态。进入信息社会,“以前内在于我心灵的事物,如今也可以被储存在一个遥远的信息数据库里”[(武汉大学法学院秦前红教授著《选择性反腐,越反越腐》,改革内参(综合版),2012(8):32)]。
  
  有两句老话,一句是“人多力量大”,一句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咱们网民伸出热情的双手,打开“人肉搜索”工具,顿时让某些官员显现原形,不仅仅是抽的烟、戴的表、开的车给你抖露出来,而且连你的裙带关系也被挖掘出来。比如以陕西杨达才“表哥”事件为例,经过网友的一连串事态还原,揭露出杨达才拥有多块名贵手表,存在腐败的可能性,从而促使陕西省纪委对其进行立案调查。又比如卫生局长“开房门”、教育局官员“调情门”、郭美美的“炫富门”等等,信息的释放和传播已经突破传统格局,还原出许多令人惊讶的事实。
  
  大刘的同事老许说:现在的干部之所以严格遵守中央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不敢收月饼、粽子、挂历和红包礼金,一方面是纪律观念增强了,更重要的方面是担心无所不在的手机和摄像头、录音笔,担心自己的言行在网络上曝光,被还原、放大和广泛传播。
  
  二是信息化具有时空压缩功能。
  
  拉什指出:“信息的主要性质是流动、拔根、时空压缩、时间压缩、实时关系”,“一个信息的建筑就是一个流动的、运动的、促进远距实时关系的建筑;它是拔根的、压缩时间空间的建筑”(武汉大学法学院秦前红教授著《选择性反腐,越反越腐》,改革内参(综合版),2012年第8期)。在信息化时代,人与手机、电脑组成的人--机接口,在微博、微信等信息化平台中无限串联起来。专业的、非专业的、公共的、私人的各类信息在这种即时平台中加速流动。横向空间在一个个无地方性的“通俗空间”以一种非线性的网状方式连接在一起,实现了无限延伸。信息加速传播,让时间距离不再漫长、空间距离不再遥远,时空被无限压缩。
  
  例如在“重庆雷政富不雅视频事件”中,在2012年11月21日这一天,仅腾讯网友就发出来105万条相关微博。一个正厅级干部从其不雅视频传到网上到被撤职处理,仅用了63个小时。世界的目光迅速聚焦在雷政富身上,不雅视频事件具有了符号性意义。
  
  由此看出,当信息在网络平台加速流动,“此时-彼时”、“此地-彼地”的转化已经被极度压缩。相对对称的腐败信息已是“真相大白于天下”,这种压力无时无刻不在加速倍增,倒逼着反腐制度的启动和完善。
  
  信息化的“事态还原”和“时空压缩”两大功能,使得信息化成为普照人类的阳光:驱散层层迷雾,还原事实真相;拨开斑驳暗影,带来无限光明;融化世间寒冰,温暖万千人心……
  
  对一些公共事件,信息化还是“聚光灯”,以强光聚焦、拷问事实本身和当事人;对一些腐败现象和腐败分子,信息化还是“照妖镜”,让腐败现象无处遁形,让腐败分子无处藏身。当然,有时候信息化也可能是“哈哈镜”,放大、缩小、错位或者模糊事实真相,造成舆情动荡、社会不稳、秩序混乱。这时候,需要我们及时伸出制度的“缰绳”,让失控的信息化悬崖勒马、步入正轨。
  
  信息化是普照人类的阳光,倒逼着人们走向制度化。
  
  一是用制度化来迎接阳光。如今,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认为:与其“让网络扒光了衣服给人看笑话”,不如自己主动出击,进行制度化建设;与其“事后让网络人肉搜索”,不如提前完善制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用制度管人、管钱、管事。
  
  20世纪90年代,湖南省原纪委书记杨敏之曾经在全省实施以“办事公开”为突破口的“阳光行动”,他说:“现在我们一些领导干部的决策和施政过程,就像在黑屋子里炮制祖传秘药一样,丸药拿出来之前,谁也不知道他在里面干些啥。施政终究不是制秘药,为什么不能在黑屋的墙上凿开一个洞,让阳光透进去,让外面的人能看到里面的情况,以增加公开性呢?”(2014年7月31日,南方周末)
  
  如今,信息化作为无所不在的阳光,随时随地将把施政过程暴露在世人面前。信息化的“事态还原”功能和“时空压缩”功能,倒逼制度化。每个组织、每个公民,只有严守制度,在制度的框架内说话、办事,才能无私无畏、无惧网络曝光;对每个组织、每个公民的网络言行,必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把网络言行关进制度的“笼子”,信息化的阳光才能温暖你、温暖我。
  
  二是用制度化来过滤阳光。看着你的表,在海滨或者高原,户外活动15分钟后,你裸露的皮肤就会被晒伤,眼睛甚至被灼伤。信息化的阳光,既给我们带来温暖,也可能带来伤害。“4月1日前不交罚款就被扣分”“微信朋友圈点赞将收费”……这些谣言不仅时常出没于朋友圈,还被强媒体属性的部分微信公众号广为传播。用户不堪其扰,通过运营平台投诉,却发现往往石沉大海、举报无效。这逼迫我们要加强制度建设,引导广大网民遵守规章制度,不被浮躁情绪裹挟,不为谣言杂音所蒙蔽,成为造谣传谣的“扩音器”。
  
  信息化的阳光,既给我们带来温暖,也可能把我们的秘密暴露无遗。早几年,维基解密(WikiLeaks)网站曾经曝光数十万份美国官方机密文件;2013年,“斯诺登事件”表明美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进行高密度、高频率的网络监控;2013年9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管理运行的国家。cn顶级域名系统遭受大规模DOS攻击(拒绝服务攻击)。这些网络安全问题,搅动了广大网民的神经,牵动了中央高层的目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新华网北京2014年2月27日电《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作者:江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
  
  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一旦没有了安全,互联网“阳光”恐怕要变成可怕的“毒光”。我们要加强制度建设,既构筑网络防火墙,又构建网络制度墙,维护网络安全,让阳光和煦温顺,温暖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