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政务:由北京短信通知路况想到的
2006年伊始,除了工作事宜很少跟政府打交道的我收到了政府交管部门委托1860发送的短信:“交管部门提示:今晨,东三环京广桥东南角辅路污水管发生漏水事故,东三环京广桥朝阳路附近实行交通管制,请车辆绕行。谢谢广大市民的配合和支持!”虽然不是什么好事情,不过看到政府在使用新技术为民服务方面有所进展,还是感到欣慰的。
2004年底,我曾经撰写了一份报告,根据国外案例以及国内部分地区的发展苗头预测2005年移动政务(也就是利用移动通信技术的电子政务)将有所突破。回顾2005年,福建一个县城在发现蔬菜污染事故后,是用短信通知当地居民提高警惕的;哈尔滨水污染危机流言纷飞之际,哈尔滨政府群发了2条短信给广大市民通知实情;大物流、大通关的要求下,一些地区的海关、质监部门开始用短信通知货主、代理人货物通关情况,加速了货物的进出口……除了以上应用,传统电子政务领域频频创新的广东省又一次开启先河——省信息产业厅同省移动公司签约,八项工程推动广东信息化。可以说,无论是政府的横还是纵,移动政务都如同春天的小草,普及率逐步上升。
电子政务分为G2G、G2E、G2B、G2C四种,与广大市民息息相关的是G2C(政府对公民)。北京2005年在移动政务方面也不是空白,东城区的万米网格项目融合了GIS和GPRS,充分利用了职能手机的定位、拍照、彩信等功能,这一模式已经由建设部在全国推广,算是北京移动政务的一个亮点。东城这一项目,手机用户是政府雇佣的城市协管员,因此可以说是G2E(政府对雇员)模式。此次,1860发送短信给大家,则是我第一次看到的北京在G2C方面应用移动政务(这里,我没有将2005年五一收到的那次节日告示短信算入G2C)。由于北京在我国特殊的政治地位,乐观地预计这一事件对于全国其它地区的同类应用有很好的促进意义。具体效果如何,要看中国移动的Marketing and Media人员的素质了。
说了好的,说说中性的。除了广东地区,我看到的案例基本上都是以短信为主。短信在移动应用领域,我觉得就像电子邮件在互联网领域,是最基本的服务。拇指经济的骤然升温,已经在我国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短信使用氛围,政府利用这一模式是最容易也是最方便的。不过,移动政务的方式还有很多,应该不仅仅停留在短信方面。
最后,说说此次事件暴露的不足。理想的模型,北京政府发现问题决定利用手机平台发送通知短信的时候,应该是发送给所有在北京的司机。但是,估计是北京政府数据库中目前没有全体司机的手机号码;所以,北京所以全球通、动感地带的用户都收到了这一短信,联通的用户以及神州行的用户我没有调查。如果说短信成本很低(政府发送的成本应该不会超过2分钱吧?)事态又很严重,这么大规模地发送倒是无可厚非。
不过,类似何砝几个朋友这样一个月都不会去一次东三环也不开车的人而言,收到这样的短信除了感叹北京水管破裂好多啊,似乎没有什么实质性帮助。因此,建议政府在战略规划中考虑个人信息数据库录入手机号码这一问题,在充分考虑个人隐私、信息安全、数据共享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为民服务——这一设想在我国个人信息数据库建设缓慢的大背景下,借助手机实名制的实施,还是很有希望实现的。
电子政务,路漫漫其修远兮,移动也许是捷径。